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文革中故宮修改《簡介》
( 2009-02-19 )



俯瞰北京頤和園。

1966年,就在紅衛兵即將衝入故宮博物院“破四舊”的危急時刻,周恩來於1966年8月18日深夜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故宮博物院停止對外開放,並派北京衛戍區部隊進駐保護。
1970年5月10日,周恩來接見圖博口負責人和文化部的軍代表,宣布成立“圖博口領導小組”,由軍代表任組長,王冶秋擔任副組長。故宮成立了整改組,主要的工作,是讓故宮重新對外開放。
經過一年的準備,開放故宮的時間基本確定。但迎來了新的任務:要重新編寫一本《故宮簡介》。整改組寫成初稿後,王冶秋親自修改,上報國務院請周恩來閱批。周恩來仔細閱讀了送審稿,然後批示給郭沫若,由郭主持對《簡介》的審查。郭沫若見到周恩來的批示,是在1971年6月26日上午,他立即找來王冶秋討論,兩人決定第二天上午八時,在故宮漱芳齋召開專家審稿會議,並很快擬出一個包括夏鼐、白壽彝、劉大年、林甘泉、許大齡、黎澍、史樹青等13人的專家名單。
6月27日上午會議準時開始,會議由郭沫若和王冶秋主持,8時許,郭沫若宣布開會,然後說:“大家把《簡介》看一看,有意見提出來寫在上面,也可以補充修改,11時交卷。交完卷請到慈寧宮看出土文物展覽。”郭沫若又風趣地說,這可是場“殿試”!稿子收上來後,王冶秋與整改組中午沒有休息,整理文稿與專家的意見,反復推敲,最後定稿。由郭沫若呈送給周恩來審閱:
關於《故宮簡介》的審查,昨日接到你的批示後,當即約同王冶秋同志商量,邀請了13位歷史研究者(北大三人、北師大二人、考古所二人、近代史所三人、歷史所一人、圖博口二人),今天上午在故宮漱芳齋共同研究。
大家的意見,認為《簡介》頗為扼要,對於一般觀眾能發揮進行階級教育的作用。唯個別字句有所修改。舉例如下:
一、第三頁第十一行標題“故宮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改為“故宮是勞動人民智慧與血汗的結晶”;第三頁倒數五行括弧“過去也稱紫禁城”七字刪去,改於第一行“故宮”下加上“(舊稱紫禁城)”。
二、第九頁第十行“把近兩百年”改為“一百三十年”。(因一八六一年“總理衙門”成立後,軍機處已失去重要性。)
三、第十一頁第九行“停滯不前”改為“發展遲緩”。(如此修改始與末行“多少推動”不致矛盾。)
四、第十三頁倒數第十一行“長二百五十華里”改為“一百二十五公里”。(如此改,始與上文“寬二米、高一米”一致。)
此外,大家建議:
1、《簡介》所附《歷史年代簡表》改用中國歷史博物館制定的《中國通史陳列年表》(見附件),按歷史發展階段分期,較為合理。
2、原有“《故宮簡介》重要史實來源及說明”一文(見附件),應作為附錄以供讀者參考。
3、最好逐步譯為英、法、俄、阿拉伯等文字,以廣宣傳。
此報告送上去後,周恩來於6月28日凌晨召開了一個小會,談了要做的補充和修改之處。次日《簡介》改好,於當天呈送周恩來。周很滿意,批道:“送請江青、春橋、文元同志核批。”
待這三個人在該文件上都畫了圈並退回來後,周恩來即批示:“王冶秋同志照辦。”
故宮於1971年7月5日重新開放,《簡介》也與觀眾見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