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煙花三月下揚州
( 2007-12-20 )



揚州瘦西湖上的江南園林精致典雅。

  燦爛的歷史文化給揚州留下了大量的名勝古跡和豐富的旅游資源,而“瘦西湖”,就是古城揚州的代表。
“瘦西湖”以“瘦”為特徵,湖面時寬時窄,兩岸林木扶疏,垂柳掩映,園林建築古樸多姿,引人入勝,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種清瘦的神韻,清代錢塘詩人汪沆將瘦西湖與杭州西湖作了對比,寫道:“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而得名。
瘦西湖風景區是蜀岡——瘦西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和精華部分。一泓曲水宛如錦帶,如飄如拂,時放時收,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種清瘦的神韻。隋唐時期,瘦西湖沿岸陸續建園。及至清代,由於康熙、乾隆兩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盛況。
瘦西湖風景區是中國湖上園林的代表,古典園林群融南秀北雄於一體,組合巧妙,互為因借,構成了一個以瘦西湖為共同空間,景外有景,園中有園的藝術境界,歷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稱於世。
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長堤春柳、荷浦熏風、四橋煙雨、梅嶺春深、水雲勝概、白塔晴雲、春台明月、三過留蹤、蜀岡晚照、萬松疊翠、花嶼雙泉諸勝,顆顆明珠鑲嵌交織在玉帶上,形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體山水畫卷,而小金山、五亭橋、二十四橋景區是這幅畫卷的神來之筆。
瘦西湖的美麗景致,很早就為人們所嚮往。清人劉大觀言:“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另一位清人沈復在《浮生六記》中讚道:“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不過此。其妙處在十余家之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
歷史上李白、劉禹錫、白居易、杜牧、歐陽修、蘇軾、王漁洋、蒲松齡、孔尚任、吳敬梓、鬱達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這一帶留下或深或淺的足跡和眾多膾炙人口的篇章。“煙花三月下揚州”、“園林多是宅,車馬少於船”、“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珠簾十里捲春風”、“綠楊城郭是揚州”等數不清的名言佳句,流傳千古,為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濃墨重彩。
十里湖光,清澄縹碧,花木扶疏,連綿滴翠,亭台樓榭,錯落有致。人文景觀,獨具風韻。
遊覽瘦西湖,長堤春柳是必遊之處。煙花三月,沿堤而行,春風拂面,柳絮依依,鶯飛草長。沿堤走到盡頭,便能見到一個精緻的園林,入口為一圓洞門,上書“徐園”二字。這裏原為清代桃花塢的故址,當年桃樹有數千平方米,花開季節,如霞似雪,一片燦爛。民國時期改為徐寶山祠堂,有聽鸝館、疏峰館、春草堂等巧布其間。
四橋煙雨位於瘦西湖的東岸,與小金山隔湖相望,其特點在於借

景,登上四橋煙雨樓,極目遠眺,南面的大虹橋、春波橋,北面的長春橋,西面的玉版橋、小虹橋、五亭橋、藕香橋盡收眼底。每當風雨瀟瀟之時,觀之煙雲縹緲。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首詩已流傳了一千多年,可謂婦孺皆知。詩因橋而詠出,橋因詩而聞名,遊揚州,不可不觀二十四橋。
二十四橋建於瘦西湖由西向北的轉折處,由山澗棧道、拱橋和曲橋組成,山澗棧道由黃石疊成,古樸雄渾,拱橋東接四曲平橋,早形呈玉帶狀,淩於清波之上,似飄若飛。
《揚州鼓吹詞》說:「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據說二十四橋原為吳家磚橋,周圍山青水秀,風光旖旎,本是文人歡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時有二十四歌女,一個個姿容媚豔,體態輕盈,曾於月明之夜來此吹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獻上,請杜牧賦詩。
傳說是優美的,也有野史說成是隋煬帝的作為,二十四橋即煬帝以歌女數改名,但無以稽考,只能留給後人鑒賞。
二十四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台級24層,似乎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潔白欄板上彩雲追月的浮雕,橋與水啣接處巧雲狀湖石堆疊,周圍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隨時看到雲、水、花、月,體會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妙境,遙想杜牧當年的風流佳話。
沿階拾級而下,橋旁即為吹簫亭,亭臨水邊橋畔,小巧別致,亭前有平台,圍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輝籠罩,波涵月影,畫舫拍波,有數十歌女。淡妝素裹,在台上吹簫弄笛,宛轉悠揚,天上的月華,船內的燈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起,使人覺得好象在銀河中前行。橋上簫聲,船上歌聲,岸邊笑聲匯在一起,此時再詠誦「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你定會為唐代詩人徐凝的精妙描寫撫掌稱絕。



瘦西湖上舟楫繁忙繁忙,遊人如織。

二十四橋旁的垂柳萌發新芽,瘦西湖的婉約春色撲面而來。

一名小遊客在揚州瘦西湖的臘梅旁拍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