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圍觀晉江新娘“羨慕嫉妒恨”
( 2013-02-01 )



如今老闆們嫁女,引發話題無數。

福建省晉江市目前舉辦“倡喜事簡辦 創文明城市”主題活動,全力宣導“喜事從簡 準時開席”。此前,晉江頻頻出現“天價嫁妝”。2011年,高達1.4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嫁妝已經讓人大開眼界;2012年,又有老闆嫁女兒,嫁妝2億元,“搶銀行,不如娶個晉江新娘”,一而再再而三地成為坊間熱門話題。

      名為“施啊瑩”的網友在2012年11月24日晚上10時多發布了一條微博:“今天,晉江百宏集團老闆嫁女兒返親宴,400多桌,會場大到一眼望不到邊,聽說一桌就要8000塊,還不加上煙酒。嫁妝2億多,包括一億股票、兩輛車、石獅的一棟4000多萬的房子。”
      “施啊瑩”是泉州人,當天曾去參加這場返親宴。她的這條微博發布後,多幅返親宴的現場照片紛紛曝光;網上還有一個題為“吳少銘與黃少融的訂婚MV”,畫面顯示,黃金首飾、名錶等頻頻“出場”,而吳少銘(新娘)與黃少融(新郎)則顯得靦腆而緊張,但感情看上去挺不錯。一場婚禮民,圍觀者眾,“羡慕嫉妒恨”!


      30萬是低檔
      晉江素以“嫁女兒送豪華聘禮”出名。以晉江陳埭為例,嫁妝30萬元、50萬元和100萬元以上,分別是低檔、中檔和高檔婚禮的“行情”。首飾不以克為計量單位,而是以斤計量,一般一場婚禮需花費黃金2斤至3斤。“黃金新娘”,屢成談資。
      26歲的劉小姐出嫁時,母親和姐姐為她戴上了黃金飾品——10對龍鳳鐲,8條手鏈,5條大排鏈,10條普通項鏈,20個戒指……“很沉,這些金子要戴一整天,不知道一天下來能不能受得了。”劉小姐的母親稱,女兒到適婚年齡後,家裏就開始為她準備黃金飾品,“這兩年金價不低,但為了讓女兒風風光光出嫁,一直陸陸續續地購買金飾,金價稍降一點就多買一點。最近金價又漲了,但婚前也得再添幾件。”
      在泉州,劉小姐的家境處於中上水準,她所佩戴的黃金飾品已經算是比較多的,但是,比她佩戴黃金還多的新娘大有人在。劉小姐的伴娘李小姐說,“我兩個晉江朋友出嫁時,光是龍鳳鐲就超過20對。手戴不完,就用粗一點的黃金項鏈把鐲子串起來戴脖子上。還有好幾十塊用紅繩串起來的金塊也戴上去。整個人都被黃金堆起來了,身上穿的龍鳳袍都看不清花紋了,這樣出嫁很風光,不過實在太誇張。” 在泉州從事婚慶服務業多年的小莊說:“我見過聘禮和嫁妝中黃金最多的超過10斤,除了新娘身上佩戴的,還有金牌和金塊。”


      黃金不能省
      家境一般的陳小姐也即將出嫁,她說,閩南風俗如此,黃金不能省,只能在家庭能力允許的範圍內儘量多買一些。陳小姐的母親為了讓女兒風光出嫁,從女兒17歲起,每年都會買1條金項鏈和1個金戒指。陳小姐今年27歲,10年積累下來,戒指和項鏈的數量已不少,“金價低的時候,我趕緊買了2對龍鳳鐲,加上男方的聘禮和親戚送的,希望能湊夠5對鐲子。”
      另一位新娘說,“財力雄厚的家庭,龍鳳鐲買比較重的,我們家選擇買面大一點,但厚度薄的,看起來也挺體面。結婚那天,起碼也要有3對吧。閩南人都說『輸人不輸陣』,並不是追求黃金,只是希望婚禮風光一點。很多人說不在乎金子多少,可是參加別人婚宴時,都會不自覺地評論新娘佩戴的金子有多少。”
      “現在,晉江、石獅的人有錢了,誰不希望把兒女的婚事辦得隆重些、熱鬧些?”據說,正是在這種觀念引導下,當地高額嫁妝頻頻出現。
      另外當地人認為,富豪豪嫁女兒還有一個原因:在整個閩南地區,男性有繼承權,而女兒嫁出去就是“潑出去的水”,因此富豪嫁女時給女兒巨款甚至股份,實際上是對女兒繼承權的一種變通。,  

      “中世紀概念大行其道”
      據晉江當地的老人們回憶,1950年代時,婚禮只是由幾個樂師和一台轎子完成。此後十年又興起黑白結婚照,嫁妝包括一本毛澤東語錄和一個洗臉盆。1970年代,最常見的嫁妝是自行車和縫紉機。但從1980年代起,隨着當地開始致富,自行車已逐漸讓位於電視機、電單車、豪華房車、別墅和公寓。
      豪華房車帶着濃厚的現代意味,而黃金,本是傳統中的一種禮,在現代生活的語境中,有了不同的解讀,英國《每日電訊報》的網站就曾刊登一篇文章說,在到處散發着現代化氣息的中國,分明是中世紀概念的嫁妝依然大行其道。
      據泉州着名文史專家楊清江介紹,在泉州的婚慶習俗中,婚嫁中要有黃金是約定俗成的,但數量多少並無規定。以往夫家給新娘佩戴上項鏈、手鏈、手鐲、戒指、腳鏈等黃金飾品,是為了將新娘“鎖住”,可以安心在夫家過生活,不離不棄。如今,普通人婚嫁時都會準備一對戒指、一對手鐲、一條項鏈,家庭經濟條件好一點的人則會多準備一些。
      泉州珠寶首飾行業協會副會長陳其榮表示,為了婚禮,一次就購買黃金價格總額超過10萬元的泉州市民不在少數。“不過,很多精明的泉州人不會一次就把所有結婚用的黃金都買完,會分幾次來買,金價降時多買一些。另外,泉州婚慶風俗中,男女雙方的親戚和好友,有些人也會送黃金當賀禮。有些家庭會等親戚送完後,再補充購買缺少的金飾。”“這幾年結婚的成本漲價了。2012年10月14日的珠寶櫃台金價是405元/克,黃金價高,市民所能承受的購買重量並不比幾年前黃金價位較低時多。”陳其榮指出:2007年買500克黃金,要10萬元,如今500克黃金的價格已經超過20萬元,目前的500克黃金價格,在5年前能買1千克。
      晉江一家婚慶公司的負責人表示,豐厚的嫁妝有助於夫妻雙方在經濟上保持平等,近70%的新娘在丈夫家生活,她們每天都要面對婆婆,而中國父母愛他們的女兒,不希望出嫁的女兒得不到尊重。
      其實,嫁妝也並非單方面行為。新郎家庭也要付出,自從計劃生育政策造成性別失衡和適齡女性相對越來越少以來,更是如此。

      離婚分財產 “四條被子沒了”
      浙江慈溪龍山有一對年輕的夫妻,結婚兩年多,近日到法院打起了離婚官司。案件並不複雜,法官也很快判決,不過女方搬走嫁妝的場面,“雷倒很多人”。
      據《現代金報》報道,小嚴今年26歲,丈夫小楊比她大一歲,兩人2010年2月登記結婚。2012年10月,小嚴向法院起訴要求離婚。小楊沒有異議。不過兩人最大的爭議焦點在於,小嚴要求將她結婚時價值10萬元的嫁妝都搬回娘家去,還提供了三頁的嫁妝清單。小楊不同意,他說,結婚時送了聘金16萬8000元到女方家,而女方只回禮1萬8000元,離婚的話,這嫁妝應該留在男方家,“如果她要拿走嫁妝,就要返還聘禮。”
      經法官調解,兩人對嫁妝、婚後財產歸屬終於達成協定:兩人離婚,嫁妝歸小嚴,夫妻婚後共同購置的一台價值8萬元的機床歸小楊,由小楊補給小嚴4萬元。承辦法官與書記員到場,見證了整個搬嫁妝的過程。
      小嚴叫了一輛長長的掛車。“有十七八米長吧,就是運貨櫃的那種車。”書記員說,“聽說女方的親戚是做物流的。”小嚴的父母來了,她家的三大姑八大姨齊上陣,還叫來拆裝家電、搬傢具的師傅,有十多人。而小楊沒到現場,只有小楊的爸爸來了。
      彩電三台,空調兩台,還有冰箱、洗衣機、油煙機……都讓師傅拆下來裝上車了,水壺、晾衣架、杯子、託盤,小到一個竹籃,全都搬上車。“有四條被子沒了!”小嚴向法官抱怨,“這是最好的幾條被子,每條都要2000元多呢。肯定是被他們拿走了。”在一台微波爐前,小嚴又停住了。“這台微波爐的說明書呢?”小嚴問,“還有保修卡的。我前幾個月來的時候,這個微波爐還沒打開使用過呢,現在已經是打開的了,是誰用的?”
      花瓶、陶瓷工藝品、餐具、剪刀、地毯、臉盆、十字繡、鐵樹、蘭花、毛巾、塑膠調料盒……這些零零碎碎的東西,小嚴一個都不落下。長長的掛車,裝滿了。

      “轎前豬腳” 禮數最重
      從1960年代到現在,50年間,嫁妝的變化巨大。從最經典的結婚“三大件”,到如今的車子房子,見證着生活的變遷。早期,閩南的嫁妝很有講究,品種繁多,不但有吃的、穿的、日常用的,還有祭拜祖先和神明的貢品,而且都是用扁擔擔着送往男方家裏。
      第一擔嫁妝,就是吃的,其中禮數最重的,當數“轎前豬腳”,要前後兩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顯示禮品份量;其次是“四果”,即由米香糖、冬瓜條、冰糖、茶葉等組成,當地稱為“四果甜”,有幸福甜蜜之意。另外還有農村自製的甜粿、發粿之類,稱為“壓房粿”,有建家立業、成立房頭之意。這些東西要用兩隻竹籃裝上,繫上紅布條或紅紙條送到廳堂和新房祭拜,以求早生貴子。另外,還得準備肉、面、糯米甜飯、香煙、酒等食品。
      第二擔嫁妝,是裝衣服的皮箱,一般是八套或者十套。第三擔嫁妝,是準備祭拜祖先和神明的供品,大致有大紅燭、香、鞭砲、紅包(稱為“房頭禮”),還有年糕點心等祭品。所有供品數量都要二、四、十二等雙數,以圖吉利。貢品要放進兩隻做工考究的紅籃裏,俗稱為“紅盛”。
      第四擔嫁妝,是家居用品,傳統有“三盒”之稱。一要首飾盒,裏面放着父母陪嫁的金銀首飾細軟等貴重物品,以示娘家富有;二要梳妝盒,裏面有花枝、胭脂水粉、梳子、鏡子、紅絲帶等八件東西,有父母惜女之意;三要針線盒,裏面有剪刀、紅尺子、針線等縫補裁剪要用的物品,有新娘手藝好,勤快之意。另外,女人洗澡用的桶(俗稱“紅腳桶”)、枕頭枕巾、毛巾牙刷、口杯茶具、臉盆等日常用品樣樣齊全。
      時代在變,嫁妝在變,如今,標準的做法是:父親將自己1/4到1/3的財產給女兒當嫁妝。

      “咬牙”拿錢買了房香腸臘肉當嫁妝
      《看到老媽給我的嫁妝 哭得稀裏嘩啦》,這是發表在一個知名論壇上的帖子,樓主(即發帖者)被老媽感動得直掉眼淚,樓下的網友也是贊聲一片。
      事情的緣由是,樓主媽說:“除了買房子的8萬塊錢和你奶奶留給你的一塊玉,家裏沒什麼嫁妝好給了。想着你喜歡吃香腸,就帶了一大包過來,是臨走時發動了左鄰右舍的阿姨幫忙一起做的,這才趕得及帶到北京。”整個行李包,滿滿一包的香腸臘肉,差不多有30斤。網友“背後的神秘女人”說,父母都是普通工人,為了給他們買房,還“咬牙”拿出了8萬元錢。
      看完帖子,有人說,心酸,父母奮鬥一生賺來的只夠花在孩子的嫁妝上,就連剩下30斤臘肉也都給了自己的孩子。也有人說,願時光再慢些,陪着父母一路走下去。



在蘇州傳統婚俗中,嫁女兒時的嫁妝中必須有木頭做的馬桶與洗腳盆,俗稱“子孫桶”。如今,一些條件較好的蘇州家庭嫁女兒時,轉而購買黃金“子孫桶”做嫁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