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依親不靠親 老移民昂首走進新天地
( 2013-02-08 )



孫之鳳(左一)在山東同鄉會的理事換屆選舉中投票。

又是一年新春到,合家歡聚樂陶陶。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裡,“養兒(女)防老”是每個家庭一代代延續的根本;“父母在,不遠遊”傳遞着子女反哺的孝心;“含飴弄孫”是所有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寫照。但隨着時代的發展,這些傳統的觀念勢必與現代人的生活發生衝突與碰撞。而一些由子女申請辦理依親團聚來到加拿大的老年華裔移民們,敢於在新天地裡破除舊觀念,獨立、自信地學着適應新環境,得到的不僅是家庭更大的和諧與幸福,也為自己的移民生活畫卷上添寫出生機盎然的再度“青春綠”與壯麗華美的異國“夕陽紅”。值此蛇年春節,普天同慶之際,祝願所有老年新移民身體健康,萬事勝意﹗
圖文:記者靖蓮英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與時俱進 給彼此自由與空間
       孫之鳳老人來自山東,有一兒一女,老伴去世多年,兒女都移民來加拿大了,但孫之鳳沒有和兒女住在一起,她獨自一人住在溫哥華市中心的老人公寓裡,快樂而舒心。
       聽孫之鳳說話,一點也不感覺她是77歲的老人。她說話嗓音洪亮、節奏比較快,英文單詞和中文夾雜,聽上去是個快到退休年齡的職業女性。孫之鳳在中國是個麻醉醫師,職業的特點與丈夫過早的離去,使她養成了獨立、自強、自信的性格,在加拿大二十多年的移民生活經歷,讓她的性格變得更自信和豁達。

退休後來加團聚
       孫之鳳第一次來加拿大是1990年,探親來的,第二年就回去了。她再來是1993年,兒子替她辦好了依親移民,她1991年正式退休,所以就來加拿大與兒子團聚。
那時候,她兒子從SFU大學畢業去了內陸Kamloops市工作,她就也跟去和兒子媳婦住一起,幫着兒媳帶大兩個孩子後,於2003年隻身來到溫哥華,住進老人公寓生活至今。
       “2003年開始(在加拿大住滿10年),我可以領老人金了,就主動要求搬來溫哥華生活。溫哥華是大城市,衣食住行都方便,真是老年人的天堂。我搬出兒子家,是想給自己和孩子們更多的空間和自由,因為我不是一個守舊的人,我知道不管多大年齡,在什麼社會生活,都要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的發展。”孫之鳳爽快地說。
       其實,父母與子女不生活在一個屋簷下並不意味着沒有親情,而是在親情的關愛下讓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習慣的親人們有更多的自由和空間。孫之鳳說:“現在我的兒子媳婦女兒女婿都是50歲左右的成年人了,如果還讓他們生活在‘家長”的監視下是不應該的,親人之間的關愛也要有足夠的獨立空間。”

沒理由“監視”成年子女生活
       她的想法很有道理,但是真要做到也不容易。“我也知道一些老年朋友們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有些人還是顧及臉面,怕自己獨自生活會讓別人認為自己養的兒女不孝順,沒面子。但是,只要你的兒女是孝順你的,你和兒女的生活都自在,別人怎麼看就不重要了。”她補充說。
       孫之鳳的子女也很孝順。她的兒媳知道婆婆有關節炎的毛病,就時時留意着加拿大有什麼特效藥治療關節炎。一次和朋友聊天時說起這件事,她的朋友告訴她在Costco就有一種保健藥,吃了對老年人的關節炎很有好處,她的兒媳馬上就去Costco買回一大瓶讓婆婆試試有沒有效果。結果孫之鳳吃了感覺特別好,現在她一直堅持吃這種保健藥,基本控制住了老年人關節老化引起的不舒適感。
       孫之鳳的女兒一家2004年才移民來加,就住在溫哥華。女兒來後也曾邀請母親和自己同住,但孫之鳳拒絕了,她告訴女兒她是真心想自己獨立生活,想幹嘛就幹嘛,想吃啥就吃啥,想去哪裡玩叫上幾個老年朋友就走,真沒有必要和子女住在一起。這樣就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因生活習慣不同造成的不便。
比如她年紀大了睡覺少,和兒子住一起時,週末的早晨起來了,總是輕手輕腳去後院裡做早操鍛煉,但也往往會吵醒喜歡睡個懶覺的兒子和孫子孫女們。

生活作息不影響他人
       現在她在老人公寓裡,一點也不擔心影響別人,自己的生活作息完全隨性而定,每週一、三、五她都早起去社區中心游泳,每週有兩個晚上會參加公寓裡組織的合唱團練習。
       她自己還在老人公寓物業內的花園中花20元租了一塊地,裡面種了花,也種了西紅柿、黃瓜、青菜等,早起去給花澆澆水,給菜地松鬆土,都是很養生的運動。那個花園裡還有鞦韆、滑梯等娛樂設施,孫之鳳有時候早上沒事情做了,就去盪會兒鞦韆,打套太極拳什麼的,別提多自在了。
       孫之鳳住的老人公寓交通很便利,價格也便宜。因為已經可以享受老人金了,她的房租只需交個人收入的30%即可,而且房租上限是不會超過400元的(對於獨自住一室的老人而言,老年夫婦雙方都住老人公寓的房租價格有所不同)。
       她住的地方離唐人街也近,買菜、吃飯都方便。雖然她的兒女都不讓她自己坐公車買米買油買麵粉等,但她基本都沒有麻煩子女,她覺得提個5磅麵粉,坐2站公車還是目前力所能及的,“人要覺得自己有用才能越活越有勁,如果啥事都需要人幫助,就會覺得自己是社會的負擔,就有心理壓力了。”她開心地說。

積極參加同鄉會活動
       “寬容待人就會減少煩惱,幫助他人就會增加快樂,這一減少一增加就能讓人心態平和、心胸開闊、健康長壽。”孫之鳳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她是山東同鄉會的永久會員,同鄉會的活動她都積極參加,而且同鄉會有時候辦活動前需要義工做準備工作,她也是最積極的人。
       比如同鄉會舉辦夏日燒烤活動時,她早早地就到現場,幫助穿羊肉串。還有同鄉會的理事改選時,她也積極參與,認真投下自己的一票。特別是在四川汶川發生地震災難後,孫之鳳不僅響應同鄉會號召,捐錢給遭遇汶川地震災難的同胞,還和同鄉會的年輕人一起,在街邊擺攤義賣雨傘等,為汶川地震籌款。
       由於來加的時間比較長,孫之鳳的英語溝通能力比一般的老年人強,她所居住的老人公寓裡的華人鄰居和朋友有啥事情找她幫忙,她都來者不拒。她幫鄰居們做的最多的是幫他們用英語打電話處理各類事情,比如安裝電話、設置網絡、選擇電視頻道、出門問路、查詢社區活動詳情等等,她打的電話越多,越有自信,當鄰居們感謝她的幫助時,她總是反過來感謝鄰居讓她有機會練習英語,這樣的好心態,讓孫之鳳朋友很多,從來就沒有機會孤獨和寂寞。
       孫之鳳辛苦工作了一輩子,現在子女都已成家立業,最小的孫子也在讀大學了。她現在的退休生活既有加拿大政府的老人金提供經濟保障,又有溫哥華的好山好水供她消磨時光,每天一睜開眼睛就想去吃點啥和去哪裡玩,節假日就和子女團聚享受天倫樂,難怪她越活越年輕。而且孫之鳳的年輕,不僅僅是她的身體,還有她時刻與時俱進的精神。

發揮餘熱 享受加國優良養老體系
       洪老師與蘇老伯是依靠女兒申請移民來加拿大的,他們的女兒是加航的空勤人員,工作忙碌,工作時間也比較特殊,沒有正常的週日與週末,都是工作幾天,休息幾天這樣來倒班,所以洪老師夫婦退休後就來溫哥華與女兒團聚,也幫助女兒撐起這個家。

女兒是空勤人員
       在上海當小學語文老師的洪老師是個熱心腸的人,在家裡也閒不住,就經常參加教會的活動,認識了許多好朋友。朋友們得知她退休前的職業後,就建議她發揮余熱,幫社區裡一些年輕的職場父母解決孩子上學前、放學後的接送和照看問題。
       起初,洪老師是礙於朋友的面子,接受了一個孩子的接送和照顧任務,一段時間之後,這個孩子父母的朋友又慕名而來,希望她也一起照顧自己的孩子。因為差不多都是一條街或隔條街的鄰居,又都是大陸來的新移民,洪老師就慷慨應允了。
       由於多了一個孩子,接送上學的途中,她和老伴就一人牽一個;到了家裡,兩個孩子還有個玩伴;教他們寫中文字的時候,還可以互相鼓勵着、競賽着來激發他們的興趣。

幫人照顧孩子
       陸陸續續的,洪老師幫社區裡的好多家庭照顧過學齡中的孩子,在他們居住的溫哥華的那個社區裡,很多新來的華裔新移民會在送孩子上學的時候,聽到早一點來的鄰居介紹說,“如果你找到工作,孩子沒人照顧了,就去找洪老師吧。”
       洪老師給鄰居看護孩子除了盡責外,還特別盡心。她像對待自己的孫子、孫女一樣來照顧孩子們。當小朋友放學後想在學校的Playground玩一會兒時,她就在旁邊守着,時時提醒他們注意安全;當領孩子們回家過馬路時,她和蘇老伯前後照應着,不讓小朋友們亂跑;當孩子們在她家裡時,她會督促他們先做功課,再玩玩具和遊戲。
       她說:“我就當這些孩子們是自己的孫輩,除了照管好他們外,也協助他們的爸爸媽媽教育他們,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這樣他們的爸爸媽媽也可以安心地工作了。”
       曾經有一個住在西溫的著名作家也讓洪老師給他們接送孩子,作家後來與洪老師處得像朋友一樣。每當作家晚上或週末要外出參加活動,不便帶孩子時,就讓洪老師到家裡為她照顧孩子。
作家的房子很豪華,家裡很多擺設都是值錢的古董,卻很放心讓洪老師來家裡,“我很敬佩作家的才氣,願意在她有困難時助她一臂之力,她也很尊重我,一點架子也沒有。有事情就給我打電話,開車來接我去她家,當我是她的好朋友。”洪老師說。

感謝加國政府好政策
       2011年,洪老師和蘇老伯登陸加拿大十年了。他們老兩口開始享受加拿大政府提供的老人金了。洪老師說:“依親老人登陸前居住加國的日子不作數,移民後住滿十年就可領取政府的養老金了。每個月定時就收到政府的支票,感覺特別好。以前接到女兒給的零用錢時,還要客氣地說聲‘謝謝’,現在只需要在心裡感激加拿大政府的政策就好了。”
由於年齡漸大,洪老師已經不再幫人看護小孩了,主要的生活中心是照顧老伴,幫女兒料理家務,去教會與教友們分享美食和學英語,日子過的很愜意。
領取養老金後,洪老師夫婦的生活更多樣化了,每年回一趟中國旅遊和探親,由於她女兒是加航的職員,他們夫婦就可享受加航家屬的優惠——只需付幾百元就可買到去中國的機票。

愛參加教會活動
       只要溫哥華天氣好,洪老師就和老伴一起出來遛彎兒;每週末教會的教友自助餐活動,她都想心思做不同的健康的菜餚與人分享,如果有教友喜歡她做的菜,她就不厭其煩地介紹她做菜的方法和心得,包括去哪個地方買原料,烹飪時的要點,營養的搭配等等,直到教友學會。“老年人身體有恙,要及時看醫生,不能硬挺着延誤最佳醫治時機。”洪老師提醒老年朋友們。她在2012年7月份時,肚子疼痛卻沒有在意,直到三天後疼得不行了才去醫院,診斷是闌尾發炎,需要手術治療。
       在去醫院看病的過程中,洪老師體驗到了加拿大全民醫療體系的優越性。在醫療設備先進的醫院裡,作為普通老百姓,洪老師不需要託人情、不需要送紅包、不需要花一分錢就約到了經驗豐富的名醫為自己看病。
住院不用送紅包
       在醫院留醫消炎的過程中,所有醫護人員態度親切,服務周到,讓她心情放鬆和愉悅。而且洪老師憑着簡單的英語詞彙“感覺還好”,“疼痛”,“大小便正常”等等,就可以和醫護人員交流,一點兒也不感覺到擔心。
       “與人為善,就總能碰到好人。”這是洪老師的信念。在醫院裡,她曾經碰到一個實習醫生給她打針輸液,前面兩次都沒有找到血管,儘管她很疼痛,但依然面帶微笑鼓勵實習生,而不是口出惡言訓斥。實習生第三次就順利地紮進去了,其他護士們也很欣賞洪老師的態度。
       她認為老年人經過風雨,見過世面,心態應該更平和,更應該做到寬容和理解他人,更能夠懂得感恩這個社會。

老年人社交活躍 減低死亡風險
        據加拿大統計局目前發表的報告指出,有更多研究結果顯示,參與社交活動對長者健康非常重要,其中好處可能包括減低死亡率、傷障率及患憂鬱症機會,另外還可保持腦部健康。加拿大統計局在2012年10月公佈的報告,引用2008/2009年加拿大社區健康調查(CCHS)數據表明,本國長者健康及生活狀況普遍良好,逾四分之三長者表示自己身體良好(good)、非常好(very good)或者極好(excellent);只有不足五分之一長者,認為自己孤單或生活質量惡劣。
       有關數據也顯示,年紀越輕(65歲至74歲)的長者,越對自己健康感到滿意。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80%長者至少經常參與一種社交活動,而多達60%長者,更經常參與兩種或以上社交活動。
以上報告作者吉爾摩(Heather Gilmour)表示,長者參與社交活動種類越多,他們對自己健康滿意的比率就越高。她還指出,男女長者所參與的社交活動,有顯著分別。較多男性參與體育聯誼活動,而女性則較多參加教育或由教會安排的團體活動。不論男女,逾半長者都有參與家人或朋友聚會活動(見附表)。 吉爾摩表示,本國逾75%長者對自己的健康感到滿意,而80%長者至少經常參與一種社交活動,這兩個比率相對均非常高,因此,經常參與社交活動,與維持良好退休生活質量,有非常密切關係。
       在新西敏一個高層公寓樓的套間裏,Jensen、Xenron夫婦倆熱情地接待了《加拿大都市報》的記者。這個一室一廳的公寓套間,位於新西敏市交通發達的地段,既方便出行,還鬧中取靜,很適合老年人居住。
Jensen、Xenron夫婦的兩個孩子,分別於十年前技術移民來到加拿大。當時孩子們在“賺錢”與“讀書”之間選擇了讀書,當然,這也意味着同時選擇了無房無車、囊中羞澀的生活,但通過讀書充電、獲學位證明自己、找工作適應社會等,增強了他們立足加國的信心。

參加兒子畢業禮 首次來加
       Jensen夫婦首次踏上加拿大這片土地是參加小兒子的畢業典禮。當他倆看到身着碩士服、手捧鮮花、笑容燦爛的兒子時,欣慰的感嘆道:“這個孩子又一次實現了人生旅途的攀越。”
Jensen是從事電子研究與教學的,Xenron是位體育教師,這倆位60年代的大學畢業生在各自的崗位上工作了幾十年。那個年代的知識份子,大都是被要求成“革命戰士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他們幾十年的工作生活中,都是以組織安排和需要為前提,對於工作調動和生活環境變化沒法挑剔,也造就了很能適應的性情,這也讓他們依親移民加拿大的生活變得沒那麼多困擾。
       Jensen說:“我和老伴來這裏3年,感受着這裏優良的環境,沒有多少的不適應。因為我們夫婦有一個宗旨,我們就把來加拿大當成又一次的移居而已。換句話說:在那裏生活都少不了吃飯,穿衣。來到這裏冬天夜長了就多睡一些,夏天氣候好就多玩一些。沒有了老朋友就結識新朋友。”
豁達的心態,使得他們對退休後來加拿大3年的移民生活較為滿意。
       “聯絡親情不一定非要住在一個屋簷下,感情與思想的交流更是親人間親密和互相關愛的紐帶。”Jensen說。

省吃儉用 資助兒子留學費用
       他們的孩子在加拿大讀書時,需要打part time工作來補貼家用和繳學費。做父母的知道孩子從不向父母主動伸手的稟性,經過計算後,知道兒子手頭比較緊張,於是就把有限的儲蓄取出一部分郵寄給兒子作生活用,希望他們能安心讀書,不要去打零工了。果然他們更加刻苦地讀書,不僅以優秀成績按時畢業,有個兒子還因為學習成績優秀而上了學校永久性的“光榮牆”,並取得了雙學位。
       2006年是工作不好找的一年。小兒子畢業前半年就開始找工作,一時進展不是很順利,投遞出去的簡歷沒有任何反響。他在和父親越洋電話聊天時,透露出一點憂慮。Jensen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開導性的提出意見,從投遞簡歷時間、狀況的不同角度來分析不順的原因。
       Jensen的分析給兒子增強了信心,父子倆還討論分析了當前階段做事情的重點和次重點——全力完成畢業論文和抽空找工作,就這樣,兒子一畢業就收到多個公司的Offer,並且是既專業對口又仰慕已久的公司,很順利地完成了移民加國、讀書、工作的人生規劃。

退休後辦團聚移民
       孩子們較穩定後,他們老倆口也都退休了。2006年4月孩子為父母遞交了辦理團聚移民的申情,2009年6月就獲得移民局的批復。其間還因移民官要求說明並補填Jensen小學時期閱歷中所空出的一項——啟蒙讀書時直接上了二年級,一年級是空白——還被耽誤了幾個月。他倆認為能夠得到如此“快捷”的審核批准,也緣於他們第一次到加國時,認真的履行了自己的探親時間承偌,探親時間期限到,就準時回中國了。
       2009年底Jensen夫婦登陸時,已經沒有了對這塊土地的陌生感。他們知道孩子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沒有可能分給父母太多的時間與精力,於是諸多事情力爭自己去搞定。
但孩子也是盡力地讓初來乍到的父母能夠享有較舒適的生活。比如:儘量的生活“方便”——在市中心租房;為了起居“舒適”——選有獨立洗嗽間、廚房用具配齊的;電話、電腦、網絡都裝好,等等。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情就體現了孩子對父母養育的一種反哺。
       憑借他們夫婦豐富的人生閱歷,他們知道在加拿大生活的日子就像老話說的“大年初一看曆書,日子長着呢。”所以他們不能萬事依靠孩子,要相信自己在加拿大也是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只是年齡大一點,環境新一點,這正好給了他們機會,讓他們在異國他鄉再“奮鬥”一把,再“青春”一回,描畫出一幅“有模有樣”的多彩夕陽紅。

再“奮鬥”一把 再“青春”一回
       作為老年人,Jensen和Xenron較早就認識到互聯網的重要。並學會了上網、收發電郵,用電子郵件傳送檔,用QQ帳號與朋友聊天等等現代化的“新鮮玩意兒”。有了這些現代化工具的幫忙,既使在未來加拿大之前,與兒子們遠隔萬裡也不覺得有太大的距離。打開視頻通話,連孩子們的餐桌有幾個碗,吃的什麼菜都能一目了然。要是教育孫輩們寫中文、說家鄉話就等於在身邊一樣。
       有了這些現代化工具的幫忙,Jensen夫婦找房子、找工作、結交朋友、學習英語等等,就都不用犯愁了。既使去看西人的醫生,憑着有限的單詞量、拿着寫有關於醫療的英文紙條就可以與醫生交流,對於實在不明白的就現場打電話讓兒子直接與醫生通話。
他倆平時喜歡各處走走看看,還刻意參與社會上的各種活動,包括偶爾的打點小零工、做點義工等都讓他們很好的接觸了社會,得到了不同的生活體驗。

為大型運動會貼服裝標簽
       有一次他們看到報紙上的招工資訊,需要給BC省的大型運動會貼服裝標籤,認為是力所能及的工作,即使離居住的地方遠點也沒關係,於是他們夫婦倆一起去“上班”了。工作內容貼標籤很簡單,但正式工作之前的預備工作較麻煩,要騰空工作場地,要找合適的地點堆放加工後的服裝。幾天工作下來,人是累點,錢也少點,但他們重在體驗一下加拿大的工作滋味,錢多錢少都不去計較了。
       在新西敏一個高層公寓樓的套間裏,Jensen、Xenron夫婦倆熱情地接待了《加拿大都市報》的記者。這個一室一廳的公寓套間,位於新西敏市交通發達的地段,既方便出行,還鬧中取靜,很適合老年人居住。
Jensen、Xenron夫婦的兩個孩子,分別於十年前技術移民來到加拿大。當時孩子們在“賺錢”與“讀書”之間選擇了讀書,當然,這也意味着同時選擇了無房無車、囊中羞澀的生活,但通過讀書充電、獲學位證明自己、找工作適應社會等,增強了他們立足加國的信心。

殘疾人協會做義工
       對老年人來說在加拿大要想自在地生活,學英語是必不可少。Jensen夫婦也不例外。他們雖然年齡大了,記憶力不好,但在理解的基礎上活學活用,還是蠻有效果的。所以他倆都熱情蠻高的去上英文班,Xenron是她們班年齡最大的學生,學習起來也是最認真的。一段時間的學習後,她也有了成就感:再也不是100%的既不會說、不會聽、不會認的加國文盲了。她還想在此感謝她的Apr老師對她曾經的鼓勵:——“你可以學的”。 
       不坐在家裏當“閒人”是Jensen夫婦能夠很適應加拿大生活的好方法。除了上英語課、購物等安排外,他們倆加入了本地的一些社區組織,有家鄉的同鄉會,有網路上的QQ群,參與同鄉會和QQ群的各項活動,是他們接觸社會、接觸年輕人的最便利方式,這種接觸給他倆的移民生活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喜歡舞文弄墨的Xenron在家裡也會偶發感嘆,寫點小文,吟誦幾首小詩。 “樓宇郁青翠,居高鎖寂寥。樓觀如鯽過,門對菲莎潮。” 就是Xenron對自己身居鬧市又不失寧靜的住處的描寫。
       他們住在素裏的小兒子,每個週末都會過來看看父母,吃餐飯,聊聊家事。Xenron是個美食家,不僅會做很多地道的孩子們愛吃的家鄉菜,還入鄉隨俗跟網友們學習了一些本地人常吃的點心和菜肴。對於他倆來說,收到孫女打來的電話說,想吃奶奶做的春捲啊、餃子啊、巧克力饅頭等等的時候,就是他們最快樂開心的時刻。在教會的活動裡,他們認識了一位來自臺灣的朋友,這個朋友非常熱心和善良,當知道Jensen夫婦很願意走出家門,多瞭解這個社會,多為這個社會做點事情時,就介紹他們去烈治文的殘疾人協會做義工,儘管時間不長(回中國而中斷),也只是與接觸的對象們做做手工和玩折紙遊戲,但他倆在那裏從有限的服務中,得到的是莫大的開心。為此“殘聯”還推薦Jensen夫婦免費去警察局辦理了“無犯罪記錄”的備案與證明,也就是獲得了俗稱的“良民證”。他倆說有了這份“殊榮”,就更要自覺地時時處處做個好公民了。

獨立與支持是最強的依靠
       在新西敏一個高層公寓樓的套間裏,Jensen、Xenron夫婦倆熱情地接待了《加拿大都市報》的記者。這個一室一廳的公寓套間,位於新西敏市交通發達的地段,既方便出行,還鬧中取靜,很適合老年人居住。
J       ensen、Xenron夫婦的兩個孩子,分別於十年前技術移民來到加拿大。當時孩子們在“賺錢”與“讀書”之間選擇了讀書,當然,這也意味着同時選擇了無房無車、囊中羞澀的生活,但通過讀書充電、獲學位證明自己、找工作適應社會等,增強了他們立足加國的信心。



孫之鳳(右三)參加山東同鄉會組織的義賣活動,為汶川地震籌款。

在異國他鄉開始的退休生活,讓Jensen、Xenron夫婦忙碌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