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謝琰:追求閒逸雅淡的精神境界
( 2012-11-02 )



謝琰在自己的書齋“懷玉堂”。

溫哥華藏龍臥虎,高人頗多。謝琰的書法雅致閒逸,沖和淡遠,如行雲流水,選取書寫的詩詞讀後更是余香滿口。他的書法,不但字裡行間透着大雅,所用紙張、裝裱、印章亦相當講究,整個作品渾然一體,美輪美奐,堪稱精品。
記者想採訪謝琰,是因為在一位篆刻家手中看到了他與同學夏偉良合作的一本書《去國偶吟》,夏偉良寫詩詞,謝琰抄錄,詩意書法相得益彰。整本書以經折裝的裝幀,配上精美的印刷,讓人愛不釋手。記者借問何人可以雅到這麼奢侈的程度,也想知道出版此書的是什麼樣的“精神貴族”。
圖文:記者董清霞

      與癌共存 老得自在
      採訪是在謝琰的家,離UBC不遠,環境優美,後院花木蔥籠,書齋中他的很多書法作品散發着墨香,正面墻上掛著他老師林千石書寫的“懷玉堂”三字。
      與謝琰交談相當輕鬆愉快,他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很有感染力。記者在他家裡見到他時,他剛剛病癒出院,見到記者中氣很足地說:“溫哥華所有的醫院我都住過了。我進醫院就像住酒店一樣,而且是免費的,提個小包,帶幾本好書就住進去了。”因為過去買了保險,他住醫院還是住單間。他說:“吃的比飛機餐好。”當朋友問候他最近好不好時,他的回答往往是:“進了醫院,還沒進殯儀館。”
      2004年,謝琰得了前列腺癌,這些年,他以樂觀的心態積極面對疾病,研習書法、向主流推介中華文化、做自己喜歡的事,他不與癌症搏鬥,而是“與癌共存”。


      名師啟蒙 靜心臨池
      謝琰1936年生於香港,青年時代到UBC大學留學,之後赴蘇格蘭Strathclyde攻讀圖書館學,畢業後在UBC亞洲圖書館工作了30多年,一生做這一份工作,直到退休。他在圖書館任中文部主任,酷愛閱讀的他坐擁書城,沉浸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書法藝術也是他的至愛,研習了40年,多次統籌書法家聯展,舉辦個人書展,將書法藝術介紹給主流社會。
      與書法結緣是在1965年,謝琰母親去世的那一年,他的悲痛情緒難以平復,感到生命的無常和無奈,身在海外找不到良師指導,他開始臨帖,看書自學。機緣巧合,1967年5月,他回香港探親,認識了著名書法家林千石,成為林千石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他開始學行書,以米芾為主,兼學黃庭堅。他留港只有短短的三個月,經過老師的啟蒙,收穫頗豐,林千石不但教他技法,還指導他怎樣觀察和分析,引導他走上了正確的路。
      70年代林千石移民溫哥華,謝琰就有機會更多地聆聽老師教誨。謝琰說:“老師勉勵我多讀書,尤其是中國古代的典籍。”他記得老師的教導:“技法只需三五年就可學到,個人的學問則需要一生不斷學習,多讀書才能培養出書卷氣,作品自然雅。”林千石還提醒他:“多思考、多看,養你的筆,小心習氣的形成,字太熟則無新意,不可不慎。”謝琰說:“這些話深深烙印在我心,成為終身學藝的指南,感謝老師給了我一條鑰匙,打開了書法大門。”從靜心臨池,到潛心創作,他在書法中找到了心靈棲息之所。
      行書如行雲流水,變化多姿,給他筆墨發揮的自由空間,是他最喜愛的書體。無論是用筆、結字、布白都力求做到沖和淡雅,書法和文字結合營造寧靜的意境,反映追求閒適的生活情趣。
      他說:“21世紀是電腦和高科技時代,追求效率,緊湊的生活步伐使我喘不過氣來,我的心靈需要一服清涼劑,從物質世界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他與古人一樣賞月、觀雪、看花、傾聽流水、蟲鳴、鳥聲。他寫了一組《禪詩四則》,用濃茶色小正方紙寫成,裱在深棕色的綾上。四組詩分別是: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茶影中殘月,松聲裡落泉;掏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落花深一尺,不用帶蒲團。


      書法為媒 傳播中華文化
      謝琰的書法,所寫的詞句讓人讀後余香滿口,與秀雅閑逸的書法相得益彰。謝琰1993年在SFU林思齊國際交流中心舉辦以四季為主題的個人書展《詩境書情》,從大字到小字,從節氣名稱開始,以小雪、霜降、芒種、驚蟄兩字代表四季;接着是四字,踏雪尋梅、紅衰翠減、雨肥梅子、鵝黃嫩綠;隨後是五言七言詩,春天用趙師秀的《約客》,夏天用柳宗元的《夏晝偶作》,秋天用白居易的《夜雨》,冬天用白居易的《問劉十九》;接着是小字寫的詞和散文,春天是蘇軾的《望江南》,夏天是蘇軾的《鷓鴣天》,秋天是姜白石的《念奴嬌》,冬天是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整個主題精心構思編排,每一個季節的作品用不同顏色裝裱,主題集中又富於變化。他說,季節的變換,展示了循環不息的秩序性和不可思議的奧妙,引起他的無限聯想,撩動了他的情感。
      為了弘揚中華文化,他聯合書法家們舉辦了多次展覽與西方社會交流,每次展覽書寫的中文內容都有英文翻譯。1983年他與溫哥華書法家合辦《藝舟擊楫》,繼而統籌主辦多個國際書法展覽,1985年和1995年兩次舉辦《翰墨因緣》中日書法家聯展,分別在溫哥華UBC亞洲中心、維多利亞藝術館、阿爾伯塔大學美術館、加拿大工藝博物館、緬省班頓市藝術館及美國喬治亞州藝術館等地巡迴展覽;2001年舉辦《聖言書藝展》,邀請溫哥華、香港、美國和日本書法家參展,在香港城市大學和UBC亞洲中心舉辦;2009年,舉辦《書藝友聲》,邀請林千石門人在溫哥華中山公園聯合舉辦書法展覽。
      謝琰舉辦了四次個人書法展,1978年為中華文化中心籌建舉辦義賣展覽;1993年《詩境書情》;1998年《尺素寸衷》;2007年《墨韻心聲》。他的個人作品展,主題統一,文字和形式都富於變化。如《尺素寸衷》的23張作品選自古人的短簡,雖然時代不同,篇篇都是精簡凝練的佳作。作品的裝裱,獨具新意,將作品裱綾後配以鏡框。他還將書法寫在近似正方形的宣紙上,突破傳統形式,探索新的方向。
      他還與陶永強律師合作選取葉嘉瑩的詩詞做成《獨陪明月看荷花》,葉嘉瑩的詩詞,謝琰的書法,陶永強翻譯成英文。翻譯也是謝琰的愛好,曾與王健、李盈合譯《論語百則》。

      琴瑟和鳴 珠聯璧合
      謝琰喜歡寫讓他感覺有共鳴的句子,用以自娛,也跟有緣人分享。更難得的是,太太施淑儀是他的知音。施淑儀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後留學美國,中英文造詣俱佳。
      謝琰給記者看一個非常精美的大盒子,打開後是16張美輪美奐的書法作品,他說,別人結婚紀念日送鉆石,他送給太太的是兩人共同喜歡的宋詞,裝裱的紙,用的是太太喜歡的龍船窯顏色。作品寫在正方形的紙上,這種規格叫做“丁方”。選取的宋詞意境悠遠,讓人如沐清風明月,似飲甘露香茗。
      他們還合作出版了一本書《月與鏡》,施淑儀與梁錫華將英國詩人布哈恰的作品合譯成中文,謝琰抄錄成書法,中西文化融為一體,別具情趣。

      有所為有所不為
      謝琰沒有手機沒有電腦,不跟這個時代的潮流,率性地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他說:“我做人圓融但和而不同,養生之道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只求清淨,遠離喧囂。”
      從第一次辦展覽開始,謝琰就開始做公益。50年代,來溫哥華在UBC留學的謝琰參加了青年人組成的海鋒會。他拿出舊日海鋒會合影,指着後面最右邊站立的青年說:“那就是我。”當時他是籃球隊的後衛,他們的隊在華埠的比賽中獲得了冠軍。為了給中華文化中心籌款,海鋒會為他舉辦了為期三天的展覽義賣,籌得善款2219元,以海鋒會的名義捐給中華文化中心作為籌建之用。
      以後多年,他召集書法家們辦聯展,舉辦個人作品展,籌來的款項全部用於做慈善,支票直接寫慈善機構的名字。
      《去國偶吟》這本書,他和同學夏偉良合資印了500本。出這本書,目的一是紀念他們兩人多年的友誼,二是為了做慈善。每本以40元義賣,所得款項全部捐給資助大陸青少年教育的機構。平時有人找他求字,所得款項也悉數捐給慈善機構。他感謝上天的厚愛,也希望盡力幫到有需要的人。



謝琰以四季為主題畫展中的一幅兩字書法《驚蟄》。四季主題作品展中四字書法的照片。

桌上是多年來謝琰統籌畫展的目錄。

謝琰與好友夏偉良合作出的書《去國偶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