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雷鋒日記>問世過程揭秘
( 2008-06-12 )



雷鋒曾經是中國青少年學習的好榜樣。

      雷鋒(1940─1962),湖南省望城縣人。1959年入伍,成為瀋陽軍區工程兵某部運輸連四班班長。1960年加入中共。他多次立功,屢受表彰。1962年8月,雷鋒因公殉職後,國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為“雷鋒班”。1963年3月5日,毛澤東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其“先進”事跡開始在中國大陸廣泛傳頌。雷鋒成為全國民眾學習的榜樣。
      《雷鋒日記》一書風行一時,屢次再版,並被選入語文教科書。那麼,這本書是怎樣出版的呢?
      雷鋒的出名,不是在他去世後,他生前已經以政治素質過硬而聞名於瀋陽軍區,被稱作“東北的一團火”。
      1960年10月的一天,瀋陽軍區《前進報》的總編輯嵇炳前向編輯董祖修介紹了報社擬宣傳雷鋒的計劃,並把雷鋒的5本日記交給他,讓他看看能否摘錄發表一部分。當時已是下班時分,董祖修接過雷鋒的日記本,拿回家去,當晚便在燈下閱讀起來。董祖修被雷鋒日記中的一段段樸素的話語感動了:“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裏才能永遠不干,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一起的時候才能有力量”;“要記住:在工作上,要向積極性最高的同志看齊;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齊”。在當時,這樣的有“左”派味道的句子很受歡迎,董祖修決定發表日記的一部分。1960年12月1日,《前進報》以《聽黨的話,把青春獻給祖國》為題,摘發了雷鋒從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間的15篇日記,並加了熱情洋溢的編者按。
      雷鋒去世後,1963年1月20日,《前進報》又用了將近一個半版的篇幅,摘錄發表了32篇雷鋒日記,其中包括1960年發表過的15篇。此後,《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以及東北地區的黨報均予以轉載。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發表後,全國各地的記者紛至沓來,到《前進報》抄錄雷鋒日記。為防止雷鋒的遺物丟失,而又能解決新聞宣傳的需要,董祖修想出了一個辦法:把雷鋒的日記本拆開,然後組織人手抄寫,抄完之後再裝訂好。
      董祖修把這個想法向領導提出,並保證:“日記拆開之後,印刷廠的精裝車間完全可以再按原樣裝訂起來。”因此領導也就同意了。然後,董祖修把雷鋒的日記本仔細地拆開,一頁一頁地排列了次序,加上了頁碼。
      董祖修又請軍區文化部找來10位書法較好的戰士幫助抄寫。大約用了兩天的時間,雷鋒日記的整個抄寫和初步校閱工作便進行完畢。董祖修逐篇細讀,訂正了個別標點和文字。這樣,一份完整準確的雷鋒日記抄件,便在短短幾天之內完成了。日記抄完之後,董祖修請報社與軍區印刷廠聯係,按照精裝的辦法,把原來的幾冊日記本一針一線地裝訂起來,然後把封面粘好。比原來的舊本子訂得更結實了。
      不久,這部雷鋒的日記連同他的其它遺物一起,就被征集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起來。
      1963年3月,解放軍總政治部決定正式出版《雷鋒日記》一書。董祖修把雷鋒日記的完整抄件帶到北京。經總政治部的宣傳部審查,共選輯121篇,約4.5萬字,於1963年4月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