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靈山勝境 佛大山靈
( 2008-01-17 )



無錫靈山大佛座落在太湖之濱,有世界上最高88米的露天青銅釋迦牟尼立像,每年吸引無數善信遊客前來觀光進香。

位於太湖之畔的馬跡山秦履峰東南側的是小靈山地區。唐貞觀年間,玄奘法師自天竺取經歸來,見此山形酷似西天靈鷲峰,故呼之曰小靈山。靈山勝境是以靈山大佛景區為中心建成的佛、寺、城、塔、墅為一體的旅遊風景區,而1997年靈山大佛的建成,更讓靈山更添靈氣。

  靈山勝境內的內有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跡。千年古剎祥福禪寺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曾達相當規模,惜於1930年代毀於戰火。祥符古剎,建寺距今已有1370餘年。唐朝高僧玄奘來到小靈山修建了祥符禪寺,並命弟子窺基任方丈,開創漢傳佛教八大門派之一的法相宗,祥符寺遂成為法相宗的重要祖庭之一。現今的祥符寺是1994年在原舊址上重新建造。
靈山大佛坐落于無錫馬山秦履峰南側的小靈山地區,該處原為唐宋名剎祥符寺之舊址,為保存古跡,弘揚文化,在重建祥符寺的同時,興建88米高露天青銅釋迦牟尼佛立像。大佛所在位置系由唐玄奘命名的小靈山,故名靈山大佛。靈山大佛的建成是中國佛教界近百年來最大的一件盛事,同時也將成為太湖明珠——無錫的標誌之一。
大佛採用錫青銅材料鑄造,除因青銅材料持久永恆外,更重要的是青銅藝術是源於石器時代的古典藝術精粹,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極為燦爛的一部分。青銅藝術的古樸素雅和優美細緻,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地位。
靈山大佛的建造,依據佛經如來三十二相的記載完成,大佛慈顏微笑,廣視眾生,右手“施無畏印”代表除卻痛苦,左手“與願印”代表給予快樂,均為祝福之相整個佛像形態莊嚴圓滿安祥凝重而細緻,顯現佛陀慈悲的法相。
靈山大佛矗立在無錫太湖之濱小靈山上,反應了華東這一福澤寶地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安定祥和,象徵和平與生命如青銅一樣,亙古長青。
1994年12月24日靈山大佛工程合約在北京簽署,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首次提出了“五方五佛”的理念。趙朴初所謂的“五方五佛”,是指:北方,山西大同的雲崗大佛;中原,河南洛陽的龍門大佛;西方,四川樂山的樂山大佛;南方,香港大嶼山的天壇大佛;東方江蘇無錫的靈山大佛。趙朴初說:“原先東方沒有大佛,現在建造的靈山大佛,就是東方大佛。這樣,五方五佛都齊了,足夠了!”
據統計,在中國,高度在13米以上的巨型佛像有60多尊,但其中影響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則是樸老所講“五方五佛”。它可按地域分東、西、南、北、中,又可按不同時代分為古代和當代;在造佛的材質上既有石刻的,又有銅鑄的。
神洲之最——靈山大佛歷三年寒暑,在十方佛子竭誠期盼中金身顯現、佛光普照。
公元1997年11月15日(佛曆2541年10月16日),靈山大佛隆重舉行開光盛典。佛經有雲:凡新佛像 落成,必得經過開光,其神聖意義方始具備。
開光當日,各地信眾從凌晨四時起就陸續而來,自無錫市區至馬山靈山勝境,車流綿延二十餘公里,持續近四小時。開光典禮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淨慧法師主持,並宣讀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的賀詞,祥符寺方丈茗山法師介紹了靈山大佛的籌建情況,海內外大德高僧共同為大佛隆重開光,開光儀式莊嚴而熱烈、簡樸而神聖。
九龍灌浴是無錫靈山勝境文化園區的主體景觀,是國內最大的音樂動態青銅雕塑群。新建造的九龍灌浴氣勢磅礡、蔚為壯觀,展現了佛祖釋迦牟尼誕生的宏大場面。
它建在靈山大佛與浩瀚的太湖之間。位於文化園中心的大型銅雕九龍灌浴,總高27.5米,總重260噸,將使用黃金18公斤,青銅180多噸。這是一個依託著中國古老的宗教文化,糅合了神奇的科技精髓的傳世精品工程。其主體雕塑——高達7.2米、重12噸,耗金15公斤的太子像,為古今造佛塑像之首創。
踏進一座懸掛著“靈山勝境”匾額的門樓,穿過象徵佛教智慧的“五智門”,眼前是一條筆直寬敞伸向遠方的“菩提大道”,大道的兩側齊刷刷地站立著高大的銀杏樹,形如小扇的金黃色樹葉在秋風的吹拂下落到地上,整條大道仿佛黃金鋪就一般,漫步其間,人如畫中行。
  沿著“菩提大道”走到盡頭,眼前不禁一亮,只見那莊嚴氣派直徑足有140米的廣場上,一座氣勢恢弘、含苞待放的巨大荷花銅雕矗立在前方,像歐洲的古堡,肅穆、神秘;像海中的一座山,巍峨、壯觀。巨大的荷花由四個威武的大力士托起,底部襯托著白色的圓形大理石水池,九條昂首飛龍和八個形態各異的供養人環繞著巨大的水池。四周還均勻分布著33個大理石水球,水球在水流的作用下自轉不息……忽然一曲悠揚清雅的佛樂在耳邊響起,由遠而近、由疏緩到激昂,空靈、縹緲、虛幻,在那四周環抱的大山中回蕩。與此同時,隨著音樂的旋律,巨大的水池噴出一座座山形水幕,或旋轉或跳躍,或噴湧或搖曳,變幻無窮、百媚千姿。剎那間,九條騰龍從張開的口中噴出高高的水柱直沖荷花頂端。此時,奇跡發生了,只見那由四個大力士托起的巨型蓮花慢慢地打開,一尊通體鎏金的太子佛從蓮花中徐徐升起,在九條騰龍噴出的水幕中緩緩地轉動著。精美生動、栩栩如生的太子佛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此時,激昂的音樂達到高潮,人們不禁心潮澎湃、激動不已,不約而同地仰頭注視著太子佛,心中在默默地祈禱。陽光輝映、水氣瀰漫、佛樂悠揚,恍如進入虛幻縹緲的仙境……人們無不為這莊嚴聖潔、恢弘壯觀、神秘莫測的場景所震撼。
據說,大型動態群雕九龍灌浴取自佛教典籍“本行經”中的故事:四大天王抱著太子向摩耶夫人慶賀,這時太子不用旁人扶持,而于四方各行七步,每行一步,地上就有大蓮花自然湧出。太子眼視四方,舉其右手,作獅子吼曰:“天上天下,唯吾最真。”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歡喜讚歎。其時花園中忽然湧出二池,儲滿清淨香水。又見虛空中有九龍吐水,浴太子身。天人們奏著美妙動聽的音樂,空中撒下五彩繽紛的香花來供養太子,一時十方大地六種震動,一切眾生俱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歡樂。
根據佛教典籍《本行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一誕生就能說話會走路,他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地上就開出一朵蓮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吾獨尊”,這時候花園裏忽然出現了兩方池水,天空中出現九條巨龍,吐出水柱,為其沐浴淨身。
這個故事十分神奇,讓人浮想聯翩。更難得的是,靈山勝境的大型音樂動態群雕“九龍灌浴,花開見佛”再現了故事中的絢麗景象。在九龍灌浴廣場,可以看到一座含苞待放的巨大蓮花銅雕矗立在前方,巨大的荷花由四個威武的大力士托起,底部襯托著白色的圓形大理石水池,九條飛龍和八個形態各異的供養人環繞著巨大的水池。
當《佛之誕》音樂奏響時,巨大的六片蓮花瓣徐徐綻開,一尊高達7.2米全身鎏金的金身太子佛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從蓮花中緩緩升起,這時,九龍口中一齊噴射出數十米高的水柱,為太子佛像沐浴。頃刻間,廣場四方鼓樂齊鳴,噴泉百態千姿。太子佛像在巨幅水幕中順時針環繞一周,象徵著“花開見佛”、“佛光普照”。隨著樂聲漸弱,蓮花花瓣包裹著太子佛像緩緩合攏。
此時,噴泉周圍八組鳳凰的口中會流出淨水,供大家飲用。這可不是一般的淨水哦,按照佛教的說法,這是“八功德水”,即佛教“聖水”。您到了靈山一定要喝上一杯,也可以用瓶子將其帶回家,據說,喝了“八功德水”或者拿它來供奉佛像,可以護佑平安。

祥符禪寺
千年香火盛

位於江蘇省無錫市秦覆峰南側山灣中的祥符禪寺,始建於唐朝貞觀初年,與著名僧人玄奘有關。
唐朝貞觀年間,佛法盛行,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人人都好佛法。右將軍江蘇馬跡山人杭惲就是一個虔誠相信佛法的官員,與玄奘法師相交甚好。玄奘取經回來,開始在國內各地弘揚佛法。在來到蘇州靈巖山時,順便來看老友杭惲。
  一心向佛的杭惲想建一座寺廟,要玄奘選定廟址並傳法。玄奘非常高興,於是二人開始選址。
當行至秦履峰東南側時,玄奘對杭惲說:“此地地形十分神奇,很像貧僧前往天竺取經時所見的佛祖講經的靈鷲峰,不過比那聖山小,我看就叫小靈山吧。”杭惲遂在小靈山上建造了第一座寺院,當時名為“靈山庵”或“小靈山寺”。據說當時的小靈山寺“居重湖疊嶂間,最為幽絕”。
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真宗趙恆詔改小靈山寺為“祥符禪院”,徽宗時期,升“院”為“寺”,自此,始定名為“祥符禪寺”。宋代和元朝時期,寺院的香火一直都很旺盛。元朝末年,寺塔俱毀。
明朝建立後,在洪武初年,高僧釋行暉在此重建寺宇。曆年間,太倉懷雲寺僧順庵禪師,應邀住持小靈山,經過三年將佛塔重新建起。
明朝末年,祥符禪寺再次遭到戰火的破壞。清朝康熙年間,康熙在南巡期間,在金山召見了當時的祥符禪寺住持紀蔭時,並禦筆親書“神駿地”的匾額,祥符禪寺更名為“神駿地寺”,再次聲傳遐邇。乾隆年間的方丈普仁再次進行了修葺。咸豐三年,太平軍與清兵交戰於此,殃及佛寺,殿宇毀壞殆盡。
民國三年(1914年),寺院被重新修建,復名為“祥符禪寺”。1938年,被日軍縱火焚燒,寺院殘破。文革中,這座千年歷史古剎佛像倒地,殿宇被佔,僧人被驅逐。文革後,信眾再次重修寺院,並在1997年在小靈山上建成高八十八米的青銅立佛,人稱“靈山大佛”。
如今的祥符禪寺有山門、天王殿、鐘鼓樓、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地藏殿、大雄寶殿等建築,大殿兩側各有兩幢南北對稱的兩層樓房,法堂、禪房、客堂、方丈室、僧捨等分設其中。從山門,進天王殿,入大雄寶殿,來到後院門,登上218級台階,可以到達大佛座前的大平台。



無錫市民在千年古剎祥符寺敲響祈福鐘聲,祈求平安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