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滿族嫁女不論財
( 2008-01-17 )



充滿濃郁民族特色的滿族婚慶儀式亮相長春長影世紀城。新郎攙扶著新娘去拜堂。

自古以來,滿族不提倡早婚,沒有類似“指腹婚”、“娃娃婚”等童婚。男女青年一般到十七、十八歲才可結婚。清代滿族結婚注重門第,但對男家的貧富不很講究,有的家族作為族規規定:女家為姑娘尋找配偶不許論財。

  滿族男女青年的婚姻由父母包辦。成婚要經過“問門戶”、“小定”、“放定”、“問話”、“過禮”、“完婚”等幾個程式。
“問門戶”是女方瞭解男方家庭狀況;“小定”是男方給女方送定情信物;“放定”是正式的婚禮儀式。這一天,男方宗族親友陪同未婚女婿一起到女方家中,由男方宗族長者致辭,正式向女方求婚。女方宗族長者答應親事後,未婚女婿拜認岳父岳母,至此,男女兩家才算正式聯姻。“問話”是商定迎娶吉日。“過禮”是男方在迎親前一個多月,將為女方準備的禮物送至女方家中。“過禮”之後,就是“完婚”階段。
自訂婚到結婚,相隔兩、三年不等。在此期間,已經確定婚姻關係的男女在節日或平時可以來往,培養和增進感情。
滿族迎娶新娘時多用轎,但花轎不是用人抬的,而是用馬拉的。花轎是在馬車上紮成的,先固定好四框,然後用紅綾子圍上,上面也用紅綾拉成翼狀轎頂,轎門有紅綾檔簾。在轎頂上是有木刻的“麒麟送子”。有的還在轎的兩側裝上透明鏡。迎娶時,轎內要有壓轎的孩子和娶親婆。
在這一切都準備好了以後,迎親人們便在原訂日子的前一天就動身了。打旗的,打燈籠的以及吹鼓手走在前面,後面跟著是12匹對子馬,馬上坐著年輕的伴郎。在伴郎的後面是披紅戴花的新郎,再後面就是接新娘所用的花轎了。這娶親的隊伍沿途每到一個親友家,親友都要給新郎送禮披紅。
到了新娘家之後,新郎不能立刻下馬,要等小舅子來給新郎牽馬,岳父上前給新郎揣壓腰錢之後,新郎才能下馬。新娘上轎時不許自己走,而是要由哥哥抱上轎,沒有哥哥的,要由叔叔抱上轎。在新娘離開娘家之前,新郎要給岳父岳母留下“離娘肉”,然後才能動身。
當娶親的隊伍回來後,新娘蒙紅蓋頭,由兩個伴娘從轎中攙出,新娘的腳不能踏在泥土上,要在地上舖上紅氈。拜完天地,再攙入洞房。在洞房門口,放一馬鞍,馬鞍上放兩串銅錢,新郎先跨過去,然後新娘再跨過去。當新娘子跨過去之後,伴娘便隨手拿起兩串銅錢,給新娘子兩個肩頭各搭一串。一進門,一個小女孩手拿寶瓶壺,壺中裝著糧食,壺口用紅布紮著,這時伴娘接過寶瓶壺,給新娘子一個腋窩夾一個,此時還要撒五穀。
新娘被攙到屋裏後,還要在南炕上坐帳一日,被稱之為“坐福”。“坐福”時不能下地,到了晚上由伴娘和親友們送新娘子入洞房。在洞房的炕上插3支箭,然後再點上長明燈。有些地方,新郎還要求得新娘的同意才能進入洞房。  
新婚之夜,帳篷內點一對蠟燭,徹夜不熄。外面由一人或多人唱喜歌,謂之“響房”。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婦祭祖。三天之後,新郎新娘一起回到女家,住幾天後返回男家。至此,滿族婚姻儀式結束。
提起滿族的婚俗,得從一段滿族的神話故事講起:長白聖母佛庫侖,有一天在天池沐浴,見到一隻嘴噙朱果的五彩靈鳥飛來,她上前去抱,不料朱果洽巧落入她的口中,因此懷揣有孕,生下始祖布庫里雍順。
這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真實寫照,也說明滿族的婚俗是從群婚制、對偶婚制、最後發展到一夫一妻制的。滿族入主中原以後,婚俗受到漢族的影響,禁止了早婚,取締了收繼婚,婚姻儀式也滲入了漢族婚俗的許多成分,但直到清末民初,滿族的婚嫁依然保持著很多固有的傳統風俗。
先說訂婚。據《柳邊紀略》載:“婚姻擇門第相當者,先求年老為媒。將允,則男之母徑至女家視其女,與之簪珥、布帛。女家無他辭,男之父乃率其子至女之姻親家叩頭……”。
從這一段記載分析,可以看出,滿族訂婚要經歷說媒、相看、換盅這樣三步曲。
“說媒”,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男女雙方家長早已有了好感,有意訂下兒女親事,男方就主動托人去說媒。另一種是雙方並不熟悉,全由媒人在中間撮合。媒人到女方去說親,一般要去三次,每次一瓶酒,故俗語有雲:“成不成,三瓶酒。?珣還說?珧媒人是桿秤,全靠兩頭硬”。
“相看”(也叫相親),是男方到女家相看媳婦。相看的內容,無非是門風、財富、才幹、美醜、健康這五個方面。
“換盅”,即男家到女家送訂親彩禮。到了女家,禮品要置放在西牆祖宗板下的香案上,然後兩親家翁並跪,酌酒互相醮祭,故稱之謂“換盅”。“換盅”之後,兩家就算正式訂親。
再說娶親。滿族人規矩大,結婚的說道比較多,從問娶、親迎到完婚,十分複雜:
“問娶”又叫“問日子”,由男方擇定吉日,置備酒淆至女家與其商量,如女方同意,再由媒人陪同男方送去布匹、首飾及肉、酒到女家,俗稱“下大茶”。到了迎娶的前一天,女方則要把陪送的嫁妝送到男家,俗稱:“過箱櫃”。
娶親一般要熱鬧三天:頭一天叫“響棚”,第二天是“亮轎”,第三天才成親。娶親時,新郎頭戴纓帽,身著箭衣,腰紮達荷帶,披紅帶花;新娘是身穿拉草衣,頭梳大卷式,上蒙紅蓋頭。迎親時去的人是單數,回來是雙數。喜車必須在清晨趕回男家門口,在門口要停一會兒,俗稱?珧練性”。
待到新娘下轎時,新郎要朝轎門簾輕輕射三箭,這是古代滿族掠奪婚姻的遺風。新娘下轎,要紅氈鋪地,腳踏紅氈走到天地桌前。拜完天地,再用紅氈將一對新人引入洞房。新郎在前,到門檻時,新郎用箭桿(後來改為手或秤桿)挑下新娘頭上的紅蓋頭。新郎新娘進新房時,親友們要向他們身上拋撒五穀雜糧,取人旺年豐之意。進了洞房以後,新郎新郎就開始對坐,俗稱“坐福”。
滿族還有鬧洞房的習俗,參加婚禮的親友們一起高唱喜歌?珧拉空齊”,其大體意思是:美麗的姑娘結婚了,祝願你們白頭到老,生活美滿幸福。新人在洞房內要喝“交杯酒”,吃喜面,嘗子孫餑餑。圍觀的親友還要有人用一語雙關的話向新娘發問:“生不生?”,然後由迎親婆代答:“生”,其意是早生貴子。
翌日清晨,新娘要拜公婆、叔伯,敬煙問安,謂之“分大小”;婚後三天或七天,新娘得回娘家,俗稱“回門”。

岫岩滿族婚俗
遼寧省的岫岩縣是滿族聚居地。這裏的婚俗保持著鮮明的滿族特色。早在1950年代以前,這一帶的滿族婚禮,嚴格按照一定的程式進行。這些程式包括了看門戶、放定、下大茶、換盅、問話(或送日子)、開剪、打下處、過箱櫃、插車、勸性、拜北斗、拖寶瓶(或抱煤壺)、坐福(或坐帳篷)、念哈力巴經、分大小、回門等。這些婚禮程式,是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逐漸形成的。
滿族的婚禮一般舉行三天。第一天,新娘離開娘家前,要向祖先神佛托媽媽叩頭告別.並祈禱佛托媽媽保佑。然後由一位送親婆陪同,乘迎親彩車到男家去。新娘乘坐的彩車到男家時,不立即舉行婚禮,
要暫時在男方家事先選好的一家人家住下來,叫“打下處”。隨新娘送來的嫁妝都要抬到男家去,放在男家門前,這就是所謂的“過箱櫃”。
第二天天亮前,新娘又一次登上彩車,由自己的哥哥護送前往男家。同時,新郎由一位儐相陪同,帶領迎親車前去迎親。途中兩車相遇,車廂緊靠,這時新娘換上婚禮盛裝,由她的哥哥將她從送親車上抱到迎親車上。這是一種交換儀式,俗稱“插車”。到了男方家門口,如果時辰不到,新娘不能下車,只能在車中靜侯,這叫“勸性”,意思是要新娘善於忍耐。
新娘下車時,頭頂紅布蓋頭,前後心各懸一面明鏡,腳踩紅氈,走到天地桌前,和新郎一起朝北方禮拜,俗稱“拜北斗”。這時,院子中早已搭好一座帳篷,新娘來到帳篷前,新郎用秤桿挑去蓋頭.放子帳篷頂上,然後遞給新娘兩個盛有米和錢的錫壺,讓新娘抱于懷中,這就叫“抱寶瓶”。同時還遞給新娘一束栗子木,也讓她抱住。新娘進門時要邁過放在門檻上的馬鞍、火盆,然後上床入座,這叫“坐福”。
正午時分,舉行合婚禮。院子裏擺放一個神案,神案上供一付豬肘子。碗裏放三個酒盅和一把尖刀。新郎面向南跪下。這時有人用滿語念誦《哈力巴經》,向新郎新娘祝福。《哈力巴經》分三節,每念完一節,便用刀切一塊肉拋向天空,同時往地上灑一壺酒。
滿族的合婚儀式莊嚴而熱烈,看熱鬧的人歡笑相慶。傍晚日落前,新娘的小姑和小叔拉新娘下床,出門看日光。晚上新婚的夫婦就睡在帳篷裏。不過臨睡前還要舉行一道儀式,即新郎背一個背包,繞帳篷三國,一邊繞一邊問新娘:“留不留宿呀?”新娘如回答可以留宿,新郎就入內。如果不應答,那就得再繞三國。新郎進入帳篷後,夫妻共飲交杯酒,吃合喜面,婚禮就算結束了。滿族的婚禮講究很多,這和滿族原來的傳統生活有密切的關係,而且每一種儀禮都含有象徵意義。



沈陽舉行?珧格格?珣集體婚禮,21對新人按照滿族傳統婚俗、乘花橋、跨馬鞍、過火盆、抓福斗等結成百年好合。

滿族婚禮舞中的新郎、新娘在表演“醉秧歌”。

2007年5月1日,在沈陽“五一”皇寺廟會上,來自加拿大的小伙克瑞思與沈陽姑娘王丹琳按照滿族傳統習俗舉行婚禮,吸引了眾多中外遊人駐足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