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象徵加中友好的大山
( 2008-12-18 )



大山于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期間,作為加拿大代表團的特別記者,在鳥巢前接受媒體采訪。

      要問今天中國家喻戶曉的老外是誰,可以說非洋笑星大山莫屬了。英文原名是羅斯維爾( Mark Rowswell)的加拿大人大山,日前獲加拿大總督莊美楷授予我國最高勳銜——加拿大勳章,以表彰他對加中交往的貢獻。
      大山在加拿大研習漢學時,曾取中文名曰路士偉。他1988年到北京大學留學,1989年在中央電視臺元旦文藝晚會上,因表演小品《夜歸》一炮而紅,從此便以劇中人物、中國青年大山之名為他的中文名字。二十年來,他為推動加中文化、教育、體育交流作出了許多貢獻。他的形象有如加拿大駐中國的“非官方大使”,已經成為加中友好的象征,獲得加拿大勳章,的確是實至名歸。
      談到大山,不得不提另一個中國家喻戶曉的加拿大人——白求恩大夫。正如大山一樣,白求恩也是因為在中國的活動為祖國增光,而成為加拿大的歷史名人。白求恩和大山有一個共同點——都愛中國,愛中國人民。但由於時代不同,兩者的愛又有所不同。
      白求恩的愛,基於他那悲天憫人的同情心。他同情弱者、被壓迫者、被侵略者。在加拿大,他特別到貧民區開診所,為當時看不起病的窮人服務;在西班牙,他站在共和軍一邊,對抗佛朗哥法西斯叛軍;在中國,他作為戰地外科醫生,直接在抗日戰火中救治八路軍傷員。
      大山的愛,發自他對中國文化的傾慕。他為深造漢學而到中國,一頭紮入中國社會,很快說得一口流利的京片子。但他意猶未盡,竟然拜師學中華地道國粹——相聲,並且講出名堂。他入鄉隨俗,虛心學習中國語言文化,頗有早期來華西洋傳教士的儒雅之風。
      白求恩的時代,加拿大和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盟國。他作為加拿大共產黨員,還肩負加拿大和美國共產黨的使命——援助中國共產黨人。他的行動多少反映出二次大戰期間,反法西斯陣營內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分野。他瞭解最深的是抗日前線缺醫少藥的艱苦情況,心中所想是爭取返國一趟,為前線籌集一批急需的醫療器械和藥品。
      他在中國只有一年多就殉職了,沒有機會進一步瞭解中國文化,認識中國的社會和人民。他的舞臺是烽火連天的戰場,他的任務是冒險赴難,救死扶傷。他最後作為中國危亡之際義無反顧、挺身相助的加拿大友人而名垂青史。
      大山則是投入中國改革開放大潮的加拿大弄潮兒。他沒有任何意識形態色彩和政治背景,中國舉國發奮建設的大環境,為他提供了施展的舞臺。他也憑藉對中國語言文化爐火純青的掌握,以及相聲、小品、評書、快板、節目主持、電視劇、話劇等樣樣皆通的文藝天才,在中國如魚得水,闖出了一片天。他的成功,建立在感動人心的文化交流、互動之中,沒有官腔,不費口舌,無須作態,堪稱民間非官方外交成功的典範。
      在加中關係冷淡的今天,需要更多大山這樣真正瞭解中國,和中國人民建立了深厚友誼的加拿大人。聯邦保守黨那些只懂拾人牙慧,搞損人不利己意識形態對華外交的政客,應當靜下心來,好好研究一下白求恩,虛心請教一下大山。這樣,或許可以悟出改弦易轍之道,以平等、愛人之心,和大洋彼岸的新興文明古國重建熱絡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