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理工男闖蕩加拿大
( 2013-01-18 )



■徐冬在機房。

現在理工科出身的男士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香餑餑,一些喜歡實惠的女士找老公都願意找“理工男”,覺得經濟適用。從小處着眼,家用電器壞了不求人;從大處考慮,邏輯清晰作風務實,說不定以後大有前途。
中國有句老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話在北美一樣適用。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最新發佈的2011年社區調查報告顯示:同樣是學士學位,按工作40年計算,工程專業的畢業生比教育學的畢業生多賺160萬美元。
理工男並非只有做技術一條出路,從政的胡錦濤、朱鎔基是理工男的典範,IT精英李宏彥、張朝陽也被視為當代英雄。更多的理工男們,雖然沒有攀上金字塔的塔尖,也沒有成為天上的明星,但踏踏實實地為社會貢獻了力量,也活出了自己的美好人生。
移民加拿大後,如果不是財力雄厚可以直接退休,就面臨在新大陸的生存問題。無論是找工作還是自己創業,有一份技術總是讓人心中有底,畢竟,技術如果及時更新避免老化,可以是一張國際通行證。理工男可以找工作,也可以創業。
移民定居在溫哥華的理工科朋友們,你們過得還好嗎?
圖文:記者董清霞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技術才是職場通行證
      徐冬待人熱情,喜歡交朋友,人很勤快,精力充沛。他在SFU做網絡工程師,全職上班,同時讀着博士,下班後也沒閒着,幫太太的鋼琴學校做推廣、接電話。追求上進又疼太太顧家,在朋友眼中他算是個“新好男人”。
      談到自己在加拿大的求職和工作經歷,他說,很多移民把重心放在提高英語上,其實做技術英語能交流就可以了,用人單位考慮的重點是你的業務能力,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專業丟了。


      從兼職過渡到全職工作
      徐冬和太太肖發凡是2006年移民溫哥華的。來的時候帶錢不多,第一個月學車考駕照,買了新車、新傢俱和新鋼琴,賬戶上就只剩下800元了。他就需要趕緊打工以維持家庭開支。後來才知道,有些大的消費是可以分期付款的。
      第一份工作是在韓國人開的餐館,因為是燒烤店,不複雜,他會切菜炒菜就能做廚師。那家餐廳的廚師都是中國人,服務員都是日本人,他有機會練英語。邊工作邊找工作,很快就找到第二份工作,在Safeway超市做理貨,工作穩定,覺得很幸運,每個月都有收入,生活就穩定下來了。
      還沒登陸時,徐冬就幫太太做了網站,在網上招了兩個學生,所以一落地太太就有了學生。隨着學生慢慢增多,太太的收入可以維持家庭開銷了,徐冬就考慮找專業工作了。
      徐冬是北大畢業生,本科讀的是資訊管理,半文半理。畢業後到山東大學讀計算機碩士,就是純理工科了。畢業後在政府機構做電子政務,算是半行政半技術。
      來加拿大後,為了更順利地做專業工作,徐冬到BCIT上學,讀網絡技術。過去學過的科目有一些可以轉學分,所以兩年的學制他一年就讀完了。他讀的項目是Telus贊助的,所以畢業後他到Telus實習工作了一個月。當時加拿大經濟不好,Telus不招固定工,他就到別處找工作了。第一份專業工作是在烈治文一家公司做計算機部門經理。
      他心目中的理想工作是政府工,覺得政府工正規、穩定,於是就不停發簡歷。面試很多,市政府、皇家騎警、學校局、UBC等,後來SFU面試後給了個兼職Offer。他說,像UBC、SFU這樣的公立大學工作,也是政府工,是屬於加拿大公共服務人員工會的。
      面試當天,他一聽說是兼職工作就拒絕了,但回家跟太太商量,太太覺得這是一個做政府工從零開始的機會,他想一想也認同了。第二天再打電話去接了這個Offer。做了半年,表現不錯,公司為他設了一個新職位——全職的網絡管理員。一年多後升為網絡工程師。他覺得這個職位就比較合適了。


      家庭第一 工作第二
      因為是全職員工,在本校讀書可以免費,徐冬就報讀了博士學位,現在已經讀了3年多。他把進度設得很慢,這種進度需要5到8年才能讀完。讀這個博士已經與求職無關了,主要是更新知識,也希望給未來的孩子一個上進的榜樣。他跟導師安排進度的時候講了自己的原則:“家庭第一,工作第二,學習第三。”導師很理解他的價值觀。
      太太教鋼琴,下午開始忙碌,下班後,徐冬可以幫太太接電話,向學生通知事情,幫她安排活動和比賽。太太網站的更新也是徐冬的工作。他還喜歡做飯,做的山東把子肉色香味俱佳,朋友嚐過了都想學。
      徐冬學過10年鋼琴,所以算是太太的知音。太太肖發凡是鋼琴專業的碩士,事業心重,工作忙碌,徐冬很支持她。
      現在一些人把理工男當成找老公的標準,認為經濟適用。徐冬說,顧不顧家跟專業沒什麼關係,跟人有關。


      重心不能放在英語上
      有些技術移民找工作總是認為自己英語不行,徐冬說,對於做技術工作的人,英語能夠基本交流就可以了,專業強就可以自信。移民怎麼學英語也很難達到當地西人的水準。
      他說,在超市打工時,看到西人同事雖然英語好,但沒有專業,只能一輩子做收銀員,很難拿到高收入。所以他認為,提高英語雖然對找工作有幫助,但沒必要把重心放在英語上。
      他的一位朋友是造船專業的,英語很差還是被一家公司僱用了,公司特意為他配了一個翻譯。因為給他的工資加上翻譯的工資,都比請一個當地的造船工程師便宜。“溝通能力提高是時間問題,但技術和經驗是永遠的。”他說,當然英語提高了,收入會更高。
      他在國內讀的是計算機專業,教材90%是英文的,國內的專業認證也是用英文考的,專業英語還不錯。但在讀BCIT時,上課回答問題,老師聽不懂。課堂上的對話,強迫他提高口語,把語言在腦子裡順一遍再說出口。
      多元文化環境沒有歧視
      在主流公司公司,徐冬沒有感覺到歧視,他覺得人際關係很簡單。他說,中國人經過千錘百煉,人際關係是難不倒的。
      面試時,他的禮貌和細心就贏得了面試官的好感。面試官是一位很友善的年長女士,她需要去複印材料,徐冬就幫她複印了。他說:“中國人很講禮貌,當地人就有些懶散。”
      開會的時候,會議室座位不多,老闆來了沒座位,大家都不動。只有徐冬讓座,但老闆沒坐,一直站着2小時開完會。這種情況在中國不會出現。
      他很滿意現在的工作,同事來自世界各地,工作不累,關係簡單,福利也令人滿意。他建議其他的電腦專業移民,最好不要放棄自己的專業,因為專業才是你的優勢。

      做人比技術更重要
      Des Guo來加拿大後中文名字幾乎被遺忘了,同事朋友都叫他的英文名字Des。他是學力學的,在國內工作13年後,去新加坡讀碩士學位,工作幾年後,移民加拿大。這樣的背景,比直接從中國來的新移民多了語言優勢,也對國外工作環境更瞭解。他說,理工科的人,技術雖然重要,但那只是敲門磚,進入公司後做人更重要。做一個好人,在不懂的時候別人願意教你。


      踏實工作是通用標準
      很快找到第一份工作,Des自謙是因為運氣好。來的時候是2003年8月,求職很難,找工作往往寄了100份簡歷,也接不到一個面試電話。
      Des也寄出了幾十到100份簡歷,開始時沒有回應,到兩個半月後,得到兩個面試機會,一家先給了Offer,他等了一個星期,另一個公司也給了Offer。他就在兩個職位中選一家。一個是實驗室,另一個是工程咨詢公司。他覺得後者接觸面寬,收入也好一些,就去做工程咨詢。
      他覺得自己運氣太好了。因為進公司後一打聽,原來是公司有人離開,空出位置了。市場不好,通常沒有新創出職位,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耐心等有人離開產生空位。到了2004年、2005年,市場好起來了,到處才開始要人。
      在中國大陸來的新移民普遍認為找專業工作難的情況下,Des和其他新加坡來的朋友們都找到了滿意工作。他認為一是有語言優勢,二是比較適應國外生活。
      Des在新加坡學習工作了5年,知道國外的工作方式。他說,不管在哪個國家,踏實工作都是最重要的。


      不熟路 趕鴨子上架去工地
      Des一家剛來時住本拿比的鐵道鎮,生活很方便,第一份工作在烈治文。做這份工作,他需要經常到工地上解決問題。剛開始工作正好碰上陰雨天,他剛來溫哥華,一些常見的地名都沒聽說過。去不同的工地簡直是趕鴨子上架。
      老闆說,“去什麼地方一下”,他心裡就發慌。任務急,只好硬着頭皮去。當時沒有GPS,Google查地圖也沒這麼方便。他只能看地圖,問人,好在雖然難,但找地方總是能找到的。
      即使是現在,還是有些地方不知道。比如有個工地在美加邊境一個小鎮。老闆提了鎮名,他一點也不知道。那個地方,如果開車要七八個小時。坐飛機不是去溫哥華機場,而是到另一個地方坐小飛機。畢竟是移民,地理概念比當地人差多了。
      Des說,每天都在學東西。他很感激老闆同事有耐心告訴他什麼地方怎麼去。


      考到工程師牌責任更大了
      上班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在新加坡時遇到東南亞經濟危機,他工作的項目停掉了,需要馬上找工作。好在經過朋友介紹,很快找到工作。新加坡的工作簽證比加拿大嚴多了,沒工作就得走,只有兩個星期的延期簽證。在加拿大是移民,找工作就不必那麼緊張了。
      2004年,Des做的項目快結束了,需要重新找工作。同事給了他幾個同行老闆的電話,他就打過去試試。有的公司客氣地告訴他現在不缺人,也有一家公司老闆讓他過去聊聊,這一見面,就找到了第二份工作,當時他第一份工作還沒結束呢。第二份工作一直做到現在。
      Des的經驗是,進入這個圈子很重要。加拿大很重視熟人推薦。
      在加拿大工作一年半後,Des考到工程師牌照。因為他過去學的東西和經驗,他只需要考法律和職業道德,所以考工程師對於他並不困難。
      有牌後便有權簽字,壓力比以前大了。做工程大眾安全是第一考慮,簽字要很小心。他在中國做工程師13年,覺得中國和加拿大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中國的責任主要在單位,加拿大的責任在於個人。在中國是給單位幹活,在加拿大更強調個人貢獻和責任。


      好好幹活 好好做人
      Des是北方人,很喜歡加拿大。新加坡天氣炎熱,他不太習慣,加拿大的氣候和人文環境他都喜歡。現在他家搬到了素裡,移民後還生了老二,安居樂業。
      Des工作的是私人公司,家庭式的,大家都客客氣氣的。他覺得在加拿大人際關係比較簡單,容易相處,沒有攀比走後門,把事情幹好就行了,下班後就不用想公司事了。
      對於中國人的老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覺得有一定道理,但做人比技術更重要。一個人水準再高,不好相處就不能做好工作,大家一起才能把事情幹成。同事間需要溝通理解,相處融洽,不懂的技術是可以學會的。
      “做一個好人,別人願意教你。”他說。有些人雖然是理工科的,但工作不是自己的第一專業,很多人都是現學的技術。跟同事配合就能學會,在工作中成長起來。雖然他沒轉專業,做工程沒問題,但適應加拿大的工作也需要過程。
      Des認為,對於年輕人來說,畢業的學校可以幫他找到第一份工作,但個人成長要看做人好不好。公司評價員工看的是貢獻大小,在公司內成長都要靠別人幫助。
      對于移民找工作,他說,有專業有語言優勢可以找到工作,但做工作就要靠做人了。踏實工作最重要,老闆掏了錢請你,知道值不值。
      “好好幹活,好好做人,這一點全世界哪兒都一樣。”他說。
      加拿大也注重關係,注重熟人推薦,是需要至少熟人認為你是個好人,是可靠的,能不能幹活兒還需要進一步考察。不像中國的關係戶那樣,把職位當成一個坑,什麼蘿蔔都可以扔進來。
      他建議新移民,如果喜歡自己的專業,就堅持下去,找到合適的職位需要耐心。職位有限,有時需要有位置騰出來了,有時需要新創出職位。多瞭解加拿大職場情況,多交朋友,找工作的效率就會提高。提高語言能力,有技術,瞭解當地文化和做人都不可缺,有學習能力也願意學,不斷改進自己,適應環境很重要。“工作上的東西是學不完的,每天學一點就行了。”他說。

      做老本行開修車行
      華師傅開修車行以後就叫這個名了,其實他不姓華。他的名字叫劉光華,因為姓劉的人太多,為了跟別人區別開,他就取自己名字的最後一個字,叫華師傅。
      在他位於烈治文的修車行,記者請他講述了自己的經歷。他說:“對我走的每一步,都不後悔。”


      浪漫邂逅 改變人生
      他在西安交大讀書學的是汽車內燃機製造,如果不是一次浪漫的邂逅,命運也不會如此峰迴路轉。在一次中日學生聯歡活動中,20歲的他遇到了自己的前妻,一位日本女學生。兩個人是一見鐘情,他說,愛到可以為她去死。不顧家人的反對,他與戀人結婚,1986年到日本留學。
      到日本後,他學的還是汽車製造,邊讀書邊打工,當時他打的是技術工,沒日沒夜地幹,一天掙的錢幾乎是中國內地人一年的工資。他說,除了讀書,他還打兩份工,有時一天工作23小時,另外一個小時在路上。為什麼可以工時這麼長?他說,一份工作是在酒店值夜班,有需要修理的就修理,沒有事情可以睡覺。掙錢誘惑人,看病又貴,他牙齒壞掉了不去看醫生,自己拿鉗子把牙拔出來。
      1991年,他回國在武漢開了一家大型日式夜總會,掛國有企業的牌子,掙到了大筆的錢,也引來了無數的麻煩。他給記者看手上的傷疤,他說,身上還有幾刀,被人打劫了。“在中國,可以一朝到達巔峰,一朝成為階下囚。”他說,比如貸款,給信貸員100美元,就可以貸到100萬的款,收不回沒問題,可以作為呆賬。當時開夜總會,幾乎是“空手套白狼”。
      移民加拿大是為了到安全的地方生活,那是1993年。他移民加拿大,前妻去了美國,婚姻也走到了盡頭。


      機緣巧合 做回老本行
      那時候加拿大的中國人很少,移民帶來的錢通常不多,他卻帶來了百萬美金。買了一輛跑車遊遍了北美,整整一年也沒找專業工作。後來他幹起了洗碗、搬運之類的累脖工。
      他的車壞了,去一家車行修車,報價很貴。零件費50元,修車卻要1000元。他跟老闆商量,借他的工具自己修,2個小時就修好了。
      老闆發現他會修車,就請他打工了,但欺負他是新移民,每小時才給他6元。當時最低工資是4元半,修車行業的工資要高得多。做了一段時間後,華師傅知道行情了,老闆給他把工資加到每小時13元。
      打工一年多後,在1995年,華師傅就自己在唐人街開修車行了。
      因為是做老本行,他沒壓力,因為幾乎沒有遇到他解決不了的問題。“一聽汽車的聲音,我就知道汽車的里程,車有什麼毛病也很容易判斷出來。”
      多年來華師傅開車行順風順水,他說,價格是行內最低的,設備上也捨得投入。他指着一個新買回來的儀器說,用這個儀器,就像病人做CT一樣,馬上可以判斷出汽車的問題,他買最好的牌子,比市面上一般的牌子貴5倍。
      他的車行不大,但服務很全面,他專門買了一輛拖車,客人的車出了問題,可以救急。有一天夜裡12點了,一位客人的車在高貴林趴下了,客人沒有拖車保險,找華師傅,他開着拖車去救了急。
      汽車被砸玻璃的很普遍,如果報ICBC,自己要付300元墊底費,華師傅200元就可以修好了,修汽車上的小玻璃,100元就行了。對于很多新移民來說,能省則省,省這一兩百元他們也很開心。
      修車是華師傅的老本行,技術全面,輕車熟路,他很自豪地說:“我是汽車的全科醫生。”
      他發揮了理工男的心靈手巧,不光在修車上,他還會做五金水電安裝,鋪地板。他指着車行的地板對記者說:“這個地板就是我自己鋪的。”地板鋪得很漂亮,但他第一次鋪也有一個小教訓,每塊木板都對線,就浪費了很多材料,而且不對線會更漂亮,下次鋪就知道了。


      地球明天毀滅也不後悔
      華師傅的生活方式很特別,別人買房子,他不買房子買遊艇,每天就住在遊艇上,過與眾不同的水上生活。他說:“如果世界末日了,別人有豪宅,就會很難過,我把錢都用來享受生活了,沒什麼遺憾的。”
      為什麼不買房子?他說,自己剛移民來的時候,房價特別便宜,11萬就可以在史丹利公園附近買公寓,現在這樣的公寓要100萬了。當時一個獨立屋20萬,現在變成200萬了。如果現在買房他覺得心理不平衡,除非到遠處的城市買農場,養牛養馬,才覺得物有所值。看到有些朋友為供房子壓力很大,有些老華僑為了買房子連喝茶都不去,整個人成了房奴,他覺得自己不會做這樣的事:“人要盡量使自己輕松。”
      他住在水上也有自己的樂趣,有天他看到三隻天鵝游過來,就把手裡的兩塊餅幹給了兩只天鵝,等回船艙再拿第三塊給另一隻天鵝時,那只天鵝驕傲地一擰脖子,不要了。“天鵝還會吃醋!”華師傅笑得幾乎肚子疼。
      早年剛到加拿大時,無所事事,他曾沉迷賭博,天天泡在賭場裡,有時一天輸掉幾千元。慢慢地他不沉迷了,現在將賭場當成娛樂場所,雖然還是常常去打撲克消遣,但賭的數量小多了。
      因為單身,華師傅花錢就很瀟灑,每年都出去旅行。在巴黎旅遊,住香榭麗舍街上的古典公寓,300元歐元一天,他說,就住幾天,100元和300元有什麼區別?如果住100元的,就離市中心很遠了。在愛琴海,他住海邊的白房子,500元歐元一天,如果是旺季,那個賓館要1000元歐元一天。
      住過中國、日本、加拿大三個國家,經歷過人生的高峰和低谷,華師傅說:“我對自己做過的每一件事都不後悔。”



■徐冬和太太肖發凡。

■Des一家在素里安居樂業。

■華師傅在儀器上舍得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