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藏寶人在大溫
( 2012-08-10 )



徐鳳華不僅喜歡收集冬奧運紀念品,也很喜歡冬奧運服裝。收藏的愛好,豐富了老方的移民生活。冬奧運期間,Helen收集到的觸摸金牌時佩戴的一雙手套。 徐鳳華收集的嶄新澳門龍年福錢,都是連號的,非常珍貴。

常常聽人說,生活在溫哥華,是好山好水好無聊,因為再好的風景也有看膩的時候,日復一日的平淡生活讓人沒有了期盼與追求。然而,一群業余收藏愛好者的藏寶生活和收集經歷,不僅讓人大開眼界、嘆為觀止,也使普通人對收藏、鑑寶、交換、分享有了新的認知。
他們收藏的種類很多,郵票、錢幣、紀念章、紀念冊是最常見的;他們收藏的智慧很高:藏品無貴賤,物以稀為寶;收藏無止境,戒貪;收藏戒衝動,等待是美德;花錢不在多,慧眼識真金;佔有只是短暫的幸福,放棄才是永久的佔有;一分一世界,一幣一乾坤……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藏寶世界,探索那些寶藏後面的人文風情、歲月痕跡……
圖文:記者靖蓮英

      情牽冬奧運 無悔追尋成永恆
      喜歡收藏的人大多會給自己的收藏設定一個範圍,一個方向,但是徐鳳華(May Choi)卻不是這樣的人,她甚至認為她會喜歡收藏是件奇怪的事情,而她在不知不覺間擁有了那麼多令人嘖嘖稱奇的收藏品,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來自廣州的徐鳳華很直爽,說話聲音洪亮,一點也不拖泥帶水。“我從小就討厭學英語,卻莫名其妙來到了加拿大;我一直對收藏沒有任何概念,卻因為是家裡最後一個離開家鄉的人,不得不隨身帶着父親的收藏品和幾十年的心血開始移民生活。即使是現在,我加入了本地的集郵學會,有了很多的各類收藏品,也依然沒有一個固定的收藏目標和方向。”
      說到收藏,由於各人的出發點不同,所以終結點也不一定會相同;對待藏品,有的人在乎天長地久,也有人只要曾經擁有。在收藏過程中,徐鳳華只要收集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能夠與同好們互相交流和分享,就很開心。至於這些收藏品的價值、收集這麼多的東西做什麼用等等,她不會考慮的。
      還在廣州讀小學時,徐鳳華的父親經常會出差,所以家裡會收到父親在外地寄回家的各種信件。而他父親是一個愛好集郵的人,不僅會珍藏收到的各種信件的郵票,還會常常看到漂亮的郵票就買多幾套留下來。
      那時人們普遍工資不高,徐鳳華有兄弟姐妹7人,家裡的生活負擔很重,但她父親寧願不抽煙少喝茶也要購買心儀的郵票。
      後來她的哥哥姐姐們都長大成人,紛紛離開廣州去澳門、美國和外地工作謀生,徐鳳華就幫父親寄信給哥哥姐姐們。“每次父親讓我寄信時,都囑咐我多買幾張郵票留着。如果寄2封信,就買10張郵票,多余的就放在筆記本裡夾着保存起來。時間長了,也有了許多花花綠綠的漂亮郵票了。”徐鳳華回憶說。
      後來徐鳳華的父親去世了,她的弟弟妹妹也離開廣州闖天下,家人不放心她一個人留在廣州,於是她搬家到珠海,與居住在澳門的母親每天在早晨的集市上見面,她幫母親買蔬菜和一些日用品,母親給她送來親手煲好的湯,母女倆在集市上會面和交換,倒也像生活在一個城市一樣。
      1990年,徐鳳華來到了溫哥華,開始了她的異域生活。別人來的時候都是帶很多日用品和衣服等,她卻把父親留下的集郵冊都帶來了,因為那是父親一輩子的心血和愛好,她覺得自己有責任替父親保管好。
      新移民的生活都大同小異,找工作,找對象,成家立業,柴米油鹽過日子,徐鳳華也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在普通的移民生活中,唯一一點不同的是她會購買一些加拿大出品的中國生肖郵票,以補充父親留下來的集郵冊。
      但是2010年溫哥華冬季奧運會的召開,令徐鳳華的收藏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和飛躍。
      溫哥華申請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功,令很多溫哥華人感到驕傲和自豪,徐鳳華也是其中的一個。在申奧成功後,加拿大的皇家鑄幣廠(RC Mint)從2007年就開始生產和發行與冬奧運有關的流通紀念幣,她看到那些設計精美的流通1元(Loonie)硬幣和25分(Quarter),就忍不住買了一卷又一卷,皇家鑄幣廠歷時幾年發行的一套17枚(2枚一元幣,15枚25分幣)冬奧運紀念幣,她都收齊了,還有很多多余的都送給了新開始收集的藏友們,而且她在收集這些硬幣時,有部分還是溢價買到的,但她一律以面值價格換給藏友,使得藏友們送給她一個“徐大善人”的美名。
      到2010年2月的冬奧運和殘奧運在溫哥華舉行的那一個月時間裡,徐鳳華的奧運紀念品收藏又上了一個台階。這段時間,她的有關冬奧運的收藏品從海報宣傳畫、奧運場館紀念封、紀念冊、郵票、紀念錢幣、吉祥物、冬奧運火炬手的簽名發展到世界各國發行的冬奧運徽章等,豐富多彩,每一樣都令人愛不釋手。特別是徐鳳華收集的冬奧運徽章已經多達三千多枚,且都是成套成冊的,琳瑯滿目,讓人嘆為觀止。
      冬奧運徽章以一枚大約6元的成本收購和交換來計算的話,徐鳳華花在這些徽章上的金額就將近2萬元,而她收集徽章過程更非一帆風順。
      “在冬奧運召開的那些日子裡,我每天都忙碌無比。早晨很早就起床,送兒子上學後,我就背上背包,乘公交車向溫哥華市中心方向進發,那裡是冬奧運期間紀念品收集和交換的寶地。我的背包裡有水瓶,有麵包,還有冬奧運活動的時間和地點名錄,還有冬奧運紀念品交換地圖冊,也有用來交換的紀念徽章等。”她回憶說。
      那段時間,加拿大皇家銀行(RBC)會在街頭向行人和遊客免費贈送奧運紀念幣、紀念徽章和紀念卡(裝紀念幣的Holder);皇家鑄幣廠也舉辦了砸奧運Token,摸奧運金幣的活動,冬奧運火炬點火儀式、熄火儀式,她全部都參加了。
      她還曾在Robson廣場的奧運紀念品交換(Pin Trading)大廳裡免費租用了一個攤位,一般一次4個小時,她把多余的奧運徽章擺在攤子上,自然就有同好和遊客來交換,“如果有遊客喜歡我的徽章而他沒有可以用來交換的,我就讓他去旁邊的商店裡買我需要的徽章來與我交換。”
      有時候她上午在溫哥華市中心,下午又趕去位於烈治文的溫哥華國際機場,因為那裡也有交換活動和攤位,而且在機場容易換到世界各地的紀念徽章。這種一天趕兩個場地的時候,她一天最多可以換到一百多枚徽章。
      不過這樣的戰果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因為吃午飯的時間都沒有,只能吃麵包充飢。那段日子,徐鳳華時常一天在外面一跑就是十幾個小時,晚上回家後也覺得腿疼和辛苦。“但是冬奧運結束後,我不用天天往外面跑,也不辛苦了,卻感到異常的失落。真的,非常非常的失落。”說起這段經歷,徐鳳華依然滿是憧憬、興奮與不捨。
      用這些藏品,徐鳳華參加和獨自舉辦了溫哥華的多個不同專題的藏品展示會,如2011年的紀念辛亥革命百年郵品展,2011年的冬奧運週年紀念品展覽,2012年的情人節郵品暨冬奧運兩週年紀念品展,2012年五月亞裔文化節紀念郵品展,2012年溫哥華中華郵幣學會成立二十週年紀念郵品展等等。
      每次在展覽會前,她都要精心準備不同專題的藏品,力求讓參觀者不虛此行;展覽會上,她也是最忙碌的一個,為參觀者準備一些流通的平價的紀念硬幣是她的保留項目,常常是兌換的人絡繹不絕。每當這個時候,她瘦小的身影被參觀者和藏友們圍繞着,幾乎淹沒在人群中,卻給她周圍的人留下了高大、執着、無私、信任的印象。

      一分一世界 一幣一乾坤
      移民來自台灣的老方(上圖),成為世界錢幣的愛好者和收藏者,也有點偶然。年輕時老方從事的工作與玉器鑑定和買賣有關,對收藏並不陌生。
      在台灣工作和生活時,老方有閒暇喜歡去世界各地旅遊,每趟旅行結束後,都會有一些旅遊途徑地方的零散錢幣存留下來,他會把它們放在一個盒子裡,有時間翻出來看看,乘機回味下旅途中的趣事;他的兩個表兄弟都有駐外國工作的經歷,知道老方的這個習慣後,也會把手頭的一些零散各國錢幣送給他,不過,那個時候的老方只是把它們都收集在一個盒子裡,放在抽屜的某個角落,並不會過多地關注和研究它們。
      近些年來,老方在溫哥華基本就處於退休的生活狀態,除了熱心地參與社區的一些義工活動外,閒暇時間越來越多。2011年初,他偶然看到了本地一個中文網站上有關“錢幣交流活動小組”的帖子,看了一些熱心錢幣收集的藏友和網友的各種討論後,老方想起了自己家抽屜裡的那些“寶貝”,便也參加這個小組的討論與分享,也就正式開始了自己的錢幣收藏生活。
      半年多後,老方收集的加拿大流通錢幣基本就可以成冊和有一定規模了,就是說差不多都收齊了,除了那些發行量特小、發行年代久遠、基本退出流通市場的錢幣外,這也意味着他的收藏遇到了瓶頸——能交換的已經都有了,換不到的除了高價購買一途別無他法,所以他急需尋找新的途徑和方式來豐富和完善自己的收藏。


      產生研究錢幣興趣
      而在收集的過程中,他興起了對錢幣的研究興趣,而藏友們交流和分享的美輪美奐的各國錢幣,更讓他興起了系統收集世界各國錢幣的念頭。
      老方有想法後,就立即付諸行動。乘着回台灣探親的機會,他跑遍了臺北的大大小小的古玩店、收藏店,為自己的收集和交換活動準備“貨源”——購買了一批大陸和台灣發行的各年代錢幣。
      手中有“貨”後,老方也不急於開始交換。他登錄了幾個世界各地的錢幣交流論壇,註冊帳號後也不急於發言,潛心觀察和學習其他藏友的交流方式以及交換的規則。
      通過一個多月的觀察,老方發現錢幣的世界說穿了還是人的世界,每個人都是在與擁有錢幣的人打交道,藏友的人品和性格都在交流與交換中表露無遺。而老方始終抱持着平等、平淡的心態,他認為:“每個錢幣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就算你有數不清的稀世珍品,而缺少他手中一枚普通的錢幣,那麼他那一枚就比你所擁有的都珍貴。你也只能用你的稀世珍品去一對一地換取他的普通錢幣。真正的錢幣愛好和收藏者,注重的是錢幣背後的歷史和設計者的匠心,因為錢幣不會說話,它們走過的歲月痕跡、它們經歷過的人類生老病死、它們見證過的歷史的動亂與發展,都有待於我們在放大鏡底下去探索,這個探索的過程美妙無比,而探索、心儀、索求、得到的過程更是讓每個收藏者心嚮往之,且樂此不疲,且衣帶漸寬終不悔。”


      潛心準備 主戰場在法國
      觀察、比較、選擇之後,老方開始了他的世界錢幣交換之旅。他選擇的主戰場是總部在法國的一個以歐洲錢幣愛好者為主要成員的錢幣交流論壇。之所以這麼選擇,老方有自己的考慮。老方說:“選擇一個位於歐洲的錢幣論壇,便於我自己易於找到需要的世界各國錢幣(主要是歐洲錢幣),北美的錢幣我已經有了,亞洲的也有很多,我最缺也最感興趣的還是歐洲錢幣。另一方面,在這個論壇,我的收藏品也易於成為其他藏友的目標——他們大多缺少中國錢幣和北美的錢幣,所以我一進論壇就成了‘香餑餑’,對我的錢幣感興趣且主動發信息詢問的,幾乎天天都有。”
      老方整理上網的交換清單上,主要是加拿大和台灣的硬幣,他共列出了70多個品種,500枚左右。雖然表示興趣的藏友很多,但能夠真正成交一筆交換也很不容易,畢竟都是從未謀面的陌生人,又做不到錢貨兩訖,彼此間交易成功完全靠的是誠信和見識。
      老方至今還記得他的第一筆交易,對方是個荷蘭人,也是那個論壇的“前輩”——TA有一長串的交易成功後的好評列在那裡。作為一個沒有交換記錄和評價的“新人”,老方接受了對方的苛刻條件:先給對方寄出所需交換的錢幣,對方收到後立即給老方寄他需要的。對方也不隱瞞自己的要求有點苛刻,但對方的理由也說服了老方——沒有交換記錄就有理由擔心。
      當老方決定同意對方的要求時,這個荷蘭“前輩”又不厭其煩地教給老方一些保證自己利益的郵寄心得,比如不超重,自作保護層,不一次郵寄太多等等,讓老方也體會到了對方的誠意。當然這個第一次交換很成功,荷蘭“前輩”收到老方的郵包後,第一時間寄出TA早已準備好的錢幣,並立刻上網站論壇為老方寫下了第一條好評。        下轉頁22

      硬幣郵寄的常識與貼士
      已經有了一年多的與國際錢幣愛好者交換經驗的老方,對於如何郵寄硬幣也有一套自創的心得和經驗,這些經驗有些也得自於海外資深網友和幣友的建議,並加上了他個人在郵寄過程中碰到問題、解決問題等的經驗總結,其要點如下:
      1,任何硬幣在郵寄前都需要完善而專業的打包處理。這是因為:a.在郵件的運輸過程中,郵局的普通大郵袋裏的各種郵件會因為搬運、裝卸等外力作用,產生互相推擠、摩擦等,特別是國際郵件,中途需要轉換的站點更多,經歷的擠壓也更多,所以需要堅固的包裝來保護硬幣;b.大批的單個郵件在互相推擠之時,太單薄或不合適的包裝,會使得硬幣的輪廓可能會被“壓”到“原形畢露”。而任何一個郵包當被發現它裏頭裝的是硬幣時,無異於是在向心存不良者發出公開邀請信,也就是中國老話說的“開門揖盜”;還有郵包在晃動時,沒有打包處理的硬幣會產生叮噹作響的聲音,也仿佛是在引誘盜賊動手竊取。
      2,不能直接用膠帶來固定硬幣——他們會沾粘硬幣,事後難以清除,並將永久地破壞硬幣的品相。如果想要使用膠帶固定硬幣,就應該把每個硬幣先包在白紙或玻璃紙(保鮮膜)裏,再使用膠帶固定硬幣。
      3,當你在寄出硬幣時,要確保它們都已經包裝妥當。硬幣不應該在信封內四處滑動,即使信封被撕開,它們也不應該會立刻散落出來。如果沒有裝硬幣專門的 holder,你可以簡單地以 cardboard (薄紙板) 當支撐,將每枚硬幣以保鮮膜包裹後,再以膠帶固定在紙板上,使它們不會滑動或散出。
      4,使用內部有額外保護層(泡泡紙)的信封。金屬的硬幣固定後,裝在這種多了一層厚厚的保護膜的信封裏,會使得它不容易從外部看出郵件內容。如果想減低郵寄成本,把硬幣裝在一個普通信封內郵寄,也可以在信封內加墊——例如前後兩片額外的紙板,使其他人不易從外部立刻檢測到信件內容。郵寄前試着搖動郵件,確保你不會聽到裏面硬幣有互相撞擊的聲音。
      5.國際郵件需要填寫寄件報關單時,要適當地描述郵件內容。在寄送國際郵件時,通常報關單上寫 “hobby supply”而不是寫“Coin”(硬幣)。美國郵政局對於若干國家郵寄硬幣或貨幣有特別的郵政限制,但加拿大郵局對於投遞 “hobby supply”郵件沒有異議。在報關單上老方也寫過“numismatic”或 “tokens”,但從未寫過“coins”。

      予人玫瑰 手留余香
      當記者開始對Helen Li進行採訪時,Helen謙虛地表示:“我稱不上收藏愛好者的,只是非常業余的收集者吧。而且我收集的東西很有限,大多是無心所得。不過,每一件無心所得的後面,都有一段難忘的小故事。而且在加拿大做收藏,真的是重在參與與分享,什麼升值、投資的這些概念,只在中國很有市場,在這裡,就是圖個樂!”
      其實Helen的無心所得還真是無價之寶。她的收藏之路也頗有年頭,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時期,她就開始集郵,只不過那個時候的集郵就是把來往信件上的郵票小心地取下,細心地放進集郵冊中而已。
      在最初的時候,她連像樣的集郵冊也沒有,只把郵票夾進筆記本中,像寶貝一樣鎖進抽屜裡。那個時期大紅大紫的庚申猴年郵票,Helen也收有幾枚,不過都是使用過的舊票,與那些真正的藏家收集的整版庚申猴票(市值人民幣兩百萬元左右)無法比擬。
      Helen展示給《加拿大都市報》記者看的第一個寶貝,是她的世博會護照(如圖),大家都知道溫哥華和上海都曾經舉辦過世界博覽會,普通人能夠收藏到一本護照就很開心了,而Helen卻擁有1986年溫哥華世博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兩本護照。
      所謂“世博會護照”,是由世博會舉辦城市為參觀世博園活動的旅遊者特製的一種護照——由世博會舉辦城市承制、蓋有多個世博會展覽區的紀念戳印的護照。
      Helen在2010年產生有回國探親的念頭時,就萌發了去上海觀看世博的想法,畢竟機會難得,她以前也從來沒有參觀過世博。結果,2010年5月的探親之旅成行後,最大的收穫就是參觀了世博會,那真是人生很難得的體驗,當她在中國館裡的“東方足跡”展區裡看到借助投影和高科技三維動畫技術展出的“清明上河圖”時,真的非常震撼。
      在中國館裡,她毫不猶豫地買了三本世博會護照,在接下來的遊歷中,邊參觀,邊為她的護照蓋各個參展國的特殊印戳,三天下來為她的特殊護照蓋了40多個印戳,並且花錢買了部分參會小國家(沒有戳可蓋)製作的不幹膠貼紙圖案貼在護照上,讓護照看上去更加豐富、也更加珍貴。
      沒有想到的是,當Helen帶着她的上海世博會護照參加溫哥華的由加拿大中華郵幣學會舉辦的“上海世博會圖片、郵品、紀念品欣賞”活動時,一位本地資深的收藏家很喜歡她的護照,想出錢買一本,但Helen表示這個是紀念品沒有價碼,也不想賣時,那個收藏家說:“我跟你換。”不多久,收藏家便手持兩本1986年的溫哥華世博會護照來到Helen面前,並讓Helen欣賞他的世博寶貝。
      這兩本世博護照一本是由溫哥華世博會官方發行的,另一本是由當年世博會的贊助商——加拿大皇家銀行(RBC)發行的,兩本護照都很精美,封面上的世博標誌就是現在溫哥華的地標建築——科學世界(Science World)。護照不厚,但是深藍色的封面加上金色的會標很精緻,裡面的每一頁都蓋滿了各個參展國的印章,也有中國的,整個看起來非常漂亮。
      看Helen也喜歡他的護照,收藏家毫不猶豫地把溫哥華世博會官方發行的護照遞給她,與她換取上海的世博護照。本來溫哥華的世博護照就比上海的世博護照珍貴,更何況還是官方發行的,Helen很不理解收藏家為何不用RBC發行的與自己交換。
      當Helen說出自己的疑問時,收藏家回答說:“RBC發行的世博護照上寫有我的名字,不方便送人,官方發行的這本護照就沒我的名字,與你交換就好了。”Helen說:“這樣的交換,您不是太虧了嗎?”收藏家輕輕一笑:“你開心就好!”
      收藏家的這一舉動深深地打動和影響了Helen的收藏心態——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佔有只是短暫的幸福,放棄卻能收穫永久的快樂。
      收藏只是生活的點綴,而多了一點收藏的點綴後,平淡的生活頓然熠熠生輝。當Helen得知2010年溫哥華要首次舉辦冬季奧運會時,就計劃好了要多參與冬奧運的活動,感受冬奧運的氣氛,所以溫哥華市中心的舉辦的冬奧運有軌電車觀光遊、冬奧運聖火台留影活動、冬奧運倒數計時鐘參觀遊等等,Helen都參加了,還早早買好了兩張2月15日在西溫塞普瑞斯山(Cypress Mountain)舉行的單板滑雪比賽的觀摩券。
      當她和丈夫在那天起個大早趕到搭車地點,準備上山觀看時,由於天暖雪化導致觀眾觀看的部分場地泥濘不堪且不安全,於是冬奧運組委會取消了八千張受影響區域的入場券,Helen家的兩張入場券也在其中。他們倆懊喪不已,但是也不能就這樣打道回府吧,兩人一合計,干脆再到溫哥華市中心看熱鬧去。“反正已經請假了,不如玩個痛快!”Helen說。他倆立即轉赴位於Downtown的加拿大皇家鑄幣廠(RC Mint)設在市中心的展廳去參觀,竟意外地發現當天正舉辦“觸摸2010冬奧運金牌”的活動,這可是歷屆奧運會都沒有過的活動,非常熱門而難得。於是不顧排隊的時間冗長的辛苦,Helen與丈夫雙雙排隊3小時,各自獲得一隻手背上印着RC Mint標誌的白手套戴着去觸摸金牌。
      幸運的是,Helen丈夫分得的是手心處用法語印着“我觸摸了金牌”的左手手套,Helen自己獲得的是手心處用英語印着“我觸摸了金牌”的右手手套,他們倆的手套剛好湊成了一對,非常有意義,讓他們倆排隊的疲勞頓時煙消雲散。
      現在她每次翻出這對別緻的手套觀看時,還能回想起當天抱起沉甸甸的金牌,仔細端詳金牌上具有加拿大原住民藝術風格的“虎鯨”和“烏鴉”造型的興奮場景。
令Helen深有感觸的是,2010年加拿大冬奧運的每一枚獎牌上的圖案都是獨一無二的,其圖案可能是虎鯨身體或背鰭的一部分,或是烏鴉身體或翅膀的一部分,借此獨特的設計,來強調參賽的每一個運動員的不同與獨特,既有藝術性也充滿人性的關懷。
      “收藏是點點滴滴的積累,收藏使平淡的生活生動有趣。中國的收藏專家馬未都說:‘收藏具備擁有的快樂,知識的快樂,炫耀的快樂,價值的快樂。’在我這裡還增加一個學習的快樂。”Helen充滿感情地說:“在收藏冬奧運紀念幣時,我對加拿大人喜歡的運動項目和加國原住民文化有了更多的瞭解;在收集加拿大125週年紀念套幣後,我對加拿大的地理、每個省的都會城市等瞭如指掌,不像我的一些朋友在考過了入籍試一段時間之後,又對加拿大一問三不知了,而我在收藏過程中發現收藏真是長知識,說小硬幣大世界非常貼切。通過對加拿大硬幣的收集,不知不覺中知道了各個國王登基、退位的時間,加拿大的建國史,加拿大人的特質,各原住民的特點等等,由此不僅更瞭解加拿大,也更愛加拿大了。”


      就這樣,老方的世界錢幣交流之旅正式開始,第一個月,他大約成交了16筆“生意”,在有了眾多好評記錄後,他也開始幫助新人開啟他們的第一次,這樣他在論壇的地位很快提升,就有了與同一個藏友的第二次交易,而通常在第二次交易中,大家的感覺就不是普通的錢幣交換,而是朋友間的交往了。


      無心插柳柳成"銀"
      “生活的樂趣,在於自己去創造。我們移民來加拿大不是坐監的,要學會自得其樂,否則容易得憂鬱症啊。而收藏是個怡情的愛好,可以豐富生活,但太過癡迷就不好了。”這是老方開始收藏一年多來的心得。所以,他首先絕不盲目追熱門的、溢價很多的錢幣;其次,他在收集一枚心儀的錢幣時很有耐心,願意慢慢等待——等待有藏友提供,或者在Ebay和Coin  Dealer等到大清倉的機會。
      老方認為,如果跟風收集自己不喜歡的,那不叫收藏是收貨;因為進了家門的“貨”等一段時間炒高了,會隨時見風轉舵要出“貨”的牟利的。
      有一段時間,很多藏友都熱衷與購買加拿大老銀幣,這些五十年代左右發行的老銀幣其實是流通幣,只是些含有銀子成分的硬幣,在市場上還能見到流通,只不過需要慧眼發現它們。
      老方就不急於去Coin  Dealer高價買這些銀幣,他先是研究這些老銀幣的發行年份,發行量,市場流通量,銀幣的特點和外貌等等,等他研究透了,就留意平時的找零,也上網去找最便宜的交易。
      通過各種管道,老方在一個時期買到了18枚老銀幣,共計花費 $42.21 (包含運費),而且這些陸續進門的含銀老硬幣,年代從1847年到1969年,有些已經面世一個多世紀,它們靜靜地躺在老方的集幣冊裡,無言地述說着世事滄桑,也悄悄地豐富着老方的移民生活。



徐鳳華在溫哥華中華郵幣協會舉辦的“情人節郵品暨冬奧運兩週年紀念品展”上展示自己的藏品,背後牆上的冬奧運首日封都是她收藏的。徐鳳華收集的部分由各國媒體發行的冬奧運徽章,圖中第三排都是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限量發行的。 徐鳳華收集的部分冬奧運徽章,琳瑯滿目。

老方自己繪製的錢幣交換目錄清單,非常專業。 老方從網上藏友處交換到的葡萄牙(Portugal)硬幣,上面的中文字顯示世界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無處不在。

2010年2月冬奧運期間,Helen在溫市中心的觸摸金牌活動宣傳畫前留影。Helen收集的世博會護照。左一為與藏友交換的1986年溫哥華世博會護照,非常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