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做個“糊塗”的聰明爸爸
( 2007-12-27 )



對寶寶的言行,爸爸要給予適當引導。

1 寶寶學壞了
  情景:3歲的樂樂一向很聽父母的話,也從來沒有做不誠實的事情,可是有一天爸爸卻發現他“偷”了爸爸的錢去買糖吃。一向好脾氣的爸爸勃然大怒:“這孩子怎麼染上了這個壞毛病?!”“怎麼這麼小就學著偷東西了?是跟誰學的?!”樂樂還沒來得及解釋就被暴怒的爸爸給痛斥了一頓。
這樣做的結果是 孩子的自尊心被傷害,他在不明就裏的情況下,就被貼上道德標籤。“小偷”,是個足夠讓孩子產生恥辱感的標籤,會使孩子成人後仍缺乏自尊心。
你該怎麼做 這種時候,爸爸應該裝糊塗,裝沒看見,不要大驚小怪的,更不要給孩子貼上道德標籤。關鍵是,以後注意不在孩子面前做孩子不能模倣的事情。
3歲前的小孩子還不能分辨是非,而只能通過模仿進行學習,所以,大人要給他值得模倣的東西,比如說健康的生活方式、整潔的習慣、溫柔體貼的舉止、言行一致的品德等等。
2 寶寶的“暴力傾向”
  情景:3歲的壯壯特別好動,總喜歡打打殺殺。他還有個習慣,就是喜歡用頭撞東西。這讓一貫好動和充滿活力的爸爸感到竊喜,覺得兒子將來會是個不會受欺負的男子漢,可是這樣天天鬧,也讓爸爸頭疼不已。有一天,家裏來了個奶奶,壯壯突然大喊著一頭撞了過去,爸爸一把把壯壯及時拉了回來。但是心有余悸,萬一真撞上了奶奶,可真要出了大麻煩了。爸爸終於忍無可忍,火冒三丈,指著還在亢奮中的壯壯大叫:“我怎麼生出了你這麼個不省心的兒子?”等事情過去了,爸爸又覺得自己太兇了,於是回過頭來安慰孩子。爸爸暴怒平息後的安慰讓壯壯更加委屈地認為,撞人沒有錯誤。
這樣做的結果是 孩子自尊心被傷害,但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危險,更談不上改正習慣性行為。久而久之,父子間因為這個行為而產生的衝突會越來越多。爸爸會一再傷害兒子,而兒子天性漸漸遭到壓抑。
你該怎麼做 做個糊塗爸爸,對孩子的行為假裝熟視無睹,不直接用強硬的口氣制止孩子,而要耐心地設計使他的惡能量轉化為道德力量的方式。這隻小熊聽了老熊的勸告,於是改變了自己的行為,終於被其他小熊歡迎回到他們的隊伍中去。記住,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一定要用自己兒子的名字來命名。
3 寶寶的十萬個為甚麼
  情景:媽媽買回了豌豆,邊看電視邊剝豌豆,陶陶覺得豌豆好看,就問,“豌豆是怎麼長出來的?”爸爸說:“豌豆是一棵種子,埋在地裏發芽開花結果之後就成了現在的豌豆。”陶陶有個知識豐富的爸爸,而陶陶則是個愛問問題的孩子。每次陶陶問問題,爸爸總是大包大攬充滿自信地回答。
這樣的結果是 陶陶成了知識豐富的孩子,但是過了一些年後,做家長的漸漸發現他是一個滿腦子知識、但是卻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孩子。
你該怎麼做 聰明的爸爸要對自己已經知道的事情裝糊塗,不直接把答案說給孩子,而是跟孩子一起探究。比如孩子問,豌豆是怎麼長出來的?這時爸爸可以說:“雖然爸爸從書本裏知道一些他們生長的知識,可是爸爸也沒有親眼看過。咱們現在就在花盆裏種一顆豌豆,看看它是怎麼長出來的。”這是一個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絕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