• 字體:

八路軍新四軍轉戰華中
( 2009-03-12 )



八路軍百團大戰大捷。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是中共的兩支軍事力量。它們當時很弱小,只得在戰爭中相互支援、相互援助,在夾縫中求發展,在敵後開辟根據地。
      1937年8月22日,八路軍組建完成,然後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到1938年春,八路軍各師分別建立了晉東北、晉西北、晉東南、晉西南幾個戰略據點。到1940年底,八路軍已在華北開闢了廣闊的敵後戰場,創建了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冀魯豫、山東等抗日根據地。
      新四軍於1937年12月25日成立。然後分別進軍蘇南、皖中敵後。到1940年底,已先後開闢了皖東北、皖東、皖中、皖南、蘇南、蘇中、蘇北、豫皖蘇、豫鄂邊等根據地。
      這兩支隊伍合作開闢了皖東北地區。1938年5月21日,中央書記處在致朱德、彭德懷等的電報中提出:“如可能時,酌派一部兵力並地方工作幹部去徐州東南宿縣、靈璧一帶地區活動。”
      八路軍即派活動於魯西南地區的蘇魯豫支隊南下蘇皖邊界地區,開展遊擊戰爭。5月底,蘇魯豫支隊東進至宿縣東北的張山、柏山地區。在與日偽軍鏖戰數日後,蘇魯豫支隊一部在靈璧、泗縣活動,主力西進至永城、夏邑、商丘地區。
      4月下旬至5月下旬,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支隊一部也南下邳縣、睢寧、銅山地區。7月初,新四軍遊擊支隊派豫皖邊省委書記張愛萍到達皖東北。張愛萍到皖東北後,立即與蘇魯豫支隊、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支隊及地方武裝建立聯繫,並與國民黨第六專員公署專員盛子瑾會談,達成八路軍、新四軍與盛子瑾在皖東北共同抗日、共同發展的統一戰線。8月,還成立了八路軍、新四軍駐皖東北辦事處,張愛萍任處長。
      10月,八路軍蘇皖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江華,又率領隴海南進支隊進駐皖東北地區。12月下旬,新四軍遊擊支隊第一團和120名黨政幹部來到皖東北,與當地武裝合編為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張愛萍任總隊長兼政委。八路軍和新四軍在皖東北開始共同發展。
      1938年11月,中共中原局成立後,隴海路南、津浦路東的皖東北和蘇北地區均劃歸中原局領導。在該地區活動的八路軍部隊及其他一切中共軍隊,統一歸彭雪楓指揮。並在皖東北地區成立蘇皖邊區軍政委員會,張愛萍任書記,初步實現了皖東北地區中共和軍隊的統一。
      但是,八路軍的主要戰場仍在華北,新四軍在華中一帶活動,但兩支部隊在戰略上卻相互呼應。
      如八路軍發動的百團大戰中鉗制了大批日軍,使其不得不把在華中的第十七、三十三師團調回華北,從而減輕了華中戰場新四軍的壓力。
      正因為中共軍隊的擴張,國民政府在1940年10月19日致電八路軍和新四軍軍部,命令八路軍和新四軍在一個月內撤到黃河以北地區,並要求把50萬八路軍、新四軍合併縮編為10萬人。12月9日,蔣介石發布命令,限長江以南的新四軍12月31日前開到長江以北地區。
      新四軍不敢抗命,只得北移。就在新四軍北移途中,國民黨當局於1941年1月6日發動了皖南事變,使新四軍傷亡慘重。此後,新四軍重新擴編,不再接受國民黨的指揮,並與八路軍聯手開闢了淮南、淮北、湘鄂贛邊、浙東等根據地。
      此後,蔣介石對日益壯大的八路軍、新四軍就毫無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