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延安多彩大眾文藝
( 2009-01-29 )



秧歌劇《兄妹開荒》在延安解放區上演。

      毛澤東很早就提出“大眾文藝”的設想。在他的引導下,“革命”時期延安的氣氛並非像“整風”那樣一潭死水,而是較為生動的,其秧歌活動尤其豐富多彩。
      秧歌原是流行於中國農村的一種民間藝術,是農民創造的藝術。其中的秧歌劇又說又唱,載歌載舞。它有故事情節,大多短小精悍,因此格外受到農民的歡迎。延安的新秧歌運動開始得很早,帶動了整個“解放區”的民眾戲劇活動。
      1943年2月5日,是農曆癸未年的春節。這一年春節期間的延安,特別是城南門外廣場,人山人海,各界軍民兩萬多人聚會,慶祝中美、中英訂立新約,廢除近代以來對華不平等條約。在新年和春節的宣傳工作中,魯藝一反過去只重視大型節目和劇場演出的慣例,而學習和採用了陝北秧歌和其他地區的民間藝術形式,演出了《大秧歌》、《擁軍花鼓》、《兄妹開荒》等節目。
      魯藝教師王大化、一年級學生李波演出的秧歌《兄妹開荒》受到熱烈歡迎。《兄妹開荒》原名《王小二開荒》,由王大化、李波、路由創作,採用秧歌的形式,但摒棄了舊秧歌中常有的丑角以及男女調情的成分,代之以新型的農民形象和歡樂的勞動場面。濃郁的泥土氣息與農民特有的詼諧交織在一起,把劇情十分簡單的小戲演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給人以煥然一新的強烈印象。毛澤東也在黃土飛揚的大風中坐在長板凳上觀看。李波回憶說:“毛澤東身上也落了一層黃土,但他並不在意,也不避一下風,這時毛澤東身邊的一個人往他嘴上捂了個大白口罩,毛澤東馬上用手扒拉開,只是興奮地張嘴哈哈大笑。”
      《解放日報》1943年4月25日在題為《從春節宣傳看文藝的新方向》的社論中,肯定了這次春節演出初步實踐工農兵方向的成就,讚揚《兄妹開荒》是個“很好的新型歌舞短劇”,秧歌劇《兄妹開荒》在春節的演出,一下子轟動了,無論是老百姓還是官員,都非常喜歡。
      佳縣城張家莊農民李有源創作了秧歌歌曲《東方紅》。在這此春節鬧秧歌時,由他的侄子李增正第一次演唱。它第一段的歌詞:“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在此後的中國,被唱的次數最多。
      也是這一年的春節,魯迅藝術學院的秧歌隊來到了南泥灣。三年前,這裏還是荒草遍野的窮山禿嶺。可是,在中共開展大生產運動的號召下,三五九旅的戰士們使南泥灣變成了莊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陝北江南。“魯藝”秧歌隊向三五九旅的官兵們獻上了新編的秧歌舞《挑花籃》。由賀敬之作詞、馬可作曲的《南泥灣》,就是這個小場子秧歌舞的一個插曲,後來傳遍全國。
      新秧歌的最初成功,證明經過改造的秧歌能夠很好地表現新的社會生活和新的思想感情,並為工農兵所歡迎。這一事實,激起人們對於秧歌的濃厚興趣和普遍重視。除魯藝以外,其他專業文藝團體也很快地開始編寫新秧歌劇。一些機關、學校紛紛組織業余的秧歌隊。新秧歌的出現,還激發了工農兵民眾的創作熱情,吸引他們積極投入新秧歌的編寫和演出。
      經過這樣普遍的醞釀和準備,終於形成了1944年新秧歌演出高潮。1944年春節,延安的工廠、部隊、學校組織的業余秧歌隊達27家之多,上演了《牛永貴掛彩》、《白毛女》等150余個節目,延安城鼓樂喧天,萬人空巷。翟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