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蔣介石與故宮結緣半生
( 2013-02-08 )



     蔣介石初次和故宮結緣,是在1928年10月,北伐勝利後,中原平定,國民政府隨即公布了“故宮博物院組織法”,發表了37位故宮博物院的理事名單,蔣介石也位列其中之一,成為故宮博物院第一屆理事。
     1931年9月18日,日寇侵佔中國東三省,第二年,故宮博物院改隸行政院,當時,蔣介石的職務是行政院院長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也是故宮博物院的直屬長官。為避免戰火及侵略者鐵蹄蹂躪,他下令存放在北平故宮的文物國寶次第南遷。
    1937年7月7日,日寇悍然發動蘆溝橋事變,緊接着又在上海點燃戰火,發動了八一三淞滬戰役。此刻,故宮國寶大部集中於南京朝天宮,日本轟炸機已數度飛臨首都上空投彈轟炸,幸未波及文物保管地區。
    南京市長馬超俊在與“中英庚款董事會”總幹事的杭立武接談時,建議杭氏應該將南京朝天宮故宮博物院也納入難民區的範圍內。杭氏表示,他懷疑日軍極可能染指這批無價國寶,一旦日寇入城,大批的文物國寶,難保不被日本人劫掠與偷盜。
杭立武沒有把握是否能確保國寶文物的安全,於是,他緊急面見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張群,建議應將故宮國寶盡速後撤至安全地區。張群拍了一封電報,向在杭州的蔣介石請示。第二天,張群告訴杭立武,蔣介石已經批准,同時命令杭氏負責把南京的國寶遷運到大後方。
     當時國家窮得連搬遷國寶的經費都沒有,杭立武以“中英庚款董事會”總幹事的身份,向關務署總稅務司借用現款數十萬元,作為搬運文物的費用。
     在抗戰爆發的初期,軍用物資都很難找到交通工具運輸,更遑論故宮文物了,後來還是蔣介石親批示,才把這大批存放在南京的古文物轉運到西南地區,分別貯藏在四川的樂山、峨嵋和貴州安順等地。
    抗戰勝利還都後,大部分故宮文物自大後方存放地點陸續運回南京。1947年,北平故宮博物院與南京中央博物院,聯合舉辦了一場文物展覽會。蔣介石偕同夫人宋美齡、長公子蔣經國,聯袂參觀了這場展覽會。
1948年秋天,一人身兼三職的杭立武(國府教育部次長、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秘書長及中央博物院籌備主任),警覺到戰火有可能進一步朝南方蔓延,為確保故宮國寶安全,主張文物應遷運到台灣。蔣介石批准了。
     故宮文物由於數量過於龐大,係分成三批運送到台灣。第一批是蔣介石下令海軍“中鼎輪”負責載運。“中鼎輪”原本是一艘登陸艇,現在改裝成運輸艦。故宮文物和各機關文物,是在1948年12月21日,在南京下關裝船,22日開出南京。“中鼎輪”經歷了4天的海上航行,於12月26日,平安抵達台灣基隆港。
     由於國共內戰軍情緊急,國軍海軍已經調不出多余的軍艦協助運送故宮文物。迫於無奈,杭立武包租了一艘商船,運送第二批故宮國寶。杭立武透過朋友的關係,向招商局洽租了一艘名為“海滬輪”的商船。“海滬輪”在1949年1月3日,駛抵南京下關碼頭,第二批文物全部上船。
     為了運送第三批文物,杭立武商請軍方幫忙,海軍總司令桂永清指派海軍運輸艦“昆侖艦”,負起運送國寶的任務。至此,故宮文物全部輾轉運到台灣,在台中霧峰暫存。
     蔣介石、宋美齡夫婦特別喜愛古字畫,經常利用從台北前往日月潭之便,中途到霧峰北溝庫房,觀賞故宮收藏的極品字畫文物。1965年,台灣故宮在台北外雙溪落成,文物又陸續自台中搬遷至台北。蔣介石夫婦時常乘車到故宮博物院參觀。故宮的文物,提供了退居台島的蔣介石、宋美齡思念故國時的精神慰藉,也成為蔣宋二人源源不絕的精神食糧。文:林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