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人口紅利消失 外資正撤離中國
( 2012-10-12 )



中國人力成本上升,許多外資企業將代工廠搬往東南亞。圖為耐克在越南的代工廠,工人在生產線上工作。美聯社

      隨着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製造正在失去魅力。近年來,跨國企業將業務撤離中國,搬回本國或者移師東南亞、非洲已經漸成趨勢。商務部數據顯示,2012年1至7月,中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3,677家,同比下降12.33%;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66.69億美元,同比下降3.64%。
      這是外資用腳投票的結果。近年來,知名外資企業在中國退出部分或全部業務的新聞,屢見報端。


      外企競相外遷
      21世紀網消息,澳洲第二大啤酒商獅王集團2004年作價1.54億美元,把在中國的業務打包賣給了SAB Miller入股的華潤啤酒公司。此後荷蘭菲仕蘭集團宣布結束在華的乳品生產和經營業務,耐克、阿迪達斯關閉中國代工廠等,拉開了外企撤離中國風潮的序幕。
      2011年,百事賣掉中國的瓶裝業務。2012年3月開始,美國消費品巨擘佳頓公司,將“Miken”碳纖維棒球和安全器材“First Alert”煙霧警報器的生產撤回到美國本土。此外,福特汽車公司要把1.2萬個工作崗位從墨西哥和中國遷回美國。星巴克也把它的陶瓷杯製造,從中國轉回美國中西部。
      2012年,伊藤洋華堂計劃將部分產能轉移至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預計在華生產佔比從95%降至75%。愛世克斯(ASICS)和水野(MIZUNO)降低在華運動用品的生產比例,擴大在越南、印尼的生產規模。
      其他將部分或全部業務退出中國的還有:建築機械公司卡特彼勒、耳機生產商Sleek Audio、玩具生產商Wham-O、ATM機器生產商NCR等。
      最近的一個案例是,體育用品製造商阿迪達斯將於10月底關閉在華僅有的一家直屬工廠。阿迪達斯的生產基地,曾從歐洲轉移到日本,接着遷徙到韓國和台灣,然後到中國大陸,現在又將從中國大陸離開。
      與之對應的是,Clarks、K-Swiss、Bakers等國際鞋業巨頭也已紛紛增設在越南、印尼的生產線。


      低成本比較優勢漸失
      國際資本的轉移,顯示中國製造業低成本的比較優勢正在消失。人力成本上升、外資企業稅收優惠取消以及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是外資撤出中國的原因。人口紅利的消失,被認為是外商投資中國製造業發生轉移的最大因素。
      據瞭解,阿迪達斯關閉其蘇州工廠,最直接的原因便是人力成本上升太快。目前,蘇州工人的人均薪資已經接近每月3,000元左右。英國媒體爆料稱,阿迪達斯僅向為其生產倫敦奧運會特許商品的柬埔寨服裝廠工人支付每周15美元的薪資。阿迪達斯最後糾正當地工人月平均薪資為130美元,折合成人民幣也只有828元。與蘇州相比,其成本優勢明顯。
      事實上,中國人力成本的上升,並非近期才出現。波士頓咨詢集團(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報告稱,從2005年至2010年,中國薪資漲幅達69%。渣打銀行在2012年3月對超過200個製造商的調查也顯示,在2012年前三月,中國工人的薪資已經上升了10%。
      此外,中國海關總署對1,856家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80.4%的企業反映勞動力成本上升,56.4%的企業反映匯率成本顯著上升,56%的企業反映原材料成本上升。
      上海美國商會有91%的會員都提到了中國飛速上漲的勞動力成本。
      經過多年人均薪資的增長,中國的人力成本比較優勢已經越來越小。在人力這個資源要素上,更具比較優勢的是東南亞與非洲部分國家。
      日本貿易振興會的統計資料顯示,與中國相比,同樣條件下,越南的生產成本比中國低15%至30%。相對於中國大陸,2011年越南工廠工人的平均月薪約為136美元,印度尼西亞約為129美元,而中國工人已經達到413美元的平均月薪,是越南和印尼的三倍以上。
      據法國媒體報道,中國服裝加工業工人薪資已漲到每月180歐元到300歐元,與白俄羅斯大致等同,而馬達加斯加僅為50歐元。
      越來越多的法國服裝品牌開始在馬達加斯加建立加工地。


      在美國設廠差別不大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預計,到2020年,製造業成本可能翻2倍至3倍。根據全球商業咨詢服務公司AlixPartners的分析,如果中國匯率及運輸成本每年提高5%,薪資每年提高30%,那麼到2015年,在中國和在美國設廠的成本差別不大。
      在中國日漸上升的成本不僅僅是人力成本。稅收上,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也正在失效。2008年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施行後,外商投資企業和海外企業原來執行的再投資退稅、特許權使用費免稅和定期減免稅等稅收優惠政策面臨取消。
      新稅法規定,2007年3月16日後設立外資企業不再享有優惠政策。自2008年1月1日起,原享受低稅率優惠政策的企業,在新稅法施行後5年內逐步過渡到法定稅率。這意味着,至2013年,外商投資企業將全面失去稅收上優勢。此外,人民幣升值壓力,導致外企在華成本全面上升,也是外企撤離中國的原因之一。

      《經濟學人》:中國國企內憂外患
      曾是中國經濟發展頂樑柱的國企如今面臨新的難題。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撰文指出,中國國企日益陷入困境,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海外。
      據BBC報道,文章以美國總統奧巴馬否決一家中國控股的公司購買美國風力發電場為例,指出,無論奧巴馬的決定對錯與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企業越來越受到懷疑和質疑,這令中國商界和領導人擔憂。
      文章說,對中國企業持懷疑態度的不僅是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就連剛邁出民主步伐的緬甸也對中國國企反感,中國計劃在緬甸投資興建的大壩和輸油管工程都被迫受阻。
      文章說,這種狐疑的態度反映的是國企與中國共產黨的緊密關係。文章說,時至今日,國企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絆腳石”。
      1990年代,為了防止國有資產落入少數寡頭手中,中國通過提供廉價的貸款、土地和能源扶植了一些企業,以便將資產控制在黨的手中,其中的佼佼者發展成為全球領先企業。中國鼓勵重要行業的國企整合,保護他們免受國際競爭,造成“國進民退”的現狀。
      文章指出,如果國家抽走對國企的資助和隱性補貼,很多國企將面臨虧損;這些國企很少回饋政府,很多財富都被國企老闆中飽私囊,或進貢給了政治庇護人,這些人很多都是重要領導人的子女。
      文章說,國企阻礙了資源的有效分配,損害了中小企業,讓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也扼殺了中國經濟發展急需的創新能力。
      中國必須要突破既得利益集團的阻力,開始對國企私有化,實行開放競爭,讓私營企業加入,推動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