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明朝故宮因為出現諸多事故以及坊間傳說,添上一層神秘色彩。
由於出現諸多交通事故,加上坊間的眾多傳說,南京明故宮遺址附近披上一層神秘色彩,被人們稱為南京的“百慕大”。據傳,當地司機夜間不敢涉足,開車繞道而行。
據《現代快報》9月1日報道,在新街口一家媒體工作的市民金某稱,他曾在此處遇見一次“不可解釋的車禍”。
事情發生在去年11月,當日深夜金某下班開車回家,準備出中山門去東郊的住所。這條路金某天天夜裏都走,用他自己話說,是“閉眼睛都能開”。金某回憶說,離開新街口不遠他就跟上了一輛的士。“說來也怪,那天人車都比平時少,而且幾乎一路綠燈,的士越開越快,我跟在後面也越來越快。”
前方大約四五十米遠,出現一個路口,金某看是綠燈,就放心跟的士朝前開。的士呼地從路口過去了。金某看到,眼前是清溪路口,與中山路形成丁字路。就在這時,他隱約聽到一聲驚叫,接車身猛的一震,眼前一黑。金某說,當時自己還算鎮靜,聞到一股硝煙味,知道是安全氣囊爆了,勉強睜開眼,趕緊搖下車窗,這才看清眼前一輛紅旗牌撞歪,另一輛寶馬兩扇側門稀爛。
金某說,他當時覺得非常奇怪的是,丁字路口他們怎能撞上來?圍觀的路人卻告訴他,這是明故宮西口。他朝右邊一瞧,傻眼了:丁字路變成了十字路口。更讓他驚詫的是,路口如此開闊,兩輛車開到眼前不可能視而不見。見此情景,保險公司出險員一口咬定他喝醉了。
可是當即驗血證明,金某滴酒未沾。金某說,奇怪的是,事後寶馬車主也多次說,出事前瞬間,她也是忽然好象失去了感覺。
坊間傳說,還有在此地出事司機不見了蹤影。
2006年夏天,南京市警方接市民報警稱,一輛車子飛進了午朝門公園。
事發地點位於禦道街午朝門公園南門口,一輛小房車衝上路牙,一頭撞上了石獅子,車頭已經全部高高翹起,車頭蓋被折斷,車子右側副駕駛室被壓扁,一名男子渾身鮮血,蜷縮在副駕駛位上,司機卻不見蹤影。車窗玻璃已經全部破碎,待警方把車子大卸八塊,把男子救出時,男子已經沒了氣息。
辦案警方稱,他們也覺得奇怪,經過對事故現場查驗,道路很寬闊,路燈也很亮,而午朝門公園門口還有十多厘米高的路牙,周邊的交通設置和反光標誌也很明顯。車子卻就這麼逕直衝上了路牙,撞上了石獅子,而石獅子連一塊小石屑都沒有被碰掉。
再看該車從南往北駛來的車道上,一點剎車痕都沒有。“難道開車人就眼睜睜地不要命,沒有採取絲毫措施?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司機一直沒有出現過,案件一直懸在警局。
六百年風雨 帝宮多劫難
明故宮又稱南京故宮,是明朝早期的皇宮,朱元璋為做皇帝,“命劉基等蔔地定作新宮”,最終選定這塊地當“鐘阜龍蟠”、“帝王之宅”。相傳朱元璋征軍民工匠20多萬人,填燕雀湖“改築新城”。工程始於公元1366年,歷時一年建成,壯麗巍峨,盛極一時。
但幾百年間,明故宮屢遭劫難。首次災難降臨於明初建文年間。朱元璋死後,他的孫子建文皇帝朱允炆繼承皇位,引起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的不滿,便以進京誅滅奸臣為名,向南京進兵。經四年戰爭,“都城陷,宮中火起”,燒毀了奉天殿等宮殿,建文帝與后妃也被燒死。朱棣即皇帝位,年號永樂,是為明成祖。永樂十九年,朱棣將都城北遷,南京明故宮漸趨冷落。
此後數百年間,風吹雨打,自然損壞也很嚴重。如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夏六月天降雷雨,謹身、華蓋等殿被雷電擊中起火。憲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五月,“南京大風拔太廟樹,摧大祀殿及皇城各門獸吻”。
清軍平定江南以後,把明故宮改為八旗兵駐防城,設置將軍、都統二衙門於其中,還從太平門至通濟門加築城牆予以隔離,明故宮建築遭到很大破壞。到了清咸豐、同治年間,由於太平軍與清軍的作戰,明故宮又經受了一次較大的破壞,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構件基礎外,“樓台金粉已沈銷,……月落宮垣春寂寂”,只剩下一片殘垣碎瓦、蛇鼠出沒的廢墟。
到了1929年為了迎接孫中山先生靈柩安葬中山陵,新建了中山東路和逸仙橋,明故宮遺址被中分為南北兩部分,僅存午朝門與地下柱礎等少量遺跡了。直至1980年代,南京當地政府在此處修建公園。
皇家遺址“誰碰誰倒霉”
在南京坊間流傳一種說法稱,因為明故宮是“皇家重地”,“當然不是哪個人都能隨便動的。”
600年風吹雨打、歷經多次戰亂,明故宮掩埋在荒草叢中。一直1980年代,明故宮遺址一帶劃歸地方,始建公園,在原奉天門位置開始修建倣古建築。
“這一建就很不太平了。”一位60出頭的市民回憶說,“樓建好後剪綵,聽說,當晚就有個人死了。”“不止這一件。”另一個人補充說,“我聽說,在修建過程中,先後死了三個人。皇家遺址啊,當然不是哪個人都能隨便動的。”
據了解,樓建好後掛牌,就在當晚,一位參加掛牌的人回家路上遇到了車禍。另外,1990年代中期這一帶進行挖掘時,有個工人在下坑道時腿被鐵鍬碰傷,傷口並不嚴重,然而,在接下來的半個月中,工人的腿一直腫脹。這些莫名其妙的事故,很影響工人的情緒,後來再施工時,工人們就強烈要求施工單位放鞭炮避邪。
2002年,明故宮遺址附近一家單位新建大樓,可打地基時卻意外地挖到了不少木樁和琉璃瓦片,據有關部門考證,這裏是明代太廟的遺址。一時間,“太廟遺址上大興土木”的消息傳遍了全城。
一場現代都市建設與古代文物保護之間孰輕孰重的爭論開始,最終,新大樓還是拔地而起。為了古老的太廟,令人小心翼翼,施工的方案改了又改。然而,大樓建成後,一連串事故還是不期而至。“那是因為在太歲頭上動土了。”當年就在附近上班的一位保安言之鑿鑿,一邊說一邊壓低了聲音,“這種事我們都不敢亂說的。新大樓開工沒多久後,一位民工被電死了。”
另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男士回憶,厄運首先粘上了一個年輕女孩。當時她在附近正常行走,一輛卡車從她身邊駛過。因為在單位內部,車輛行駛的速度並不快,可意外偏偏發生了。卡車撞上女孩,女孩當場斃命。
在該單位工作過的一名市民稱,大樓興建後,在該單位正常的實驗中,一向十分保險的實驗器材也忽然出了毛病,一個年輕人被電死了。更蹊蹺的是,今年五月的一個凌晨,傾盆大雨中,一位男士從二樓跳下,雖然樓層不高,人還是當場死亡。
患成人幼稚病 夫妻性事告父母
南京腦科醫院日前接診了一名叫阿玲的女子,32歲的她已為人母,但她卻老覺得自己沒有長大。家務事幹不了,正常的社交活動也沒辦法參加;不僅生活工作上的事一一向父母請示匯報,就連夫妻間的隱私也對父母毫無保留,讓她的丈夫難以忍受。醫生診斷後,認為阿玲患上了“成人幼稚病”。
32歲的阿玲雖然是3歲孩子的媽媽,但她仍然像個小孩子。對於家裏的事情,阿玲不願意幹,而且也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幹,象交水電費這些事情,她都覺得很累。有一次老公工作忙,讓她代替去參加一個婚宴,阿玲就覺得自己無法和別人溝通,到了現場也不知道該說什麼、該做什麼,結果勉強和新郎新娘見面送了紅包,婚宴還沒有開始就落荒而逃。
結婚七八年了,阿玲還是動不動就往娘家跑,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和爸爸媽媽商量。家裏明天準備買什麼菜、做什麼飯,自己在單位參加了什麼會,她都要向爸爸媽媽請示匯報,得到父母的詳細指導後,她才安心地回到自己的家。不可思議的是,除了這些小事情外,她連夫妻生活間的隱私都毫無保留地向父母請示匯報,她竟然把夫妻過性生活的具體情況和父母講。直到有一次,她的爸爸話語含糊地向她的老公詢問,她的老公才知道,阿玲竟然和父母說這些隱私的事情。為此老公非常惱火,連續“冷戰”了一個多月。
據《現代快報》報道,阿玲在一所中學裏當老師,這些年來,並沒有什麼差錯,但就是心理上感到壓抑,覺得工作比較累,自己無法承擔。和工作上相對應的,生活上她也感到心力交瘁,孩子出生後,她並沒有欣喜若狂,反而覺得孩子對於她來說是個累贅。
這樣的勞累感覺一直持續,讓阿玲感到越來越痛苦。萬般無奈之下,阿玲來到南京腦科醫院就診,希望心理專家能幫她走出痛苦的泥沼。 南京腦科醫院醫學心理科副主任醫師陳建國說,在現代都市裏,越來越多成年人拒絕長大,總想“裝嫩”。阿玲的情況屬於人格障礙,俗稱“成人幼稚病”,屬於“彼得潘綜合症”的一種。導致阿玲出現這樣的“心病”,和她從小的生活環境有極大的關係。從小到大阿玲都是生活在父母包辦的環境中,長期下來,阿玲把自己的角色一直定位成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越來越不願意長大,也失去了主見。
父母越強勢 兒女越幼稚
成人幼稚病已經成為越來越多都市成年人的通病,這些人從小備受呵護,而且父母在家里都比較強勢。
像阿玲這樣拒絕長大的例子並不少。29歲的大剛(化名)是一家廣告公司的專案經理,但他的筆記本電腦上竟然貼滿了蠟筆小新、超人的貼畫,就連穿衣也是“兒童化”明顯,經常穿迪士尼的T恤;26歲的小林經常穿娃娃裝、梳娃娃頭,腳踩綁帶的平跟鞋,背加菲貓的卡通包,舉手投足還是個孩子。
專家介紹,“成人幼稚病”這類心理障礙,男女都有,並沒有明顯的區別,這與家庭教育環境密切相關。比如,父母過分滿足孩子的需要,忽略其應承擔的責任;此外,父母中的一方在婚姻關係中不能得到滿足和慰藉,如父親長期在外,母親感到孤獨和空虛,與孩子結成過度緊密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母親需要一個永遠長不大、不會離開她的孩子,孩子無意識地接受了這種角色。最後,因為錯過了與父母分離、成長為獨立個體的關鍵時期,即使父母發現問題,想將孩子推出家門推向社會,往往也為時過晚。
現在不少年輕人,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在家裏備受呵護。有的甚至10多歲了,還和父母一起睡覺,而且父母也大多數呈強勢。雖然結婚了,但心理上總是沒有斷奶,柔弱的翅膀也就不會飛翔。由於他們拒絕成長,因此就出現了許多婚姻問題,他們的責任感差,依賴性強,心理脆弱,優柔寡斷,以自我為中心,小家子氣等。這不僅難以承擔家庭責任,還使他們不會處理婚姻矛盾。
“回溯療法”幫助長大
“由於這類心理障礙和他們小時候的家庭教育環境有密切關係,因此我們就從根源入手。”心理專家說,有個叫小東患者心裏一直埋藏一個恐懼,在他四五歲的時候,有一次打碎了家裏的玩具,爸爸非常生氣地訓斥了他。直到現在,他還能清晰回憶起那個令他恐怖的場景。“從那以後,小東就對父母越來越順從了,而且加上父母非常強勢,小東也就越來越對父母變得依賴了。”
心理治療也就從小東小時候的這一個場景入手,心理專家使用“回溯療法”,在治療過程中,讓小東想像自己回到了四五歲時,打碎了一個玩具,小東在想像的時候,還是表達自己非常害怕爸爸的責罵,這時,心理專家就疏導小東,爸爸責罵他並不是對他不好,是對他所做的事情生氣,小東應該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爸爸,這樣爸爸才能知道小東的感覺。
小東每隔兩周接受一次心理治療,經常通過這種“回溯療法”,把自己從小到大一些應該表達自己主見而最後被父母包辦的場景重現出來,然後自己再做出一個選擇,表達出自己的主見。連續半年下來,小東開始變得有主見了。
彼得潘綜合 自私愛逃避
對於行事幼稚、拒絕長大、“想永遠扮演孩子而拒絕扮演父母”的人,心理學家也將其稱為“彼得潘綜合症”。彼得潘是蘇格蘭作家詹姆斯巴里筆下的童話人物,生活在夢幻般的“永無鄉”裏,永遠也不想長大。這類人雖已進入成年,但心理上還保持了很多孩子的特點:他們愛玩、情緒化、任性,難以自我克制;在生活方面,較依賴他人;對於工作和家庭等成人責任,他們往往採取逃避的態度;他們還表現出一些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不會主動關心他人,卻把他人對自己的關心視為理所當然。
專家說,“彼得潘綜合症”對患者的人際關係產生重大影響,這種病症難以用藥物治癒,唯一的辦法是接受心理治療。
成人幼稚病患者一直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裏,喜歡玩,不願意背負起生活的責任,有部分表現和自閉症患者接近。圖為一名自閉症患者家長注視學校圍欄內的兒子。
一些成年人喜歡玩玩具,但這是他們的興趣,並不代表他們有幼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