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港人移加漸少 雙方貿易反增
( 2012-07-06 )



加國(上)與香港有不少共通之處,大可互相配合,謀求雙贏。 馮瑞熊攝

7月1日既是加拿大國慶日,又是香港回歸15周年,回顧加港兩地聯繫及發展,香港移民明顯減少,特別相對於中國大陸及印度而言,港人移民一年少過一年,反而加港貿易仍見增長,好像2011年兩地總貿易額,就較2010年上升逾兩成。據本國華社領袖指出,有些人認為近年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令香港失去加中貿易“中間人”角色;他認為加港共通處仍多,不妨聯手發展中國這市場。

      要瞭解加港之間的聯繫,可先看加拿大的香港移民至加國數字(見下表)。由1991至1995這五年內,香港移民數目高逾6萬人,與中國大陸、印度及菲律賓移民數目不遑多讓。踏入1996年及以後,香港移民人數持續下跌;到了2001至2006這五年間,降至只有7,430人,大大少於中國、印度及菲律賓移民,甚至較從台灣來的移民還少。


      較從台灣來的移民數量還少
      至於兩地由2003至2011年間貿易額,儘管香港進口加國的貿易持續下跌(港加商會董事黃鵬展解釋,這是由於中國貨櫃碼頭發展迅速,很多以往須經香港付運貨品,可由中國直接輸加,令香港進口數目下降),但兩地總貿易額不斷增加,由2003年約20億元,增至2011年的33億元,增幅超過六成。
      香港特區政府駐多倫多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盧潔瑋(圖)說,港加商貿關係一直緊密。目前香港是加國第十大出口市場,香港也是加國對外投資首選地之一,加拿大對香港直接投資額達600多億港元(約79億加元)。 
      黃鵬展就表示,加國目前輸港的除天然資源如金屬及木材以外,還有農產品及機械等,近年也向香港銷出金融、電腦、醫療及教育。他指卑詩省不少教育機構近年到香港及中國設國際學校,令本國在港中的教育產業每年均錄得增長。他指加港之間的貿易早已奠下深厚關係,例如香港在本地多個城市設經貿處。


      向全加國顯示港人守法
      全加華人聯會全國執行主席蔡宏安(圖)認為,加港貿易應該可再上層樓,香港對加國的重視不足,他建議雙方政府高層定期互訪,增加兩地互動,特別令人認識到香港作為進入中國市場這個平台角色。
      蔡不同意有些人的觀感,指中國經濟起飛,外國人可以跟中國直接做生意,香港作為跳板角色已經式微。蔡宏安又表示,在加國的香港移民過去十多年表現,已向全加國顯示港人是守法、謙虛及靈活的,而且加港共通處不少,像同屬工業後社會,且兩地以英語為官方語言,因此可在環保、資訊科技及其他服務行業上合作,在中國市場爭取更大的成就。

      以子女抉擇為依歸
      移民大溫近20年的著名作家阿濃,目睹不同時期抵加國的香港移民;在他眼中,不同年齡及家庭狀況的香港移民於融入本地社會或抉擇回流時,都有不同表現。  
      阿濃表示,上世紀90年代初的香港移民,大多是有積蓄,所以當年部分由香港抵加的移民,被形容為“息魔(魔為Mall諧音,意指以吃利息逛商場過日子)”,這些人很多難以融入本地社會,多冀望下一代可考入大學取得學位。不過,他們下一代畢業後,並非個個能找到工作,不少返回原居地。由於這新一代識中文,英文程度也較一般港生好,找工沒多大困難。在子女回流後,他們父母也因年齡漸大,健康問題不少,子女不在身旁連看醫生時溝通都有困難,於是這些人不少陸續跟着子女回流。

      新移民加國覓理想家園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儘管香港移民人數逐年下降,但仍有不少港人帶同家眷移民加拿大,希望在這裏建立理想的家園。
      在香港任職公務員的趙先生,約50歲,一家四口(妻子及一子一女)原在港居住一個800平方呎單位,生活算不錯。他希望退休後擁有一個更大及舒適的居住環境,於2008年以技術移民計劃申請移民加國,2010年獲批。
      移民前,趙先生早已選擇溫哥華為他一家落戶的地方,原因是有親人在加國,也有適合華人起居生活環境(如中式食肆)。來加後他們先在三聯市租住一棟逾2,000平方呎的獨立屋,兩年後趙先生搬到烈治文市居住,對生活環境更加滿意,“雖然是外國地方,但有華人社區活動,又有各種中文傳媒,包括報紙、電台及電視台,生活上都十分方便。光是各式中式食肆,每日光顧一間,就可吃足半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