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加拿大註冊護士 地位高 待遇好
( 2012-09-07 )



王雯(中)在本那比醫院與護士們合影。

在北美做注冊護士,收入好,地位也高,是華人喜歡做的行業。但很多人都聽說考注冊護士門檻高,並不容易考。
在中國做護士一般不用上大學,讀護校就可以了。護校比大學門檻低,做護士工作要聽醫生指揮。但在加拿大做注冊護士往往需要讀本科學歷,護士不僅可以向醫生提建議,也可以自主做一些決定。在任何地方做護士都辛苦,但在加拿大這個行業,收入不錯,加班費更是讓人羨慕。
記者采訪了幾位注冊護士,請他們講述了考注冊護士的經歷和做護士的工作狀態,還采訪了卑詩護士公會的財務主管,聽她講解護士在遇到不平等待遇時,要怎樣維護自己的權益。

文:記者董清霞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為外來護士爭取權益
     
很多華裔移民在不同場合見過董李美寶,她和丈夫董達成活躍在社區,是熱情投入的義工。在香港和加拿大做了多年注冊護士的董李美寶(Mabel Tung),現在的精力放在為卑詩省的護士爭取權益。注冊護士在華裔移民看來,是高薪穩定福利好的工作,但董李美寶說,外來的護士在工作中有受到歧視的現象,工會的責任是讓他們瞭解自己的權益,在他們有需要的時候幫助他們。

      做護士要長時間集中精神
     
她是註冊護士,曾服務於溫哥華綜合醫院(VGH)。現在是卑詩護士工會(BCNU)財務主管,曾獲得加拿大護士工會聯會(CFNU)頒發的“麵包與玫瑰獎”(Bread and Roses Award),表彰她在卑詩護士工會及醫護工作上的卓越貢獻。2009年,她在UBC讀完EMBA,管理和領導能力進一步得到了加強。
董李美寶告訴記者,她1974年在香港上的3年制護士學校,1977年畢業,在香港考了注冊護士,在伊麗莎白醫院工作兩年。
      她1979年來到加拿大,先在多倫多登陸。在那裡考了本地護士考試,拿到加拿大註冊護士牌。兩地考試有什麼不同?她說,30多年前,香港的護士考試,是寫答案的,加拿大是選擇題;香港還有照顧病人的實際操作考試,當時加拿大沒有這個環節。
      她做的是內科護士,照顧的病人有很多種,如心髒病、糖尿病等。在加拿大,護士可以做一些決定;但在中國大陸、香港、菲律賓,護士比較少做決定。比如,糖尿病人出現低血糖,如果在香港,護士需要先給醫生電話,聽醫生的指令。在加拿大護士可以先給病人一點糖鹽水,再打電話給醫生,這樣病人就得到了及時處理。如果打了電話再做,或許就晚了。這樣做是為了病人的安全。
      在加拿大做護士很辛苦,需要長時間集中精神。她一周工作兩個白天,兩個晚上,每次12小時。做了很多年護士,每次上班前,她都很緊張,要早睡覺,因為要對病人負責任。她喜歡做護士,這個職業帶給她滿足感,可以照顧有需要的人。
      她也喜歡現在的工作,照顧護士福利,讓他們有好的環境去照顧病人,讓病人快點好。
為受不公正對待護士發聲
      董李美寶目前在卑詩護士工會主管財務,這個職位是3萬2千個護士投票選出來的。她在2003年被選出後,三年選一次,這些年她一直做這個工作。
      工會有財務部門,具體業務有人做,她工作的重點是看錢用在什麼地方,是否用得對。工會最重要的目的是維護會員利益,一分錢也不能浪費。
      他們將錢投資在教育上,開班講解護士的權利,幫助外來的護士學會工作中的溝通。很多護士在瞭解情況後,有信心,敢說話了。
      她還是護士工會中的人權和多元文化社區主席,2005年開始做這個工作,針對工作中的不平等現象。
      她舉了一個例子,一家醫院要升職一位護士,菲律賓護士做了20年,中國護士做了12年,西人護士做了兩年,結果西人護士升職了。大家都不敢出聲。董李美寶跟那位中國護士說:“你可以反對的。為什麼不出聲?”中國護士說:“費事了,不想搞大。”她說,不光在醫院,在加拿大的大公司中,少數族裔很難坐上高位,不是沒有,但數量很少。
      她說,護士工會盡量教育他們,讓他們更自信。雖然說出“我反對”很難,有些人更怕丟掉工作,但在加拿大員工權利是有保障的,他們不敢隨意炒人。
      工會還希望幫到外來的護士,也就是國際護士。他們來到陌生的環境,孤單,語言不好,需要支持。
      她舉例說,一位菲律賓來的護士,經理說她做事不對,不合資格。其實並不是她的問題,是經理對少數族裔歧視。護士協會就幫她找到另一家醫院的工作,她現在工作順利,開心了。
      董李美寶說,因為與原來的國家做法不同,外來護士會有溝通問題。工作用的名詞不同,比如“手術室”,英國英語與北美英語不同。如果跟護士說手術室他不懂,會被上司質疑怎麼這麼蠢。藥名也不同,醫生讓護士把止痛藥給病人,護士不知道給什麼,就會被罵:“你是護士嗎?”在加拿大病人出狀況,護士做了處理再打給醫生,在亞洲則要先打電話給醫生。如果沒及時處理,病人出問題護士要負責。
      這些都是溝通問題,另外東西方做事文化也不同。
      她說,很多外來的護士,不是不會做事,而是需要認識環境,應該有12個星期讓新到的外來護士適應,但現在因為不夠人手,外來護士跟兩位本地護士一起工作兩天,就自己做了。
      護士很缺人,有時需要超時工作,放假被叫回來上班,工作量增加也不加人手,非常累。“現在卑詩省註冊護士有3萬6千多,希望多2000個。”她說。
      不過,護士一方面缺人手,另一方面,醫院護士工作難找。醫院請護士,優先考慮的是本地學校畢業的。新移民因為語言問題,溝通不夠好,找工作相對不易。另外,政府給的費用少,醫院不敢要人,只能增加現有護士工作量。
      除了注冊護士,還有些學兩年的持牌護士,另外還有學一年的護士,職能並不一樣。註冊護士職能全面,可以給藥、靜脈注射。其他護士很多工作不能做。
      談到這個行業的收入,她說,註冊護士收入穩定,入行時每小時29元,9年後每小時大約40元左右,而且福利很好。
外來護士來自菲律賓的最多,占30%,來自中國的占10%。因為英語程度問題,菲律賓人來加拿大後大多兩年就能拿牌,但中國移民考護士往往要5年才能拿牌。
      中國來的護士有個特點是不夠自信,不敢出聲。上級讓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敢問問題,太靜了。董李美寶說,要反映自己的意見,遇事一定要講。“我一開始也不講。聽到電話就走開,因為英文不流利。外來護士最普遍的問題是英文不夠好,需要好長時間適應。”她的經驗是,在工作中慢慢聽慢慢講,多看電視新聞,講得多就好了。

      有使命感要盡社會責任
      董李美寶與丈夫都一直做義工,他們年輕時就是在做義工時認識的。她說,1989年之前,她做義工是出於慣性。六四之後,有一種使命感使她要盡自己的社會責任。
      她做的義工多與人權、責任、教育青年人有關。1988年到1990年,她領導小女童軍,在烈治文中文學校家長會擔任會長。
      她也在公民協進會做過會長。他們開設中文電話熱線,告訴華裔移民投票站在哪兒,舉辦參選者講座,請參選者回答選民問題。選舉之後,統計華裔投票比例。“現在華裔投票比例比以前高多了。”她說。
      公民協進會還與中僑青年計劃合作,教青年人認識原住民。在去原住民保留區前後,董李美寶都讓他們回答一些問題,比如,講到原住民,你想到什麼?去之前,有人說,原住民抽煙喝酒吃藥。去過之後,青年人的回答不一樣了。青年們說,原住民心地單純、注重環保。一天吃兩條魚,就打兩條,不浪費資源。他們尊敬長輩,講禮貌,很勤勞。他們生活節奏慢,脾氣溫和。有些青年人則說:“我要讀中文了,知道自己的文化歷史很重要。要講中文、認識自己的身份。” 董李美寶認為,有必要教育青年人分清是非,有責任道德感、追求社會公正。
      談到自己未來的願望,她希望退休以後,可以找到一些人,與政府合作開辦有護士照顧的老人院。她父親去年在西人養老院去世,因為華人養老院太少。她說,人老了,希望吃自己本國的食物,說自己的母語,晚年生活才會更有質量。

      上大學考註冊護士
     
記者採訪王雯(Wendy Wang)的時候,她剛剛結婚,穿着帶有喜氣的中式服裝。
      她告訴記者,她做了護士多年了,先是在本拿比醫院做出院安排員(Home Health Liaison Officer),現在被提升為項目經理(Quick Response Case Manager),為出院後情況比較複雜的病人做出院後安排。事業和生活都走到了新階段,回顧學護士的那段難走的路,她覺得很值得。

      四年功課兩年學
      王雯在國內是翻譯,2000年來溫哥華時20多歲。她英語底子好,年輕,來加拿大後選什麼職業方向呢?她說,當時選做護士職業,是因為這個行業收入不錯。她媽媽是藥劑師,也希望她學護士,起碼可以照顧自己。
      來了不久遇到911,大裁員,工作不好找。她先花三個月考了個教英語的教師證書,但教師工作不容易找。後來,她又花了一年的時間,考了持證護士(Licensed Practical Nurse)。她覺得註冊護士更穩定好找工作,就下決心讀註冊護士。她被哈利法克斯的S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錄取,讀護士專業的本科學歷(Accelerated Post Degree BScN program)。
      因為先學過持證護士的課程,學習的課程和工作經驗有效,她可以報讀快班,將四年學制縮短到2年,那時她沒結婚,年輕,就把所有精力都拼在學習上。兩年中,她都拿獎學金,課本也是免費的。拿獎學金,要看總分、做義工情況。她能吃苦,一星期學習7天。
      雖然她在國內學的是英語,但學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課程,就有些吃力,特別是還有些拉丁文。2004年,她剛開始在大學上大課時,就帶上微型錄音機。學校當時的中國學生不多,她是大陸來的第一個學生。老師對她很好,下課後,經常花一些時間,再給她過一遍。在她2006年離開的時候,中國學生才開始多了。
      為什麼選擇在偏遠的新斯高沙省(Nova Scotia)讀書?她說,當時哪個學校先錄取她,她就選哪個學校。
兩年學習的日子過得很苦。一個學期的課程要1個月上完,還要到醫院臨床實習,人瘦了一圈。
      為了爭取獎學金,除了學習,她沒有業余生活,幾乎與世隔絕。快班淘汰率高,26個人進來,16個人畢業。小考試不斷,往下刷人,中等考試、大考,一個接一個,考得不好就會收得到警告(Notice)。她從早學到晚,兩年中從來沒有在深夜1點前睡過覺。
      她對《加拿大都市報》記者說,如果再給她一次機會選學習的地方,她還是選哈利法克斯,誘惑少,是專心學習的地方。但畢業時選擇到哪裡工作時,她就想離開了。
      如果在哈利法克斯本地找工作最容易,已經建立同學、教授圈,實習認識的醫院同事也友善,有些捨不得離開。但她那時單身,希望多些回國看父母。她家在洛陽,飛回國,要先到多倫多、北京,才能再飛洛陽,需要兩天兩夜。如果到溫哥華,就可以直飛中國了;她想離開哈利法克斯的另一個原因,是那裡太冷了。12月底到4月中旬都在下雪,有很多積雪。

      冰天雪地開破車的日子
      房東當時說她:“你很聰明,但沒有生活。”她與三個同學合租房子,他們都是當地人,週末有家回,她很羨慕同學。
      當時她買了一輛二手車福特車,每個月壞一次。每次都需要找朋友,把她帶到修車鋪,她最怕車壞,也怕下雪。下雪時車陷在雪裡,要鏟雪,袖子裡都是雪。有時雪下得大,她們幾個室友就一起打車上學。她希望下特大的雪,可以不上課,不鏟雪。他們上課不在固定教室,課本特沉,上完一門課,要趕路15分鐘,趕下一個。為了到教室有幹的鞋穿,她還得抱着另一雙鞋。
      有意思的是,她在找到烈治文醫院的工作後,因為工作單位包搬家費,她把那輛車也運來了。每次她開着那輛大紅車去修車,修車的師傅遠遠看到了,就站到坡上,說:“不修了,開回去吧,買新車。”因為她的車是從哈利法克斯來的,那裡下雪時路上撒鹽,車底銹得厲害,擰個螺絲都費勁。好在工作不久,她就告別經濟困窘的日子了。

      從臨床護士做到項目經理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烈治文總醫院。2006年12月從學校畢業,2007年初考註冊護士,2007年2月考完。回家1個月,就開始上班了。
      她在烈治文總醫院做臨床護士,上班是兩天和兩夜,每次12小時。打點滴發藥,不能失誤,寫病歷不是用母語,要準確、完整。她先在草稿紙上寫,讀一遍,再寫到病例上。做護士很辛苦,也有成就感。她也遇到過一些不愉快的情況,比如病情時刻變化,有時病人的子女出去喝一杯咖啡,回來父母就過去了,難免把不滿、悲憤發洩給護士。
      王雯的第二份工作是在新威斯敏市的皇家哥倫比亞醫院,做骨科護士;第三份工作是在本拿比總醫院,這個班上的是白天班,做的是病人出院的協調工作,職位名稱是Home Health Liaison Officer(出院安排員)。
      這個時候她有了經驗,個性成熟,可以處理比較複雜的事情。她最近被升為項目經理(Manager for PATH unit),不用直接見病人了,工作主要是電話溝通。如果沒有5年的臨床積累,是做不了這份工作的,病人出院的護理,要知道派誰去,幹什麼。
      病人出院後,刀口要換紗布;摔傷了,需要功能理療師。有些病人需要安裝坐便器,防打滑。大小便失禁,又需要尿布、衛生這塊。她根據病情安排病人出院後需要什麼服務,用護士還是護工,一星期幾次。
      現在這個工作,管的是情況複雜的案例。比如,病人受到家庭虐待,家屬不讓回家,又不符合老人院資格,社區要照顧他。
      王雯坦承,上司告訴她升職做這個項目經理時,她不知該笑還是哭,因為要處理的問題比較複雜和棘手。每個案例不一樣,要制定合理健康的出院計劃,還要與社工合作密切,沒有合作不能出院。
      但面對挑戰,她的工作越做越順,一是經驗越來越豐富,二是要感謝讀大學時的磨練。她說,期末每科的論文,都要10到23頁,寫的是專業的東西,要有例子有論證。當時她最怕寫論文。現在工作上經常需要寫東西,好在有大學時代的底子。她寫好後也問同事。同事說:“寫得這麼好!”她說:“都是你們幫我的。”
      移民來加拿大一般不能馬上稱心如意,要轉行也需要很大的努力。王雯的經驗是:“沒有吃不了的苦。”她覺得護士這個行業比較穩定。金融風暴時,同事家人失業,但護士的收入在增加,還有工會維護他們的權益。

      邊當保姆邊考護士
     
龍媛萍是重慶人,個性開朗,快人快語。她在國內就是護士。移民為了簡便快捷,辦的是住家保姆移民。當保姆的兩年間,她考到了註冊護士牌照,後來找到在溫哥華中心醫院的工作。
      她在國內做過8年護士,然後到沙特阿拉伯做了3年護士。在沙特做護士收入1000美金一個月,比在中國時高,但不如加拿大好。回國後,2005年辦了加拿大移民。她說,當時如果考護士,會考不過,就想來了加拿大再考。

      “我知道自己的目標”
     
保姆移民過來,就必須做保姆。她做了兩年多保姆,同時考護士。有那麼多時間嗎?她說,時間是自己找出來的。她每星期工作5天,但每天有24小時,怎樣都能抽空學習,她知道自己的目標。當時沒覺得苦,慢慢考。
      她離婚了,兒子跟她,她說:“一切得靠自己。”
      她剛登陸時到一個印度家庭工作,得罪了男主人,一個星期就被辭退了。第二個工作在溫哥華,照顧一位88歲的西人老太太,老人非常慈祥,對她很好,一直做了兩年多。老太太知道她要考護士,很支持,在她考試的那天還為她做飯。她的工作只是照顧老人,不用做清潔,也不用管花園。
      她考試的時候是在7年前,考註冊護士比現在寬鬆一些。她到護士協會打聽怎么考,按要求提供個人資料評估,然後準備英語。她說,現在英語過關才評估,她比較幸運,沒讓再讀書,只用考試就可以了。

      目標要小慢慢考
     
因為要工作,她不能經常出去上學,只能自己學,花了很多時間精力。英語的口語是跟自己照顧的老太太聊天練的,老太太在她講得不對時會提示她。為了提高英語,她每星期六去私人學校上課,上了半年學。Essay不會寫,就每星期寫三篇,給三個老師改。“我臉皮厚,但還是怕他們煩,寫完文章,請老太太改,再讓她60幾歲的女兒改,再交給老師改。把作文背下,就變成自己的了。”
      龍媛萍說,與老太太一直有聯繫,老太太今年5月去世了。“過去每年母親節,她都給我媽媽寫電郵,感謝我媽媽把女兒送來照顧她。”她說。
      考試還是有難度的,看用多少心學習,也要講究學習方式,看得進去。“我學習,不是一天到晚學,學2到3個小時,會休息一下。”她說,週末她到烈治文圖書館學習,中間去游泳,然後再學一會,中午到公眾市場Food Court吃重慶菜。
      龍媛萍來時就知道考註冊護士難。開始時她咨詢考試要求都不敢打電話,怕聽不懂。她跑到護士協會問,就容易聽懂。每兩星期都有人解答問題,她一個星期不明白,下星期再聽,盡量抽時間過去。
      現在經常有朋友問她怎麼考到的註冊護士,她說:“首先靜下心來,目標不要太遠,確定大方向後,分成小目標,一步一步走。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目標遠,壓力就太大。將目標分小,每一次都能達到目標。”
      因為考試費用高,她都是在準備充分的情況下才考的,基本上一次考過。當時要求雅思6.5,口語7分,再考專業課。
      據她瞭解,現在的註冊護士考試,門檻提高了,很不容易考。

      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
      考到註冊護士牌照,到了可以不做住家保姆,允許任何工作的期限,她就開始找護士工作了。
      為了找工作,她專門買了個傳真機,挨個醫院發傳真,當時醫院沒回音,老人院只有兩個回話。面試後都要她,她同時做兩個兼職工作。後來,有一家卑詩北部的醫院要她面試,遠到要坐飛機才能到,當地主要是原住民。她跟老太太商量,老太太勸她不要去。
      她幸運的上了省府撥款最後一批資助國際注冊護士Program。2008年護士缺人,政府幫助他們這類持護士證、有經驗的人,經過學習和考試,推薦到醫院。她說,培訓有三個月,1個半月課堂學習,1個半月實習,她瞭解到加拿大護士工作很多地方與中國不一樣。
      她說,到溫哥華總醫院第一次面試就要她了,現在工作4年了,一直在骨創傷科。一天四個病人,吃喝拉全管,責任大。
      與在中國不同的是,在加拿大,護士與醫生是互相協作關系,在國內醫生高高在上。
      她說,加拿大護士是可以質疑醫生決定的,他們不瞭解具體情況。比如,醫生認為一位中國老太太病情穩定,可以出院。她建議多留一天。醫生尊重了她的意見。他們的責任,不光是送病人回家,還要預防病人再次回來。在加拿大護士地位更高。在國內做得好是醫生的功勞,不好是護士的責任,很少有人感謝護士。在加拿大,病人會送鮮花巧克力感謝護士。
      在她拼搏的時候,兒子有國內母親照顧。到醫院上班後,兒子才來加拿大。兒子喜歡加拿大,說上學真舒服,沒有家庭作業。現在父母來探親,移民也快批下來了。
      跟父母和兒子生活在一起,掙的錢足夠把家人照顧好,朋友也多了,她說:“我覺得自己特別幸福,從來沒想過生活這樣美好。”



董李美寶全家人爬山。

Linda帶父母和兒子外出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