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不回家過年是時代趨勢
( 2008-02-07 )



幾十年不遇的冰雪天氣不但造成了電力匱乏、交通阻塞,而且有可能改變中國的文化傳統——幾天來,政府部門和媒體發出呼籲,希望有更多的人“換一個思路,不回家過春節”。
其實,大家所說的“回家過年”,主要是指在城市打工或安家的人回農村老家過年。
  一年復一年的教訓告訴我們,由於支撐春節的載體或背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致使回家過春節的成本變得越來越高,越來越與市場經濟的法則不相吻合。
古老的春節是“莊稼地邊的節日”,是典型的農業社會的產物。農曆臘月底,既是一年兩季農作物已經歸倉的時間,也是新長出的莊稼苗及其雜草因氣候嚴寒而停止生長的時間。
  於是,辛苦了一年的農民們有了享受生活的物質條件,有了群起娛樂的興致,有了溫習親情友誼的時間。於是,每逢這個時間,幾代同堂的農民大家庭比平時吃得更好,穿得更新,開展一些熱鬧的活動,將冷落了一年的親朋們走訪一遍。
不可否認,在農業社會,這種過春節的方式是很有意義的,但是,再好的事情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在社會背景發生了巨大變化的今天,繼續保持程式化的春節就顯得力不從心。
首先,工業化浪潮使人們播種、收穫及四季輪回的感受越來越模糊,人們“收穫”的周期已經用月來計算,自我娛樂已不再是非常奢侈的事,而信息的發達可讓相距千里的親朋每時每刻進行通話甚至“見面”。
  更重要的是,城市的引力和交通的發達使大批農村青壯年離開土地四海為家,導致幾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漸解體,全家聚在一起的難度是越來越大……
  在這種情況下,不但回農村老家過春節的必要性有所降低,而且其成本比過去不知大了多少倍,“花錢找罪受”就是最形象的概括。
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回家過春節很可能是時代的趨勢,生活在市場經濟時代的我們的確應該換個思路,不再將“千里大團圓”看作過春節的惟一方式。
  退一步說,即使因不回家而留下一些遺憾,我們還可春節後回家或將親人接到城裏住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