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沙葉新:我是心靈自由的 人
( 2012-10-12 )



沙葉新認為知識分子是思想者、叛逆者。

中國當代著名戲劇家沙葉新,曾任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他多年來創作頗豐,經歷了“挨批,得獎;再批,再得獎”的曲折,對生活的安排頗為滿意。在接受《加拿大都市報》記者採訪時,他說,感謝上帝讓他把最愛的寫作當成職業,快樂過一生,也感謝上帝沒讓他當大官,沒讓他發大財,感謝體制早就他成為今天的沙葉新,一個心靈自由的人。                                        
文:記者董清霞

      沙葉新個子瘦小,精神很好。他來溫哥華是因為他編劇的《江青和他的男人們》最近在溫哥華上演。他來過加拿大多次,編劇的《孔子耶穌披頭士列儂》曾在多倫多上演,用英語演出,反響強烈,該劇獲加拿大1988年“舞臺奇跡與里程碑”稱號。


      只寫自己感動的題材
      “我只寫自己喜歡的,自己被感動的題材,否則錢再多也不做。”沙葉新對《加拿大都市報》記者說。
      他的作品角度獨到,很有超前意識,這也使其作品在大陸被批評,受禁演,出國演出遇阻力。很難想像《江青和她的丈夫們》寫於20年前。當時是受謝晉導演邀請,為一位好萊塢華人女星寫的電影劇本。這樣的題材當時在國內顯然不能拍攝。但沙葉新遇到了知音,劇本被香港導演高志森買了版權。高志森沒看劇本,就簽了合同購買他的劇本,出價25萬元人民幣,當時這筆錢很大,可以買一套房子。沙葉新很感動,從那時起,與高志森結下20年的友誼。這個劇本幾經修改,成為舞臺劇本,今年在香港上演,頗為轟動,很多大陸觀眾專門到香港觀看演出。在他的筆下,江青是一位傳奇女子,爭強好勝、無視傳統、不甘平凡,她要出人頭地、受到萬人注視、男人都要為她傾倒。她做過電影明星、當過裸體畫模特兒、搞過政治、坐過牢,無論臺上抑或台下,演得比誰都要落力,盤算自己的角色比誰都要認真,每一步都教人膽戰心驚。23歲時,她已經多次同居,結過三次婚。毛澤東成為她生命中最後的男人,將她捲入時代的波峰和穀底。
      沙葉新告訴記者,他最近正在寫關於鄧麗君的劇本,劇情將非常震撼,使人們見到一個不同的鄧麗君。她不僅是一個巨星,而且對正義心懷執着。“我寫的人物,都是感動我的。”他說。
      沙葉新說,北大100週年時,邀請他寫劇本紀念蔡元培,問他要多少錢稿費,他一分錢不要。問他是否要名譽教授頭銜,他說名譽教授的頭銜是很不名譽的。他只要在北大當個學生,可以到課堂上聽課。他1957年他考大學時沒有考取北大,他願意做北大的學生。他覺得寫蔡元培這樣的題材是可遇不可求的。
      他寫的《幸遇先生蔡》,敍述了蔡元培於1917年至1919年在北京大學任校長期間的動盪經歷,充滿濃鬱的理想主義色彩,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寫下去。三年後,香港中英劇團得知此事,誠懇請他將此劇繼續寫完,由他們排演。上演後,令觀眾感動落淚。沙葉新感慨的是蔡元培藝術形象的首次出現是在香港,而不是在更應該出現的北京;就像蔡元培的墓地本應安置在北京大學寧靜的燕園,而不是安置在如今香港逼仄的墳場一樣。


      挨批與得獎的循環
      “挨批,得獎;再批,再得獎。”沙葉新這樣總結自己的創作經歷。他的作品叫座叫好,也常常因為特立獨行,意識超前而挨批。
      沙葉新是江蘇南京人,出生於1939年,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劇作家。1957年從南京市第五中學畢業後考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1961年大學畢業後,被保送進入上海戲劇學院戲劇創作研究班學習。1963年在上海人民藝術劇院擔任編劇,1985年任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院長,1993年為打破終身制主動棄職。
      在大學二年級,沙葉新就開始發表小說。連續在《萌芽》上發表兩篇短篇,都上了頭條,編輯部還加了編者按,轟動了大學校園。
      “四人幫”倒臺之後的他寫的第一個戲是《陳毅市長》,當時一位領導不同意演這出戲,因為寫陳毅老市長是一件重大嚴肅的事情,他卻用和正式戲劇不太一樣的形式,領導接受不了,沒有排演。沙葉新喜歡陳毅的幽默,喜怒形於色,對他的孩子和秘書採訪很多,印象比較深。這出戲的片段後來被選入語文教材。沙葉新同時期還寫了《假如我是真的》。這兩個戲的宗旨是一樣的,一個表示批判,一個表示肯定。愛和恨是相通的。這兩部戲讓沙葉新嶄露頭角,開始進入劇作家的隊伍。
      談到成為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還有一段曲折。沙葉新說:“1985年黃佐臨要退休了,他很看重我,要提拔我做院長。而做院長不是黨員不行啊,這麼大的權怎麼可以落在非黨員手裏,不可能。就勸導我入黨,可就是通不過。”因為《假如我是真的》,被認為給黨臉上抹黑,這是一條罪狀,第二條這個戲既然臺灣演了,敵人擁護的我們要反對。後來,經過胡耀邦親自批准才入黨,沙葉新自嘲為“御批黨員”。
      《假如我是真的》是根據上海真實發生的一起騙子冒充高幹子弟招搖撞騙的案件編寫的,是“文革”之後第一部反映幹部特權的話劇,也可能以前的戲劇都是歌功頌德的,而這部卻是首次揭露瘡疤的,所以在當時掀起軒然大波。該劇在全國各地都有演出,可謂轟動一時,但爭議頗大。
      沙葉新的其他作品如《大幕已經拉開》、《馬克思秘史》,《尋找男子漢》及小說《無標題對話》等,曾引起強烈反響,這些作品還被譯為英、日等國文字。1987年創作的話劇《耶穌·孔子·約翰列儂》,同年由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首演。該劇在多倫多演出也大獲成功。電影《尋找男子漢》,電視劇《陳毅與刺客》《百老匯100號》《綠卡族》等作品,曾引起廣泛關注。
     

      “維權是我的政治人生態度”
      有人把沙葉新稱作“維權作家”。他對《加拿大都市報》記者說:“維權是我的政治人生態度。”他認為自己是純粹的作家,重真實重人生,重感情,重創新。
      沙葉新認為,真正的知識份子從來就是思想者,是批判者,是叛逆者,是敢於說“不”的人,是人類基本準則和平、正義、民主、自由、公正、道德的捍衛者。他對一些知識分子的媚俗、作秀、炒作深惡痛絕。
      他說:“作家一旦成為明星,勢必俗不可耐。知識份子一旦依附權勢,勢必奴顏媚骨。我想知識份子儘管已經邊緣化,但仍應有使命,應有立場,應有義務,應有天職,絕不能墮落為傳聲筒、軟骨頭、牆頭草和說謊者。知識份子精神簡言之就是獨立的精神、自由的精神。”
      他希望對自己誠實,對別人誠實。認為知識份子的本能就是求真。叫一個知識份子不說真話,逼他說假話,這是知識份子最痛苦的事情。

      父母教他善良勤奮
      沙葉新是回族人,家庭和清真寺使他從小就接受了濃濃的穆斯林的宗教文化薰陶。他說,回民是外來民族,與其他民族的共處的經歷,使他們包容性強,容忍性強,很團結,爆發性大。沙葉新說:“對民族持清醒理性態度。 ”
      他的父親、母親沒有多少文化。父親後來開始做生意,開過飯店,炒貨店,五洋店,還開過當時在南京有些名氣的南京板鴨公司。生意做得不錯,極盛時,同時開了四家店,還蓋了兩層樓的前後兩棟樓房。父親對他執行的是不管政策,但只要求沙葉新做個老實人,不能有不義之財,不義之舉。每年盛夏,南京酷熱難當,父親總在自家店口施茶,滿滿一大缸茶水,裏面除了茶葉還有草藥,清涼消暑。母親是典型的賢妻良母,慈祥、善良。“父親對我的影響是艱苦奮鬥,母親對我的影響是善待一切。”他說。
     



《陳毅市長》劇照。

在《江青和她的丈夫們》發布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