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十人.十年 之三 獨自飛天 楊利偉成了將軍
( 2012-11-30 )



2006年,楊利偉關注“神六”返回。小圖為2007年,楊利偉獲授少將軍銜。

“神舟”十號飛船將於明年搭載三位太空人飛向太空,楊利偉說,目前“神十”太空人的人選尚未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太空任務的執行仍以老一批太空人為主。楊利偉,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副主任,正師職,少將軍銜。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上,楊利偉當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太空中,小行星21064,是以“楊利偉”命名。

      “2003年10月,‘神舟’五號太空船載着楊利偉進入太空,中國載人航天終圓夢……”《人民日報》海外版近日以《黃金十年強國路》為題,稱胡溫十年是“黃金十年”,楊利偉入列——中國首次載人太空任務的太空人,一共14人候選,楊利偉勝出。2003年10月15日9時(北京時間),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38歲的楊利偉成為中國第一位“太空使者”,他的太空之旅,歷時21小時23分鐘。


      博士學位
      在環繞地球軌道十四周、航行了超過60萬千米後,“神舟”五號於北京時間2003年10月16日早晨6時30分在內蒙古主着陸場成功着陸,實際着陸點與理論着陸點相差4.8千米,返回艙完好無損,楊利偉在降落15分鐘後離開了太空艙。
      2004年,楊利偉開始在清華大學攻讀公共管理博士學位;2004年12月9日,楊利偉獲香港中文大學頒發榮譽理學博士學位。此後,楊利偉仍不時出訪各地、各國,公開出現在各種集會場合。第九屆中國航展將於11月13日至18日在珠海舉行。屆時,楊利偉和“神九”的三位太空人景海鵬、劉旺、劉洋,將攜“神舟”九號飛船返回艙實物亮相。


      分享成功
      在楊利偉之前,美國有四位華裔太空人曾進入太空:王贛駿、張福林、焦立中和盧傑。
      王贛駿祖籍中國江蘇鹽城,1940年6月16日出生於江西贛縣,1950年隨父母遷往台灣,1975年獲得美國國籍,1985年執行了STS-51-B任務。2003年,王贛駿說,楊利偉從太空歸來承擔着很多責任,“其中最重要的責任是讓年輕一輩分享他的這次成功,帶動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他說,這是中國完成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最長久、最重要的意義”,因為“年紀小時培養的興趣,能夠影響人的一生”。
      張福林祖籍廣東寶安,繈褓中,就隨家人搬到委內瑞拉居住,中學畢業後到美國。1986年1月12日,張福林乘“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首次進入太空,是美國太空局第一位美籍華裔職業太空人,此後,他7次入太空。2006年春節前,張福林說:“三年前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隻身進入太空,最近中國又成功發射了神州六號載人飛船,這些都證明中國在航空航天方面取得了令人震驚的成就,我為自己是炎黃的子孫而感到驕傲。”
      焦立中生於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市,母親朱青筠生在中國青島, 與焦祖韜在台灣結婚,1950年代移居美國,焦立中在太空的無線電呼號,就叫“山東”。2004年8月底,國際空間站第十次乘組人員名單公布,焦立中成為站長。2005年,焦立中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他最想見的人,是中國太空人楊利偉。
      盧傑的父母均是第一代移民,父親盧景輝畢業於廣西大學,在美取得化學博士學位;母親臧雪蓮是抗戰時期東北大學校長臧啓芳的女兒,是專業電腦程式設計師。盧傑2000年9月第二次進入太空時,創造了人類太空史上新的行走紀錄——用6小時14分鐘行走了30.58米。“歡迎到太空來!”2003年10月,正在國際空間站上居留的盧傑曾用漢語向進入太空的楊利偉致以問候。                              下

      趙本山開會館 楊利偉軍裝現身
      楊利偉2011年時經歷了一場“小”風波:趙本山開會館,楊利偉身着軍裝出席了開幕儀式,有網友稱楊利偉此舉有違軍紀的嫌疑,因為根據解放軍內務條令第104條及第113條規定:軍人非因公外出應當着便服;軍人不得參加地方非政府組織的剪綵、慶典等活動。
      據悉,同是遼寧人的楊利偉與趙本山相識於2003年,當年11月,遼寧省政府為歡迎楊利偉首次成功“升空”後回鄉,準備了大型慶祝活動,趙本山除了應邀到場表演外,還與楊利偉同台合唱。自此,二人成了好友。有人說,“航天英雄又不是生活在真空裏,趙本山也不是人民公敵,正常三教九流人際交往,有何不可?但肯定忽視了軍人的紀律,着軍裝出現在商業活動有點不妥。”
      “神舟”五號升空掀起了太空熱,也讓人們想起了當年的一種流行說法:搞原子彈比不上賣茶葉蛋。曾任中國太空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的張慶偉說,目前中國的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有10萬員工,一半都是從事技術工作,“收入待遇已經提高了很多,集團的員工工作幾年都能買汽車,住不錯的房子。我們的公司有很強的盈利能力,每年的增長速度都在20%至30%以上。”
      有人問楊利偉:“作為中國首位太空人,你覺得自己目前薪水是否比較低?你重視收入嗎?”楊利偉回答:“作為一位軍人,我的收入水準在內地已屬不錯,我覺得我有正常的職業,生活也過得很好。”“有否想再多一點?”“每個人都想生活得更好。”

      着陸時嘴角受傷“滿臉鮮血”
      “夏林說,……他(指楊利偉)是滿臉鮮血地打開艙門的,後來臉上的血跡被擦干了,重拍了出艙畫面。”楊利偉在書中介紹了他臉部受傷的原因:“着陸時巨大的衝擊力,因為麥克風有不規則的棱角,讓我嘴角受傷,要是在頸上,後果不敢想像。”
      第二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今年10月10日在北京頒獎,楊利偉的《天地九重》獲優秀獎。這是本自傳,20萬字,150幅照片,憶述了他的童年,也詳細描述在太空繞地球飛行14圈的經歷。
      書中寫道:“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火箭和飛船開始急劇抖動,產生了共振。這讓我感到非常痛苦。人體對10赫茲以下的低頻振動非常敏感,它會讓人的內臟產生共振。而這時不單單是低頻振動的問題,是這個新的振動疊加在大約6G的一個負荷上。這種疊加太可怕了,我們從來沒有進行過這種訓練。……痛苦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幾乎難以承受。”
      對於太空船返回地球的經歷,楊利偉寫道:“讓我緊張以致驚慌另有原因:先是快速飛行的飛船與大氣摩擦,產生的高溫把舷窗外面燒得一片通紅;接着在通紅的窗外,有紅的、白的碎片不停劃過。飛船的外表面有防燒蝕層,它是耐高溫的,隨着溫度升高,它就開始剝落,它剝落的過程中會帶走一部分熱量。”
      “我知道這個原理,看到這種情形,就知道是怎麼回事兒了。但接着看到的情況讓我非常緊張:右邊的舷窗開始裂紋,紋路就跟強化玻璃被打碎之後那種小碎塊一樣,眼看着它越來越多……說不恐懼那是假話,你想啊,外邊可是1600~1800攝氏度的超高溫度。”
      令楊利偉不安的最大問題是:“先是右邊舷窗裂紋,等到它裂到一半的時候,我轉着頭一看左邊的舷窗,它也開始裂紋。這個時候我反而放心一點了:哦——可能沒什麼問題!因為這種故障重複出現的概率不高。”怎麼同一個太空艙,兩個理論上設計、製造、規格應完全一樣的舷窗,會出現裂紋會不一樣?事後楊利偉才知:“回來之後才知道,飛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層防燒塗層,是這個塗層燒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為什麼兩邊不一塊兒出裂紋呢?因為兩邊用的不是同樣的材料……”

      先在甘肅服役 整編後到重慶
      楊利偉的家長在中國東北的遼寧省綏中縣,母親是縣中學的語文老師,父親先當教師,後改做行政工作。楊利偉的妻子也是綏中縣人,是楊利偉在空軍做飛行員時,由他高中時的老師介紹成婚。婚後,楊利偉的妻子作為空勤家屬,按照政策參軍並提幹,現在是解放軍總裝備部載人航空部隊軍官,兩人有一個兒子。
      據說楊利偉自小就非常留意四周環境變化,觸覺敏銳,尤其對昆蟲等自然生物的興趣特別濃厚,會耐心觀察牠們活動,且時常向長輩發問。在學校裏,楊利偉的總體成績一般,但是理科成績優秀;愛好游泳、滑冰以及田徑項目。1983年,楊利偉18歲,高中二年級畢業(當時實行小學中學十年制學制),經過高考,考進空軍第二飛行基礎學校,次年,進入空軍第八飛行學院。1987年畢業,獲得學士學位,分配至蘭州軍區空軍強擊航空兵第45師第134團(駐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打拉池機場)任“強5”飛機飛行員。1988年被授予空軍中尉軍銜。1992年晉陞空軍上尉。
      1992年10月,因蘇聯已經解體,解放軍全軍精簡整編,大量駐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部隊被撤銷解散,楊利偉所在的空軍航空兵第45師也被撤編,其所屬的航空兵第134團的25名飛行員編入空軍航空兵第99團,楊利偉隨之到重慶梁平縣的空軍機場,改飛“殲6”殲擊機。1996年晉陞空軍少校。
      1996年時,楊利偉參加中國太空人選拔,1998年,成為中國首批太空人中的一員,此前,他擁有1350小時的戰鬥機飛行經歷。中國太空人隸屬總裝備部編制,在2000年以前進入總部編制的軍人一律改為陸軍,穿陸軍軍服,所以楊利偉成為太空人後,軍銜由空軍少校改為陸軍少校,2000年,晉陞中校;2003年晉陞上校——晉陞軍銜命令在執行神舟五號飛行任務前已經下達,但是是在楊利偉返回地面後,才得到通知。2004年春節前夕,楊利偉破格晉陞大校,2008年7月,晉陞少將。

      “爸爸你不要驕傲”
      “我感覺我的兒子好像對我並不是很在意,開句玩笑說,他很麻木。因為平常在一起,工作的事很少跟他說。我執行神五任務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告訴他我幹什麼去了,我告訴他我出差去了。他不知道,他真的不知道,因為他那時候也小,才8歲。……現在,我兒子倒經常教育我說,爸爸你不要驕傲。”
      楊利偉很少帶兒子一起出現在公共場合,“那時候很多媒體做節目要我的孩子去,都被我攔下了。我跟他們學校老師講,不要讓他參加這些活動,他畢竟還小,不要因為我的原因影響他正常的學習環境。不能因為我去飛行,或者執行任務,給孩子帶來一種特殊,帶來優越感,這樣對他的整個成長是沒有好處的。”
      楊利偉提到,“無論是我的愛人也好,孩子也好,甚至是其他的家人,可能會因為這件事情,會有一些人認識他們,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作為我自己,還是盡可能的不讓這些東西來打擾我們正常的生活。”
      2012年,當“天宮一號”實驗艙門被打開的剎那,緊盯大螢幕的楊利偉十分激動,“充滿了羡慕”。他說,“天宮”有15立方米的活動空間,任何一個太空人都會充滿期待,期待在這個環境中能夠自由地體會失重。楊利偉對景海鵬、劉旺以及劉洋三位太空人觀察得十分仔細,“他們根本沒有給自己任何體驗的時間,一進入天宮之後,就進行氣體採樣,投入實驗工作。”
      曾經有人問一位登山家:為什麼要登山?他的回答是:因為那座山峰在那裏。作為太空人,楊利偉說,“如果有幸去執行這麼大的任務,對一個人的人生經歷來講,太應該去珍惜了,所以,每一位太空人都會感覺這項工作太值得去為之努力了。”

      “景色非常美”但沒看到長城
      在“神舟”五號飛天的任務中途,楊利偉向攝像機鏡頭展示了中國國旗以及聯合國旗。一直有傳聞說萬里長城是唯一在太空可以看見的地面人造物,但是,楊利偉曾在中央電視台的採訪中提到,他在太空沒看到長城。
      據分析,在太空可以辨認出很多城市,但是長城由於相對過窄,是無法辨認的。
      在“神舟”五號開始第8次環繞地球軌道時,楊利偉告訴地面上的妻子:“在太空感覺很好,太空的景色非常美。”楊利偉在太空吃了三頓“還挺豐富的”“做得有太空特點的”飯;他在太空的食物包括“一些小月餅”、宮保雞丁、蒜泥白肉、八寶飯、綠茶,“還有一些肉,還有一些魚丸子這些東西”。據楊利偉介紹,所有的食物都是“必須一口能吃得下去的,防止殘渣去飄”。





2003年,太空中的楊利偉展示了中國國旗和聯合國旗。

2005年,當選全國勞動模範的楊利偉遭簽名者圍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