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方曉松:扛五星旗在 釣島狂奔
( 2012-08-24 )



方曉松登島被日方帶走時,仍高呼口號。

8月15日下午,14名保釣人士乘船“啟豐二號”衝破日方阻撓在釣魚島靠岸,其中7人成功登上釣魚島。方曉松是其中唯一一個內地人。他之前已參與保釣十年。
方曉松,35歲,河南人,保釣人士。因扛着國旗在釣魚島上狂奔而被高度關注。

      8月17日,14人被日本遣返,分兩批返回。方曉松當天回到國內,一直到下飛機,還穿着黑色潛水衣。厚厚的潛水衣貼在身上,有種發膩的悶熱。日本警察給他提供了一套衣服,他拒絕了。就是覺得別扭,“不想帶日本人的東西回來”。光着腳,最終空姐給了他一雙拖鞋。
      方曉松笑起來有點憨憨的,說到登島,激動處,音調也不見升高,和在釣魚島上飛奔的旗手形象相差甚遠。
      他參加保釣十年,越到後來,越覺得自己是個溫和的保釣者。以前他的網名叫“拔刀屠倭”,後來自己改成了“拔刀”。
      1977年3月15日,方曉松出生于河南漯河的一個農民家庭。因產下時哭聲響亮,所以他父親為他取了寓意多多的名字叫方曉松。初中畢業後,上了職業高中,學成畢業後,方曉松順利進入了許昌市的上市企業許繼集團。
      1999年,因工作發展的需要,他被公司抽調到許繼電器深圳分公司,直到2004年離職後,他到香港一家公司從事過一段不算長的立體停車場工作。後來在深圳經營一家紅酒貿易公司。
      2004年9月15日,方曉松在網上註冊“中原大地”網名,最後訪問是2006年1月17日。因在他註冊的名字裡有“拔刀”兩字,網友因此喊他“刀哥”。
      那麼,方曉松登島的經過怎樣?《新京報》記者張寒在香港採訪了方曉松。


      “要死也死在島上”
      方曉松不會游泳。啟豐二號開到再也開不動時,距離釣魚島還有十多米的距離。跳海,遊過去。他排在第三位。
      他看了看藍得幽暗的海水,有點發怵。他說,那一刻他突然充滿了恐懼感。不知道水有多深,他怕還沒有到釣魚島,自己就淹死在海裡。要死,也應該上過釣魚島再死。他穿上潛水衣,身上拴了根繩子,一狠心,跳了下去。拉了拉繩子,他讓人把他拉回到船上。再跳一次,又回去了。
      “本來應該第三個登島,結果成了最後一個”。方曉松說起當時的猶豫,有點不好意思,“我不夠勇敢”。
      第三次,他沒再回頭,靠着岸上人拖拽繩子,他被拉到了釣魚島上。
      在島上,五個人站在兩三平方米的一塊大岩石上。方曉松立於五星紅旗旁邊。對面是34個日本的警察,拿着盾牌。五個人商量了一下,決定分開跑分散對方注意力。
      伍錫堯第一個衝出去,不到二十米就被兩個警察按住。旗子倒在了一邊。方曉松和日本警察示意,表示他要去扶伍錫堯。他沒穿鞋,走得很慢。警察沒有阻攔他。在離五星紅旗不到兩米時,他彎下腰做出要扶起伍錫堯的姿態。
      “腦子裡全是我要起跑了,我要起跑了”。他突然發動,“箭一樣衝出去”,趁着日本警察沒有反應過來,拿着五星紅旗開始狂奔。
      到處都是石頭。他在石頭上跳躍着前進,目力所及幾乎不用思考。這是他在平時爬山時最經常的動作。他喜歡踩着石頭,跳着登山。
      他扛着國旗在釣魚島上奔跑了幾十米。最終,一個警察扯倒了他,兩個警察把他按住。他腳上全是劃痕。和方曉松一起參與保釣八年的朋友陸湧說,方曉松非常適合做一個旗手,在危急時,他能爆發出老虎一樣的力量。
      本來方曉松還想帶上一面旗幟––世界華人保釣聯盟的旗幟。插在島上,他覺得意義非凡。
      在距離釣魚島十幾海裡的時候,他爬到船頂想要取下那面旗。當時,日本的三艘巡邏艦開始向啟豐二號發射水炮。他站在船頂,向着發射的人做了一個拇指向下的手勢。
      對方被激怒了,水炮直接對着方曉松射過來。全身瞬間像淋了一場暴雨,巨大的水流像一塊布一樣捂住眼睛和鼻子,沒有換氣的機會“感覺像要窒息”。那面旗也被衝斷了。


      島上衝突
      被抓是早就預料到的結果。
      方曉松和四位保釣人士在島上待了一個半小時。有近一個小時,日語,中文,嚷成了一片,雙方都在說釣魚島是自己的領土。日本人舉起了事先打好的A3紙,上面有“釣魚島是日本領土,請你們回去”的字樣。方曉松說,“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請你們滾開”。
      在整個登釣魚島的過程中,這種強調一直存在。啟豐二號距離釣魚島20海裡時,日本的巡邏艦跟隨在後面,通過船上的字幕和高音喇叭一遍遍播放:“釣魚島是日本的。”
      在被撞擊的時候,八個人進行了舉手錶決,是否把船擱淺在釣魚島。方曉松投了贊成票。他說,這樣,在釣魚島終於有了中國的東西。以後,每年都有理由來釣魚島,就說來看我們的船。
      方曉松也希望能把釣魚島上的東西帶回去。
      雙方在一陣吵嚷之後,誰也不知道下一步會怎麼樣。看管方曉松的是一個琉球人,會說一點中文。方曉松說腳痛。他讓對方看了一下自己沒穿鞋的腳。然後彎下身子,偷偷撿起一塊小拇指蓋大小的石頭,想塞進襪子裡。對方發現了,要他交出來。方曉松緊緊攥在手裡,最終還是被打掉了。
      方曉松他們和啟豐二號一並被日本人帶走了。
      方曉松想多看幾眼釣魚島。回過身,他看到了日本在釣魚島的岩石上畫的國旗。那塊石頭因為長時間的風化開裂了,裂縫正好位於日本國旗的正中。“就好像沒有塗漆一樣”。方曉松覺得這是老天爺的暗示,“釣魚島不是他們的”。
      他看到了日本的燈塔,看到了日本在釣魚島上搭的一個小石屋。那34個日本警察從那裡面拿出他們的露營裝備。他還想看看日本人在釣魚島上養的山羊,沒有看到。陽光很強,暴曬,他一直在看着這片長滿了一米多高帶刺植物的小島。
      這個他盼了十年才登上的釣魚島。
     

      參與保釣10年
      他開始凝視釣魚島,是2002年。
      方曉松可以算得上中國第一批網民,他從1995年開始上網。在2002年,他認識了中國保釣同盟網的網友,開始參與保釣。因為這參與,他找了張地圖想看看釣魚島的樣子。
      在地圖上,釣魚島小得幾乎看不見。“我想登上釣魚島。”他說,就像信宗教的人心中都會有一個聖地,釣魚島是保釣人的聖地。他曾經多次嘗試過登釣魚島,但越來越難,漸漸成了一個奢望。
      2007年,他曾經嘗試過從廈門去釣魚島,結果船還沒出海,就被攔了下來。2008年,他以中國民間保釣自願者協會的身份去浙江找船,想要租一條船出海。他找了浙江寧海的朋友,找了七八家漁民。方曉松說要想去釣魚島,要明明白白跟漁民說,這是一個冒險的事情。最終3家有了意向。那個時候價格談的是7萬,再加10萬押金。
      方曉松回到深圳,和協會成員協調好,再打電話准備付定金,漁民那邊卻都以“不方便”拒絕了。方曉松說,也許是有不得已的原因吧。       方曉松沒有放棄過找船出海,一群保釣的朋友在一起,還會訓練自己。
      他們在廈門實行海上適應能力訓練,練習如何才能不暈船。方曉松掌握了一個訣竅,此次出海,他總是坐在船的中央,隨着船的搖擺度左右搖,保証自己不吐。他說做這種練習,是為了“能夠不拖累其他人”。
      為了登島,他們還練習了射箭。考慮到日本巡邏船的阻攔,方曉松和朋友一起想了個辦法。如果離釣魚島只有幾十米時,可以用弩把小國旗射到釣魚島上。他們經常會帶着弩找個荒郊野外練習。這一次,方曉松沒有帶弩。沒有人想到這次出海居然登上了釣魚島。他當時從深圳到香港的時候,他的一個朋友說,這一次你們只有0.05%的希望。方曉松也只是帶了兩套衣服,一把瑞士軍刀和移動電源。
      這一次為紀念“8‧15”(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兩岸三地的保釣者一起准備登島。方曉松是因為離香港近,就參加了香港保釣行動委員會的出海。 居然成了。
      船駛出香港進入公海後3公里,船上的人吹口哨歡呼。那個時候,還沒有人敢想,這一次會成功。
      日本巡邏艦的水炮衝擊,船體撞擊之後,三艘巡邏艦想在前面攔截住啟豐二號。啟豐二號因為身子小,靈活,從三艘巡邏艦後面繞了過去。
      方曉松一下子意識到,他們能登上釣魚島了。


      要把故事講給4歲女兒聽
      以前,方曉松在明信片上見過釣魚島的樣子。他曾經和其他保釣人士一起製作了5000張明信片,上面有一張釣魚島的照片。方曉松和其他人一起到郵局蓋戳,寄給關心釣魚島的人。
      雖然看過那麼多次照片,他沒有想到真實的釣魚島這麼美。 在20海裡的時候,看到一個很小的點。他站在船頭,看着釣魚島一點點變大。碧海,藍天,白雲,包圍着那個綠色的小島。他在用相機拍,一直到釣魚島的整體在相機裡再也裝不下。
      這是一個夢寐以求的時刻。方曉松至今仍然覺得自己幸運。在內地,他是第八個登上釣魚島的人。他說他以為夢想從來遙不可及。
      方曉松不是一個激烈的人。他喜歡講理,“以理服人”。尤其是在釣魚島的事情上。每次朋友聚會,一有新人加入,他就會把話題引到釣魚島上面。有些人覺得煩,方曉松也不發脾氣。他會探討國家的海權,講到子孫的利益。他還會幫忙組織一些關於釣魚島問題的研討會。他喜歡能夠從法理上講明問題的保釣者。
      方曉松35歲,他說,自己這一代接受的愛國主義教育烙印更深。
      堅持十年的保釣者不多。方曉松說自己有時候也有壓力,比如家庭。他這次去釣魚島之前,家裡一直不知情。這一次,他打算把自己去釣魚島的故事講給4歲的女兒。他要告訴女兒,什麼是領土,釣魚島是什麼樣子的。
      這是我一輩子最驕傲的事情,方曉松說。     



啟豐二號與日艦周旋。兩艘日艦包夾啟豐二號。

保釣勇士持中台旗衝上釣魚島。方曉松凱旋歸來,接受媒體訪問。

方曉松在啟豐二號靠近釣魚島時用手機自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