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鐵路穿越羅布泊 只運貨不運人
( 2012-08-17 )



6月19日,工程列車運行在剛落成的南湖特大橋上,這座橋是哈羅鐵路的標誌工程之一。新華社

7月22日是中國農曆節氣中的“大暑”,中國大部分地區一年最熱的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這一天,最後一段鐵軌平穩落在新疆哈(密)羅(布泊)鐵路終點站——羅中站,羅布泊從此告別了沒有鐵路的歷史;今年年底,這條“全世界最奇特的鐵路”將正式運營。

      位於新疆塔里木盆地東側、若羌縣境內的羅布泊曾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湖,公元二三世紀以前,這裏曾孕育了神秘的古樓蘭文明,上個世紀初,湖面面積仍達500平方公里,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和其他著名的絲綢之路研究者,在搜尋古文明痕跡的旅途中,還可以乘船在鹽湖的部分地區航行;20世紀中後期,周圍沙漠化嚴重,湖面開始萎縮;1972年,羅布泊完全乾涸。


      沒為乘客留位子
      德國《世界報》在評論哈羅鐵路時稱,這是全世界最奇特的鐵路:它只有373.8公里長,但每公里造價卻相當於100萬歐元(約合764萬元人民幣),因為它通向被稱為“死亡之海”的鹽鹼荒漠的腹地。
      羅布泊有幾個別稱,讓人望而生畏:“死亡之海”,“無人區”,“生命禁區”。“通往羅布泊的鐵路,是一條穿越無人區的鐵路。”哈羅鐵路2010年開工建設,正線全長373.8公里,北起哈密南火車站,途經花園鄉、南湖、沙哈、巴特、鰱魚山、黑龍峰、多頭山、東台地、羅中9個車站,直達羅布泊。羅布泊全年365天有近200天颳大風,最大風力超過13級。為了防風保路,鐵路兩側還建設了4道共840公里長的防沙固沙網。
      神秘的羅布泊一直吸引着來自世界各地的探險者,“哈羅鐵路是一條揭開羅布泊神秘面紗的鐵路。”在一些探險者看來,如果有一天能夠乘坐火車進入羅布泊,那將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但當地文物保護部門與旅遊局強調,目前羅布泊還不允許私自進入,哈羅鐵路途經9座火車站,卻沒有為乘客留位子——目前修建的哈羅鐵路是單線,主要用於貨運,但都預留了複線位置。


      鉀鹽儲量數億噸
      鐵路的終點羅中鎮,也叫羅布泊鎮位,於若羌縣境內的羅布泊腹地,只生活着4000多人。羅中站附近,新疆羅布泊鉀鹽有限責任公司是“百里無人區”唯一的大型建築群,這裏剛剛建成投產了年產120萬噸鉀肥項目,另外一個170萬噸的二期項目也開工建設。
      羅布泊地下埋藏着豐富的資源。1964年,科學家彭加木就提出,羅布泊窪地可能存在重水和鉀鹽礦,並對羅布泊周圍展開了踏勘。中國地質部門後來的勘探表明,在羅布泊,僅羅北區和東西台,鉀鹽儲量就達5億噸,目前中國每年需要鉀肥1000多萬噸,其中約70%依賴進口。
      為緩解中國鉀肥緊張局面,2006年2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核准新疆羅布泊鉀肥生產基地年產120萬噸硫酸鉀項目。因為現有公路運力有限,而且運費昂貴,亟待新建鐵路提供充足的運力保障,2009年12月15日,哈密至羅布泊鐵路初步設計報告正式獲國家鐵道部批復。
      除了鉀鹽,羅布泊這片荒漠中還沉睡着更多的寶藏:煤、銅和黃金。很多人都相信,鐵路鋪通之後,會有更多的人來到羅布泊。
      羅布泊會發生其麼變化?前些年,曾有專家提議引水回灌羅布泊,讓這裏重現生機,但這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或許,今天人們能做的,是在羅布泊面前,對自然多幾分敬畏之心,避免出現新的羅布泊。“站在羅布泊邊緣,會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你會感到這胸膛裏面深藏的痛苦與無奈。”

      “除了不缺氧 啥都缺”
      哈羅鐵路鋪架項目部第一架子隊共有一百多人,他們組成了哈羅鐵路的先遣部隊,呼守聖就是其中的一員,參加過青藏鐵路的鋪設。
      當年鋪設青藏鐵路時,嚴酷的自然環境給施工人員帶來極大的考驗,青藏鐵路因此被稱為“天路”。呼守聖將青藏鐵路與哈羅鐵路比較以後覺得,哈羅鐵路的艱苦才是“別有一番滋味”。“青藏鐵路施工的時候我去過,高原上雖然缺氧,但是有綠色,有動物;再看看哈羅鐵路沿線,連根草都沒有,除了不缺氧,啥都缺。”哈羅鐵路沿線的9個站點,除了花園鄉站和南湖站附近還能看到居民,其他7站所過之處均無人煙,越接近終點,就越接近羅布泊腹地,也就越荒涼。
一年365天,羅布泊200天飛沙走石,最大風力超過13級。風把架在平板列車上的彩鋼房宿舍吹得像搖籃一樣。一位被稱做“飛哥”的老工人,有一次在外作業時突遇狂風,工具、安全帽全被吹跑,幸好他死命地抱住了鋼軌,人才沒被吹飛。更嚴重的一次是彩鋼房也被大風吹翻,冰箱、電視機像石頭般滾下路基,“還看見錢在空中亂飛呢,不知道是誰的。”
      “冬天最低氣溫可以達到零下30℃,夏天地表最高氣溫可以達到70℃,夏天我們都不敢摸鐵軌,簡直燙死了。”呼守聖說。一年之間,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溫差可達100℃,而“軌縫的伸縮變化是有標準範圍的,冬天的軌縫在15到18毫米之間,夏天超過44℃就沒有軌縫了。設計人員當初已經考慮到了氣溫的影響,我們施工時儘量選擇清晨和傍晚,減小氣溫對鐵軌的影響。”
      哈羅鐵路橫穿羅布泊鹽湖區,地表以下的巖土不是沙石泥土,而是層狀分布的白色晶體,這些白色晶體被稱為“巖鹽”,富含硫酸鹽、鈣芒硝等,遇淡水極易溶解,施工人員正是要用這些巖鹽作為路基的填料。這見水就化的路基該怎麼建,國內外都沒有可供借鑒的方法,巖鹽路基的3個試驗段建設耗時近半年,反復試驗,終於創造出了“五步巖鹽路基施工法”,基本原理是用鹵水溶解巖鹽後使之重新板結,然後做到嚴格防水,使路基保持穩定。

      大漠深處戈壁灘 有個文物保護站
      樓蘭文物保護站建立在大漠深處的戈壁灘上,這裏常年風沙肆虐,地表溫度最高接近80℃,常年缺水缺電。由於工作條件太艱苦,能最終留下來長期工作的人很少。
      據《廣州日報》報道,在離文保站約1小時車程的地方,有一處名叫樓蘭古墓群的地方,一個名為“壁畫墓”的墓葬有點像埃及的金字塔。墓室約有1.6米高,分成相鄰的兩間房,兩間墓室的牆壁上都有一個直徑約30多厘米的盜墓洞。文保站的工作人員楊俊稱,這個墓葬是西漢年間的,發現時就已經被盜,裏面已經沒有什麼文物了。
      “一般,盜墓賊是天涼時,也就是10月中旬以後到第二年三四月份會進來。”雖然如此,楊俊他們依舊要每天巡邏兩次。由於戈壁灘裏沒有手機信號,每天,兩個人分頭巡邏前會約好時間,如果兩小時內沒有回來,還要騎電單車出去找人;有時路程遠了,也會兩個人一起出去。楊俊說,為了防止盜墓賊入侵,他們特意在沿路埋設了很多地釘。

      新疆十大未解之謎
      1  樓蘭之謎
      4世紀時,樓蘭突然消失,“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幟耳。”
      2  羅布泊之謎
      最早到新疆考察的中外科學家們,曾對羅布泊的確切位置爭論不休,最終問題沒有解決,卻引出了爭論更加激烈的“羅布泊遊移說”。
      3  大耳朵之謎
      1972年7月,美國的衛星拍攝的照片上,羅布泊酷似人的一隻耳朵,不但有耳輪、耳孔,甚至還有耳垂。對於這隻地球之耳是如何形成的,眾說紛紜。
      4  詭異之謎
      有人稱羅布泊地區是亞洲大陸上的一塊“魔鬼三角區”,古往今來很多孤魂野鬼在此遊蕩,枯骨到處皆是。
      5  尼雅之謎
      英國人斯坦因在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南緣尼雅河畔,尼雅遺址,並挖掘出封存了千年的各種珍貴文物12箱之多。
      6  喀納斯湖之謎
      “喀納斯”是蒙古語,意為“峽谷中的湖”。美麗靜謐的月亮灣是喀納斯的標誌景點。據說,湖裏有一種“湖怪”——巨型哲羅鮭。
      7  巖畫之謎
      新疆遺存的巖畫有刻畫和彩繪兩類,主要見於高山牧場、中低山區;有的巖畫則在懸崖峭壁,當初是什麼人、怎樣刻上去的,無人知曉。
      8  石人之謎
      在新疆廣闊的草原上,人們常常可以看到屹立着的一尊尊石雕人像。這些石人是誰雕鑿的?屬於哪個民族部落的文化遺產?學術界至今無一致意見。
      9  麥田圈之謎
      麥田圈是指由於不明原因所致的各種有規律的巨形圖案,因主要在麥田中出現,故稱“麥田圈”,極可能是地球以外的高科技生命體所為。
      10 乾屍之謎
      新疆出土的古屍均屬於乾屍,“樓蘭美女”是迄今為止新疆出土古屍年代最早的一具,其所代表的人群,至今在考古界仍眾說紛紜。

      面積超過浙江 人口只有四千
      哈羅鐵路的終點站是“羅中”,它的另一個名稱是“羅布泊鎮”。羅布泊鎮2002年建鎮,級別為正縣級,但名義上屬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該鎮是中國行政面積最大的鎮,面積差不多是台灣和海南的總和,比一個浙江省還要大;不過,人卻是最少的。
      羅布泊鎮轄四個自然村,分別是羅布泊村、樓蘭村、紅十井村、紅柳井村。當前人口主要集中在羅布泊村,總人口4000余人,其中,在鉀鹽企業工作的1500人,建築業2000余人,服務人口500余人。所謂的鎮,其實只有一排小房子,鎮政府是一棟二層小白樓。據悉,羅布泊剛建鎮時,鎮辦公室是像貨櫃一樣的鐵皮房子,鎮上的建築就是帳篷、地窯子、鹽塊房等等,羅布泊鎮的飲用水要從幾百公里外的哈密運來,一個立方大概要400元人民幣。
      就是在這個人很少的大鎮,有聞名世界的樓蘭古城遺址,有海頭古城遺址,有土垠遺址,有中國最大的雙峰野駱駝保護區,有獨特的雅丹地貌,還有24家礦山企業。
      樓蘭古城為什麼會突然消失,到現在都還是一個謎。“樓蘭在哪一個年代消亡,也是一個未知數。目前,我們只知道,樓蘭最繁榮的時期是魏晉時期。”
      舉世矚目的樓蘭無疑是一張響亮的名片。最近幾年,若羌縣當地的經濟明顯升溫,隨着哈羅公路的通車,這種趨勢更加明顯。這兩年,若羌縣城的房價也不斷上漲,現在縣城的房子已經要2000多元一平方米。縣城裏,不少房地產項目正在加緊建設當中。
      若羌的交通條件也在改善,以前走出去只有哈密一個通道,現在從格爾木、敦煌都很方便。樓蘭機場選址報告已經獲批,可研報告也已完成;從烏魯木齊到若羌的高速公路開始修建。

      距離45公里 開車4個小時
      目前的樓蘭,除了樓蘭文物保護站的幾名工作人員之外,沒有其他的居民。
      神秘的樓蘭古城距離樓蘭文保站僅45公里,不過就算是坐全世界最好的越野車前往,這段路也需要跑4個小時。由於路況十分艱險,通往古城的這段路被稱為世界上最難走的路。到過樓蘭古城的人都有着刻骨銘心的記憶,“能從樓蘭活着出來,就是勝利”。去年9月份的一個晚上,因為電單車壞在古城裏,晚上又沒有手電筒,文保站的李鵬飛從樓蘭古城走到了文保站,整整走了一晚上,共46公里。

      彭加木留言“我往東去找水井”
      第一個至羅布泊的中國考古學家是於1930年代兩度前往的黃文弼,他在這一帶發現了七十多枚漢文木簡,其中有四枚寫有西漢紀年,他將此地命名“土垠”。1980年,中國科學家彭加木在羅布泊科學考察時失蹤。1996年6月,中國探險家余純順在羅布泊徒步孤身探險時死亡。
      1980年5月,彭加木率隊考察羅布泊,6月17日,他獨自去尋找水源,並留下字條:“我往東去找水井。彭。”就此失蹤,迄今,一直未找到遺體。對他的失蹤,曾風傳過各種說法和猜測。
      廣東省番禺人彭加木生於1925年,從1950年代開始,他參加了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的工作,十余次進入新疆,協助建立科研基地,後籌建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1979年兼任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院長。
      1980年6月16日傍晚,彭加木及科考隊隊員到了羅布泊東岸庫木庫都克,當晚9時30分,彭加木向前沿指揮部發出求救的告急電報:“我們缺油和水,請求緊急支援油三百公斤,水五百公斤,現有的水只能維持至十八日。”指揮部收到電報,翌日晨9時回電:“同意送物資,就地待命。”彭加木的意見是,不要坐等,應該開車到羊達克、紅十井一帶去找水,但科考隊的其他人並不同意。
      接近中午,科考隊又收到電報說,飛機將於18日送水500公斤,請科考隊原地等候。副隊長汪文先拿着電文去找彭加木,一看彭加木不在,沒有在意。又過去半小時,司機王萬軒去車裏拿衣服,首先看見了一張攤開的軍用地圖,他想收起地圖,結果發現地圖旁邊有半張16開帶紅格的信紙,上面用鉛筆寫着:“我往東去找水井 彭 17/6.10:30。”
      到下午3點,彭加木還沒有回來,隊員們着急了,向東找去。沒走多遠,就在長着枯死的蘆葦和雜草的沙地上發現了彭加木的腳印,於是,沿着足跡尋找,可是始終沒有彭加木的身影。6月18日凌晨兩點,科考隊發出電報:6月17日上午,彭加木隻身外出找水,不幸失蹤!
      當年曾有轟動全國的4次大尋找,天上有飛機,地上有軍人,還動用了警犬,採用“地毯式”、“拉網式”尋找40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卻連一件遺物都沒有找到。                                                           



樓蘭文物保護站的工作人員在觀察保護區情況。

這是2010年7月拍攝的哈羅鐵路南湖特大橋施工現場。新

遠眺位於羅布泊深處的鉀鹽公司。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