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聽老移民講過去的故事
( 2012-07-06 )



宋燕華與代表加拿大參加第60屆世界小姐(Miss World)總決賽、爭奪冠軍榮銜的加拿大小姐加里多,宋燕華為她設計了兩套參賽禮服,並獲得服裝設計的前20名獎(Top 20)。宋燕華的婚紗店年代久遠,是受保護的文物建築。

來加拿大幾年的新移民,經歷的是近年來加拿大的生活,並不清楚幾十年前,老移民面臨的是什麼樣的生存環境。
老移民講起過去的溫哥華生活,總是說,當時買中國食品、買中文報紙、喝早茶都要去唐人街,唐人街非常繁榮。不說廣東話就連買菜都沒人理你,臺山話都比國語更流行。當時烈治文有大片的農地,可以從農民家裡買走地雞。十幾萬就可以在溫西買獨立屋了,烈治文的獨立屋更便宜,幾萬元就可以買了。
因為來得早,他們開的公司往往是華人開的第一家,比如這次記者採訪的,就有第一家華人開的英文福音書店、第一家華人開的禮服店。多年前移民的華人,開餐館的就更多了。
回顧往事,就像品一杯香茗。其實老移民們的經驗,對新移民也是寶貴的財富,希望新移民能從老移民的經歷中得到裨益。本專題採訪了幾位在加拿大生活了20年到40多年的老移民,且聽他們講述過去的故事。
圖文:記者董清霞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開英語福音書店的華裔
      林先生是1970年從菲律賓移民來的。當時菲律賓軍管,正在讀醫科預科的他,跟家人一起移民到了溫哥華。林太太則是先跟家人到紐約的哥哥家,與林先生在紐約結婚後,在1978年移民到溫哥華。
      在溫哥華度過了三四十年的歲月,他們經歷了溫哥華多年來的滄桑變化。在林先生、林太太開的(Seraphim Book Store)天使基督教書局,記者採訪了他們。


      時薪1.25元 獨立屋價不到3萬
      當時華人不多,移民首先面臨的是就業問題。菲律賓的學歷加拿大不承認,林先生就在一個西餐店打工,每小時掙1.25元,他記得當時萬聖節有人惡作劇,把廁所搞得很臟,他需要去洗廁所。他說,當時的錢比較大,一家5口人,租一個duplex只要220元,買一個獨立屋1萬到3萬。
      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林先生就去BCIT學了電腦,白天打工,晚上讀書。
      畢業後,他在一家大運輸公司找到工作。開始的工作與電腦無關,後來在有空位時才申請與電腦相關的職位。那時有電腦的公司不多,電腦體積很大。他在這家運輸公司從編程做到電腦部經理。之後他曾短暫跳槽去打政府工,但因為要上夜班,工作很無聊,雖然收入高,他還是回到了原來的運輸公司。
      林先生的上司自己開了一家電腦顧問公司,邀請林先生幫他工作,林先生就跟他去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林先生說,當時電腦不能停,他們要24小時電話待命(On Call)。雖然加班會有加班費,但他忙得幾乎沒精力做了。兩年後,這家公司倒閉,林先生就換了新工作。
      林太太在菲律賓上的大學,主修銀行專業副修會計,來溫哥華後,經過短期培訓,就在銀行上班了。生了兒子後,她就轉為兼職工作了。
      她回憶說,當時烈治文只有一家中餐館。她每星期都跟公公婆婆去唐人街買菜、喝茶。其他風味的中國餐館也不多,在Kingsway上有一家上海餐館。當時蘭士登是跑馬場,有圍欄。她說,現在華人超市多,各種中餐館也多,比過去方便多了,新移民在這方面很幸運。
      林先生林太太祖籍福建,他們都是在菲律賓出生的,家裡講閩南話。當地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和菲律賓語。他們來加拿大,沒有語言障礙,這對他們適應新生活有幫助。


      神的感動引領開福音書店
      兒子4歲時,在烈治文的市政府後面有一家西人開的福音書店出售,林先生夫婦就把生意買下來了,租下那個店。談起當時為什麼要開這家店,林太太說:“是因為神的感動。”那時林先生需要辭了工作開店,怕父親擔心,起初沒有告訴他。等一切正常了,才讓老人知道。林太太開始不敢辭銀行的工作,一邊Part-time工作,一邊開店,漸漸地才轉為全職開店。店有1000呎,出售英語福音書和禮品。
      做了6年後,他們打算擴大營業,想買下烈治文Cambie街上的一個2000多呎的店。但書的成本高,還需要大量的庫存,進很多貨需要資金,他們就跟銀行談貸款。談了幾家都沒談下來。後來去了一間銀行,遇到一個基督徒職員,才把款貸下來。
Cambie店有兩層,有足夠的空間。這間店開了14年。期間隔壁的店鋪火災,曾使他們有些書熏黑了,還得花很大功夫把書全部搬到倉庫去。因為煙味大不能上班,店關了兩個星期。
      店面大,書的品種多,大溫各個城市的客人都來他們店買福音書和禮品。
      六七年前,三號路的這家店出讓,他們覺得地頭方便,好停車,就搬到現在的店址了。


      幫人也要有智慧
      他們現在的書店,交通方便,一進店,就聽到讓人平安喜樂的音樂,各種版本的聖經、福音書、CD、DVD及家居裝飾品擺放得整整齊齊,賞心悅目。林太太說,他們當初買下書店時,留下了原來的兩位西人女店員,多年來合作非常好。從第一家店址搬到第三家店址,兩位女店員一直幫忙,退休後也曾兼職來店裏工作。每年聖誕節,林先生夫婦都會請她們一起吃飯。
      開福音書店總的來說很順利,但他們也遇到過不愉快的插曲。曾有人打電話來要錢,也有人來偷東西。一般人想象不到福音書店也會出現小偷。有人假冒基督徒來買東西,順手抓一本書或一個CD來找店主退錢,或者帶到別處去賣或退。林先生夫婦為防這種人,就定下了沒有收據不能退貨的規矩。
      有人看他們是基督徒,就找借口跟他們要錢。有一次,在教堂聚會結束了,有人跟他們要錢,說住在教會附近,有三個孩子沒東西吃沒牛奶喝。林先生夫婦說,跟你去看看,那人說不用。在他們的要求下,給了一個地址。林先生夫婦辦完事後,開車按地址找那一家人,發現沒這個號碼。他們的經驗是,不能給錢,提防有些人拿錢吸毒、喝酒。對有需要的人,帶他去買需要的東西。對真正困難的人,他們會幫一次,但希望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去工作,或找慈善機構。如果不給錢,有人會罵:“什麼叫上帝的愛?”林太太覺得,幫人要有智慧,不要被利用。
      有兩位母親做的事讓林太太很感動。一天,有位東方女士來到店裏,拿一個家居裝飾品問林太太,這是你們店賣的嗎?林太太以為她要退貨,原來是這樣的:這位女士十幾歲的兒子在店裏偷了這件東西送給媽媽做生日禮物。東西放在家裏,每天看到,心裏不平安,受不了良心責備,就跟媽媽說了。這位女士特意來還錢,說對不起。
      還有一次,一位西人女士帶着幾歲大的女兒,買完東西又回來了。女士回家看到女兒有一個橡皮擦,問:“我沒買你怎麼有?”原來是偷的。女士特意把孩子帶來跟店主說“對不起”。她覺得教育孩子,小事不能忽略,要立刻糾正。付了錢,她沒把東西拿走,而是讓林太太送給別的孩子。她說,這不是女兒該得的。林太太說,佩服這樣的媽媽,她教育孩子的方法值得學習。
      開福音書店26年了,林先生夫婦想退休了,希望有神感動的人能夠將這個店繼續做下去。開店的過程,有很多美好的回憶。經常聽到鼓勵的話,有人來找他們分享自己的感想。
      林太太說,在忙碌的世界,會出現家庭、孩子教育問題,他們很滿足可以成為福音的橋梁,幫助人們不是用人的方法,而是用神的方法解決問題。開這個書店讓他們過得有意義。

      婚紗店殺入主流市場  經歷童話般的傳奇
      時光似乎特別眷顧宋燕華(Sandra Sung)。她是本地著名的婚紗設計師,在加拿大打拼多年,已經半退休的她,依然美麗時尚、充滿活力和激情。1974年,帶着500加元來溫哥華的她,沒想到自己12年後,成為溫市首家華人開的婚紗店老闆;更沒想到她設計的婚紗在加拿大三個城市設有專櫃,產品還在紐約等美國多個城市銷售。她對加拿大充滿了感激,說:“加拿大改變了我的人生。


      遇到貴人開始創業
      她告訴記者,離開臺灣她本來準備在紐約定居,但紐約給她的印象是臟亂。來到溫哥華,她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個美麗的城市,每個人都很友好,陌生人都互相打招呼,她覺得這簡直是天堂,於是就在溫哥華住下來了。外婆很疼她,給她帶來個大棉襖,在溫哥華根本用不上。
像很多新移民一樣,她首先要找工作。因為不會說廣東話,在華人公司找工作也不容易。終於,有一家中餐館給了她做服務員的機會,她就高高興興地開始工作了。
      第一天上班,她有些事情找工友幫忙,老闆娘說:“你付他們錢嗎?”她知道了凡事都得自己獨立完成。把手裡的事情幹完了,她打算休息一下,老闆娘說:“你可以回家了。”她說:“我上6小時班,現在才4小時,怎麼可以走了?”後來她才知道,加拿大是按小時付人工的。沒有客人,也不能休息。
      她打了5年餐館工,在不同餐廳,學到了很多東西,她開玩笑地說,就連廣東話也比國語好了。
      宋燕華認識了一位開雜貨店的阿姨,這是她來溫哥華後的第一個朋友,也是她經商路上的一個貴人。下班後,她就經常去幫阿姨幹活,跟她聊天。
      一天,阿姨跟她說:“你不能一輩子做服務員的,太可惜了,應該開一個店。”阿姨建議開雜貨店,4000元可以頂下一個店,阿姨出錢。阿姨說,如果虧了,就算我看走眼了,錢就不用還了。如果賺了,再還我錢。宋燕華後來連本帶利地還給了阿姨,這是後話。當時她覺得4000元太大了,而且阿姨並不富裕,給宋燕華借錢還是很有壓力的。
      對雜貨店沒興趣的宋燕華,看到當時七八歲的女兒喜歡Hello Kitty,就打算進這種玩具。到美國舊金山的商店進貨,說自己想開Hello Kitty店,人家問,多大的店?想進多少錢的貨?她說:“我只想在這兒買一些帶回去。”錢不夠買很多玩具,她就買了很多Hello Kitty糖。小店開張了,生意很好。


      生意在磕磕絆絆中開始
      不久,她的公公(丈夫的父親)移民來溫哥華了,建議她搬到大一些的店,承諾幫她付一半的租金。於是她租下了4000英尺的大店。打算做一些時裝、首飾。沒想到,店還沒開,公公突然去世了,沒人與她分擔店租了,她卻已經簽了三年的租約。她只能告訴店主,沒錢付租金。這次生意以失敗而告終。
      這之後,有一年的時間她沒做什麼事情。回到台灣探望媽媽,開製衣廠的媽媽回憶起宋燕華小時候說過想做婚紗,那是她的夢想。媽媽鼓勵她做喜歡的事。
      當時,在台灣、香港、中國大陸都出租婚紗,但溫哥華的婚紗沒有出租的,只有出售的。家人的一位朋友在臺灣開婚紗店,有一個大房間,掛着很多舊婚紗。
      婚紗店老闆娘問宋燕華:“你需要嗎?”宋燕華問她,多少錢?老闆娘說,不要錢。宋燕華很驚訝,後來才知道那位老闆娘的婚紗多得需要處理掉了。老闆娘說:“你自己付運費、關稅和其他費用。”宋燕華覺得很合理,就要了很多婚紗,運到溫哥華。
      貨到碼頭,才知道麻煩大了。婚紗是需要配額的,不是想進多少進多少。還需要交很重的關稅,這也是她計劃外的。這時候,她的店已經開了,還沒東西賣,正等着這批貨。
      大部分貨只好退回去了,她留下了少部分。她把一些婚紗出租。這是溫哥華第一家做婚紗出租的店,也是第一間華人開的禮服店,生意很好。除了出租,她還為客人定制婚紗,自己也設計一些婚紗,她很高興地發現,客人喜歡她的設計。
      開這家店時,她有一位拍檔,他們之間的合作出了問題,只好散伙。宋燕華把店留給拍擋,自己到別處另開新店,新店的客人也越來越多了,很多新聞媒體也來采訪她。


      在三個城市開專櫃
      1986年的一天,她接到一個電話,是大百貨商場伊頓打來的。他們想找一位當地婚紗設計師開專櫃,有意向與宋燕華合作。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但伊頓的店租昂貴,她沒錢付。於是雙方談判,她不用付租金,按營業額與商店分成,但營業額必須達到一定的量。
      後來的五六年,是宋燕華事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她在伊頓的溫哥華、蒙特利爾、多倫多分店都開了專櫃。伊頓還花50萬為她的品牌Sandra Sung做推廣。伊頓商場把她的婚紗定價很高,在第一家滿地可專櫃,她設計的婚紗賣到2500元一件,她自己都很吃驚。
      在與伊頓合作期間,宋燕華感到自己經商知識的不足,她需要找老師,需要專業人士幫忙。於是她白天工作,晚上到夜校讀書,學會計和商業相關知識。她說:“找老師,比自己跌跌撞撞強。”她自己創業,碰了太多釘子了,帶着問題學,覺得非常有用。她說,好好請教專業人士。比自己跌跌碰碰更好。
      伊頓結業後,宋燕華設計的婚紗又在美國紐約和其他城市銷售。她還在溫哥華的市中心買了自己的店鋪,一個美麗的古舊屋,是受保護的建築文物。她的零售生意做到2011年才結束。


      加拿大改變了我的生活
      現在,宋燕華的生活進入了另一個階段。兩個女兒都早已長大了,她把店租給了別人。現在的她處於半退休狀態,減少工作,有時間做義工和畫畫。她給記者看她畫的畫,非常的詩情畫意,充滿兒童般的純真氣息。她說,從小喜歡畫畫,現在是自己畫,沒找老師。她經常畫得午餐都忘了吃。
      她非常熱愛加拿大。“加拿大改變了我的生活。”她說。來溫哥華3年,她就買了自己的房子。當時50000元不到的房子,政府贊助5000元。
      幾年後,為了換學區,就想搬家。知道溫哥華西區有好學校,就在學校對面找房子。房子太貴了,她家的錢不多,只能量力而行。在Cambie街一家餐廳後面,公園附近,有一個舊獨立屋,保養不錯,11萬元,她就買下了。住到6年前才賣掉,價錢翻了很多倍。
      後來,她在市中心買了店,現在已經價值不菲了。在美麗的溫哥華,有意或無意撒下的種子,都有了豐厚的回報。
      宋燕華感到社會給她的很多,她也在真心的回報社會。在她的零售店結業的時候,她把余貨義賣,所得款項捐贈給了錦繡人生醫護基金會(Tapestry Foundation)用於乳癌治療。她也為新移民創業者做講座,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教訓。
      現在,宋燕華做些顧問工作,為少量的高端客戶提供服務。2010年和2011年,她都被邀請做加拿大世界小姐的評委和晚裝設計師。2010年她為加拿大小姐設計的晚裝,在有101個國家參選的世界小姐決賽中,入選前最佳設計的前20名。雖然處於半退休狀態,她的事業依然繼續,而且不斷攀上新的高峰。

      慢慢地把茶葉店守旺
      曾一蘭雖然上了年紀了,但見過她的人印象會很深刻,她很像自己的名字,氣質如蘭。她喜歡茶葉,也在茶葉行業做了很多年。
      她和丈夫Tony做的生意都帶點文化味。她賣茶葉,她丈夫開書店。兩個人做烈治文公眾市場開店,她在二樓,Tony在一樓。夫妻倆一起上下班,很方便。
      茶葉店雖然不大,但經常有茶友來小坐,一起品茶。茶友買了好茶具,也拿過來跟她一起鑒賞。
      在國內時,夫婦倆都在廣東都在進出口公司工作,她在茶葉進出口公司工作了多年,Tony做食品進出口。他們是1992年移民加拿大的,在加拿大已經生活了20年了。


      全校僅女兒是華人
      剛來時,他們先在滿地可登陸,一條街上只有他們一家中國人。女兒上初中,全校只有她和一個台灣小女孩是華人。上學用的是法語,在滿地可讀了2年,1994年來溫哥華,才讀英文。
      在滿地可生活中講英文是可以的,但政府信則是法文,每次都需要找一位懂法文的朋友幫忙看。當時西人在週末連超市都不開,所以華人開的小雜貨店在週末很旺。
      不久曾一蘭夫婦在市中心開了一家意大利餐館。請的廚師和服務員大部分是西人。只請了一個中國人,加拿大出生的第二代或是第三代臺山人,只會講英文和臺山話,他們夫妻兩個卻聽不懂臺山話。好在Tony的英文好,溝通沒有問題。
      開餐館很累。曾一蘭什麼都幹,洗碗,切菜,掃地。請了廚師做菜,但人工很貴,13元一小時,所以他們只請廚師工作3小時,Tony偷偷學了幾個基本的菜式。
      曾一蘭早晨9點起床,去餐館開門掃地,做一些準備工作,到中午十一二點,Tony和大廚來了,店裡就忙起來了,下午請一兩個雜工準備東西,晚上請一位副廚師做菜。服務員是三個西人,餐館有70幾個座位。回想起那段經歷,曾一蘭說:“好累。每天晚上11、12點回家。遇上下大雪,沒生意。


      租金升高 餐館做不下去
      就這樣做了兩年。本來每月8000元租金,到兩年續約時漲到一萬五,成本這麼高,就沒利潤了,他們只好不幹了。曾一蘭說,簽約買生意,合同是法文,沒看清楚。其實合同上寫明瞭,兩年以後租金漲到1萬五。
      1992年他們遷到溫哥華後打過工,也開過便利店。年齡慢慢大了,他們就重新定位,做自己懂行也喜歡做的生意。Tony喜歡看書,熟悉歷史,也寫得一手好字,他就開了一家書店,邊賣書邊與朋友探討圍棋技藝;曾一蘭做過20幾年茶葉進出口,還曾在茶葉工廠鍛煉過,對茶葉瞭解得多,管道也熟,就開了茶葉店。
      七八年前,曾一蘭的茶莊就在烈治文開業了。開始時在帝國廣場,現在搬到了公眾市場。
      加拿大人口不像國內那麼多,做生意要靠熟客。就需要慢慢地把店守旺。這個過程她用了三年。
      開始時,沒有客源,掙的錢只夠應付費用,等於自己沒人工在幹活。做廣告效果也不明顯。為了讓客戶瞭解自己的店,她和Tony在夜市、PNE嘉年華都設過攤檔,賺不了什麼錢,關鍵是起到宣傳作用。


      夜市做生意太辛苦
      做夜市很辛苦,開了一天的店,關店後再去做夜市,直到凌晨兩三點鐘才回到家,第二天早晨還要開店。七天營業,沒有休息日,週末還要去夜市,一到長週末就更頭疼。
      有一年,夜市期間有11天下雨,夜市不能開,連租金也虧掉了。做夜市令他們身心俱疲,到現在,一提夜市,Tony就說:“別搞我。”做了幾年夜市,雖然沒賺到錢,但還是很有推廣效果的,在夜市認識的一些客戶都成了穩定的客源,還有客戶從西雅圖來。
      因為熟悉國內的供貨管道,茶莊的價格比很多同行的低。幾年前,當普洱茶剛開始漲價時,她擔心以後漲得太高,就進了大批的貨,現在這批貨已經放了六七年了,所以才可以以低的價格出售。有從國內剛來的移民看了她賣茶葉的價錢,說:“賣得比國內還便宜。”曾一蘭說,在加拿大開茶葉店,貨要好,價錢要公道,人緣也要好。
      剛開店時,曾一蘭什麼茶葉都做。2005年,普洱茶大熱,她開始增加普洱茶的份額。隨着客戶中大陸新移民的增加,她又增設了花旗參生意。


      研究茶葉 客人成朋友
      很多客人成了朋友。買茶的主要是老華僑,也有一些西人。香港來的老華僑喝普洱,喜歡有一點黴味的。他們覺得沒有黴味的不是普洱。因為香港天氣潮濕,普洱茶在發酵的過程中就帶上了陳味。其他地方來的客人,喜歡則沒有黴味的普洱。
      曾一蘭喜歡研究茶葉,她可以給客人一些建議。曾一蘭說,冬天喝普洱比較好,夏天適合飲鐵觀音。沖茶時,水的溫度也有講究,沖普洱的水溫100度比較好,鐵觀音用90度水,沖綠茶80度到85度的水溫才是合適的。
      在加拿大做事不容易。開這個茶葉鋪也挺難,自己請自己,只是賺一份人工。中國人賣的東西差不多,價格也差不多,要靠積累熟客。加拿大人口少,回頭客很重要。要讓客人回頭,就需要在質量、價格上優勝。
      好在自己開店,有自由度,有事可以出去。本來她想在Tony開的書店對面找店鋪,沒找到。就在二樓開店了。好在有事外出就掛個牌子,熟客就下樓找Tony上來開門買貨了。
      曾一蘭說,剛從中國來的新移民,聰明、幹勁足,在加拿大時間長了,人就變得不緊不慢的了,很多事都急不來的,腦筋也有點轉不過彎來了。在加拿大的孩子也跟中國的不一樣,中國一二年級的孩子上課回答問題很靈活,加拿大的孩子就沒那麼精靈,對事情往往除了“Yes”就是“No”了。
      在加拿大住久了,心態平和,覺得夠吃夠穿就行了。年齡慢慢大了,身體不允許超負荷了。她對現在的生活狀態,也挺滿意的。

 



林先生夫婦是大溫最早開英語基督教書局的華裔。林先生夫婦剛開福音書店時,在店前留影。林先生一家和兩位西人員工在聖誕聚餐後。

宋燕華半退休後,時常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圖為她做講演為創業者分享自己經驗後,手捧鮮花。宋燕華(左)在即將結束她經營了25年的婚紗店之際,捐出店內全部婚紗禮服,義賣兩天,所得款項全部捐給錦繡人生醫護基金。右為該基金會執行長科雷根(Ann Corrigan)在婚紗店中。

曾一蘭在茶葉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