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淨賺”賣尼克森 哈珀稱下不為例
( 2012-12-14 )



哈珀表明,今後外國國企欲申請併購本國石油資源,將以特例處理。加通社資料圖片

      加拿大聯邦政府宣布批准中國國營企業、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NOOC),以151億美元收購加國石油及天然氣公司尼克森(Nexen)的交易,若最終成功收購,將是中國歷來最大宗企業海外收購。另外,馬來西亞國有石油公司(Petroliam)收購進步能源公司(Progress Energy Resources)也同時獲放行。加國政府指,批准收購是因為交易可為加國帶來淨利益(net benefit),但總理哈珀同時暗示,今後不打算再出售國家油砂資源。
      尼克森公司是加國第十大油氣企業,2011年市值約為88億元,收入為61.7億元,而利潤為6.97億元。
      對於政府批准兩宗大規模能源收購,總理哈珀強調,加國只有15間油砂企業,若今後再讓外資多購入一兩間公司,外資影響力便會過大,破壞自由巿場運作,而加國雖歡迎其他國家到來投資,但不打算變賣國家資產,指類似的交易,以後絕不會輕易通過。


      暗示不會再賣油砂企業
      哈珀表示:“坦白說,加拿大花了多年時間,減少政府對經濟和各行各業的控制,但不是想見到這些行業或公司被外國政府收購和控制。將來,如果有外國國企意圖收購加拿大油砂業務的控制性股權的話,加國政府定會出手阻止。”
      他又說:“國營企業有一些更大的目標,可能會超出私營公司的商業目標。在加拿大,任何負責任的政府都不想見到這種情況出現,我們肯定也不想。我不相信有任何工業大國會容許本身經濟的重要領域,會透過幾宗交易便成為外國政府的財產。”他強調,剛通過的兩宗交易,標誌着加拿大龐大的能源資源落入外國人手中的趨勢已經終結,而不是開始。


      修訂外資收購指引
      與此同時,聯邦政府宣布對外資收購指引出作三個修訂;今後聯邦工業部可延長交易審批時間,就交易對國家安全的影響作調查;此外,外國私人企業收購加國公司時,交易金額達10億的,要經政府以《加拿大投資法》來審批,在這之前,相關金額為3.3億。假如是外國國企收購加國企業,則和過去一樣,只要涉及金額達3.3億,便要政府引用投資法審批;不過最大的改變,應是政府重新定義何為外國國企,把受外國政府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公司,也歸類為外國國企。
      另外,哈珀10日在國會再次強調,加國政府“極不可能”允許任何外國公司收購加拿大國有公司的油砂業務。不過反對黨新民主黨黨魁唐民凱(Tom Mulcair)抨擊保守黨政府沒有具體說明為何批准這兩宗交易,最終只會破壞加國未來的投資環境。
      他質問道︰“總理在周五說過他不應批准尼克森的交易,但他之後照樣批准。正如他在周一又說無論如何永不再批准,因為對加拿大沒有淨利益,這是否說周五是一個特殊情況?”
      唐民凱說,聯邦政府必須清楚說明何謂“特殊情況”,否則會出現投資者不清楚進入加拿大市場規則的危險。他並認為應在國會討論外國投資規定。


      咨詢不足 反對黨指是鬧劇
      新民主黨環境評論員朱理民(Peter Julian)也猛烈抨擊聯邦政府的決定,指大部分巿民覺得交易無利國家利益,故政府應就交易多作廣泛咨詢,而按保守黨公布的新外資收購審批指引的標準,這宗交易肯定不會為加國帶來淨利益,但政府卻讓其通過,可見整件事情只是“鬧劇”一場,交易最終對加國的環境和經濟的影響,實在難以言斷。
      另外,前總理杜魯多(Pierre Trudeau)執政時擔任能源政策顧問的奧斯汀(Jack Austin)也批評,哈珀政府對於是否核准收購案所進行的淨利益評估其實缺乏標準,哈珀為了安撫人心,才提出不會再讓外國國有企業收購油砂。他相信,有關的限制將只限於油砂,對於其他種類的能源,例如天然氣或石油,並不在限制之內。

      我想多了些
      聯邦政府上周五(12月7日)批准中海油以151億美元收購加國尼克森(Nexen)後,我擔憂的問題不是海外資金控制加國能源業,以及收購行動可能隱藏着的政治動機。我憂慮的是哈珀政府“只此一次”的決策是危險的政治機會主義行為,說透了就是利用全球經濟的不景氣以及加國得天獨厚的能源資源,透過吸收外資,令政府總體經濟政策在短期內求得急功近利的效果,以此取悅選民。
      我這麼想並非杞人憂天。在西方政治經濟學研究中,“政治經濟景氣循環(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PBC)”是指在政治權力移轉,由例行選舉結果所決定的民主國家裏,現任者基於追求勝選的動機,以擴張性的財政或貨幣政策刺激經濟景氣,創造短暫的繁榮景象及討好選民。
      2011年聯邦大選前,哈珀領導的保守黨一直處於少數政府。聯邦保守黨人謀求突破東部的紅色防線改變加國政治版圖的色彩,但大選結果哈珀雖然贏得了多數政府,東部依舊深紅,這成了哈珀的心病。
      從加拿大的政治與經濟結構看, 自由黨執政時,政府首長多由安省和魁省誕生的自由黨議員中誕生,原因是加國的支柱有賴東部出色的製造業。哈珀上台後,西部能源業崛起推動加元高企,加國的經濟中心因此逐步從東向西移。個人認為歷史在這刻給了保守黨人一個機會,“發展西部”成為現有政府刺激經濟的治病良方,當西部能源業快速發展與東部製造業急劇下滑成為兩條對比鮮明的紅藍線時,執政黨看到了動搖東部紅色堡壘的機會,即東部經濟的不濟可以影響選民支持自由黨人的信念。
      這並非在臆想。從PBC理論來看,政治人物往往把贏得選舉或者維護選舉至下一次,看得比其他政治目標更重要,這對選民投票有決定性影響。選民的短視(myopic)往往只重視短期的經濟榮景。假若聯邦政府在決定尼克森被收購案時,帶有如此明確的政治機心,那麼加拿大未來的經濟發展令人堪憂。從這點看,我倒希望我是杞人憂天,想多了。         
      文:木然

      石油找出路加國非賣不可
      中海油的這樁收購案歷經波折。從7月23日中海油宣佈以151億美元全額現金收購尼克森開始,加拿大國內就開始了一場空前的大辯論。加拿大人擔心中海油是中國國有企業,收購後,具有戰略意義的油砂資源會被中國政府所掌控。加拿大國家電視臺CBC近日的一次民調更顯示,高達86%的人認為,不應允許中國國有企業擁有該國的油砂資源;贊同的僅有12%。同時,不僅在野黨對哈珀政府發起了攻擊,就連執政黨保守黨內部,也曾出現過反對聲音。


      憂被中國控制  86%國民反對
      或正是基於上述原因,在官方層面,帕拉迪斯先後兩次宣佈延期中海油的收購時間,到12月10日為止。即使收購完成前一天,尼克森股價還一度大跌了15%,原因是市場中有傳聞稱中海油收購案可能第三次延後。
      收購完成後,中海油油氣產量將有較大幅度提升,將接近中石化的油氣產量。
      但是,這項交易還需得到加拿大聯邦政府的審批,但由於加拿大國內的意見不一致,以致政府的審批日期兩次被推遲。
      此外,就在中海油宣佈收購5天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發現一家名為Well Advantage的香港公司在收購消息公佈前買入大量尼克森股票,非法獲利700多萬美元。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調查後發現該公司的背後股東為熔盛重工董事長張志熔,由於張志熔旗下的熔盛重工曾是中海油的密切合作伙伴。張志熔被認為涉嫌內幕交易,中海油高層也被懷疑對外提前洩漏收購消息。
      此事件讓此次收購變得更加不確定。


      內幕交易醜聞 令交易蒙陰影
      今年10月,張志熔控制的相關公司願意為內幕交易案支付1400萬美元和解費,為其交易獲利的兩倍,此事才算了結,可以說為中海油的此次收購掃清了障礙。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收購僅次於2009年中國鋁業提出的195億美元注資全球鐵礦和資源巨頭力拓集團,和2005年中海油以185億美元要約收購美國優尼科(Unocal)石油公司。但是,上述兩單交易最終均以失敗告終。
      而哈珀宣布為收購開綠燈,其實有着非賣不可的理由。首先,是市場單一。
      加拿大出口的石油99%輸往美國;而美國進口的石油中,逾兩成半來自加國,更是最大的單一來源。加拿大石油需要美國的市場,美國的石油需求在相當程度上須靠加拿大來滿足,雙方相互依存。不過最近有報道引述權威展望報告而引申指稱,這種依存關係或快要破裂:美國可能10至20年後由石油進口國逆轉為石油輸出國,加國只得自求多福。


      市場單一 不符多元化原則
      國際能源總署預期美國在2020年成為全球最大石油生產國,加國有學者專家認為,一直以來,加國輸美的原油價格平均每桶比美國低30美元左右;加上本國石油產能過剩,勢必逐步拓展以中印等國為主的亞洲市場,才能與美國在原油出口上競爭。
      另外,加拿大石油生產商協會(Canadi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Producers)發言人戴維斯(Travis Davies)接受《星島日報》訪問時表示,估計到2030年之前,加國原油產量將自2011年的每天300萬桶倍增,什至每天620萬桶水平;當中,來自亞省的油砂產量將增長逾3倍。他說,與南鄰美國相比,加國原油產量超過國內消費所需,出口原油明顯較美方具優勢。目前加國99%原油輸美,為了賣得更好價錢,當然應分散市場至亞洲。未來20年,國際對原油需求將升35%,估計大都屬亞洲市場所需。


      產能過剩 可與亞洲需求互補
      戴維斯指出,加拿大石油政策的兩大重心:一是積極推進出口市場多元化,二是加大油砂開發力度。在中國、印度擁有超級煉油廠的優勢下,加上對石油需求有增無減,加國是否值得建更多煉油廠,需要業者研究。加國過去25年未建過新的煉油廠,國內所需60%石油在本國提煉,其他倚靠進口。

      交易尚未完成
      雖然加拿大政府放行,目前中海油沒有走完全部的交易流程。由於尼克森在美國、英國和巴西等地同樣擁有油氣資產,因此,中海油的這樁收購案還需得到美國、歐洲和巴西等監管部門的批准。業內人士預計,由於主體交易得到了加拿大政府的認可,未來獲得美國和巴西等地監管部門的批准或只是時間問題。中海油多次表示,希望在今年年前完成交易。
      12月11日,尼克森臨時CEO凱文•萊因哈特(Kevin Reinhart)對媒體說,雖然加拿大政府批准了中國海洋原油總公司收購尼克森的決議,“但這項交易仍未完成”。儘管中海油盡了最大努力,且獲得了交易主體加拿大的官方認可,“我們離交易完成仍有距離。”
由於尼克森公司的資源分佈廣泛,除了加拿大,目前該交易還要得到美國、英國等監管部門的批准。路透社12月10日報道,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裁決是這項交易仍需面臨的“一項主要監管決定”。
      業界認為,中海油僅剩的阻力就是美國等監管部門的審批。尼克森目前在墨西哥灣有90份租約,但墨西哥灣是通往大西洋的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從7月23日消息公佈開始,美國國內就充斥着反對之聲,並明確將“嚴審”中海油。
      此前,中海油與尼克森在完善了材料後,於11月28日重新向美國監管部門遞交了申請(9月12日曾遞交過一次),以等待審批。但目前來看,美國尚未對審核時間、是否獲得通過等進行表態。
      “加拿大的通過將帶來積極效應。”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美國很有可能會順利通過對中海油的審查。退一萬步說,即使美國不通過,中海油也可通過將資產出售的方式,最終完成競購。”

      下不為例?業界不信
      加國能源業未來10年估計需要 6,500億資金注入,方能完全發展,但聯邦政府上周宣布批准兩宗大規模外資收購加國能源企業的交易後,公布更嚴格的外國國企收購加國資產的審批準則,總理哈珀又暗示今後不會輕易變賣油砂資產,令人憂慮能源業今後能否得到充足資金注入。不過專家認為,政府未有完全拒絕讓外資進入加國,措施只會令能源企業價值稍微受損。
      亞省省能源廳長休斯(Ken Hughes)憂慮,今後投資油砂企業的資金或會減少,那將令生產成本增加;但國際能源巨擘Talisman       Energy行政總裁祈韋索(Hal Kvisle)讚賞聯邦政府的處理手法,指很多加國企業迅速發展,但當集團具規模後,便變賣股權。
      他又指,大家早知道政府會收緊外資收購審批標準,因此巿場反應算是溫和。
      分析員指,聯邦政府雖然公布了措施,令今後外國國企收購加國資產的難度增加,但以後外國國企仍可購入油砂公司的少數股權,而外資私人企業更可繼續購入油砂企業的多數股權。
      此外,其他資源的收購也不在此限,再加上政府的宣布指,於“特殊情況”之下會考慮出售油砂資產,而“特殊情況”一詞定義未明,因此,可說聯邦政府並未對外國資金關上大門。

      戰略需要物質中國非買不可
      為了收購尼克森,中海油付出了不菲的代價。除要支付151億美元的交易資金外,還將承受尼克森43億美元的債務,且短期內盈利也較困難。作為交易的一部分及對加拿大和加拿大油氣行業的承諾,中海油還作出了多項承諾。對尼克森公司,其承諾將保留其現有管理層和員工,並繼續推進尼克森現有的備受好評的社區和慈善項目,尤其是關於原住民及當地社區的項目;將投入大量資金用於長期開發加拿大的油氣資源;確立卡爾加里為中海油在北美和中美洲的總部,管理價值約80億美元的新增資產;繼續支持阿爾伯塔大學的油砂研究,並參與加拿大油砂革新聯盟(COSIA);還將在多倫多交易所掛牌交易其股份。
      在這場讓加拿大“淨賺”的交易中,中海油為何願意做“傻瓜”?中海油不是“傻瓜”,相反,在塵埃落定之後,中海油的笑聲較加拿大總理哈珀還要響亮。
      正如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指出,“不管如何,這筆交易都將成為中國能源並購史的里程碑事件之一。通過交易,中海油在實現從海上到陸路全資源覆蓋,且大幅提高油氣產量的同時,還將助推中國其他能源企業或礦業巨頭‘走出去’的步伐。”
      據了解,中國每天進口逾500萬桶國際原油,而且57%石油靠高價進口,並經由位置險要的馬六甲海峽運輸。預計2013年中國原油消費量將超過5億噸,對外依存度升至60%左右。中國為了分散石油供應的風險,一直物色可持續的油源。


      建戰略儲備  需大量石油
      中國目前正在積極建設戰略石油儲備。根據規劃,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建設分三期,2020年全部建設完成:第一期儲備基地已經建成,儲備能力為1.03億桶;第二期儲備基地建設中,設計儲備能力為1.68億桶;第三期尚在規劃當中,計劃儲備能力為2.32億桶。北京官員在2012年11月中旬估計,“十二五”期間,中國原油進口年均增長速度將維持在8%左右,到了2015年,原油進口量將達到3.2億噸左右。
      《金融時報》報道,中海油發起的這起收購案,是中國石油企業近幾年來在國際石油市場上不斷進擊的一個重要收穫。由於國內石油資源的不足,因此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一直很強,而國際石油市場又基本上被寡頭所操控,導致國內油價只能被動地跟隨國際市場而越走越高,對國內宏觀經濟運行產生了很大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中海油等中國油企不斷收購國際上一些石油企業,有利於中國參與到國際市場的定價活動中,特別是對降低油價有積極作用,而且也有利於國際市場從寡頭炒作中擺脫出來,成為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一支正面力量,這也正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全球市場上應該起到的作用。
      “對於中海油來說,該項收購同樣意義巨大。”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說,“這意味着,中海油將向全能型的能源企業進一步轉型,不單局限於海上石油的開採,還會投資油砂、陸上石油,甚至葉岩氣等。”


      中海油轉型 市場布局提升檔次
      比轉型更重要的是,中海油將在資產總額、油氣儲量、市場佈局中,也提升了一個檔次。截至2011年12月31日,尼克森擁有9億桶油當量的證實儲量及11.22億桶油當量的概算儲量。尼克森今年第二季度的平均日產量為20.7萬桶油當量(不含礦費),而中海油去年全年平均日淨產量達到90.9萬桶油當量。海通證券分析師鄧勇表示,收購完成後,中海油的油氣產量將增加22.77%(靜態情況下)。
      “這同時給了中海油深入腹地的機會。”一位能源專家今年7月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以往中國能源企業很少涉足英國和美國的油氣資產,但這次收購完成後,將大大改寫這一格局。據瞭解,尼克森在墨西哥灣擁有90份租約,一旦獲得美國審核通過,中國企業將極少見地出現在墨西哥灣這個美國能源的腹地。


      或出現在美國能源腹地
      值得注意的是,中海油還創下了新紀錄。據瞭解,尼克森案是迄今為止中企在海外最大金額的收購案,也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加拿大金額最大的外資收購案。同時,中海油收購尼克森的金額,大大超過截至2011年的幾十年來中國對加直接投資的累計總額。“本次收購的完成,將提升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信心。”林伯強說。同時,交易本身給其他中國企業帶來的啟示是,涉及到資源收購,一定要遵從當地的企業文化,熟知目前的宏觀大背景,乃至認真瞭解被收購物件所在國的政治、法律和文化等一系列資料。
獲葉岩氣開採先進技術
      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的葉岩氣開發進入初步開發階段。中海油去年已經開始開發在安徽的蕪湖和巢湖一帶的部分葉岩氣井。業內人士表示,由於技術經驗等方面的欠缺,開發效果並不是很盡如人意。而尼克森在葉岩氣開採方面的技術優勢不言而喻,中海油此收購可謂一舉多得。
      美國沃頓商學院一份檔曾經指出,僅是購買少數國外公司股權,很難得到葉岩氣的核心技術。而中海油對尼克森的全資收購,或許能解決這一問題,引進葉岩氣開發技術對我國當下的葉岩氣開發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分析人士認為,中海油的交易同樣將影響到原油市場。“交易可能會增加亞洲對全球基準油價布倫特原油定價的影響力。由於尼克森運營的油田是布倫特實物原油的最大供應方,因此,中海油能獨家探究北海原油的生產和維護情況。”分析師稱:“這能影響布倫特原油的價格,進而影響到其他以布倫特為基準的原油價格。”

      迂回發展中海油新收購策略
      七年前,中海油也曾雄心勃勃地試圖收購一家美國企業,但遭到了斷然拒絕。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2005年,雪佛龍(Chevron)對美國第九大石油企業優尼科(Unocal)發出了作價167億美元(不包括債務)的收購要約。雖然中海油在美國的知名度不高,但其憑借185億美元的收購報價一舉壓過了雪佛龍(Chevron)。中海油這一出人意料的舉措令所有人都頗感震驚。美國監管當局在這一被他們視為具有攻擊性的中國收購方面前則陷入了一種誇張的癲狂狀態。而此前認為已經勝券在握的雪佛龍則被迫處於守勢。


      收購優尼科  鎩羽而回
      雪佛龍組織了一波規模龐大的遊說活動,其影響遍及整個華盛頓並促使美國國會召開聽證會。而中海油則未能給出強有力的理由證明其收購要約的合理性,或使美國方面確信其收購動機是善意的。
      美國眾議院迅速通過了一項非強制性決議,要求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迅速就中海油要約收購優尼科一事展開調查,並稱該交易“可能危及美國國家安全”。中海油未等調查得出結論就撤銷了收購要約,將價錢加到174億美元的雪佛龍因此得以完成對優尼科的收購。
      中海油對於此次慘敗記憶猶新。一名駐紐約的資深並購律師表示:“中海油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有些交易他們永遠無法達成,但仍有一些交易是他們能夠實現的。”
      中國其他國有資源型企業也將注意力放在了那些他們認為有較大可能得到監管當局批准的交易上。到目前為止,中國石油企業的絕大多數海外投資都是對尋求融資的專案進行的少數股權投資。
      但此次中海油對尼克森發出收購要約表明,該公司已經準備好走出競購優尼科失敗的陰影。為了從過往的錯誤中吸取教訓,中海油做出了很大努力。


      正式收購前兩月探路
      在中海油近期收購行動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一些富有見識、受過西方教育的高管,例如在母公司擔任總經理的楊華,他被認為是中國最優秀的交易撮合家之一。在競購優尼科期間,楊華是集團公司旗下上市實體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Cnooc Ltd)首席財務官。因此這一次他花了大量時間向收購目標表達誠意,為提出收購要約打牢基礎,而沒有再像之前一樣搞突然襲擊。
      今年7月的一個雨天,楊華走進了倫敦西區的一家酒店,與石油行業資深人士、尼克森董事長巴里•傑克遜(Barry Jackson)會面。兩個月前,在溫哥華一次會議上,中海油方面向尼克森提出過收購建議,被尼克森董事會以價格過低為由拒絕。但在那個寒冷的週二,傑克遜和楊華達成了一項協定,該協定不僅能為中海油展開收購尼克森行動鋪墊道路,還有助於中國回歸大規模公開市場收購領域。
按照楊華所設計的巧妙策略,中海油先與尼克森進行友好接觸,再向其提出開價更高的收購要約。這一策略是這項收購要約在尼克森方面以及監管當局方面進展到當前程度的關鍵原因。而這不過是中海油對其交易策略所做的多項調整之一。
      中海油的另一項調整是,它這次詳細地掌握了目標企業所在市場以及該企業本身的情況。2011年,楊華擔任中海油首席執行官時,該公司斥資21億美元收購已經破產的加拿大油砂生產商Opti Canada。Opti的主要資產為其在加拿大阿爾比省長湖(Long Lake)專案中所持的35%股份,該專案的另一持股方是尼克森。


      收購前已與尼克森合作
      中海油在長湖項目中與尼克森密切合作,共同解決遇到的困難。該項目中方負責人是中國海洋石油國際有限公司(Cnooc International)總經理方志。中海油收購Opti的消息公佈不到一年,方志已經開始為收購尼克森做準備了。這家加拿大企業吸引中海油的地方在於其資產分佈廣泛。
      “尼克森收購案的關鍵在於理解長湖。”一名與收購案關係密切的人士表示:“中海油收購Opti的時候用行動證明自己對長湖有信心,也有信心解決好長湖的問題。”這些經歷令中海油相信,尼克森值得收購。
      中海油面對的最後一個難題是,如何才能避免當初收購優尼科時遇到的那種政治阻力。據與中海油關係密切人士透露,收購優尼科失敗後,中海油全面調整了其政府和媒體關係策略。華盛頓一位元熟悉中海油運營方式的律師表示:“自優尼科案失敗以來,中海油一直在展開魅力攻勢。”
      為爭取加拿大的支持,中海油決定將其北美地區的總部遷到加拿大卡爾加里,保留尼克森全部員工,甚至考慮在多倫多證券交易所二次上市。知情人士表示:“從一開始,中海油就把瞭解(法律)規定、瞭解政府及行業的要求作為一項優先要務。”
      中海油在長湖油砂項目中付出的努力在這裡得到了回報。另一名與收購案關係密切的人士表示:“他們已經通過Opti在加拿大投資。他們已經認識了當地政府和聯邦政府一些監管人士,也已經花了一些時間熟悉當地社會。”
      收購尼克森交易的消息於今年7月23日宣佈。在消息宣佈之前,中海油也非正式地接觸了尼克斯資產所在地的一些官員,包括加拿大、美國、英國和尼日利亞,以便讓他們有個準備。中海油一名高層表示,官員們當時並沒有明確答復,但至少態度比較溫和,足以叫人放心。上文中提到的那位紐約並購律師表示:“與國會那些人接觸,某種程度上並不是為了贏得他們的支持,而只是為了讓他們保持中立。”
      這些努力似乎都獲得了回報。尼克森的股東們幾乎一致同意接受中海油的收購。中海油的出價比尼克森當前股價溢價61%。與此同時,政治氛圍也比當初競購優尼科時友好。
      一些交易撮合者表示,中海油當初提出收購優尼科時,各方面條件並不成熟。用一名石油行業諮詢師的話來說:“採取攻勢有時候難免會受傷。”

      走出去戰略頻損手
      過去十年間,“走出去”海外擴張戰略一度讓中國企業擔演了國際市場的買手角色,而作為央企陣營中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的要害部門,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這三大國有石油公司的海外投資熱潮,更是一浪高過一浪,但有分析家指出,近年“走出去”效果不盡如人意,虧多賺少。
      以保障國家石油安全之名“走出去”的中國三家石油巨型企業,發現受運輸成本、市場環境、國際法律等多重制約,把所有海外取得份額油全部運回中國並不現實,有時也不經濟。


      多年投資累計700億美元
      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最新統計,2010年,三大石油公司投資海外的油田及工程項目總計144個,投資金額累計高達7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上述“三桶油”海外投資擴張行動頻繁,但每年所獲原油權益產量卻難以與投資成本劃上等號,盈利不樂觀。
      數據顯示,2010年三大石油公司海外權益原油近7,000萬噸,雖較2005年翻一番,但相比2010年中國約4.2億噸的石油總消耗量,三大石油公司從海外運回來的原油微不足道,據悉僅約500萬噸,佔海外權益原油的1/12。
      不僅如此,國有石油公司大手筆投資海外項目中的虧損情況也廣受詬病。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一份報告顯示:受管理制度及國際投資環境等因素影響,“三桶油”在海外的虧損項目更達到三分之二。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傑認為,海外投資經驗不足、決策失誤,導致“三桶油”在海外投資項目上頻頻失手,虧損嚴重。加上“三桶油”的海外投資項目缺乏相關法律和法規約束、權責不分等亂象,也加劇了海外投資的低效率。
      中投顧問任浩寧表示:“走出去”是中石油既定戰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反映的也是國家意志。為着確保國內能源安全,國家對中國石油企業的海外併購持肯定態度,這也是“三桶油”不懼虧損、積極開拓海外項目的主因。有能源專家認為,壟斷導致企業喪失競爭力,是中國石油巨頭不斷暴露出低級管理錯誤的根源。





有人憂慮,今後投資油砂企業的資金或會減少。 加通社資料圖片

2011年中國輸入原油來源地分布 單位:每天千桶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