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為俘虜置棺入殮
( 2009-01-22 )
中國人民解放軍押俘虜,撤出淮海戰場。
楊幹才,四川省廣安人。出身於大地主家庭,是黃埔軍校後期畢業生。因嗜好鴉片,兩眼鼓起,人稱“楊二筒”。他是四川軍閥楊森之侄,也是一個反共的“幹才”,頗受蔣介石賞識。1944年12月,他就任國軍第二十軍軍長之職。
淮海戰役後期,蔣介石曾令楊幹才率部參戰。楊森得悉後,讓楊幹才藉故拖延二十軍的參戰時間,使楊幹才得以僥倖逃脫。
淮海戰役結束後,解放軍乘勝揮戈南下,兵臨長江沿線。蔣介石打算依據長江天險作最後的抵抗。為固守江防,蔣介石在蕪湖段集中了3個軍的兵力,企圖阻止解放軍中路大軍渡江南進。楊幹才的二十軍駐防蕪湖、魯港、三山街一線,他們強拆民房,強拉民夫,沿岸構築工事。楊自恃裝備精良、工事堅固,揚言要死守江防,確保江南。
4月20日午夜,解放軍中路大軍強渡長江。次日凌晨,解放軍第九兵團第二十五軍的先頭部隊圍攻三山街守敵。國民黨第二十軍第一三四師師長李介立得知此情後,急忙向軍部報告。
21日上午,湯恩伯趕到蕪湖,以穩定軍心。他給楊幹才打氣,並口頭提升楊為司令,令其指揮第二十、第九十九軍,想扭轉戰局。
21日夜間,解放軍東、西集團同時渡江,發起強大攻勢,國軍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完全崩潰。楊幹才深知在蕪湖已無法立足,即於22日命令李介立部向灣沚撤退,他本人率軍部及一三三師也於23日倉皇撤向灣沚,想由此逃往宣城。
24日凌晨,向宣城潰退的楊幹才部,被解放軍第二十五軍第七十四師阻於灣沚以南的鳳凰山、芳山地區,通往宣城的幾個主要關口也已被解放軍佔領。楊幹才卻認為這是解放軍的小股部隊,並命令所部按原計劃前進。至12時,解放軍第七十五師也由西北方向抵達灣沚。李介立見戰況不妙,建議扔掉大炮,輕裝向宣城方向突圍。楊幹才認為為時過早,並親自督戰。連續幾次衝擊均被解放軍打退,傷亡慘重。是時,第二十軍已如甕中之鱉,陷入解放軍的重重包圍之中。楊見敗局已定,惶恐萬分。他要李介立率部頂住,自己跑回指揮所,準備逃命。
16時,解放軍第二十五軍軍長成均發出總攻命令,指戰員一個個從陣地上躍起,衝向敵群。國軍狼奔豕突,潰不成軍。為全殲殘敵,成均命令七十五師二二三團打掉敵軍指揮所,活捉楊幹才。
該團二營營長接受任務後,立即作出具體部署。當時,雨下得很大。當二營六連衝上山崗時,營長發現有兩人騎馬向東北方向逃跑,即令營通訊班的3名戰士火速堵截。
不一會兒,一名戰士捉回一個細高個的俘虜,並向營長報告:“山崗上有一座廟(雙西廟),是敵軍指揮所。騎馬逃跑的敵二十軍軍長楊幹才被我一槍擊中後,從馬背上掉下來,他要求我們轉告他的家屬……我們要他放下武器,他卻向自己開了一槍,已經死了。被活捉的是敵軍代理參謀長胡顯榮。”
敵軍指揮所被打掉後,其副軍長和李介立等人也被活捉。
楊幹才的屍體停放在灣沚的一座廟內。25日,解放軍第七十四師師長張懷忠根據李介立的請求,允許李和楊幹才之子楊德儒去看遺體。爾後,解放軍又允許楊的副官雷震來等被俘人員將楊的屍體運回蕪湖,而且破例為楊幹才置棺入殮。
5月上旬,一具裝有楊幹才屍體的黑色棺材,由蕪湖碼頭抬上西去四川的輪船,運往他的家鄉。
沙文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