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城市燈光閃耀 仰望天空不見星
( 2012-06-22 )



城市夜空裏的星星,被大廈的燈光所掩蓋了。很多城市居民已經不能在夜空裏看到星星,天文愛好者的觀星活動也變得甚為困難,很多時候,需要移師至寂靜及漆黑的鄉村。按照國際標準,城市正常光亮照度平均值應為15流明,才不影響健康。而經測試,廣州商業區光亮照度最高超過1000流明,比正常值超標60多倍。

      “城市的月亮看起來比農村的暗淡。”不僅明月愈加難尋,孩提時仰望星空的愜意似乎也成為一種奢望。據天文專家表示,人類可肉眼觀測到的星星有3000多顆,如今廣州常年僅可見兩三顆——在城市流光溢彩的夜景背後,不可忽視的光污染卻令繁星明月褪色甚至消失。“記得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廣州一年300多天都可以看到北極星,現在每年只有幾十天能看到。平常除了木星比較明顯之外,廣州基本看不到其他星星了。”
      五羊天象館常務理事李建基提到,1986年2月,曾有市民在廣州市區目睹並拍下哈雷彗星的照片,到2061年哈雷彗星將再訪廣州,人們恐怕難以看到了。“以前,省實驗中學、華師附中、五山的天文台都是天文愛好者觀測星空的好地方,如今這些地方即使裝上500毫米口徑的望遠鏡,也只能看到太陽、月亮等距離地球較近的星球,其余都難以觀測。”“不止廣州,北京、南京、上海等很多大城市都遭到嚴重的光污染,導致天文台不斷往郊區遷移”。


      霓虹燈亮到很晚
      光污染通常分為三類,一是白亮污染,指在強烈陽光照射下,城市建築物的玻璃幕牆等反射光線,造成炫眼奪目;二是人工白晝,指夜幕下廣告燈、霓虹燈、景觀照明閃爍,將夜晚打造成白天;三是彩光污染,指歌舞廳、夜總會的旋轉燈散發的彩色光源污染。
      “沒睡着之前還好,睡下之後,一閃一閃的燈光讓人很難受。”家住濟南的楊女士反映,她家樓前,醫院掛的霓虹燈每天晚上都會亮到很晚,影響了她的睡眠。一度流行的玻璃幕墻,如今同樣是城市光污染的主要來源,“美觀倒是挺美觀,不過太陽毒的時候,還真是不敢往上面張望,怕刺傷了眼睛。”


      英國小島無路燈
      薩克島位於英國和歐洲大陸間的海峽群島中,隸屬英國。這個小島僅有3英里長、1.5英里寬,島上居民不足千人,卻有着地球上最暗的夜空和最清晰的星光。每個夜晚,銀河從這裏的地平線上升起,流星不時劃過天際。沒有路燈、沒有汽車,居民們晚間出行時,頭戴一個火炬。
      島上的電力一直以來都依靠發電機,由於發電機運行很費錢,所以島上的電力成本相當高。不過也正因如此,令當地的“光宵禁”政策和“最低瓦數燈泡”計劃得以堅持——前者是指在某一時間之後關閉或調暗由電力支持的燈光,而後者則讓全島維持在一個非常綠色的狀態中。


      黑暗也很重要
      與天文學家不同,大多數人工作時並不需要有毫無折損的夜空視野,然而,人類卻與大多數其他生物一樣需要黑暗。
      “黑暗對於我們的生命健康和體內生物鐘來說,與光明同等重要”,清醒與睡眠的規律交替是人們以24小時為周期的多種生命節律之一,改變它們,就像改變地心引力一樣遺患無窮。
有一篇文章說,“深陷光污染中的人類,處境並不比高速公路兩旁的青蛙樂觀。我們生活在自己創造的光芒之中,已切斷了自身的進化之根與文化之根——群星光輝和晝夜節律。實際上,光污染使人類無法看到自身在宇宙中真正所處的位置,忘記了自己的身量。而只有在銀河當頭的沉寂夜空之下,望見自己所處的星系邊緣,我們才最能意識到自己的渺小。”

      技術不是問題 關鍵是觀念
      很多城市人的內心總希望回到恬靜、無噪、無欲的星空境界,可惜城市再也不可能退回鄉野的境界了,少開燈就像多看星星一樣困難。於是,有學者提出了折中辦法:提高城市照明系統的智慧管理水準:夜晚時會自動採用柔和的“待用模式”,感應到行人或車輛經過時才自動增強亮度。
      據《羊城晚報》報道,技術問題其實不難解決,難的是價值觀。說到底,政府應該控制燈光開支,因為這是公帑,如果沒有人大同意,那麼就無權大花灑。這就像廣州要定位國際大都市一樣,如果大家認為安居宜居是第一位的話,那麼燈光開支就應該向路燈傾斜,而不是像現在東風路路燈都照給天空看,而小巷中常常一片漆黑。但如果大家認為廣州的面子重要,要學上海學香港學東京,那麼也可以極盡財力營造大都市的堂皇,總之還是要過民意關。
      至於商家的燈光污染,政府一可以用法規控制燈源亮度,二可通過污染補償的形式向商家征收。這樣,商家就要同時面對電費壓力和政府收費,必然就要有所控制,不至於擾民而肆無忌憚。但是執行的前提是,對政府公共燈光,也要採用同等的管理法則,都要算成本,算污染,不能打着公共的旗號,而讓市民遊客的讚美掩蓋了街坊的苦狀。
      《羊城晚報》的文章說,政府要在節能和繁華形象上繼續尋求平衡,而這個平衡點要由公眾評估來決定。

      濫用照明 重金打造不夜城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自古以來,人們就嚮往光明,希望以燈光掃去夜晚的寂寞,延長白天的喧鬧。現代社會,光照的不合理使用卻帶來了一場災難——光污染。
      光污染問題最早於1930年代由國際天文界提出,他們認為,光污染是城市室外照明使天空發亮,造成對天文觀測的負面影響。後來英美等國稱之為“干擾光”,在日本則稱為“光害”。現在一般認為,光污染泛指影響自然環境,對人類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娛樂帶來不利影響,損害人們觀察物體的能力,引起人體不舒適感和損害人體健康的各種光。
      生活中不能沒有照明;但是,可能避免不合理使用照明。河南鄭州自2002年以來開始重金打造不夜城,共有1100余幢沿街單位樓體實施亮化改造,夜景燈總數達13萬盞,輪廓燈覆蓋長度達到34萬米,用電量驚人,而這項工程的目標,就是“連成線、亮成片”。
      2010年,廣州市為舉辦亞運會而興建了珠江兩岸光亮工程;2011年6月,該市又計劃投資1.5億元對工程加以升級改造,終因市民反對,投資縮減至不到4000萬元。
      濫用照明的最直接後果,就是能源浪費。據統計,美國有30%的戶外照明都是射向天上而白白浪費掉,每年白花的電費更高達15億美元;更令人扼腕的是,這些燈光所花的能量,相等於燃燒6000000噸煤產生的能量,這平白增加了空氣的污染和地球的負擔。
      “目前國家已經制定了水、大氣、雜訊、固體廢物等方面的環保排放標準,但是還未制定對光污染的環保標準。”濟南市環保局副局長侯翠榮稀爛,光污染作為一種新型污染,“我們沒有這方面的執法依據,但是會收集市民的投訴意見,向上級部門建言。”
      廣州曾試行開征光污染排污費,試圖運用經濟標桿治理光污染。但當時就有人提出,中國現行環保法律法規只對廢水、廢氣、雜訊及固體廢棄物等四項污染源收費,光污染並不在內,征收光污染排污費於法無據;其次,經濟手段並非治本之策,如果只收費不治理,光污染依舊,民眾仍然受害。如今事隔近兩年,石沉大海,“光污染排污費”沒有了下文。

      開燈睡覺 可能致癌
      抑制褪黑素分泌
      正常人每天體內會產生約400個腫瘤細胞,抑制其發生病變靠的就是身體免疫力。一旦沒有褪黑素,人體的免疫力就會降低,癌細胞的生長及癌細胞對DNA破壞的速度就會加快。
      易使“陰陽失調”
      在燈光中睡覺,會讓人體以為還處於白天,於是陽氣就繼續循環,從而造成經氣紊亂。所以長時間開燈睡覺,輕者會造成神經衰弱、失眠、臟腑功能紊亂,重者則會引發癌症。
      引起兒童性早熟
      人體激素的分泌有生理節律,如雄激素早上七八時達到最高點。光線照射過長,使得褪黑素分泌減少,睡眠紊亂後就可能導致卵泡刺激素提前分泌,導致性早熟或性器官提前發育。

      得了皮膚病 LED顯示幕惹禍
      深圳的陳先生最近被診斷患了光線性皮膚病:臉上和手臂長出一些細小紅點,痛癢難忍,用手一抓,整塊皮膚又紅又腫。他認為罪魁禍首就是自家對面商場外牆上的LED顯示幕。
      醫生表示,因日光或其他光線照射而在皮膚上引起的各種病變統稱為光線性皮膚病。陳先生最近因天氣炎熱,深居簡出,基本可以排除被太陽曬傷的可能。有一天晚上,熄燈後躺在床上的陳先生,不經意間看到從窗戶外射進來的一束彩色光線,那是他家對面一大型商場外牆上的LED顯示幕發出的強光,已掛了半年時間,每到夜晚便透過窗簾照進來。陳先生這時想到,自己的皮膚很可能是這些光線照射引起的。為驗證自己的猜測,他換到一間光線照射不到的臥室睡覺,一星期後,他身上的小紅點慢慢減退,痛癢的感覺也逐漸緩解——果然,他是被LED商業廣告屏給“曬傷”了。
      隨着LED發光技術日益成熟和普及,戶外LED顯示幕可謂大行其道,各商業中心區用於廣告宣傳類的LED顯示幕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街頭,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居住區也不乏LED顯示幕的身影。
      網上論壇也曾出現過一篇與戶外LED顯示幕有關的帖子,名為《戶外LED顯示幕閃爍刺眼如同打雷閃電》。發帖人“岩羚羊”寫道,一個約30平方米的大型戶外LED顯示幕,從早上9時30分到晚上21時30分,不斷播放動畫廣告,畫面閃爍頻率高,亮度刺眼,顏色變化大。特別是晚上,顯得更刺眼。它的西面、南面全是住宅樓,樓裏的居民常有窗外在打雷閃電的感覺,一會亮如白晝,轉瞬又很黑。“岩羚羊”還將自己透過家中窗戶拍攝的視頻上傳到網上,從這段視頻上可以看到,不停切換的動畫讓屋子忽明忽暗,絢麗的色彩則將房間照得五顏六色。
      近年來,北京、瀋陽、南京等地相繼出台了《戶外電子顯示幕設置規範》,對戶外電子顯示幕的安裝位置、亮度、聲音及播放動畫時間間隔等作出嚴格規定,居民區、住宅區禁止設立電子顯示幕。但更多的地方,還沒有相關的LED顯示幕管理辦法。

      紫外線紅外線 逼走城市螢火蟲
      “‘再見,螢火蟲’是個淒美的話題,對於默默無聞草根階層的昆蟲而言,螢火蟲敢怒不敢言,命運都被人類主宰。”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付新華的一場演講,主題是《再見,螢火蟲》。
據《長江商報》報道,真正瞭解螢火蟲的人並不多,付新華說,在武漢這座“百湖之市”,城中能看到螢火蟲的地方並不多,“95%的城市人沒有見過螢火蟲,只有在城鄉接合處才會偶爾看到少許螢火蟲的身影。如果不加以保護,螢火蟲這種生物馬上就會從我們身邊消失。”目前全世界有8種水棲螢火蟲,湖北省佔了一半。
      據付新華透露,螢火蟲是環境指示動物,城市光污染釋放出了大量紫外線、紅外線,給夜行性動物,如蝙蝠、螢火蟲的生存帶來巨大威脅,“強光破壞了昆蟲們在夜間的正常生長繁殖,甚至昆蟲和鳥類也可能被高溫強光燒死。”他說,螢火蟲漸漸從城市飛向偏遠的山村,城市裏的螢火蟲基本滅絕了,“失去螢火蟲之後,蝸牛、鼻涕蟲將會在你的花園上肆虐,啃光花花草草……”
      還有研究指出,光害使得湖裏的浮游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脅,如水蚤,因為光害會幫助藻類繁殖,製造紅潮,結果殺死了湖裏的浮游生物及污染水質。光害亦可在其他方面影響生態平衡。舉例來說,鱗翅類學者及昆蟲學者指出,夜裏的強光影響了飛蛾及其他夜行昆蟲的辨別方向的能力,這使得那些依靠夜行昆蟲來傳播花粉的花因為得不到協助而難以繁衍,結果可能導致某些種類的植物在地球上消失,並在長遠而言破壞了整個生態環境。候鳥亦會因為光害影響而迷失方向。據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部門推測,每年受到光害影響而死亡的鳥類達至四至五百萬,甚至更多。因此,志願人士成立了關注致命光線計劃,在候鳥遷移期間盡量關掉不必要的光源以減少其死亡率。



欣賞上海外灘夜景已成為遊客“上海行”的主打內容。

“地球一小時”之夜,人們秉燭夜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