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少馬爺“到站了” 小王爺“風頭勁”
( 2012-10-26 )



兩名年輕人在老舍茶館裏說相聲,茶館的店小二正在為茶客服務。

中國的相聲界現在有一老一小。“一老”,是馬志明,馬三立的兒子,侯寶林的師弟,當今相聲圈輩分最高的人,幾起幾落,多災多難;“一小”,是王自健,侯耀華的徒弟,人稱“小王爺”,北京民間相聲團體“相聲第二班”班主,《今晚,80後脫口秀》的主持,風頭正勁的明星。

      馬志明,人稱少馬爺,馬氏相聲的第三代傳人,爺爺馬德祿是相聲“八德”之一,父親是馬三立。相聲行業講究師徒傳承、論資排輩,馬志明是如今相聲圈輩分最高的——作為相聲大師朱闊全的徒弟,侯寶林的帶拉師弟,他相當於馬季的師叔、郭德綱的師爺。


      “無人不宗馬”
      據《南方周末》報道,天津相聲界有句話:“無人不宗馬”。馬氏相聲基本上就是津味相聲的代名詞,影響了天津絕大部分相聲藝人,高英培、楊少華、魏文亮……包括從天津走到北京的郭德綱。現在的相聲愛好者中,“最愛聽馬志明的段子”被作為懂相聲的標籤,但隨着宣稱自己愛聽馬志明的人越來越多,最愛聽馬志明又被作為“裝作懂相聲”的標誌。
      馬志明自己說:“我總覺得馬氏相聲在我這兒應該到站了。”2005年,馬志明從天津曲藝團退休後,基本上不參加大型演出,除了2008年底,為紀念馬三立誕辰95周年及孟小冬百歲冥誕,演了《烏盆記》。他覺得,在台上逗人笑了一輩子,現在可以大起膽子跟觀眾拉拉家常,不必忙着甩包袱,也不用擔心泥不泥(“泥”意為演砸)。
      2012年8月24日,“老驥新駒”馬氏相聲專場在天津市大禮堂舉行,馬志明和兒子麻六甲同台演出,演出海報上,天津相聲界老中青三代演員拱衛着馬志明父子;兩千多人的劇場座無虛席,其中50位觀眾享受的是馬志明自掏腰包買的贈票——大禮堂是天津文化地標,票太貴,馬志明擔心他真正的觀眾買不起。這是馬氏相聲的第二次專場,上回在1986年,演員是馬三立、馬志明、以及馬志明的堂兄馬敬伯。
      如今相聲重新受到關注,郭德綱可以說起到了很大作用。馬志明談起郭德綱時說,“我們不是一個時代的人,從年齡上說,他是晚輩。這個人絕對聰明,而且在相聲上下了很大工夫。”“我第一次看郭德綱現場,也嚇一跳,確實跟別人不一樣。我想以後也不會再出這樣一個人。”


      “相聲界韓寒”
      相聲演員王自健的“紅”,則始於挺“郭”。2010年,郭德綱因為別墅“圈地”等事件,被輿論推到了風口浪尖,相聲圈內外響起了一片“倒郭之聲”,王自健為此創作的新相聲,被網友戲稱為《我愛郭德綱》:“誰讓中國說相聲的能說相聲又能吃上飯?郭德綱。”
      王自健出生於1984年,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網絡上,王自健的相聲視頻關注度一路飆升,點擊率都是以百萬計。從油價上漲到日本核危機,各類時事隨手拈來,王自健獲得了“相聲界韓寒”、“未來郭德綱”、“相聲時評人”的頭銜,上海的東方衛視甚至專程為其打造節目——《今晚,80後脫口秀》,“很難想像一個周日深夜檔的節目收視率,與黃金檔節目收視率相比,竟然相差無幾。”
      有人說,王自健說相聲聲情並茂,觀眾就愛他“賤賤”的樣子,親切稱他為“小健健”。“他每次總能說出一些我們想說卻又說不出口的東西。”“看王自健的演出可以緩解疲勞。”
      觀眾大多數是80後,每次王自健抖出“包袱”,觀眾都會熱烈地給出回應,全場掌聲不斷。 

      拜入朱闊泉門下 當時電視是主流
      1986年是馬志明的翻身年。這一年,他拜入相聲大師朱闊泉門下,成為侯寶林的帶拉師弟,在講究師徒關係的相聲界,馬志明算是入了“族譜”。
      在電視已經成為主流娛樂形式的1980年代中後期,相聲無可避免地變成沒落中的藝術。
      為了完成文化局規定的任務,天津曲藝團到各地流動演出是家常便飯。有一年大年初一,曲藝團從天津出發,山東、河北、河南,一個縣一個縣地挪。賣票掙的錢,扣除挑費,往往剩不下什麼,攤到每個演員頭上,一天才分一兩元錢。正月裏,小縣城的飯館都歇業,只能到街上吃燴餅。點完飯,伙計嘴損,不說葷燴、素燴,“來一碗窮燴!”所謂窮燴,就是只用蔥熗鍋,連雞蛋都不給擱一個。第三天上台,馬志明說《報菜名》,沒說完,已經眼冒金星。

      “幽默感永遠不會被榨乾”
      2011年4月,在“相聲第二班”的一場常規演出中,王自健說了相聲《歪唱太平歌詞》。
      98分鐘的演出裏,高漲的油價、房價,卡扎菲,都成了他揶揄的對象,“歪唱”視頻在網上飛速傳播,更多人因此記住了王自健。
      據《南方周末》報道,現在王自健一周飛北京,一周飛上海。在北京時,他每周日會穿着或棗紅色或藍色的大褂,在“小劇場”給觀眾說相聲,票一般提前兩個星期就售罄;在上海時,他是《今晚,80後脫口秀》節目的主持人,這檔每周日播出的節目,是“唯一一檔廣告冠名價格與黃金檔欄目一樣高的深夜檔節目”。
      在王自健看來,相聲演員最重要的素質“不是繞口令,不是字正腔圓,是幽默感”:“段子是有幽默感的人根據身邊發生的事想出來的,絕對不會是憑空捏造的,所以幽默感永遠不會被榨干。”
      年輕白領是王自健最鐵桿的粉絲。成為相聲演員之前,王自健也是一名標準“白領”,他幹過很多工作,從電視競猜遊戲節目寫手、電視編導,到廣告公司做提案,過着有車有房、西裝革履、出入高檔辦公室的生活。
      “大多數演員從小跟着師父練功夫,沒經歷過普通人的生活,你怎麼讓他表現?我現在說相聲之所以白領們能喜歡我,就因為我也是一個白領。”王自健說,他的父親是做建築的,工程師,常年在外地盯工程,也回不來;“我媽是賣火車票的,上一天休息一天。小時候,他們給我報中央電視台蒲公英藝術團的興趣班學相聲,其實就是為了暑假、寒假有一個地方管我。”
      王自健稱:“吳宗憲對我的影響特別大。他是那種即使家裏被人拿機槍掃射,還能快樂地在面對,我想我做不到。無時無刻都在快樂的人,這是一個特別讓人羡慕的生活狀態。這是我小時候,人生觀建立過程中的,長大之後再看的一些外來的東西可能沒有那麼大的影響。”
      王自健的脫口秀針對年輕人,在節目中“吐糟”“80後”的生活苦悶:“生活給我們帶來苦悶了,我才要用段子讓大家稍微高興一點”。
      北京“7.21”暴雨當晚,王自健沒有去說相聲,他去掏水溝了。“掏了一身特臭,回家洗了澡,沖到天通苑,那塊積水特別深,有車熄火在裏面。”但北京暴雨的故事沒有成為王自健的相聲段子,他說,“這個度特別難把握,因為畢竟它(暴雨)死人了,如果拿來調侃,好像沒有人文關懷。”

      北京侯家“是個傳說”
      相聲世家中,數天津常家從藝人數最多,但是影響最大的,當推北京侯家。
      侯家相聲始於中國相聲大師侯寶林。當代中國相聲界無可爭議的大師級人物,除了馬三立,恐怕就屬侯寶林了,他被譽為相聲界的一代宗師。
      侯寶林12歲學習相聲,師從常葆臣、朱闊泉。現代人對侯寶林的相聲風格的評價是:清新、灑脫、含蓄、優美,追求寓莊於諧、意高味濃的美學境界。他藝術態度嚴肅、認真,舞颱風度親切、自然、樸實、大方,語言節奏清晰、明快,形體動作自然、和諧並強調酣暢和含蓄、知識和趣味、評論和形像的結合。他善於摹擬各種方言市聲,摹擬各種類型人物的形態和多種戲曲流派的演唱風格。
      侯家的第二代,當推侯耀文。侯耀文在家中排行老三,俗話說得好:“皇上愛大,百姓愛小。”侯耀文於是成了家中無暇顧及的中間分子,睡覺時沒人陪,平時沒人管,就連衣服也總是撿哥哥們剩下來的穿。可正是這樣的“夾縫”,使侯耀文從小就知道自力更生的道理,他會自己做玩具,自己照顧自己。
      身為侯寶林的兒子,侯耀文的相聲之路卻並不像想像中的那樣坦蕩順利。因為父親的禁令,深愛相聲的他卻只能在最初的日子裏偷師學藝。聽客人和父親聊天成了他學習相聲的主要途徑,登台演出是他背着父親“偷偷摸摸”的壯舉,就連後來的退學考鐵路文工團也是他先斬後奏的“傑作”,在從藝的道路上,侯耀文可以說是跟父親鬥了不少心眼兒,玩了不少花招。
      侯耀文的表演深受父親侯寶林的影響,京戲、歌曲,樣樣拿得起來,但是通常認為,侯耀文的聲音比父親少了許多清脆圓潤,略顯沙啞;表演內斂不足,比較張揚。即使如此,侯耀文的水準在同輩份的相聲演員中,仍屬一流。
      侯家第三代是侯震,是侯寶林長子侯耀中的兒子,也是侯家第三代中唯一一位以相聲為職業的,現為德雲社相聲演員,給李根捧哏。有人評價他說話的言語模糊,語速很快,如果在劇場很難聽清楚。所以也有人說:“侯家相聲現在就是個傳說,沒有代表人物了。”

      12歲上戲校32歲重返舞台
      12歲的時候,馬志明自作主張考戲校。老師一看是馬三立的兒子:你唱丑吧。排練的時候,老師對馬志明說:往邊上站點,別擋了角兒。這讓馬志明深受刺激。1958年,身為政協委員、天津廣播電台說唱團副團長的馬三立因為相聲《買猴》被打成右派,13歲的馬志明跟父親一起,從天上摔到地上。1962年夏天一個寂寥清晨,馬志明用被單裹了他的全部財產——幾件衣裳、一把牙刷,離開生活了六年的戲校,到南方投奔跟人搭班說相聲的兩位師哥。1963年9月,在南方的相聲場子飄零了近一年之後,馬志明接到天津市曲藝團的通知,回團參加面試;不久後正式入團,馬志明成為父親的同事,開始正式參加業務演出。
      在江湖班子摔打過,曲藝團的演出根本難不倒馬志明。很快,他成為青年隊的攢底(大軸)。但好景不長,“四清”一來,馬氏父子重新跌回谷底,馬志明的罪名是不能跟馬三立劃清界限。1965年5月27日,馬志明睡到半截被叫起來,工作隊要他交代父親的行為——家裏有沒有槍,有沒有手榴彈,寫沒寫過反動標語……
從1958年到1977年,從13歲到32歲,人生最該五彩斑斕的時候,馬志明是在鉛灰色中度過的。
      1977年,馬志明和父親馬三立回到天津曲藝團。馬志明幹了兩年後勤:套爐子、賣廢品、搞衛生、洗衣服、幫食堂剝蔥扒蒜……兩年之後,曲藝團業務大好,全團演員都上,賣出去的票仍然滿足不了人們想聽相聲的需求,因流氓罪入獄、服刑期滿的演員都上場了,馬志明也在這個時候重返舞台。

      長子名叫“麻六甲” 出來的時候得出來
      馬志明的長子,叫“麻六甲”,馬志明曾在不少場合和訪談節目中都有過表示,不希望麻六甲也走相聲這條路。但今年8月父子同台表演,馬志明說:“別看馬家人丁興旺,可是每一代說相聲的只有一人,說起來也算一脈單傳,所以該麻六甲出來的時候他得出來,這次演出就是要傳承馬氏相聲。”
      馬志明說:“他之前是沒打算說相聲,因為沒考上曲校。你想馬三立的孫子沒考上曲校,這打擊太大了,他就正好中學、大學一路唸下來了。可是這幾年相聲很火,天津好多年輕人也成立了不少社團,麻六甲都會過去幫幫忙。他雖然不是專業演員,但是生在這個家庭中從小就接觸相聲,他懂得比較多。”麻六甲說:“雖然我不是專業的相聲演員,可是我從沒有遠離過相聲。                 



大學校園裏,相聲社的成員在表演節目。中新社

不管老少 都有別名

2007年11月24日,馬志明(左)與搭檔表演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