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陳橋:新聞攝影一代宗師
( 2013-01-18 )



陳橋打開自己的攝影集,與記者分享過往的珍貴歷史回憶。 1960年美國影星關南施回港拍攝《蘇絲黃的世界》。 1967年兩婦人在港督府門外示威吶喊。1981年,一艘貨櫃船失控撞上堅尼地城海旁的青洲英泥碼頭。

人稱“橋叔”、首位榮獲英女皇頒授榮譽勳章的香港資深新聞從業員陳橋,現年85歲,居於溫哥華。他一生把自己奉獻給新聞工作,從事攝影記者達三十多年。
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他所拍攝的珍貴新聞圖片,反映出社會百態及人情冷暖。六七反英大暴動期間,橋叔在拍攝東頭村暴徒與警方對峙時遭暴徒圍毆,幸最終保存性命。

      陳橋簡介
      85歲的陳橋,1956年加入香港《英文虎報》任兼職記者,1959年轉往《南華早報》任職新聞攝影記者,攝影生涯長達30多年,作品多次獲獎。1985年,陳橋更榮獲英女王榮譽獎章,是香港首位獲此殊榮的新聞攝影從業人員。曾經在溫哥華舉辦《鏡頭下的歷史-陳橋三十載新聞圖片展覽》攝影展。現居於溫哥華,過着退休生活,經常到中僑當義工。

      橋叔回憶:“我1956年加入《英文虎報》任職黑房助理,兼職記者,在這時跟新聞攝影結下不解之緣。其實在此之前,我即以拍攝即影即有照片維生,因我自小就愛攝影。開始二、三年,我拍攝新聞和體育照片。50年代的香港,有很多不同的運動,如足球、木球、籃球、羽毛球、賽馬和划艇等,通過拍攝這些運動比賽,加強了自己動作反應和敏銳觸覺。1959年,我轉往《南華早報》任職新聞攝影記者。”


      採訪死裏逃生  禁兒子入行
      在三十多年的新聞攝影生涯中,橋叔對《星島日報》記者表示,最難忘的經歷是三次暴動,分別是1956年10月10日的賣國民黨旗暴動,第二次1966年天星小輪加價暴動,最後一次最嚴重,由文化大革命開始延伸到香港,幾乎沒命的1967年暴動。
      “當時我拍攝東頭村暴徒與警方對峙,結果遭十多名暴徒圍毆,打傷胸骨。幸好後來被一間左派銀行的職員出來拯救,死裏逃生,保存性命。之後我看了10次、8次跌打醫生,吃了十多劑跌打藥,包了三天繃帶,又再出動繼續採訪暴亂事件。”橋叔說。
因為當時他任職的《南華早報》是西報,以前沒有中醫跌打的醫療福利,“我是第一個記者獲得看中醫跌打,獲特別照顧(有福利)。”
      後來橋叔升任《南華早報》攝影部主任,負責攝影工作。他的兒子本來也想加入新聞攝影行列,“但我告訴他最好不要,不如轉做其他職業。父親有這樣的名氣,那都是到此為止!”


      等一小時拍得最滿意作品
      談到攝影生涯中的完美照片,橋叔笑言:“1966年6月12日,我參加了第一屆最佳圖片展,以一張下大雨女路人跌倒、水花四濺獲得最佳圖片獎。當日我站在一塊大石上拍攝,因為大雨令雨水沖到路上,形成了一條急流,路人橫過馬路時險象環生,結果我站在大石上守候了一個小時,一名女子因不敵急流而被沖得跌倒在馬路,就在我前面發生,終於捕捉了這幀難得一遇的照片。”
幸好,該女子沒有嚴重受傷。


      英軍情牽港女完美圖輯
      橋叔回憶說:“有一組圖片是我一生難忘,印象最深刻的。1961年7月29日,我巧合地拍攝到一位英國士兵離開香港返回英國,女朋友蘇小姐在碼頭送行、依依不捨的一刻。到了1979年在一次圖片展覽中,英兵的朋友偶然看到這張照片,還通知當年相中的英兵前來觀看,原來他與蘇小姐已經結了婚,並育有4個子女,後來更一家同來觀看圖片展覽。直到了1989年,在他們銀婚紀念日,他們專程邀請我再返回舊地海運碼頭,拍攝多一張照片,更獲邀參加他們的銀婚紀念派對,劃上一個完美句號。這是我多年來遇上同一個人物,其後的26年兩次記錄了這對戀人快樂生活,能夠拍攝3次有報道價值的事件,叫人再三回味。”


      攝影心得:眼觀六路
      談到新聞攝影心得,橋叔坦言攝影並非用什麼牌子相機,“當年我選用Nikon,有人用Canon,絕對沒問題。問題是自己是否已經熟悉相機和鏡頭的操作和運用,因為熟能生巧。另外我不喜愛選用變焦鏡頭(zoom),因為轉來轉去的焦距,很容易令照片不清,不夠sharp,而且每一次出外拍攝,我事前都會決定選用什麼鏡頭,預先做足準備。如當年拍足球比賽,我習慣用135mm中距離鏡頭拍攝在龍門進球一刻,賽馬就用300mm長距離鏡拍衝線,至於500mm長鏡才拍木球。到了現場,我就立即看環境,估計將會或可能出現的情況,找出拍攝的障礙和問題,避免影響拍攝,事事眼觀六路,要靈活,學習判斷當時環境最重要。”
      事實上橋叔經常成同行偷師對象,暗地裏學習他如何在新聞現場取材和走位拍攝,已成為行內佳話。


      喜歡難度高單色黑白相
      至於愛拍黑白照,還是彩色照?橋叔表示,有人愛拍黑白;有人愛拍彩色,但他卻喜歡黑白相,愛上單色。因為彩色好吸引人,顏色繽紛鮮艷,色彩能奪去人的眼球,令人看到五顏六色,相片就會認為拍得好。相反,黑白只有一個色,不像彩色相那麼搶眼,需要較仔細去欣賞,由影、沖、放、曬才可以決定張相的美感,所以難度也較大較高。
      他笑着說,不會攝影可能靠看顏色,會攝影則可以由黑白去領會。而數碼照片,橋叔說他不太懂,但這是未來的攝影趨勢,但他始終回味昔日的黑白菲林攝影。
      對於現在傳媒,橋叔說已經有變化,“當年我攝影,有一份責任感和使命感,就是公司不加人工都一樣做到最好,因為這是職業道德。但現在很多人都是為打一份工而工作,有錢就拚命,沒錢可能放軟手腳。如果今天要我去拍香港人遊行,拍香港特首CY梁,我會集中捕捉CY雙眼,拍下他不開心的愁容、sad的臉容。因為眼、臉、手都能反應一個人的喜、怒、哀、樂。”
      現年85歲的橋叔,身體依然壯健。他1993年移居溫哥華,已退休25年,可能以前拍了太多相片,現在已不拍了。出去旅行時,基本只拿部小相機拍攝,而且是用全自動模式。

 

      網上競猜贏取珍品集
      獲黃官淑君基金及李國柱醫生出版基金贊助,由中僑互助會出版的《鏡頭下的歷史─陳橋三十載新聞圖片錄》,全書180頁,印刷精美,共刊出280幀精心挑選的黑白照片,讓我們一起重溫一篇篇香江動人故事。
      讀者可以在星島網頁參加競猜遊戲,贏取《鏡頭下的歷史—陳橋三十載新聞圖片錄》一本。
      玩法
      ‧即日起至2月1日(逢周一至五,每日推出1張圖片;總共10張)
      ‧競猜圖中事物
      ‧答中一次,即可獲一次抽獎機會
      ‧有機會贏取《鏡頭下的歷史—陳橋三十載新聞圖片錄》一本
      ‧2月6日公布答案及得獎名單
      ‧網址www.singtao.ca/events/lens/
      購書詳情
      由即日起至2月1日於網上訂購,每本25元(加稅),售完即止。《星島日報》將於2月中旬以電郵及報紙廣告通知已預訂讀者,到《星島日報》華埠辦事處領取圖片集。詳情請瀏覽www.singtao.ca



3張照片,展示了英軍柯力與蘇小姐開花結果的愛情故事,令陳橋印象最深刻。1961年7月29日蘇小姐到碼頭送行,情人依依不捨的一刻(下);1979年,已結為夫婦的柯力和蘇小姐,與4個子女出席圖片展覽,觀看當年舊照(左);1989年銀婚紀念日,兩人回到碼頭,拍攝一張銀婚紀念照(右)。

1966年6月,一個女行人在暴雨中被洪水沖倒,照片獲香港最佳圖片獎。 1979年7月,這個越南難民在難民營自得其樂地燙髮,圖片獲國際通訊社發放給全世界報刊刊登。 1972年“伊莉沙伯皇后號”在香港水域大火沉沒。

《鏡頭下的歷史––陳橋三十載新聞圖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