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旺季繁忙不再 陶瓷業內憂外患
( 2012-07-13 )



中國陶瓷衛浴進出口交易會上,外國客商挑選陶瓷坐便器。中新社

作為與房地產行業連接最緊密的產業,佛山的陶瓷業自2008年以來遭遇出口受阻、成本上漲、節能減排等多方不利因素的“絞殺”,自去年1月中國房地產新規公布以來,房地產行業遭遇的銷量下滑、利潤減少等現象,正如潮水一樣波及佛山的陶瓷產業。

      石灣,地處佛山中心城區西南的陶都,是佛山千年陶文化的起源,南風古灶、石灣公仔是這裏的驕傲。作為中國最負盛名的陶瓷展銷基地之一,如今正在經歷一場陣痛,這是佛山陶瓷產業在內憂外困中煎熬的一個縮影。
      位於禪城區鎮中路的沙崗村,集中了沙崗陶瓷批發市場等多個以內銷批發為主的專業市場,是佛山重要的陶瓷內銷展銷地,現在在這些市場中,昔日繁忙的場景不再。
      鎮中路上,一輛接一輛的運貨車停在路邊,過往車輛在經過這段路時,不得不放緩速度。貨車司機們有的趴在方向盤上睡覺,有的聚在一起打牌,時常放聲大笑。
      “5、6月本應是這些批發市場的旺季了!”在鎮中路一帶等待客人的摩的司機楊大哥說,這裏的冷清已經持續了一年多時間。
在鎮中路沿線的沙崗陶瓷批發市場、永利堅陶瓷大世界等專業市場內,不少經營陶瓷的老闆和銷售人員已經備受煎熬。南都記者統計發現,僅沙崗B區一百多個不同品牌、產品的陶瓷批發門店裏,正在卸貨運貨的不到1/10。
      在沙崗陶瓷批發市場B區,一間經營地腳線的門店裏貼着大紅“貴客常臨,貨如輪滾”的對聯,與之對比強烈的是,市場中多數店鋪銷售人員和搬運工們都無所事事,不少銷售“靚女”乾干把孩子帶過來照看,“現在生意太難做了,一天都沒幾個客戶過來看!”一位熟悉沙崗陶瓷批發聚集區的陶企人士抱怨,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近一年時間,以往每年5到7月,沙崗一帶的陶瓷物流基地,會以內銷市場為主,大批量直接供貨給包括佛山以及周邊一些城市正在興起的建築和家裝工程,生意相當火爆,因而商戶雲集。
      這一切,都和兩年來籠罩在多個城市上空的房地產調控息息相關。“房地產調控對陶企的衝擊肯定是有的,因為幾乎所有的陶瓷企業都是圍繞着建築行業的。”井田潔具總經理陳小練分析稱:“如果陶企是做內銷為主的,起碼有一半以上的銷量都會流入房地產。”薇莎陶瓷總經理陳曉東表示,從他瞭解的和本企業的情況來看,以內銷為主的企業,家裝管道的銷量減少了2/3,這是行業普遍遇到的一個削減量。
      對一些品牌知名度高的陶企來說,內銷市場中獲得大單對企業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與房地產商合作更為緊密成為一種必然。
      今年年初,歐神諾陶瓷營銷總經理陳家旺透露,與珠江地產進行的戰略性合作就拿到了1000套精裝房的陶瓷供應權。對歐神諾這樣在佛山位居前列的陶企品牌來說,在這樣的內銷市場“行情”下,這筆大單顯得尤為重要。
      未來幾年房產蛋糕會越來越小。今年開年以來,廣佛等珠三角主要城市,新房市場出現了回暖信號,而對佛山的陶瓷產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冰點之上的好消息。在陶企老闆們的心中,希望的火焰似乎又重新燃起。
      “冬天到了極點,春天就要來了!”陳小練用這麼一個有點“俗”的話語,展示他對樓市“回暖”的期望。而陳曉東認為,房地產是與陶瓷產業最密切的行業,這無疑是一個利多的消息。
      廣東省房協理事、房地產專家趙卓文則指出,整個珠三角的房地產市場,未來幾年將是“蛋糕越來越小”,包括陶瓷產業在內的一些房地產上下游關聯行業,必須對此有着清醒認識。
      對擁有千年傳承的佛山陶瓷產業來說,春天真的來了嗎?至少在現在,誰也不敢說。

      千年古城  留不住歷史
      景德鎮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生產性城市,卻不是一個消費生活性城市,更不是旅遊城市。所謂“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人們來到景德鎮幹活,掙了錢拿回故鄉,在景德鎮安居樂業的人少,生財不聚財,就一直無法把城市規劃好,所有的都是散亂的,雖然它有千年歷史,卻不能留住歷史。
      國營瓷廠解體後,成了小作坊的天下,但當面臨其他城市大規模生產的競爭衝擊時,完全沒有優勢。“瓷廠改製不力,實際上也凸顯了政府組織機能的失控。既然本地找不到飯吃,大批的技術人才便流向廣東、福建。廣東原本沒有制瓷基礎,但是廣東的經營理念有前瞻性和組織性,當年陶瓷研究所的所長,都被廣東的企業請去做瓷磚專家”。
      值得慶幸的是,在經歷過近十年的痛苦調整後,憑借千年的文化遺存和技術積累,景德鎮似乎啟動了“自救程序”。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到景德鎮開廠制瓷,很多廣東、台灣品牌也在景德鎮開設分廠。這些企業或是看中“景德鎮制”的金字招牌,或是看中景德鎮廉價熟練的制瓷勞動力。

      庫存量大 高稅率下競爭力下滑
      一位曾在佛山知名陶企從業的專業人士成武(化名)說,房地產調控直接影響了陶瓷企業資金回籠速度。他的老闆開有一個中小型陶瓷廠,在承建一些房地產建築工程時,對方同樣也是不斷壓價,甚至要求將一些檔次較好的拋光磚換成更低檔次的節省成本。
      一些大型的、有口碑的房地產商,在原材料和工程結算時還普遍能夠信守承諾,而一些陶企遇到的需壓貨或者貨款難收的個案,主要集中在本地的小型房地產企業中,這些企業往往資金匱乏,多借錢開發樓盤。地產商的拮据與“摳門”,無疑讓諸多的陶瓷生產商和經銷商備受壓力。與中小型陶企和經銷商不同,大品牌陶企沒可能撒手不管、撤離市場,把減產作為調整手段,就成為一個必然。
      今年年初,鷹牌陶瓷就對外透露,河源生產基地已經停掉一條生產線。而新明珠也透露,今年的產量比往年增加了50%,一邊是產量增加太快,一邊是銷售情況不太樂觀,所以公司也停掉了江西高安等一部分生產線對生產作調整。
      甚至有業內人士透露,部分庫存、產量巨大的陶企,自春節至今尚未點火,也就是說貨源全都是去年的庫存。
      萎縮的住房工程與家裝管道陶瓷需求量,越來越和陶企過大的產能不相匹配。在石灣沙崗陶瓷批發市場,幾乎所有的商戶店鋪中,貨源都是滿滿的,打着特價清貨旗號的商戶不在少數,價格戰正在這個蕭條中的市場上演。
      資料顯示,佛山的陶瓷產能一度佔據了中國60%之多。而隨着近幾年佛山進行節能減排的大調整,不少不符合環保標準的小型陶企進行了減產和搬遷,而在歐盟反傾銷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的情況下,不少陶企也主動退出市場,或轉戰江西、湖南等新興陶瓷產業基地。
      佛山陶瓷協會發布的有關數據顯示,佛山市陶瓷生產企業從2007年的400多家,經改造後剩下60家,全部實現清潔生產和生產工藝再造。
      在本地行業人士眼中,佛山成熟多年規模位列中國第一的陶瓷產業,正在經歷一場內憂外患的發展格局,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陶企出口變得尤為艱難,如今被陶企寄予厚望的內銷市場,卻又因為房地產調控而受阻,這讓整個行業陷入困頓。
      今年4月,第十九屆中國(佛山)國際陶瓷及衛浴博覽交易會(陶博會)舉行。作為一個擁有十年歷史的展會,陶博會上反映的佛山陶企出口和內銷環境十分嚴峻,甚至有媒體提出,展會開展當日歐美客商寥寥無幾。600多家企業參展,僅有三成以上的企業簽下訂單。
      去年三月,陶瓷業界極度關心的歐盟對華陶瓷反傾銷初裁公布結果,1400多家陶瓷企業中,沒有一家中國企業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在這場被稱為史上最大的反傾銷仲裁案中,歐盟開出了高達73%的全國普遍稅率。
      這一稅率,意味着中國陶瓷企業賴以生存的國際競爭力——勞動成本優勢將完全不復存在,導致市場競爭力極度下滑。而在本地陶企老闆和經理人的心目中,房地產調控則在他們身上,又“撒了一把鹽”。

      千年瓷都“去陶瓷化”
      景德鎮曾以“千年瓷都”的名號享譽全球,如今卻被潮州、佛山等地遠遠地甩在身後,被迫走上“去陶瓷化”的經濟轉型之路。多少城市為了一句簡潔、嘹亮的營銷口號冥思苦想,景德鎮卻守着“千年瓷都”的封號,不知道如何發揮優勢做大做強,這與地方政府的品牌經營能力和城市管理能力不無關係。
      “這是老瓷廠的最後一批貨了。”在景德鎮,這句話成為沿街多家瓷器店招攬顧客的方式之一。商家兜售的花盆和魚缸等產品,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即使如此仍是買家寥寥。
      店主們所說的老瓷廠就是十多年前作為景德鎮“名片”的人民、紅旗、建國等“十大瓷廠”;而那些日用的花盆和魚缸等瓷器,也曾是這些老瓷廠的“拳頭產品”。
      “十大瓷廠”雖然煙囪依然高高聳立,但卻不再冒煙了,破敗的廠房里布滿了蜘蛛網,鏽跡斑斑的設備好像已經廢棄多年的樣子。只有少數老的廠房和設備還在被利用——人民瓷廠、紅旗瓷廠的老廠房內,工人們正在剛恢複不久的生產線上忙碌着。
      一幅破敗的瓷都之象在景德鎮顯現,截至2011年,景德鎮陶瓷產業總產值僅相當於廣東潮州的40%、佛山的30%,衰落之相愈加明顯,景德鎮從此不得不走上陶瓷、航空、旅遊並重的“去陶瓷化”轉型之路。
      2006年前後,景德鎮出現了一個臨時性的政府機構——轉型辦,該機構的重要職責就是整合各方力量,以產業轉型推動城市整體轉型。不過因為地方財力有限,轉型成效並不明顯。而景德鎮還面臨着新的危機——優質陶土資源枯竭。
      曾令景德鎮陶瓷揚名海外的“高嶺土”已無土可用,浮梁縣高嶺村礦山遺址被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
      目前景德鎮在轉型方面主打“航空、旅遊、陶瓷”三張牌。不過,中國社科院財貿所城市與房地產經濟研究室主任劉彥平則認為,景德鎮打這三張牌的城市發展戰略做法有待改善,“說到航空有誰會想到景德鎮呢?”同樣,景德鎮在人們頭腦中也不會和“航空”畫等號。只有陶瓷,才是景德鎮最大的無形資產。

      出路:內外兼修打響品牌
      反傾銷來襲,陶瓷企業情何以堪?國際官司意味着5-10萬元的律師費用、企業專業的應訴能力、還有大量地精確貿易信息……對於大多數陶瓷企業而言,微薄的利潤並不容易支撐這來勢洶洶的“反傾銷”,這無疑是在他們抵禦嚴冬時雪上加霜。“胳膊”還是擰不過“大腿”。太多的無奈道出了陶瓷企業的悲催命運。對這樣的官司,企業這樣形容應訴的結局:“這場官司沒有一個能贏,終裁獲得相對低一些的反傾銷關稅就已經算是成功了。”據業界介紹,相對低一些的反傾銷關稅也差不多要達到30%。因此所謂的“成功”就是陶瓷企業在原有的成本基礎上,添加了三成以上的成本。成本不斷增加,貿易如何繼續做下去,企業只能八仙過海了。而按照正常的貿易來看,沒有神仙般的實力,那就只能“出局”,退出市場。
      外貿企業往往把反傾銷調查當做“大件事”來面對,積極的企業尋找各種門路,想方設法應訴;不積極的企業直接放棄市場。然而,從陶瓷業這棵遭殃的“樹木”,似乎看到了整個外貿行業悲慘的“大森林”,不僅有陶瓷,還有家電、紡織、家居、建材等行業紛紛遭遇反傾銷。專家提示,反傾銷已經在幾個層面上開始發生“連鎖反應”,這意味着外貿壁壘或將越來越多,海外市場的“蛋糕”或許也將越做越小。面對接二連三的反傾銷“圍剿”,尋求合適的突圍路徑,已成為當下中國陶瓷業的共識。
      為什麼被“碰瓷”受傷的總是中國?業內人士道出了其中原因:一是國內企業修煉品牌內功不足,二是國際貿易壁壘。儘管中國是陶瓷的發源地,得確有些“撐得起門面”的產品,但在陶瓷產品的研發、生產和品牌推廣,特別是日用陶瓷如陶瓷廚房餐具等方面,卻落在歐洲後面。而且相互之間無序競爭激烈,低水平重複建設較為嚴重,品牌意識不強,陶瓷內涵單薄,缺乏文化支撐,造成低價競銷的惡性循環。除此之外,在質量管理方面也存在差距。業內人士表示,相比意大利、日本陶瓷,陶瓷行業目前的現狀是營銷有建“術”,產品展廳相當高級,但廠區包括生產車間破爛不堪且髒亂。
      打響品牌,才能真正復興中國陶瓷。然而復興之路,看似光明,實則滿是荊棘,非一朝一夕之事。





佛山古陶跳蚤市場,一位陶瓷收藏行家(左)在向顧客介紹陶瓷古玩。新華社

在佛山的陶瓷城內,一品牌商家請來了多名“天使”推介陶瓷產品。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