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記住那些沒有摘金的英雄 
( 2012-08-03 )



女子100蝶泳銀牌陸瀅

      民眾在關心一個個奪金英雄時,往往忽略了那些衝擊金牌失敗的選手。對中國運動員來說,沒有金牌,可以說是“什麼都完了”。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男舉56公斤級23歲主力隊員吳景彪失手獲得銀牌後泣不成聲。100米蝶泳賽銀牌得主陸瀅“在中國的體制下,隊員都習慣訓練休息再訓練,只會一味的訓練,這樣是不對的。”一番感慨,引起譁然。
      倫敦奧運女子100米蝶泳這個項目對許多選手來說,任務只有一個,就是來當世界新紀錄創造者、美國名將沃爾默的陪襯。隨着焦劉洋的出局,決賽場邊連中國記者的身影都找不到。沒想到陸瀅奮起直追,最終以落後沃爾默不到1秒的成績奪得亞軍。


      中國選手心理包袱大
      和以往那些拿不到金牌就好像輸掉全世界的中國選手不同,賽後的陸瀅沉穩大氣談到“在中國的體制下,隊員都習慣訓練休息再訓練。中國人的想法習慣就是如果我練得很累,才會休息,什麼業余愛好都沒有,把自己框在一個圈子裏,只會一味的訓練,這樣是不對的。在國外,隊員訓練外會讀書,有自己的活動”這番抨擊體制的言論激起軒然大波,被迫離開中央電視台的前著名體育主持人黃健翔直接在微博上說,“這孩子,比賽還沒結束呢,怎麼就開始拐彎批評體制了呢?膽子也忒大了……”但很多網友對陸瀅的看法表示支持,並鼓勵她在接下去的比賽中只要自己滿意就好。
      和陸瀅不同,更多中國選手心理包袱很大,比如中國男子舉重的運動員,計劃內金牌沒拿到,簡直無法想像今後的日子怎麼過。
事實上,對吳景彪、張接“過分苛求”的,絕不全是中國的媒體和廣大普通體育愛好者,恰恰是體育主管部門——在他們看來,“丟了”奧運金牌幾乎就是“罪不可赦”。“本來這次中國代表團就非常低調,生怕成績不好被大家罵,就連代表團人數和上屆北京奧運會時相比都少了一半,畢竟咱們國家搞體育主要還是靠行政撥款,花的是納稅人的錢。”有代表團成員表示,“所以越是這樣,就越要求有奪金實力的選手必須衝金。”
      事先誰也沒想到男子舉重會率先連連受挫——舉重在中國奧運戰略版圖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舉重世界冠軍的數量在中國體育界遠遠多於乒乓球、跳水等中國壟斷性優勢項目,儘管此前有單項世錦賽抓舉、挺舉和總成績分3項計算金牌數量的加成因素,但中國舉重在世界舉壇的赫赫威名尚無挑戰對手,周俊、吳景彪、張傑的失利就顯得格外“刺眼”。
      “其實,吳景彪還能再打一屆奧運會,我相信,如果他能保持狀態,4年後他還是這個級別金牌最有力的競爭者,畢竟實力在這兒擺着,去年世錦賽他剛破過世界紀錄,很有前途。”一位舉重教練在得知吳景彪失手後感慨道:“別責怪他,運動員出現失誤太正常不過了,我們拿那麼多金牌的時候別人也很羡慕,但人家也不是說就放棄了,該練還得練。”但在國內,“還練不練”的選擇很難由運動員自己做主,“上不上”的選擇更是要遵從某些人的長官意志。


      唯一目標就是奪金
      在中國體育強大的“舉國體制”保障下,很多難以明說的現象一直被掩蓋着。世界上最好的訓練條件、世界上最高水準的教練,讓中國舉重運動員在追求金牌的推動下奮勇前進。
      “中國舉重運動員比人家練得苦,練得好,唯一目的就是拿奧運金牌,不然,省裏(體育局)就不管了,因為他們是專業運動員,這就是他們的任務。大家看的也是他們能否拿金牌,不會關心別的事。”中國舉重界一內部人士透露:“遠的不說,就說北京奧運會咱們的首金得主陳燮霞,當時多轟動,現在她是什麼情況又有誰知道?”
      2008年北京奧運,廣東籍運動員陳燮霞在女子舉重48公斤級拿到首金,一時間,她幾乎被奉為“民族英雄”,但如今陳燮霞的運動生涯幾近結束,國家舉重隊給出的解釋是因為她“有傷”。陳燮霞隨後到北京體育大學讀研究生,但她無法重返舉壇的真正原因,仍是一個巨大的謎。

      鞭炮也送給  輸掉金牌者
      奧運亞軍、季軍與冠軍的距離究竟有多遠?也許是0.1秒,也許是0.1環,也許是0.1厘米,也許是0.1公斤,但這僅僅是表面上的距離……2008年,北京奧運,中國姑娘在佩劍團體決賽中一劍惜敗,屈居第二。賽後,時任中國擊劍隊教練的法國人鮑埃爾拋下一句:“我有一種感覺,我不是贏得了一塊銀牌,而是輸掉了一塊金牌!”
      倫敦,站上領獎台卻與金牌無緣的運動員以各種方式表達“歉意”;中國,金牌得主的家中,民眾掀起了慶祝的狂潮。
      易思玲奪冠一個小時後,大大小小的祝賀條幅出現在易思玲家所在的社區,她曾讀過的學校……至少有一整隊身穿整齊制服的鼓樂隊在廣場上表演,慶祝易思玲奪金。當晚由桂陽縣委、縣政府組織,在桂陽最大的歐陽海廣場燃放起了煙花焰火,據說足足持續了一個多小時。
      相比之下,在奪得女子400米混合泳銅牌的李玄旭家中就清靜多了。李玄旭的父親透露,“玄旭的比賽是凌晨2點多,當時家中也有幾個親戚朋友和記者跟我們一起看,總共七八個人吧。看完比賽和頒獎儀式,大家聊了幾句,就散了。”李玄旭奪得銅牌之後,“沒有放鞭炮,也沒有拉橫幅”。

      給失利者一些關懷
      奧運口號是“更快、更高、更強”。賽場上,運動員比技術、比水平、比心理,在保證比賽公平和運動員健康的前提下,挑戰人類極限。我們當然欣賞運動員奪金的美妙時刻,就拿本屆奧運會來說,無論是孫楊、葉詩文在中國游泳上的突破,還是吳敏霞、王明娟對於中國傳統強勢項目的鞏固,都讓人欣喜。
      然而凡競技比賽,都有勝負之分,且很多時候輸贏只在毫厘間。冠軍固然有鮮花掌聲為伴,失利者,也值得每一個人尊重和關愛。
      41歲的5屆奧運元老譚宗亮雖然本屆奧運會折戟資格賽,但從1998年第一次拿到世錦賽冠軍開始,他幾乎拿遍了所有世界大賽冠軍。誰能說他不是頂尖運動員?江山代有人才出,當年輕的匈牙利佩劍新秀西拉吉勇奪桂冠,北京奧運會冠軍仲滿在此項目止步16強﹔但當妳瞭解他是帶着傷病參戰的老將,是否會對這位老將豎起大拇指?
      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發表文章指出這樣一幕:一間縣賓館會議室,幾十名記者、體育局官員圍着山村里接來的一對年邁的奧運選手父母。當奧運選手奪獎牌無望後,剎那間只留下年邁的父母,以及一騎絕塵的悲涼,甚至都沒有人送老人回家。
      文章指出,奧運選手一般都經歷萬般挫折,個中付出更是無法想像,他們中能拿獎牌者,畢竟是少數。希望鏡頭、版面給失利者多一點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