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海上名山第一
( 2008-03-27 )





嶗山,古稱勞山、牢山、輔唐山、鰲山,享有“海上名山第一”的美譽,其位於黃海之濱,主峰1133米,它拔海而立,山海相連,雄山險峽,水秀雲奇,自古被稱為“神仙窟宅”“靈異之府”。

  嶗山背負平川,面對大海,巨石巍峨,群峰峭拔,既雄曠泓浩,又不失綺麗俊秀,因此《齊記》中亦有“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的記載。在中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繞嶗山的海岸線長達87公里,沿海大小島嶼18個,構成了嶗山的海上奇觀。
昔日秦始皇漢武帝登臨此山尋仙,唐明皇也曾派人進山煉藥,歷代文人名士都在此留下游蹤,號稱「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嶗山道士更是聞名遐邇。山上奇石怪洞,清泉流瀑,峰迴路轉。唐代詩人李白也曾用“我昔東海上,嶗山支紫霞”的詩句讚美嶗山的山光水色。
嶗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尤以“明霞散綺”、“雲洞蟠松”等十二景為最。嶗山的主要景點有:太清宮、巨峰、華樓宮、龍潭瀑與八水河、九水、上清宮、明霞洞、八仙墩、太平宮、白雲洞、華嚴寺、百福庵、蔚竹庵、塘子觀、法海寺。

太清宮

太清宮亦稱下宮,位於嶗山東南部下宮灣畔,前臨浩海,背後依七峰,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有“小江南”之稱。據《太清宮志》載,此宮始建于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唐昭宗天佑元年經道士李哲玄增修後,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初具規模。
五代時期後唐莊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道人劉若拙自蜀來嶗山太清宮,自修一庵,供奉老子像。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敕封劉若拙為華蓋真人,撥款重修太清宮。金代,全真道進入嶗山,丘處機曾兩次來此講經布道,留下詩文碑刻多處。其師兄劉處玄則常駐太清宮,許多道士皆入其門下,後來形成了尊劉為祖師的“隨山派”,嶗山也就成了全真道的祖庭之一。元末明初,著名道士張三豐自青州雲門山來嶗山修道,留有張仙塔、邋遢石等遺跡。太清宮在明萬歷(573—1619)年間傾圮,憨山(德清)和尚于宮前建海印寺,寺旋毀,後復建此宮,並有擴大。現存的太清宮,大體是這一時期的建築。
太清宮共分三個獨立院落,一百五十多間殿宇,每個院落都有獨立的圍墻,單開山門。東南院是三官殿,殿內塑有天、地、水三官以及真武、雷神等神像。院內有紫薇、銀杏、牡丹、耐冬等花木。
特別是正殿前院的兩棵幹粗合抱的耐冬(山茶花),一棵開紅花,一棵開白花,每逢冬盡春臨之際,拳頭的花朵開滿枝頭,紅的火紅,白的雪白,花期持續三個月。據說這兩棵耐冬,是明永樂年間道士張三豐從海島上移植於此。清朝時蒲松齡曾寓居於此,宮內奇形怪狀的古樹和悠遠的氛圍觸動了他的靈感,寫下《絳雪》、《嶗山道士》等聊齋名篇,現存有寫書亭等遺跡可供瞻仰。三官殿前的一株山茶,高8.5米,幹圍1.78米,樹齡約700年,為世界少見的大山茶。
寒冬季節,滿樹綠葉滴翠,紅花嬌艷,猶如落下一層絳雪。宮中原有白牡丹,高及屋簷。當年蒲松齡寓居於此,與牡丹、山茶相對,孕育出優美神話故事《香玉》,寫白牡丹和紅山茶變成美麗的女子,與一位書生相戀的故事,為《聊齋志異》中的佳作。

巨峰

又稱嶗頂。雲海奇觀,彩球奇觀,旭照奇觀為其三大景觀。巨峰為中國觀日出最早佳境之一,觀“日出海上”,則唯嶗山獨具。在嶗山度假村或客棧小住,夜看月景,晨觀日出,乃嶗山之遊一大快事。為嶗山九大風景遊覽區中最高最險峻的一個景區。
有一線天,黑風口,五指峰比高崮,靈旗峰,自然碑等景觀。其最高處為巨峰,俗稱“嶗頂”,海拔1133米,為嶗山的主峰。巨峰極頂有一塊幾尺見方的岩石,名“蓋頂”,又稱“磕掌”,僅能容三四人。巨峰山勢陡峭,攀登艱難。
西從柳樹台東上15公里。南從煙雲澗行10余公里,西北由魚鱗口向東南攀行約5-6公里,東由上清宮或明霞洞西去,西南循大圈子,迷魂澗均可抵達巨峰。“巨峰旭照”,“嶗山火球”,“雲南奇觀”,“巨峰佛光”為巨峰四大奇觀。

華樓宮

位於嶗頂西北,南倚華樓山,北臨嶗山水庫,山勢險峻,景物幽奇。因山頂有一石峰,四壁如削,而頂平如台,形似高樓,故名“華樓山”。上有“海上第一名山”石刻,被譽為“嶗山第一奇峰”。華樓宮建於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有老君殿、玉皇殿、關帝殿各三間。宮前有巨型銀杏兩株。宮東有一山峰華樓峰,峰頂方整,四壁陡峭,巍峨險峻。
  傳說八仙過海途徑嶗山,何仙姑于聚仙台梳妝,又名“梳妝樓”。史載張三豐等名道皆與此峰有不解之緣,故成為海上名山之一。傳說為仙女梳洗之處,名“梳洗樓”。宮後有“金液泉”,為嶗山名泉之一。
西北山坡上有一個直徑約2米的石坑,傳說是玉帝的女兒沐浴之處,名“玉女盆”。玉女盆之西的山頭是凌煙崮,崮上平坦如台,有十余個如盆、如碗、如匙的天然石坑,頗具奇趣。崮南底部有一石洞,內藏元代道士劉志堅遺骨。洞旁有碑文述其苦修經過。華樓宮現存的刻石數量,為嶗山諸宮觀之冠。這是研究嶗山道教歷史的重要資料。

龍潭瀑

嶗山八水河中游,從百尺懸崖飛流直下,噴珠吐玉,狀如龍舞,故名“龍潭瀑”。潭中碧水凝寒,清澈見底。山雨過後,洪湧瀑注,飛騰叫嘯,蔚為壯觀。
白沙河上游河流,因山有九折,水有九曲得名。以北九水療養院“九水界橋”為界分內九水外九水。“九水明漪”為嶗山十二勝景之一。源於巨峰北麓之水,流入峽谷,一路群峰競秀,萬木爭榮,佳景迭出,美不勝收,故有“九水畫廊”之美譽。

上清宮

坐落在太清宮西北。宋初敕建,元成宗大德(1297—1307)年間,全真派道士李志明重修。有前後二處庭院和偏院,前殿祀三清,後殿祀玉皇,左右偏殿祀三官和七真。前院有兩株粗大的銀杏樹,東面那株蒼勁古樸,胸圍近7米,橫出粗枝上有三個乳狀樹瘤,極為罕見。宮中道士說一千年方能長出一個樹瘤,那麼這株樹該有三千年歷史了。大殿之東的偏院,有一巨石,名“道山石”,石下有小洞,旁鐫“道山”二字。與道山石斜對的石頭上,刻有丘處機《青玉案》詞一首。宮外西北角,有一鰲形石,形如圓丘,橫鐫“鰲山上清宮”,直刻“長春真人作詩十首”及十首詩全文。

太平宮

位於仰口灣畔的上苑山麓,掩映在蒼松翠竹之中。建于宋初,原名太平興國院,後改名太平宮。宮前山道上,有兩塊巨石與古松夾峙,名“雙石長松”。石上鐫有“疑是幻境”四字。院門的照壁上單線鉤刻“海上宮殿”四個大字,結構嚴謹,端正飽滿。正殿舊祀三清和玉皇,配殿東祀三官,西奉真武,近年修整時,又重塑了一些神像。
西院有井名“龍涎”,井側石上刻明代山東提學鄒善的詩一首。東院有鐘亭,內懸新鑄倣古鐵鐘一口。太平宮東北有一岩石,狀如綿羊,面對大海,名“綿羊石”。石北突起一峰,形若巨獅,昂首怒嘯,即“獅子峰”。峰頂有一形如獅吻的洞廈,內可容十余人。
  洞壁上石刻重疊,字跡依稀可辨。立於峰頂,可觀海上日出。

明霞洞

明霞洞在上清宮北約三里的玄武峰近山巔處,地勢高曠,景色幽麗,古人以“萬里風濤臨大海,千林霜葉響空山”形容它的自然風光。明霞洞的主要建築鬥母宮,始建于宋代,經歷代修整,保存完好。明霞洞在清初因山洪暴發,洞頂塌陷,現存的洞石上,尚留有一些珍貴的題刻,如傳為丘處機手書的“明霞洞”三字及《孫紫陽疏》等。
孫紫陽名玄清,山東壽光人,幼年雙目失明,出家為僧。後來,他到明霞洞當道士,二十多年後,突然目疾不醫而瘉,重見天日,於是聲名大振。明嘉靖皇帝召見了他,封為護國天師府左讚教,成為全真派著名的嶗山道士之一。



幾名遊客在嶗山新添的景點前留影。

?絏參加青島國際帆船賽的各國選手在嶗山腳下的海域內比賽、訓練,蔚藍色的海面上風帆點點,與遠處城市高層建築和山體相襯,構成了一幅幅和諧、美麗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