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妥協難識大體
( 2009-01-02 )
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發動空襲,使當地的民居成為廢墟。
已經過去的2008年,可謂多災多難。先有傷亡慘重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後有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引發世界各國的經濟危機。正當加拿大人歡度幾十年難見的全國銀色聖誕時,在國際最老的危機策源地——巴勒斯坦,以色列突襲加沙地區哈馬斯政權,造成重大傷亡。
以巴新衝突的大背景,仍然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和阿拉伯世界、伊朗等伊斯蘭勢力,半個多世紀以來對中東石油資源命脈的控制與反控制之爭。從局部背景看,則是以色列與極端主義的哈馬斯組織,無法調和的矛盾再一次大爆發。
2008年12月19日,以色列與哈馬斯等巴勒斯坦武裝組織為期6個月的停火協定到期。如果雙方繼續保持克制,不輕舉妄動,即使一時沒有新協定,局勢也不會惡化。但是哈馬斯卻迫不及待地向以色列發射大批火箭彈,打擊縱深達到以境內40公里。
哈馬斯作為實力弱小的一方,不論有什麼盤算,得到什麼勢力支持,主動攻擊具有壓倒性軍力的以色列,都是極不明智的,遭到以色列報復打擊是必然的結果。從哈馬斯的所作所為不難看出,拒不妥協仍然是以巴問題長期難以解決的重要因素之一。
哈馬斯是“伊斯蘭抵抗運動”的簡稱,成立於1987年。其主要目標是“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在包括現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伊斯蘭神權國家。這種完全不切實際的極端主義綱領,導致該組織和阿拉法特創立的巴勒斯坦主流派系——法塔赫漸行漸遠。
法塔赫默認以色列生存的權利,願意接納以色列“以土地換取和平”,結束雙方敵對狀態,實現巴勒斯坦建國。哈馬斯因此竟視法塔赫為死敵。在伊朗支持下,哈馬斯於2007年6月武裝奪權,將法塔赫趕出了加沙地區。哈馬斯連自己的骨肉同胞都不容,更何況以色列?有了哈馬斯,以色列想“以土地換取和平”,門都沒有。
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更加懂得國際關係中妥協之道的寶貴。即使強大如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前者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被迫妥協,後者在阿富汗戰爭中被迫妥協,默認失敗。善於妥協是理性的表現,哈馬斯口口聲聲要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並且不斷付諸行動,後果只能是逼以色列和他拼命。
巴勒斯坦在以巴衝突中不知妥協,是有前車之鑒的。2007年7月,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撮合巴解主席阿拉法特、以色列總理巴拉克,在戴維營總統莊園展開長達十余天的以巴和解及巴勒斯坦建國談判。阿拉法特堅持不切實際的“返回權”,要讓已經散居各阿拉伯國家半個世紀之久的近300萬巴勒斯坦難民,重返被以色列佔領的故土。
正由於阿拉法特漫天要價,不知妥協,終於導致和談破裂。巴勒斯坦人失去了很有希望的建國機會,阿拉法特的威望受挫。直接後果是哈馬斯乘機坐大,佔據加沙地區,和法塔赫分庭抗禮。
以巴2008年尾這一仗,為2009年弄出個戰爭開門紅,實在不是什麼好兆頭。哈馬斯損失慘重,自然矢言報復。如果以色列像2006年8月打擊黎巴嫩真主党那樣,達不到預期效果,哈馬斯舔好傷口,必會全力反撲。在新的一年裏,冤冤相報的活劇還會繼續下去,中東和平仍然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