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一周花百元 節儉博客流行
( 2009-02-26 )



由於經濟不景氣?釬時下的年輕人也學會節省過日子了

      儘管中國當局努力促進內需,以擺脫全球經濟衰退對中國的影響,但中國的白領仍在緊縮開支,包括削減從服裝到快餐的一系列花費。隨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構成影響,一些宣揚節儉的網站和博客(BLOG)開始在年輕白領間流行。

      路透社報道說,24歲的北京白領王皓2008年下半年發起了一項節儉運動,動員年輕人把每周的生活費控制在100元人民幣。他說,目前這一運動已經有5萬5千人參加;他的博客點擊量則已經達到17.8萬次。
      北京的曹小姐前不久就參加了“百元周”活動。在曹小姐看來,節省不是不消費,而是理性消費。“同樣的衣服,商場比網上貴出一倍;同樣是打車,拼車會節省一半費用;同樣的飯菜,自己做的費用只是餐館費用的零頭。生活質量沒有下降多少,錢卻省了。”在曹小姐的影響下,不少同事也加入了活動。“以前在辦公室裏,誰要是摳門,老把省錢掛在嘴邊,肯定會被人視為‘葛朗台’。現在觀念轉變了,越會省錢就代表越會過日子,越‘葛朗台’越光榮。以前中午都是去餐館,現在帶飯到辦公室吃成為新潮流。”
      中國多年來一直享有較高的經濟增長,像西方的年輕人—樣,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大城市的年輕人過去傾向于超額消費。尤其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即使不寅吃卯糧,也會把全部月收入用於名牌服裝、電子產品、娛樂活動或其他消費品,時髦的電子產品和奢侈品在中國的銷售非常火爆。

以前半年換一次手機
      王皓說:“自從大學畢業,我每半年就要換一次手機。但是全球金融危機來臨,我感到來自企業內部的壓力。”他擔心自己會失業。正是這種擔憂促使像王皓這樣的年輕白領開始緊縮開支——儘管大部分人並沒有像王皓那樣走極端,把每周支出控制在100元以內。對於王皓自己來說,要將每周的一日三餐、交通費和娛樂費都算在100元裏也不是一件容易事。為了省錢,王皓現在中午吃包子,而不是比薩餅;騎車20分鐘上班,連巴士都不坐。
      現在,有一部分年輕人開始變得“吝嗇”起來。除了王皓發起的節儉活動之外,一家網站也提出了類似的“一百元過一周”活動。還有一些論壇提供一些緊縮開支的小竅門,包括如何用不到10元錢做出一頓飯。一家網站還推出“過冬十戒”,其中包括避免辭職、避免創業、不要買車和不要生小孩等。不過網友林雨菲說:“重點不在於省錢,而是要以較低成本過有質量的生活。”
      這些緊縮開支的計劃與政府鼓勵內需的政策恰恰相反。中國的官員們已下定決心要保住8%的經濟增長率,卻苦於沒有相應的對策;而對於維護社會穩定和滿足每年進入就業市場的1500萬勞動大軍來說,確保8%的經濟增長率是必要的。北京一家證券公司的資深分析師林松力說,儘管節儉運動是老百姓的自發活動,但它表明中國消費者信心不足,如果這一活動繼續擴大,將對經濟構成影響。他說:“消費者的信心對於經濟至關重要。”法國益普索集團2008年12月發表的調查結果顯示,46%的中國受訪者認為中國的經濟狀況良好。而2007年同期,持這種觀點的人為90%。
      一位美國學者對金融危機下了這樣一句評語:一個炫耀財富的時代已經結束。在中國北部的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酒店依舊客滿,商場照常火爆,金融危機似乎並未影響大多數人的生活。但細細探訪就會發現,一些時尚達人也開始倡導節儉節約了,團購、網購、卡購等新興購物方式越來越多。一家知名網站的調查顯示,金融危機發生後,七成以上的網民認為金融危機使自己有意識地開始省錢了。去年有首歌叫《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今年,這個歌名被改成了:“有錢沒錢省錢過年。”

講品味 更講究實惠
      在都市中,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月薪不少,但每天依然擠巴士上班,在乘車時思考問題。不開私家車的理由是開得太快,腦子還沒有開始運轉就已經到了,雖然可以早幾分鐘到辦公室,卻要多花十幾倍的價錢。
      他們買家電不盲目追求一步到位,常堅持家電消費“滯後15個月”的原則,即與最新型號的技術商品保持15個月的距離,等新產品的技術成熟以後,質量提高了一倍,價格降了一半,消費起來又實惠又放心。
      他們在服飾消費上的原則是既要保持品位,又不失時尚形象,更要講究實惠。他們不是在各個季節看滿櫃子的衣服挑不出一件合適的,而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買最好的,幾乎讓件件都是精品。他們購買經典名牌,多數在換季打折時買,可便宜一半;也買時髦的大眾品牌,可以緊跟形勢,使形象不至於沉悶。他們大多按自己的美學觀去選擇,眼光獨到,旨在以最少的花費達到最佳的效果。
      他們中午最常吃的是盒飯,但用於旅遊的花費卻毫不吝惜。他們談婚論嫁時可以拒絕舉行形式雷同的結婚儀式,來一場“素婚”——領了證就同居,程序合法,與人何干?他們請人吃飯吃不完打包;購物時注意打折的;聚餐出遊時AA制……
      提倡節儉的時尚達人們說,任何東西都可以物盡其用。比如,洗臉的棉撲一般兩個月一換,換下來的棉撲可以穿根繩掛在抹布堆裏,用它擦鏡子、玻璃、瓷磚、馬桶蓋都非常好用。還有要扔掉的棉襪,棉T恤,可以用來擦地板打蠟。一個女網友說,“我把襪子套在拖鞋上走了一圈,地就擦好了。”
      另外,做健身,不一定要去健身房,在一些免費的運動中也能達到目的。比如,每天上下班用45分鐘從單位步行到家;跳繩、爬樓梯,也是時尚又省錢的運動方式。

百元周 記下每天花費
      “一百元過一周”活動是,一周內全部生活開銷加起來不超過100元(人民幣,下同)。根據活動規則,在上班工作日期間,全部餐飲、交通、娛樂、購物、保健、運動等消費加起來,控制在100元人民幣以內。參與者要用數字寫日記,把一天的花銷記下來,公布在論壇上。“星期一:早餐買了一個煎餅果子,3元;中午吃食堂,6元;下班後買了兩個蘋果和幾樣蔬菜花費5.3元;晚飯後剩下的飯菜,準備第二天當早飯吃。(家和單位之間只需步行15分鐘,所以沒有交通方面支出。)共花費14.3元。”“星期二:早上把昨晚的剩菜剩飯熱了一下,並吃了一個蘋果;午飯,在食堂解決花費6元;晚上買了肉、黃瓜、西紅柿、雞蛋,今天總共花費是17元。”……
      “星期五:今天是最後一天,算了一下前4天的消費,一共花了77元,已經勝利在望,非常有成就感。
      早餐吃了兩片麵包,一個煎蛋;午飯依然是在食堂吃;為犒賞自己,晚飯在一家韓餐小店要了一份石鍋拌飯和一份小菜。今天總共花了18元。(雖然每天在食堂吃午飯要6元錢,但吃飯的飯票是單位免費發的,實際上等於五天的生活只花65元。)”
      這是一位女孩參加“百元周”五天來的記帳簿。當活動結束後,她看記帳簿不敢相信這是自己五天來全部開銷。她說,自己每個月的薪水有兩千多元,如果以後給自己每周的消費再增加兩倍按三百元計算的話,一年下來自己就會有一萬多元的積蓄,將來再要給自己添置什麼大件也不用向父母開口要錢了。參加“百元周”活動的大部分為青年人。
      一位網友說,平時每個月的薪水不到月底就花光了,經常要靠老爸老媽接濟,被父母斥責為“不會過日子”。參加“百元周”活動主要是想擺脫“不會過日子”的“惡名”,看看自己理財的潛力到底有多大,並想借此來檢測一下自己的忍耐力。

錢要花得值 滿足儘量多的需求
      何先生有錢,但他寧可買房子買行頭也不買車。他認為買車是種無窮無盡的花費,以後會為這筆花出去的錢添加無限多的花費,而車的價值卻在減低,這叫浪費。
      他覺得,錢要花在值得的地方,花在可以創造更多價值的地方。
      比如,一個人去飯店吃飯,點一菜一湯花費30元,只能享受一個菜一個湯的樂趣,兩個人則可以點三菜一湯花費60元,每人消費還是30元,卻多享受了兩個菜的樂趣。新的時代,人們對節儉的認知也與過往不同。一方面,不消費或減少消費不再是節儉的唯一標誌,現在的年輕人提倡節儉,更多的是希望用儘量少的錢獲取儘量多的享受,滿足儘量多的需求;另一方面,他們認為現代社會由於過度消費而導致的富貴病以及資源浪費已經屢見不鮮,倡導新節儉主義,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健康。
      有人調侃:在家不穿鞋,赤腳走路,每三年可節省拖鞋一雙,並給人以回歸自然的浪漫感覺;看電視時不開自己家的,到陽台上用望遠鏡看對面樓上的,每小時可節省電費0.05元;內衣每兩周洗一次,可減少洗衣機的摩損,每兩年可節省內衣一套;襪子一般不穿,有人問就說是肉色的……

薪水減半 不得不摳
       在上海工作的汪超今年28歲,他曾一天花了整整2000元(人民幣,下同)購買衣服和電子產品也不皺眉。但是到了今年,王超所在的公司對員工降了一半薪水,他不得不削減奢侈品的開支,也不再到飯店就餐,他說:“我不得不降低生活成本。”儘管前景有些黯淡,他仍感到幸運,因為雖然掙得比去年少了,但自己至少還有工作。
網上博客和論壇到處都是年輕人關於省錢的建議和討論。
      這些“摳摳族”多為80後一代,他們常被指責為是花錢大手大腳、缺乏理財意識的一代。
      上海市的一項調查顯示,該市辦公室職員每月平均花銷達2500元,大多數中國人的可支配收入都達不到這個數。
      眼下,“摳摳族”卻捨棄餐廳,選擇在學校和公司食堂就餐。
      他們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而非出租車和公共交通工具。他們不到街邊的大商店購物,而是青睞網絡購物。“摳摳族”仍然是草根運動,但它正在不斷發展壯大。
      來自福建的“摳摳族”一員張延表示,學會如何理智地消費不僅僅對全球經濟衰退的回應。她說:“這不是僅對經濟危機的回應,它能讓你終生受益。此外,它很環保,代表了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他創辦了一個網上記帳系統,網民可在此討論理財事宜,點評有關省錢的家庭自製料理的帖子,並提醒其他網友做好各自的開銷記錄。
      在英國,也已經有人在推動愛惜食物的活動,希望鼓勵民眾儘量將食物吃完,過節儉的生活。
      據東森新聞報道,英國雖然已經邁入景氣衰退,但英國人對於食物還是不知道珍惜,每年都有大量仍然可以食用的食物被丟到垃圾桶。愛惜食物組織菲莉亞表示:“在英國,我們浪費的食物是我們買的食物的三分之一,這意味一年大約有670噸的食物被丟到垃圾桶。”
      根據一項研究顯示,英國人每年丟掉價值160億美元仍然可以食用的食物;而美國人更厲害,被倒掉的食物價值相當於300億美元,尤其在目前全球都面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這樣的浪費行為讓人震驚。
      於是針對這種現象,英國有人發起愛惜食物的活動,主要是要推動將吃剩的食物當作隔天的午餐,這樣做既環保又省錢,在這個不景氣的時代,只有回歸簡樸的生活才是生存之道。

官方呼籲消費 網民提貧富差距
      “節儉”,與當局拉動內需的主張似乎有些悖離。當前中國經濟面臨嚴重困難,有官方媒體發表文章稱,積極消費就是愛國;北京政協委員李哲也建議發動一場愛國消費、擴內需、救中國的運動,讓每個人、每個單位把一年的收入都進行消費。網民對此議論紛紛。
      網民“大致若魚”稱,花錢成了衡量道德高低甚至是否愛國的標準。消費多是大愛,消費少那也是小愛,到香港“血拼”是血濃於水,抄底買樓甚至還有了點兒捨生取義的味道。
      還有網民稱,要民眾消費其實很容易,解決民眾的後顧之憂,民眾當然會積極消費。網民“關注司法”表示,刺激消費的有效措施是盡可能縮小貧富差距,讓更多的人消費得起。



交換閒置物品,節約資源的方式也開始在許多城市成為時尚。

以落葉作賀卡,環保節約的觀念,在學生中流行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