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莫言獲獎 與魯迅仍有距離
( 2012-10-19 )



      江山代有才人出。果然,中國作家莫言喜獲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同為華裔一脈,與有榮焉。
      “莫言”這名取得怪。慎言少言微言,多少還有話說;莫言者,意不可言不能言不必言,實則是要做個啞巴。不過,作家莫言之筆,汪洋恣肆,著述已有千萬言。如果他改名“狂言”“大言”“放言”“暢所欲言”,那其他人還有地方說話?
      作為小說家,莫言己用作品搭建起龐大的“文學之國”,有人更認為他已足以和上世紀初的中國大文豪魯迅比肩。
      據說,魯迅是最早有機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在他的一封致學生台靜農的信中,他拒絕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魯迅在1927年9月25日的信中寫道:“……為我,為中國。但我很抱歉,我不願意如此。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國人,靠着這‘中國’兩個字罷……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我眼前所見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頹唐,此後能否創作,尚在不可知之數。倘這事成功而從此不再動筆,對不起人;倘再寫。也許變了翰林文字,一無可觀了。……”
      魯迅是否獲提名諾貝爾獎,現已成為一段公案。至少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教授早在2008年便辟謠,指瑞典學院從來都不會問一個作家願不願意接受該獎項。
      莫言說,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幸運。他沒有解釋為什麼這麼說,也許他是想到了魯迅的這封信:“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國人,靠着這‘中國’兩個字罷。”因為最近幾年,“中國”兩字在國際社會似乎無往而不利!
      作為對近幾代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魯迅,莫言不可能沒有受到魯迅的影響。事實上,莫言作品中,便可見到不少魯迅的影子,對社會和人性的解剖,兩人都可稱得上是出色當行。
      但魯迅之所以影響深遠,除了在文學上的造詣之外,更令人難忘的,是他用筆建立起的不妥協不畏懼不投降的真正的“人”的道德形象。
      莫言能否真正和魯迅看齊,也在於他是否能在曲筆的小說家之言外,在目前處於大變革時期的中國,秉筆直言,建立起憂國憂民,敢為天下先的道德楷模形象。
      正因為此,令人更加關心的,倒是莫言在獲獎之後,會否如魯迅所說:“倘這事成功而從此不再動筆,對不起人;倘再寫,也許變了翰林文字,一無可觀了。”希望莫言不會躺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光環之下,從此收筆“莫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