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張高麗:“苦孩子”的烏雞鳳凰路
( 2013-01-04 )



昔日的“苦孩子”張高麗步入七人之巔。

中共官媒新華社近日陸續報導中央7大常委的生平。其中對即將出任國務院常務副總理的張高麗如此寫道:“生在福建,先後任職廣東、深圳、山東和天津,66歲的張高麗一直與大海結緣,始終秉持寬闊和開放的‘海洋思維’,始終立於改革開放的潮頭,低調做人做事,一路踐行‘為民、務實、清廉’的承諾。”但在他的資料中,既沒有妻子資料,也沒有說他是否有子女,因此遭到外界質疑張高麗是否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或者目的。但不論如何,在中國官場一路走來,自稱“苦孩子”的張高麗究竟憑什麼“殺”入中國官場最高的七人之列?

      1946年11月,張高麗出生在“東海邊上的小村莊”福建晉江東石潘徑村。他的祖輩都是當地貧苦的農民。他的親兄長現在還在農村,仍是農民。
      張高麗曾用詩歌描述家鄉:“在東海邊上的小村莊,那是我可愛的家鄉,綠色田野,銀白浪花,家鄉是一幅美麗的圖畫,美麗的圖畫;在東海邊上的小村莊,那是我可愛的家鄉,稻穀花香,魚兒滿倉,鄉親是勤勞的人民,勤勞的人民;在東海邊上的小村莊,那是我可愛的家鄉,百姓囑托,永生難忘,希望是燃燒的火焰,燃燒的火焰……”
      張高麗不滿10歲時父親就過世了,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和農民一起上山種田下海捕魚,雖然家境十分貧寒,但張高麗自幼拚搏進取,勤學苦讀。張高麗的家鄉是福建晉江東石鎮潘徑村,那裏離走私大亨賴昌星的家鄉晉江燒厝村不遠。該村臨海,自明朝洪武四年(西元1372年)開村迄今640年,村民以捕魚養殖為業,至今未出過一位大官,更不用說“官至一品”的頂級政要,故張十八大入常成為中國權力頂峰中人,在潘徑村轟動一時。


      10歲喪父 寡母養大
      張高麗父母育有四子一女,他排行最小,在家中最受寵。不過張10歲時父親因病去世,一家重擔全靠寡母操持,將五兄妹拉扯長大。張家很窮,張讀小學,每日帶去學校的糧食就是幾塊蕃薯干,後來考入晉江市僑聲中學,去報到還是打赤腳。
      香港《大公報》報道,張高麗,在福建晉江僑聲中學畢業之後,1965年考入廈門大學經濟學系的統計專業。據他大學同學回憶,張高麗不僅愛寫詩,還會譜曲彈唱,多才多藝;更令同學倍感溫暖的是,這位“上鋪的兄弟”非常重師生、同學情誼。每每有機會回到福建,他總要召集同學敘舊、拉家常、瞭解大家的生活情況。
      張高麗所在的經濟學系當年共有四個班,而統計專業僅有一個班,共六十名學生。由於“文革”的關係,他們這屆學生直到1970年才分配工作。
      據一位與他同班兼同寢室的同學介紹,張高麗一入學就當班長,後來當上系學生會主席,還是校文藝隊的,與同學關係很好。“文革”期間,學生四處遊蕩無所事事,一向好學勤奮的張高麗,提出希望同學們在宿舍裡組織學習,後來即開始組織大家學習毛澤東著作等。“當時我們的班主任是黃良文老師,張高麗經常帶着大家去請教他。離開學校之後,張高麗始終與黃良文老師保持聯繫,常常去看望他,至今還非常敬重黃老師。”據這位同窗介紹,從廈大畢業之後,張高麗回母校參加了兩次校 慶活動。


      港報曝張高麗妻子姓康
      “我們那時候沒有太多的娛樂,但是張高麗多才多藝,學習之余也會搞些文娛活動,他組織能力強,不僅會寫詩,還會彈唱。”這位同窗說,1996年張高麗到福州,召集同學聚會,他現場寫詞,用一首名曲編了一首“不忘同學情”的歌曲,現編現唱,十幾個同學興致昂揚,高聲歌唱不忘母校情、不忘同學情,仿佛回到年少大學時光。
      “他小時候很苦,在學校的時候生活簡樸,後來當廣東省領導之後,這個脾氣也沒改,到我家吃飯都是愛吃地瓜飯,從不喝酒。調到山東工作之後,就更忙了,很少回福建。”這位老同學介紹,張高麗的妻子姓康,是一名普通幹部,他們倆直到1989年才生了一個兒子。“張高麗有個養女,是他堂哥過繼給他當女 兒。”
      中學畢業考入廈門大學後,張高麗很少回鄉,入仕後更少,潘徑村村民多未見過這位同鄉大人物。不過問起他,村民無不豎拇指:“我們村出去的,聽說要做國家領導人了。”張走上仕途後,他的家人都陸續搬到晉江市區居住。村中仍有張的堂兄弟耕田。
      有當地村民聽到“張高麗” 這個名,會脫口說出“高麗人參”。原來潘徑村還有一人名叫張人參,年齡與張高麗相仿,傳兩人雙雙走上仕途,張人參在廈門當官,後因涉及賴昌星的遠華走私案,現已不明去向。


      廈大畢業當搬運工
      在廈門大學,張高麗讀的是計劃統計專業,大學畢業時正值文革,大學生屬“臭老九”要接受再教育“改造世界觀”,張分配到廣東茂名化工廠,被安排最苦的崗位,先做起重搬運工,每日去扛水泥,每包50公斤,後來又做過其他工種。
      好在他吃得苦挨得累,最終獲廠領導賞識,提拔到廠部做秘書,後來做廠共青團支部書記。文革結束後,中共開始重用知識分子,31歲的張獲任茂名煉油廠一車間黨總支書記;後來升做公司處長、副經理、總經理;39歲時當上廣東省經委主任,42任廣東省副省長,是當時廣東最年輕的高官之一。其後,張仕途停滯不前。直到1997年調深圳市委書記,經江澤民的紅人、時任深圳市委副書記黃麗滿介紹,攀上江的大腿,張才開始進入官場快車道。張任深圳市委書記期間,江多次南下深圳視察,對張的低調、克己、忠實、訥言敏行及知識分子性格十分欣賞。


      攀上江澤民 進入快車道
      2000年2月,江澤民到廣東考察,在張高麗曾任職的茂名發表“三個代表”(即中共“代表先進生產力、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代表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講話。江的“三個代表”,被視為是對中共“代表無產階級先鋒隊”這一傳統宗旨的重大修正,後來更成為“江澤民理論”的精髓,張因此沾光。
      1997年到2001年,張高麗先後就任深圳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高科技”至今仍是深圳享譽國內外的一張城市名片。而以“高交會”為深圳打上“高科技”烙印的正是張高麗。在掌舵深圳的這段時間,張高麗為提升深圳整體形象、打造城市國內外品牌提供了強有力的助力。
      1997年的深圳,雖然已是全國最現代化的城市,但相對鄰近的香港,許多城市面貌仍顯落後。張高麗到任一年內,先後完成濱海大道、深南大道建設及老東門步行街改造等三大項目,其中深南大道至今仍是深圳市區的標誌性道路。
      深圳在濱海大道旁建設一個國際會議展覽中心,總投資20億元。據悉,這是深圳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的一大舉措。除了展覽功能,它也是深圳的一個廣告工程。投資20億元,邀請了國際頂級設計公司來投標,是這個大廣告的先期廣告兩個訴求點。
      享譽海內外的“深圳高新技術交易會”(高交會),也是張高麗一手催生。1998年,他首先提出動議,將每年一次的“深圳荔枝節”改名為“高新技術交易會”。
      深圳為“高交會”做了兩年的準備。1999年初,深圳市政府發出1號文件,張高麗要求:全市支持高交會,有錢出錢,沒錢出力。深圳市五套班子,巡迴中國、世界各地進行遊說、招商——深圳花了10億元來做高交會。
      從1999年初,高交會館正式動工,深圳政府就要求在當年7月30日前建成並試運行。至10月,首屆高交會開幕,并邀請總理朱鎔基親自出席。
      除了打造城市形象和高科技名片外,深圳又出了一招,要成為國際知名的花園式城市。對深圳環境的重視,也讓張高麗的執政理念有別於以往的市委書記。
      1998年6月,時任深圳市委書記的張高麗提出要讓深圳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對環境的重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重視環境、持續發展的理念,也被之後的深圳歷屆政府傳承堅持下來,深圳市綠化面積達40%。一條深南大道,美輪美奐,號稱中國第一大道。濱海觀光大道,錦上添花。中心區和中心公園的投入,讓人眼睛一亮。
      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意?2000年2月,時任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在廣東考察,并在茂名高州首度發表“三個代表”講話後,隨即赴深圳考察。據當年的《人民日報》報導,“江澤民看到深圳的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感到非常高興。”
      或許,這也是張高麗被中央看中,並於次年調任山東省的重要原因吧。


      親家是香港富商
      張高麗身為中共高官,但也是香港富二代的岳父。他在深圳主政時,把女兒張曉燕嫁給同鄉、有“玻璃大王”之稱的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信義集團董事局主席李賢義之子李聖潑,李家祖籍就在福建晉江的隔壁石獅,這樁官商聯姻,至今被當地人津津樂道。
      據悉,靠張高麗親家關係,李賢義父子在深圳從事房地產和股票,財富膨脹。李從深圳農產品公司手中收購價逾10億元人民幣的民潤連鎖超市等;李聖潑現任香港聖德集團主席、彙科公司董事長、深圳浩天投資公司董事長,兼任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市企業家協會副會長。
      他的父親李賢義2010年當選為“影響深圳30年的港商領袖”。
      除與港富豪聯姻做親家,李聖潑和張曉燕結婚不到半年,李聖潑便獲長實的創投基金智財寶垂青,合組創辦匯科系統(當時名為多通企業),由李嘉誠的公司佔七成股權,客戶包括長實、和黃、港鐵、太古等企業,還有香港房屋署等政府部門。
      原來,李聖潑在2001年初出版的科大校友通訊寫道,在1997年全球科網熱時,即他入大學的第一個月,父母打本30萬港元,讓他在深圳創辦IT公司新義電腦,從事軟件設計,一邊上學一邊做生意,深港兩邊走。
      2001年12月6日,剛剛過了55歲生日的張高麗從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廣東北上山東,擔任副省長、代省長,隨後正式當選省長。
      調往山東,是張高麗從政生涯的一個轉折點,他因此進入中央委員序列。而在任省長期間,山東省委書記是身為政治局委員的吳官正,張高麗得到了吳的欣賞。2002年10月,當吳官正進京、升任政治局常委兼中紀委書記後,張高麗順理成章地升任山東省委書記。


      赴山東戰戰兢兢服侍吳官正
      張高麗與吳官正的性格並不一樣,為何會得到吳官正的欣賞?有官方媒體說,是因為他低調實幹的作風。從一件幾年後的小事,可以窺見一點名堂。
      記者薑玉泰在《青年記者》2007年第6期上發表文章《一篇“急就章”的背後》,回憶了進京擔負全國人代會的文字報導的一段經過:
      “那年3月6日上午,像往年一樣,山東代表團在人民大會堂山東廳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山東省的老書記吳官正前來與山東代表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并將發表重要講話。我像往年一樣,隨團來到大會堂,聆聽吳官正書記的講話,並寫成消息稿件。午飯過後,稿件就審定完畢。這次報導任務就此圓滿結束。
“晚上8點30分左右,我正在房間裏電腦前忙著寫“兩會聚焦”稿件,電話響了,山東省委副秘書長孫建功在電話裏焦急地告訴我:有個緊急任務,要趕緊寫一篇吳官正書記參加山東團審議的側記,字數要在1500字以上,張高麗書記要審稿。
      “我匆忙趕到孫建功副秘書長的房間。原來,今天下午,山東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高麗看到了3月6日的《江西日報》,上面有一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3月5日下午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的側記。張高麗書記指示:《大眾日報》和省電台明天也要發吳官正書記參加審議的側記……
      “11時30分許,張高麗書記拿着稿件,笑着走進來說道:我看寫得很好啊。他指着站在面前的我和記者吳光宇繼續笑着說:難為你們兩個了,你們寫得很好呀。這麼短的時間,還寫得這麼好,挺能幹啊。好!好!
      “我趕緊說道:‘張書記,寫得不大好。請您提提修改意見。’張高麗書記繼續笑着說,我看不用修改了,‘就是這個提法,是叫“老書記”還是叫‘吳書記’,還是叫‘官正書記’?”孫建功副秘書長介面道:“您叫‘官正書記’好,代表叫‘吳書記’好。”我立即附和:“還是叫‘吳書記’好。”張高麗書記點點頭……”
      一個日理萬機的省委一把手,審稿時要反復推敲對吳官正稱呼“老書記”、“吳書記”,還是“官正書記”,可以想見他在擔任吳官正的二把手的日子裏是如何誠惶誠恐、唯勤唯謹了。


      主政山東成重要轉折點
      在世紀之交,“八十年代看廣東,九十年代看浦東,二十一世紀初看山東”,曾是山東政經兩界耳熟能詳的提法。但是,進入新世紀後的山東維持着一貫的“穩定增長”的節奏。
      張高麗出任山東省委書記後,山東的經濟增長開始加速。2006年,山東省的GDP增速14.5%,GDP總量首次超過2萬億元,在廣東之後,與江蘇省攜手進入“2萬億GDP俱樂部”。
      當談到張高麗入魯給山東所帶來的變化時,山東經濟學院教授吳彬認為,“主要是觀念的更新”,將發展經濟(張高麗稱之為“幹事創業”這個中心思想真正地深入各級幹部的骨髓,並成為日常工作的壓力和動力。


      省委工作會議現場直播
      2003年6月4日,履新省委書記半年之後,山東召開省委工作會議,張高麗作出了一個大膽的舉措,將這個為期兩天的高層會議以電視直播的方式向公眾開放。全程的現場直播,把省裏最高層的工作會議置於全省九千萬人的目光之下。
      濟南市歷下區的一位基層幹部回顧當時的情景時不無感觸,“當時就有強烈的感覺,幹事創業將不再體現在口頭上,更將成為我公務員生涯安身立命的根本。”
      除了直播,張高麗還有一個讓山東人更感意外的舉動。
      他邀請了時任蘇州市委書記的王瑉、溫州市委書記李強、南京市江寧區委書記王建華與會,各開半天“講座”,談如何搶抓機遇、如何壯大民企、如何盤活資源。
      “這讓習慣於滿足自我發展成果的山東幹部們一下子受到了震撼,大開眼界,大受觸動,大有收穫。”“通過南方三個城市一把手的講座,讓山東的各級幹部認識到與南方的差距,又通過與老大哥廣東的比較嚴密地分析出山東的優勢,我的感受是既有壓力又有信心。”一位參加了會議的山東某縣級一把手說。
      之後,張高麗給出了明確的發展方向——即努力發展外經外貿、高新技術、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是市場經濟最活躍最具活力的成分,高新技術是衡量一個地區競爭性和可持續性的重要指標,而外經外貿又是迅速發展經濟最有效最快捷途徑。
      “張高麗書記提出‘三個亮點’實現山東經濟的振興,確實抓住了關鍵。”山東經濟學院副院長王乃靜評價說。更有專家表示,“三個亮點”已經成為“山東經濟發生質變的主要原因”。


      注重個人形象
      張高麗對城市形象很重視,對個人形象也看得很重。深圳新聞界一些資深記者反映,張高麗擔任市委書記期間,經常讓秘書打來電話批評照片拍得不美觀,對面部缺點沒有掩飾處理。雖然為市委書記拍照屬於政治任務,但許多大牌攝影記者因為經常挨批,以致對張高麗的公開活動竟然不敢接手,僅派一些新人出來應付。
      無獨有偶,山東跑時政的電視記者也透露,張高麗對電視台有個特殊要求,就是個人鏡頭不能太大,據說因為他臉上某個地方有疙瘩。這一來,山東省其他領導幹部也要跟隨,從省長韓寓群到各級官員,只能把鏡頭拍得小之又小,背景留得大而又大,使負責拍攝的山東電視台記者跟着受了不少委屈,被指摘電視構圖不美。



張高麗會見哥斯達黎加總統。

張高麗會見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