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風險大收入低 醫學生改行
( 2012-11-09 )



醫療資源缺乏,就診患者眾多,醫生工作壓力大。圖為北京中醫院門診大廳擠滿了前來掛號看病的市民。中新社

“我媽媽說了,如果我當醫生,就打折我的腿!”近期,一名醫生的子女在網上發布的帖子,引起人們的熱議與反思。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當下,醫生的職業吸引力和社會美譽度出現較大程度的弱化。據估算,中國每年培養60萬名醫學生,最後只有10萬人能成為醫生。除了剛畢業的醫學生逃離以外,不少在職醫生也在轉行。

      中國醫師協會曾就醫生對子女學醫的態度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醫生不希望子女學醫的比例不斷上升:2002年為53%,2004年為63%,2011年為78%。醫生為何不願讓子女學醫?醫學畢業生緣何不願從醫?調查顯示,主要原因是“三大三低”:投入大、壓力大、風險大,收入低、待遇低、安全感低。


      學業壓力大 工作超負荷
      新華網消息,“我總感覺自己可能猝死,太累了!”河南某醫學院研究生張晨說。這位外科學生當前最大的夢想是“睡覺睡到自然醒”。“我們研究生都被當成住院醫生使用,工作強度太大了。我們是24小時值班制,早上8點上班,次日8點下班。一旦遇到有手術,或者是病人出現緊急情況,什麼時候下班就很難說了。交班後走出病房大樓,有種虛脫的感覺,腳下都是飄的,頭重腳輕。心裏只有一個念頭,趕緊回到宿舍睡覺。”張晨表示。
      從事醫學的艱辛是其他許多行業所無法比擬的。醫學技術日新月異,醫生必須不斷充電才能跟上潮流,免遭淘汰。在北京,要進入三甲醫院,醫生大都需要博士學歷,甚至要有留洋背景。工作後,還要繼續學習、考試、做課題、寫論文……永遠也忙不完。
      工作超負荷、勞動超強度,是很多醫務工作者的現狀。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的眼科主任,每天要接待100多個病人,從早上8點開始一直看到晚上9點。該醫生上班時很少喝水,因為水喝多了去衛生間的次數就多,耽誤看病的時間。
      假期少,沒時間陪家人,沒時間談戀愛,也是很多醫生面臨的現實困惑。高紅是一位外科醫生的妻子,她對丈夫的意見越來越大:“連續加班、值夜班是常事,有時在醫院一待就是兩三天,春節都要在醫院過。”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生魏冬琳稱:“醫院裏的大齡青年越來越多,主要原因就是沒有時間談戀愛,加上交往的圈子很小,談戀愛的成功率很低。”


      寧當油漆工 不願當醫生
      與工作強度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醫生的收入並未體現勞動價值。北京大學調查顯示,醫生平均工作時間每周為50小時,法定工作時間應該是40小時,也就是說工作時間高出20%,但是薪資水平卻沒有相應體現。
      一位基層衛生局長透露,大部分基層醫院醫務人員薪資少得可憐,收入不及大醫院的三分之一,還要承擔相當大的責任,因此很難留住人。
      在蘇北某鄉鎮醫院工作的陳春連稱,大專畢業後,她回到了所在鄉鎮的醫院工作,但逐漸發現自己的收入與在縣市裏工作的同學相差越來越大。“我並不怕吃苦,但大家的水平、所做的事情都差不多,為何待遇相差這麼大,這我有點接受不了。”陳春連表示。
      吉林東豐縣小四平鎮衛生院院長呂金權則表示:“原來衛生院下邊有15個村醫,現在五六個都不幹了。他們有的出去開藥店,有的出去打工,還有的人寧可在傢俱廠做油漆工也不願當醫生。”

      醫患糾紛頻發 醫生安全感低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神經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狀態”,這是許多醫生在從業過程中的切身感受。但即便如此,醫生們還是要隨時應對可能發生的醫療糾紛甚至醫鬧困擾。
      新華網消息,江蘇省人民醫院內科張醫生坦言:“作為一名醫生,救死扶傷是我們的天職,工作再辛苦也能承受。但不能接受的是,辛苦為病人診治,最後卻屢屢被誤解。”根據經驗,張醫生總結出醫患矛盾的三大焦點:一是一些候診病人因等候時間過長,直接跑進來斥責看病太慢;二是給病人開藥時經常會被人懷疑是大處方;三是一些病人病情較重,甚至快要死亡時送至醫院,沒有救治成功,病人家屬輕則埋怨醫生不盡責,重則直接打罵。
      吉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韓梅在海外學習五年,回國後發現醫生讓患者簽的知情協議越來越多:做骨穿要簽,腰穿要簽,用的塞米松也要簽……“簽的知情協議越多,醫生可信度就越低。但是沒有辦法,為了防止醫療糾紛引起的官司,必須要簽協議。”韓梅稱。
河南省一家三級甲等醫院的腦外科大夫楊麗華認為,醫學是一門經驗和實證密切結合的科學,要付出相當長的時間來學習和實踐。但在實踐過程中,現實社會不允許醫生出錯。
      楊麗華表示:“醫療糾紛是當前許多臨床醫生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我們開玩笑說是‘隔墻扔磚頭,不一定砸着誰’。工作做得再好,都難以避免醫療糾紛。”
      2011年9月,中國醫師協會公布的第四次醫師執業狀況調研顯示,48.51%的醫療工作人員對目前的執業環境不滿意,位於首位的工作壓力是醫療糾紛和病人及家屬對醫生工作的不理解。
      緊張的醫患關係讓一些醫生懷念和羡慕過去的時代。北京某三甲醫院負責人說,他的母親也是一名醫生。“那個年代中國很窮,醫生掙錢也不多,但只要看好病就可以。老百姓對醫生非常好,患者給醫生織襪子,送玉米、大蒜,很樸實。那不是賄賂醫生,而是表達感謝。現在還那麼純粹嗎?我是不願意讓孩子再學醫了。”
      中國醫師協會2011年對北京、河北、廣東、海南、雲南、甘肅等11個省市的6000余位各層級的醫師進行的執業狀況調查問卷顯示,近八成醫師不希望子女從醫,近五成醫療工作人員對目前的執業環境不滿意,甚至不少醫生對自己的執業環境感到恐懼和不安。

      基層醫院人才 青黃不接
      當前,願意投身基層衛生機構的醫學畢業生越來越少。在談到基層醫療人才問題時,吉林省蛟河市衛生局局長高尚表示,目前人才“青黃不接”,幾乎所有的縣醫院都面臨着人才短缺、在職人員年齡偏大的問題。
      新華網消息,蛟河市共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6所,其中鄉鎮衛生院10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所,核定編制611人。截至2012年8月,在編職工513人,空編98人。“現在是兩頭堵,一邊是醫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另一邊是我們基層醫院缺人但招不到人。”高尚稱。
      《2011年中國衛生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1年底,中國衛生技術人員共計620.3萬人,其中,各級醫院共有370.6萬人,社區衛生站和鄉鎮衛生院合計卻不足200萬人。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醫院數量共約2萬所,而社區和鄉鎮衛生院(站)加起來超過7萬個。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一項針對380名醫學本科生所做的就業意願調查顯示,八成醫學生希望留在大城市,願意去基層的不足兩成。
      在不少醫學生抱怨“畢業即失業”時,基層醫院卻招不來5年制的醫學畢業生,即使招來也留不住。蛟河市人民醫院院長杜寶春說:“本科生只要願意來,我們都會要,並想方設法給落編,可是招來的人卻越來越少。5年制的醫學畢業生幾乎沒有願意來的,他們寧可去民營醫院也不願來我們縣醫院。”
      北京市衛生局基層衛生處處長許俊峰介紹,2011年該市的社區衛生技術人員為1.8萬余人,而實際需要的醫務人員應該是3萬人,缺口達1萬多人。北京西城區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四年內調走了9名醫生,其中6人離開了社區機構,該中心197名工作人員中,除了夜班和急診,能做日常門診和上門服務的還不到20人。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育德表示:“基層醫生嚴重不足確實是現實情況。按照計劃,到2015年要為城鄉基層培養15萬名全科醫生,而目前全科醫生實際只有7.8萬,且大部分是轉崗培養的,缺口很大。”
      江蘇漣水縣縣醫院醫生李華起初想去鄉鎮醫院服務幾年,但身邊有朋友提醒他:“你到鄉鎮後,孩子上學怎麼辦?老婆工作怎麼辦?”這些很現實的問題讓他最終打消了“幼稚”的念頭。

      薪水低 轉行做推銷員
      醫生流失嚴重不僅發生在偏遠地區,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一些醫生也因為薪資等問題選擇轉行。32歲的梁喬恩在上海一家頂級醫院當了大約六年醫生後,2011年選擇離開,去一家醫藥公司當推銷員。
      香港《南華早報》報道,梁喬恩轉行的主要原因是他每月4000元的薪水幾乎不夠上海的生活費,更不用說養家了。另一個因素是醫患間不斷加劇的矛盾已經演變為暴力相向。
      梁喬恩說,收入低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負擔,他認識到在中國大陸當醫生不可能有體面的生活。梁喬恩對新工作感到滿意,他說現在的收入是他在醫院收入的五倍。“我在這個崗位上看到了自己的價值。一個男人的價值是什麼?那就是賺錢養家。現在我做到了。”
      梁喬恩還說,在近六年的行醫生涯中,他與病人及家屬打過兩次架。“他們一伙人像暴徒一樣衝入我們科,顯然是來滋事的。他們打壞了辦公室的桌椅。”當他們鬧事時,梁喬恩不願意袖手旁觀,就與他們打了起來。
      梁喬恩透露,醫院的領導對醫生說,如果他們能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逃。
      梁喬恩沒有將造成公眾與醫院間關係惡化的原因歸咎於病人或醫生,而是歸咎於“不斷加劇的社會衝突”。他還譴責媒體依據患者抱怨所做的片面報道,這些報道的內容令讀者震驚,導致形成了對醫生的惡劣看法。
      自2011年夏天以來,中國大陸至少發生了五起針對醫生的暴力事件,包括在湖南省衡陽市,4月底,一名女醫生被患者用刀刺死;3月,哈爾濱一名實習醫生被一名他並未醫治過的患者刺死。
      來自復旦大學兒童醫院的黃澄對醫生的安全感到非常沮喪與擔心,以至於對入行八年後是否還要堅持下去感到困惑。然而,這項職業並非完全沒有回報。黃澄對能幫助那些從缺醫少藥地區趕來上海的病人感到非常驕傲。他還認為公眾總體對醫生仍是尊敬的,只有少數人訴諸暴力以圖解決醫療糾紛。

      壓縮臨床實習 教育模式脫節
      中國現行的醫學教育制度,使醫學生順利轉化成醫生的過程變得艱難。據悉,中國目前醫學生學制一般分為5年制本科、7年制本碩連讀和8年制本碩博連讀三種,但壓縮臨床實習環節成為一種通病。
      新華網消息,“過去,對醫學生的基本功要求很嚴格,僅憑四診的望、觸、扣、聽,就能大致判斷出疾病的方向。但現在醫學院對知識點分割很細、很窄,沒有廣博的醫學技能沉澱,而依賴化驗、檢查以及儀器設備等是不利於醫學生未來發展的。”業內人士表示。
      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玲認為,中國現在的醫學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是模仿西方發達國家的,分科特別細、教育時間特別長。醫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與用人單位需求脫節。“醫學院願意把學生往高端層次培養,因為這樣經費也多些,但問題是當前我們需不需要這麼多高端醫學人才,或者說需不需要所有人都這麼高端?”李玲表示。



工作壓力大,很多醫學生畢業就改行。圖為昆明醫學院的醫學生在上實驗課。新華社

基層醫院薪資少,醫生流失嚴重。圖為在北京一個社區醫院,醫生在為病人做檢查。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