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走在財務自由的路上
( 2012-06-01 )





這是一個關於理財的話題,更是一個關於慾望的話題。財務自由的概念,是指不必工作,光靠投資所得就足夠生活了。這樣的人在溫哥華很多,他們中的一些人悠閒度日,享受生活;也有些人為了生活更充實更有意義,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幫助別人,回饋社會。
財務自由是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是很多人的夢想。達到財務自由後,就可以不用為錢而工作,不必為五斗米折腰了。記者採訪了幾位已經達到財務自由的移民,請他們講述了自己的投資理念,也分享了一些理財心得。
圖文:記者董清霞

     不再為錢工作
     財務自由是指你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簡單地說,你的資產所產生的被動收入必須至少要等於或超過你的日常開支。這是我們大多數人最渴望達到的狀態,如果進入這種狀態,就財務自由了。比如,如果你每月的開支是1000元,且你能獲得1001元無需勞心勞力幹活所掙來的被動收入的話,那你就已經達到這種人人都豔羨的財務自由了。
     要達到財務自由,就要分清資產和負債。資產是不用工作就能把錢放到你口袋裏的東西,它產生被動收入;而負債則是從你的口袋裏把錢拿走的東西。因此,你的私家車就不再是上述意義上所說的資產。
     一套用於出租的物業是不是資產,則要看它是否給你帶來正現金流。如果每月產生的收入抵消了你交納的物業稅後還有盈余,為你帶來了正現金流,就是資產。如果不能覆蓋月供、管理費等開銷,出租物業就是負債;自住的房子不是資產,因為你還要為它負擔抵押貸款以及因此產生的貸款利息,即使還清了抵押貸款和貸款利息,你仍然要承擔房屋的維護、物業稅等專案開支。
     實現財務自由的辦法,就是增加資產,減少負債。

     理財高手 移民不虛度光陰
     Icy和Henry兩夫婦來溫哥華後,在本拿比一個鬧中取靜的小區買了個獨立屋,房價全付清了。他們又做了一些投資,不用上班日子也可以輕鬆地過下去。
     但兩人都還年輕,剛剛跨上中年的門檻,呆在家裡有點虛度光陰的感覺。於是喜歡房子的Henry在看了數百個open house後考了地產經紀牌,自己看房方便的同時還可以幫朋友們買賣房子;Icy負責家庭理財,先考了保險牌照,買好全家的保險,然後馬不停蹄開始攻CFP(註冊理財規劃師)執照,在中國證券行業近10年的從業經驗,加上有本地的相關執照和工作經驗,她在1年前進了滿地可銀行做理財規劃師。


     在股市掙得第一桶金
     Icy姓水,來自杭州,在北京上的大學,專業是外語,大學畢業後先是在機關工作,收入很少,1000元左右。Icy2001年MBA畢業後,Henry通過朋友把她調到當時中國最大的證券公司,月收入6000元。當第一個月發工資時,她看着工資單,很驚喜,跟同事說:“我這輩子都沒見過這麼多錢。”同事笑她土。
     到證券公司工作之後,除去必要的生活開支,她把每月剩下的工資,採用定額定投的方式投資股票型開放式基金。2年後她又考到了同聲傳譯的證書,兼職接一些同聲傳譯的工作,收入很高,每次8000元。一個月經常可以有兩次機會。她就又把這額外的16000元用來購買基金。
     她從2000年進入股市,開始的5年都是虧的,她並不在意,以一種阿甘式的精神繼續投下去,因為投進去的錢都是額外掙的,不會影響到生活。事後想起來,如果當時怕繼續虧就斬倉了,機會來時未必來得及再進去。
     到了2005年,證券公司的首席基金分析師給全體同事發了個郵件,建議大家買封閉式基金,因為由於基金產品結構設計上的原因,在當時的市場情況下,封閉式基金相對開放式基金而言折價得非常厲害,多的甚至達到40%,也就是說,同樣的東西,開放式基金1元能買到的,封閉式基金只要6毛錢就可以買到。
     Icy很相信這位資深專業人士說的話,就把過去買的所有開放式基金都賣了,全數投到封閉式股票型基金中,並每月繼續投入。
     Icy說,大部分人在證券市場都容易犯同一個錯誤,那就是試圖通過“踩點”來“高賣低買”,掙快錢、容易錢,但結果往往是正好相反,即“追高殺跌”,所以賠錢時候居多。
     10年間,Icy夫婦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了合適的投資產品,無論政策如何改變,無論市場如何起伏,他們沒有一天離開過市場,最終的結果是,在80%投資人賠錢的情況下,他們的投資翻了7倍,一家由此獲得了財務自由,可以提前退休,享受生活了。


     穩健理性的理財策略
     到加拿大後,Icy夫婦全額現金買了一棟獨立屋。但他們沒有讓錢躺在房子裡睡大覺,而是用房子做抵押,做了房屋淨值(抵押)貸款(home equity line of credit),貸款利息是3.5%,借來的這筆錢買了每年固定派發6%收益的基金,用派發的收益去支付貸款的利息,剩下的2.5%就用於支付日常開支或更大的花銷,如外出旅遊,他們的日常生活沒有因為借錢而受到任何影響。因為是借貸投資,貸款利息還可以抵稅。3年時間,他們用這種“借雞生蛋”的方式進行投資所獲得的實際投資收益超過130%。
     Icy夫婦還用一部分資金購買了ETF(交易所交易基金),一種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指數基金,交易手續與股票完全相同,管理費相對比一般基金要低很多。
為了分散風險,他們購買不同種類的ETF,股票型ETF占65%,固定收益型ETF,如債券,佔35%,並且每年對投資組合中的資產組成結構進行調整,以“回歸均衡”。舉例來說,由於股市大漲,股票型ETF的市值上升到投資組合總市值的75%,固定收益型ETF比例下降到25%,Icy就會賣出10%股票ETF,補倉固定收益型ETF,使得組合重新回到65%股票 + 35%固定收益的結構。這樣做實際上達到了“高賣低買”的效果。
     Icy說,證券投資的基本規律是,股票投資比例 = 100——年齡,比如一個40歲的投資人,股票投資的比例應該占他證券投資總額的60%,50歲就應該下降到50%。年齡越大,越應該追求穩妥,股票的比例就應該越小。
     大溫地區這些年的炒房者賺得盆滿缽滿,記者問Icy夫婦為什麼不再買一套房子?Icy說,為了合理配置資金,他們不把雞蛋都放在房地產這個籃子中。實際上,他們買的基金當中也有關於房地產的,叫REITs,全稱是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即房地產投資信託。
     REITs其實是彙集投資者的資金,由專門投資機構進行房地產投資經營管理,並將投資綜合收益按比例分配給投資者的一種信託基金。自從世界上第一隻房地產信託REITs在美國誕生至今,REITs已發展了近50年,上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尤其迅猛,多年來平均回報在7%到。
     購買REITs跟購買投資房非常相似,每月先有租金收入,等價格漲上去了可以賣掉獲取較大的投資收益。購買投資房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着,心裏踏實;而買REITs相對而言就不能給人這種踏實的感覺,但它也有一般投資房無法比擬的優勢:分散風險,交易快捷且成本低廉,也沒有類似租客、維護等的多種麻煩。
     Icy夫婦在2010年曾經買賣過一隻REITs,4個月上漲25%後賣出,總交易成本只有19加幣。


     用TFSA投資高風險股票
     在2008年遭遇金融危機之後,加拿大聯邦政府在2009年推出TFSA賬戶,允許加拿大人每人每年向這個帳戶供款5千加幣進行投資,所獲投資收益全部免稅。在加拿大這個重稅國家,這個帳戶的出現無疑是天上掉餡餅。
     可惜很多人被TFSA的名稱所誤導,只把錢放在TFSA的儲蓄帳戶裏,拿1.2%左右的利息,或者是覺得每年5千元的額度太小,派不上什麼用場,而根本就沒開TFSA帳戶,這樣做實在是浪費了這個絕佳的投資工具。
     考慮到這個帳戶可投入金額小,收益完全免稅的特性,Icy夫婦用這個帳戶來購買在多倫多創業板上市的高風險、高回報的超小型股,俗稱penny stocks,股價只要幾毛甚至幾分錢。這類公司風險極大,90%以上最後會倒閉,投資人血本無歸。
     Icy夫婦用2人的TFSA帳戶購買這類股票,總市值在2011年4月曾高過10萬,後來受日本海嘯、美國舉債上限、歐債危機等重大事件的影響,帳戶市值曾大起大落了一番,現在市值仍在9萬以上。
     他們購買這些公司不是撞大運,而是有一套分析的方法。先是看公司的管理團隊過去是否有類似的成功創業經驗,然後看是否有機構投資人通過私募的方式對公司進行大手筆投資,再查詢公司內部人股票買賣的記錄,如果在某段價位,內部人大量買入,那麼這個公司在這個價位的投資價值就較大。如果一家公司同時符合上述三個條件,那麼投資成功的機率也大。
     事實上,Icy夫婦在TFSA帳戶裏總共只投資過4家創業板公司,其中已經有2家成功晉級到了主板市場。剩下的2家裏,有1家很可能成為被收購對象,還有1家也同樣被機構投資人看好,近1年持續買入。
     Icy夫婦說,投資都有風險,如果是證券投資,遇到2008年這樣的金融危機會大跌,好幾年才會緩過來。但如果掌握了正確的投資理念並持之以恆地加以實施,長期而言,一定會帶給投資人巨大的收益,一定要讓錢為我們工作,這樣我們就不用為生計而朝九晚五打拼。(“Let the money work for you, so that you don't have to work for money.”)


     上班可以發揮價值
     如果不做事情退休在家,Icy夫婦太年輕了,他們希望做一些事情,讓自己過得充實,也可以幫到別人。
     Henry堅持做義工,到現在都快2年了 ,主要是接送老人看病,後來考了地產經紀牌,幫朋友買賣房子。拿到牌不久,就做了幾單交易了。
     Icy在銀行做理財規劃師,幫客戶做投資及退休規劃,每天早晨8點不到出門,晚上快8點才到家,非常忙碌。她給客戶講解得非常詳細到位,客戶滿意,她也開心。
     工作是他們瞭解加拿大,融入社會的一種方式,發揮自己的才能幫助別人,也是財務自由後的一種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

     分享投資經驗回饋社會
     開公司賺得第一桶金,在國內炒股票獲得財務自由,近期又投資西溫地產,任大偉對命運的厚愛十分感恩,也希望以自己的經驗回饋社會、幫助別人。如今他創辦了一本理財雜誌分享投資理財的資訊和心得,他也會自己寫股評對股民們提出中肯的意見。


     第一桶金是汗水換來的
     任大偉中學時成績優秀,以為自己會當科學家;大學時是學生幹部,以為工作後會從政。1989年畢業後,進入一家國營企業,很快就被提拔為工程部主任。後來那家國企江河日下,任大偉應聘到一家銀行,原來工作的國企不放,不給人事檔案。沒有檔案哪裏也去不了,任大偉只好在1995年下海自己幹了。“和當年很多人為了賺錢主動下海相比,自己是不小心掉海裡了。”他說。
     任大偉是學電子工程的,開的公司是做電信設備系統集成的,是老本行,用的是技術,靠的是自己。一開始都是自己幹,安裝調試,一步一步做起來,很不容易。後來遇到一個機遇,拿下一個大項目,公司才走上正軌。如今的他已經不像當年那樣年輕氣盛,更喜歡提到不要說自己多聰明有本事,上天不給機會,是沒用的。
     他回想當初,如果當時那家國企願意放他,把檔案轉入銀行,工作待遇好,日子會過得很舒服。人一舒服起來,就不一定想奮鬥了,人是有惰性的。只有在遇到絕路時才願意拼命。
     任大偉回憶說,自己剛開公司時業務開展得非常艱難,既沒有資金實力又沒有關係背景,全憑自己的技術和努力。當時客戶分散在全國各地,晚上在火車上睡覺,白天跑業務、幹活。出差最多的時候一年下來,他一個人的火車票就有300張。“第一桶金,是用汗水換來的,靠技術吃飯。”
     當時電子設備市場好,賺到了一些錢。1998年之後,他就專門做企業的經營和管理,跑業務、接單子了,具體技術活兒就由員工們做了。


     炒股票獲得財務自由
     2000年他打算移民加拿大,想出國看一看那一片新的天地,但當時辦移民不知道要等多久,於是他也沒有心思去跑業務了,利用閒暇時間一邊學英語一邊炒股。最後索性他把公司關了,專業進行股票投資。
     他膽大不知道怕。先是一通惡補,什麼理論都學,知道了一些方法,但一年下來從實踐中發現那樣不掙錢。經過兩三個月時間的徹底反省,他開竅了。
     “很多東西不是大家不明白,而是做不到。”他說,都知道要低買高賣,誰知道什麼是高,什麼是低?說起來容易做到很難。他的方法是不聽內幕消息,免得被幹擾思路。他注重的是研究大勢,不盯着大盤看,考慮問題時出去散步,邊走邊想。在股海摸爬滾打的幾年,他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他在股票市場斬獲頗豐,證券公司的人認為是一個奇蹟。移民前,他把賬戶撤了,計劃到加拿大先讀書,再尋找新的發展方向。


     到UBC讀經濟學
     因為計劃移民後先讀書,任大偉就在新東方上課,考雅思、託福、GRE,都考過去了,是短期突擊出來的成果。在考GRE之前,早晨6點到晚上11點背單詞,每天背500個單詞。在農村租間小屋,手機、電腦都不帶,起早貪黑地背。一個月就把“紅寶書”(GRE詞彙)背下來了。那段時間拼命學英文,整天蓬頭垢面的。
     “遇到困難,要咬着牙沖上去,而不是退下來。”他有這樣的體會。
     2003年任大偉一家來到溫哥華時,雖然生活無憂,他還是希望工作,這是瞭解社會的一種方式。好工作不好找,他就在一家雜貨店做收銀。每天8小時的緊張工作後,在回家的公車上腦子裏空白一片,過去的雄心壯志和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從腦子中一點點地遠去。這種感覺太可怕了,他擔心長此以往人都幾乎不會思考了。這份工他幹了三個月,就離職了。
     他開始申請學校,覺得原來的電子工程專業是青春行業,不養老,學完就快40歲了,體力拼不過,就改學經濟專業。他申請讀經濟學碩士,SFU一位教授對他開過公司的經歷感興趣,但希望他先把經濟學本科補上。他於是就成為UBC的學生,學了兩年經濟學,覺得受益匪淺。
     一個偶然的原因,他放下學業,進入溫哥華一家報紙工作,成為一名記者。


     寫股評“不讓股民跳火坑”
     他從中學開始就喜歡寫文章,對媒體工作好奇。在報社工作期間,他除了寫一般的採訪稿件,報社還發揮他的特長,讓他寫股評專欄,這使他有機會分享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獨到的眼光幫助股民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任大偉的經驗之一是只看趨勢,不計成本。如果這檔股票能漲,多少錢買的,也不賣;一個股票沒前途了,不計成本也要賣。比如,股票是10元買的,跌到9元了,發現買錯了,一般人會等待反彈。跌到8元、6元,更捨不得割肉了,最後股票跌到3到4元,賣不賣沒區別了。
     股市是最殘酷的戰場,懷有不切實際幻想,會碰得頭破血流,這時要立即認錯。有人看到股票掙錢就賣了,不敢抱了,結果做飛了。無論怎樣,最後都是建立在對股市的準確判斷上的。股市中要做出正確的判斷不容易,不僅僅是因為理性的分析不容易,關鍵是戰勝不了自己的心理,因為自己內心深處的貪婪與恐懼。所以大多數人,都是掙小錢,賠大錢。
     任大偉對中國經濟運行瞭解深,所以他寫了很多評論中國股市的文章。他說,中國股票是綜合的東西,很多判斷是在股票之外。他不是關心技術的人,方法是從基本面入手,注重宏觀經濟分析。他非常自豪的是,在2007年10月16日中國股市暴跌前,他就在股評上接二連三地告誡股民“收拾收拾趕緊清倉。”
     2007年8月、9月、10月,他每次的股評都在重複一個主題:牛市將徹底結束,大家趕快清倉。他說,這樣做是因為有一種責任感,不讓大家跳火坑。
把看到的告訴大家
     任大偉覺得自己有責任把看到的告訴大家。他分析說,2007年,是北京奧運會的前一年。外資繼續流入國內,通脹壓不住,導致收緊銀根。機構拉高出貨,市場看似紅火,實則面臨崩塌危險。2008年奧運會,政府不希望出事,如果年底不壓,奧運前會不可抑制地崩塌,局面就難收拾了。當時大家都認為奧運前一定漲,奧運之後跌。既然大家都想奧運會前出貨,其最後的結果就必然是奧運會前誰也走不了,況且大機構出貨需要半年甚至更長時間。綜合分析這些因素,他把牛市結束的時間預測得很准。
     因為任大偉研究的不僅是股票的大勢,而是更廣泛的世界經濟,因此其他的投資也能把握時機。
     2007年的秋天,當時每盎司黃金的價格只有600多美元,他推薦同事、朋友購買,也寫文章談論這個話題。最近,他在自己的《財富世界》雜誌上也重談了這一話題。他說,研究黃金可以追溯到金錢的本質,就像研究物理學人們追溯質量的本質一樣,人們不一定深入地理解自己最習以為常的東西。
     離開報紙後,任大偉繼續為媒體撰寫財經評論,同時也把一些精力放到了研究房地產上。他看到房地產市場的潛力,開始想在溫西買房,實地看房,覺得溫西價格已經被炒得太高了,偶然的機會發現了西溫。他說,西溫環境優美,房價竟然不高,性價比非常好。在西溫房價升溫前,他就成為西溫的居民了。他說,當時溫哥華房地產市場會比國內的股票市場更有確定性,賺錢把握大一些。
     分享自己對經濟大勢的判斷,對投資理財的建議,在任大偉看來是很有意義的事。懷着這樣的理念任大偉創辦了自己的雜誌。他說,現在投資者不愁得不到資訊,但資訊浩如煙海,令人無所適從,真正有幫助的往往淹沒在誤導的海洋裏。靠譜的財經評論,嚴肅的專題研究,可以對資訊過濾,省去了很多在雲山霧罩中尋找的時間。
     Icy和Henry兩夫婦來溫哥華後,在本拿比一個鬧中取靜的小區買了個獨立屋,房價全付清了。他們又做了一些投資,不用上班日子也可以輕鬆地過下去。
     但兩人都還年輕,剛剛跨上中年的門檻,呆在家裡有點虛度光陰的感覺。於是喜歡房子的Henry在看了數百個open house後考了地產經紀牌,自己看房方便的同時還可以幫朋友們買賣房子;Icy負責家庭理財,先考了保險牌照,買好全家的保險,然後馬不停蹄開始攻CFP(註冊理財規劃師)執照,在中國證券行業近10年的從業經驗,加上有本地的相關執照和工作經驗,她在1年前進了滿地可銀行做理財規劃師。


     在股市掙得第一桶金
     Icy姓水,來自杭州,在北京上的大學,專業是外語,大學畢業後先是在機關工作,收入很少,1000元左右。Icy2001年MBA畢業後,Henry通過朋友把她調到當時中國最大的證券公司,月收入6000元。當第一個月發工資時,她看着工資單,很驚喜,跟同事說:“我這輩子都沒見過這麼多錢。”同事笑她土。
     到證券公司工作之後,除去必要的生活開支,她把每月剩下的工資,採用定額定投的方式投資股票型開放式基金。2年後她又考到了同聲傳譯的證書,兼職接一些同聲傳譯的工作,收入很高,每次8000元。一個月經常可以有兩次機會。她就又把這額外的16000元用來購買基金。
     她從2000年進入股市,開始的5年都是虧的,她並不在意,以一種阿甘式的精神繼續投下去,因為投進去的錢都是額外掙的,不會影響到生活。事後想起來,如果當時怕繼續虧就斬倉了,機會來時未必來得及再進去。
     到了2005年,證券公司的首席基金分析師給全體同事發了個郵件,建議大家買封閉式基金,因為由於基金產品結構設計上的原因,在當時的市場情況下,封閉式基金相對開放式基金而言折價得非常厲害,多的甚至達到40%,也就是說,同樣的東西,開放式基金1元能買到的,封閉式基金只要6毛錢就可以買到。
     Icy很相信這位資深專業人士說的話,就把過去買的所有開放式基金都賣了,全數投到封閉式股票型基金中,並每月繼續投入。
     Icy說,大部分人在證券市場都容易犯同一個錯誤,那就是試圖通過“踩點”來“高賣低買”,掙快錢、容易錢,但結果往往是正好相反,即“追高殺跌”,所以賠錢時候居多。
     10年間,Icy夫婦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了合適的投資產品,無論政策如何改變,無論市場如何起伏,他們沒有一天離開過市場,最終的結果是,在80%投資人賠錢的情況下,他們的投資翻了7倍,一家由此獲得了財務自由,可以提前退休,享受生活了。


     穩健理性的理財策略
     到加拿大後,Icy夫婦全額現金買了一棟獨立屋。但他們沒有讓錢躺在房子裡睡大覺,而是用房子做抵押,做了房屋淨值(抵押)貸款(home equity line of credit),貸款利息是3.5%,借來的這筆錢買了每年固定派發6%收益的基金,用派發的收益去支付貸款的利息,剩下的2.5%就用於支付日常開支或更大的花銷,如外出旅遊,他們的日常生活沒有因為借錢而受到任何影響。因為是借貸投資,貸款利息還可以抵稅。3年時間,他們用這種“借雞生蛋”的方式進行投資所獲得的實際投資收益超過130%。
     Icy夫婦還用一部分資金購買了ETF(交易所交易基金),一種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指數基金,交易手續與股票完全相同,管理費相對比一般基金要低很多。
     為了分散風險,他們購買不同種類的ETF,股票型ETF占65%,固定收益型ETF,如債券,佔35%,並且每年對投資組合中的資產組成結構進行調整,以“回歸均衡”。舉例來說,由於股市大漲,股票型ETF的市值上升到投資組合總市值的75%,固定收益型ETF比例下降到25%,Icy就會賣出10%股票ETF,補倉固定收益型ETF,使得組合重新回到65%股票 + 35%固定收益的結構。這樣做實際上達到了“高賣低買”的效果。
     Icy說,證券投資的基本規律是,股票投資比例 = 100——年齡,比如一個40歲的投資人,股票投資的比例應該占他證券投資總額的60%,50歲就應該下降到50%。年齡越大,越應該追求穩妥,股票的比例就應該越小。
     大溫地區這些年的炒房者賺得盆滿缽滿,記者問Icy夫婦為什麼不再買一套房子?Icy說,為了合理配置資金,他們不把雞蛋都放在房地產這個籃子中。實際上,他們買的基金當中也有關於房地產的,叫REITs,全稱是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即房地產投資信託。
     REITs其實是彙集投資者的資金,由專門投資機構進行房地產投資經營管理,並將投資綜合收益按比例分配給投資者的一種信託基金。自從世界上第一隻房地產信託REITs在美國誕生至今,REITs已發展了近50年,上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尤其迅猛,多年來平均回報在7%到。
     購買REITs跟購買投資房非常相似,每月先有租金收入,等價格漲上去了可以賣掉獲取較大的投資收益。購買投資房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着,心裏踏實;而買REITs相對而言就不能給人這種踏實的感覺,但它也有一般投資房無法比擬的優勢:分散風險,交易快捷且成本低廉,也沒有類似租客、維護等的多種麻煩。
     Icy夫婦在2010年曾經買賣過一隻REITs,4個月上漲25%後賣出,總交易成本只有19加幣。


     用TFSA投資高風險股票
     在2008年遭遇金融危機之後,加拿大聯邦政府在2009年推出TFSA賬戶,允許加拿大人每人每年向這個帳戶供款5千加幣進行投資,所獲投資收益全部免稅。在加拿大這個重稅國家,這個帳戶的出現無疑是天上掉餡餅。
     可惜很多人被TFSA的名稱所誤導,只把錢放在TFSA的儲蓄帳戶裏,拿1.2%左右的利息,或者是覺得每年5千元的額度太小,派不上什麼用場,而根本就沒開TFSA帳戶,這樣做實在是浪費了這個絕佳的投資工具。
     考慮到這個帳戶可投入金額小,收益完全免稅的特性,Icy夫婦用這個帳戶來購買在多倫多創業板上市的高風險、高回報的超小型股,俗稱penny stocks,股價只要幾毛甚至幾分錢。這類公司風險極大,90%以上最後會倒閉,投資人血本無歸。
     Icy夫婦用2人的TFSA帳戶購買這類股票,總市值在2011年4月曾高過10萬,後來受日本海嘯、美國舉債上限、歐債危機等重大事件的影響,帳戶市值曾大起大落了一番,現在市值仍在9萬以上。
     他們購買這些公司不是撞大運,而是有一套分析的方法。先是看公司的管理團隊過去是否有類似的成功創業經驗,然後看是否有機構投資人通過私募的方式對公司進行大手筆投資,再查詢公司內部人股票買賣的記錄,如果在某段價位,內部人大量買入,那麼這個公司在這個價位的投資價值就較大。如果一家公司同時符合上述三個條件,那麼投資成功的機率也大。
     事實上,Icy夫婦在TFSA帳戶裏總共只投資過4家創業板公司,其中已經有2家成功晉級到了主板市場。剩下的2家裏,有1家很可能成為被收購對象,還有1家也同樣被機構投資人看好,近1年持續買入。
     Icy夫婦說,投資都有風險,如果是證券投資,遇到2008年這樣的金融危機會大跌,好幾年才會緩過來。但如果掌握了正確的投資理念並持之以恆地加以實施,長期而言,一定會帶給投資人巨大的收益,一定要讓錢為我們工作,這樣我們就不用為生計而朝九晚五打拼。(“Let the money work for you, so that you don't have to work for money.”)


     上班可以發揮價值
     如果不做事情退休在家,Icy夫婦太年輕了,他們希望做一些事情,讓自己過得充實,也可以幫到別人。
     Henry堅持做義工,到現在都快2年了 ,主要是接送老人看病,後來考了地產經紀牌,幫朋友買賣房子。拿到牌不久,就做了幾單交易了。
     Icy在銀行做理財規劃師,幫客戶做投資及退休規劃,每天早晨8點不到出門,晚上快8點才到家,非常忙碌。她給客戶講解得非常詳細到位,客戶滿意,她也開心。
     工作是他們瞭解加拿大,融入社會的一種方式,發揮自己的才能幫助別人,也是財務自由後的一種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

     是否自由與欲望大小有關
     Sally現在過着悠哉遊哉的生活,接送孩子上學、煮飯,時不時跟一幫朋友聚談。經常在家裡的視聽室看影碟。讓她熬夜的只有電視連續劇了。因為有大把時間,又喜歡看《加拿大都市報》,她每星期把這張報紙從頭看到尾,不但看文章,連廣告也瞭如指掌。
     在國內做過多年生意的Sally,早就實現了財務自由,40歲到溫哥華退休。在國內的生意雖然關了,但還有出租的物業和朋友公司的股份,即使什麼事也不做,一輩子也可以衣食無憂。
     不過,忙慣了的她剛來溫哥華後沒有閒着,開了一個餐廳,自己也沒太管。那個餐廳很實惠,套餐的份量很大,能把人撐着,價錢也不貴。周圍的街坊把她的餐廳當成了不想做飯時光顧的飯堂。她說,掙的錢夠家裡開銷的,這就足夠了。
     後來因為生老二,她就把餐廳關了,回家帶孩子。這之後就只投資房地產和股票,沒再開公司了。
     她的朋友中有不少富婆,她說,有的朋友比她富得多,但因為一直在做大投資。銀根如果緊繃着,就容易睡不着,也很忙碌。
     Sally說,投資留有余地,才可以自由;有些錢不去賺,自己才可以過得更輕鬆。比如,她在素裡有兩棟投資房,都交給物業管理公司代管了。兩棟樓一個月管理費才700元,租客有什麼事情都由他們處理,每個月的報表清清楚楚。“這比住公寓交管理費還便宜,比請人管理的人工還低。”每個月,兩棟獨立屋給她的現金流相當於一份不錯的工作,不僅覆蓋了投資房的月供,還有剩余。
     她雖然不用為錢工作,但每天的日程也很滿。每天花一兩個小時收拾家,把家搞得像五星級酒店一樣漂亮整潔;接送兩個孩子上學,送他們上興趣班;精心研究廚藝,她做的餃子和韭菜盒子堪稱一絕,朋友們吃得贊不絕口。逢年過節,她就在家裡開派對,跟朋友們熱熱鬧鬧聚一聚。
     來溫哥華久了,朋友越來越多,與女兒同學的媽媽們也經常聚在一起。週末,女兒同學家經常有派對,她就作為女兒媽媽的身份出席。開派對的家庭有中國人,也有不少西人,Sally有點融入加拿大的感覺。
     前半生拼命賺錢,後半生享受生活。她對這樣的生活很滿意,不想重出江湖了。
     開公司賺得第一桶金,在國內炒股票獲得財務自由,近期又投資西溫地產,任大偉對命運的厚愛十分感恩,也希望以自己的經驗回饋社會、幫助別人。如今他創辦了一本理財雜誌分享投資理財的資訊和心得,他也會自己寫股評對股民們提出中肯的意見。


     第一桶金是汗水換來的
     任大偉中學時成績優秀,以為自己會當科學家;大學時是學生幹部,以為工作後會從政。1989年畢業後,進入一家國營企業,很快就被提拔為工程部主任。後來那家國企江河日下,任大偉應聘到一家銀行,原來工作的國企不放,不給人事檔案。沒有檔案哪裏也去不了,任大偉只好在1995年下海自己幹了。“和當年很多人為了賺錢主動下海相比,自己是不小心掉海裡了。”他說。
     任大偉是學電子工程的,開的公司是做電信設備系統集成的,是老本行,用的是技術,靠的是自己。一開始都是自己幹,安裝調試,一步一步做起來,很不容易。後來遇到一個機遇,拿下一個大項目,公司才走上正軌。如今的他已經不像當年那樣年輕氣盛,更喜歡提到不要說自己多聰明有本事,上天不給機會,是沒用的。
     他回想當初,如果當時那家國企願意放他,把檔案轉入銀行,工作待遇好,日子會過得很舒服。人一舒服起來,就不一定想奮鬥了,人是有惰性的。只有在遇到絕路時才願意拼命。
     任大偉回憶說,自己剛開公司時業務開展得非常艱難,既沒有資金實力又沒有關係背景,全憑自己的技術和努力。當時客戶分散在全國各地,晚上在火車上睡覺,白天跑業務、幹活。出差最多的時候一年下來,他一個人的火車票就有300張。“第一桶金,是用汗水換來的,靠技術吃飯。”
     當時電子設備市場好,賺到了一些錢。1998年之後,他就專門做企業的經營和管理,跑業務、接單子了,具體技術活兒就由員工們做了。


     炒股票獲得財務自由
     2000年他打算移民加拿大,想出國看一看那一片新的天地,但當時辦移民不知道要等多久,於是他也沒有心思去跑業務了,利用閒暇時間一邊學英語一邊炒股。最後索性他把公司關了,專業進行股票投資。
    他膽大不知道怕。先是一通惡補,什麼理論都學,知道了一些方法,但一年下來從實踐中發現那樣不掙錢。經過兩三個月時間的徹底反省,他開竅了。
  “很多東西不是大家不明白,而是做不到。”他說,都知道要低買高賣,誰知道什麼是高,什麼是低?說起來容易做到很難。他的方法是不聽內幕消息,免得被幹擾思路。他注重的是研究大勢,不盯着大盤看,考慮問題時出去散步,邊走邊想。在股海摸爬滾打的幾年,他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他在股票市場斬獲頗豐,證券公司的人認為是一個奇蹟。移民前,他把賬戶撤了,計劃到加拿大先讀書,再尋找新的發展方向。


    到UBC讀經濟學
     因為計劃移民後先讀書,任大偉就在新東方上課,考雅思、託福、GRE,都考過去了,是短期突擊出來的成果。在考GRE之前,早晨6點到晚上11點背單詞,每天背500個單詞。在農村租間小屋,手機、電腦都不帶,起早貪黑地背。一個月就把“紅寶書”(GRE詞彙)背下來了。那段時間拼命學英文,整天蓬頭垢面的。
  “遇到困難,要咬着牙沖上去,而不是退下來。”他有這樣的體會。
    2003年任大偉一家來到溫哥華時,雖然生活無憂,他還是希望工作,這是瞭解社會的一種方式。好工作不好找,他就在一家雜貨店做收銀。每天8小時的緊張工作後,在回家的公車上腦子裏空白一片,過去的雄心壯志和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從腦子中一點點地遠去。這種感覺太可怕了,他擔心長此以往人都幾乎不會思考了。這份工他幹了三個月,就離職了。
    他開始申請學校,覺得原來的電子工程專業是青春行業,不養老,學完就快40歲了,體力拼不過,就改學經濟專業。他申請讀經濟學碩士,SFU一位教授對他開過公司的經歷感興趣,但希望他先把經濟學本科補上。他於是就成為UBC的學生,學了兩年經濟學,覺得受益匪淺。
    一個偶然的原因,他放下學業,進入溫哥華一家報紙工作,成為一名記者。


    寫股評“不讓股民跳火坑”
    他從中學開始就喜歡寫文章,對媒體工作好奇。在報社工作期間,他除了寫一般的採訪稿件,報社還發揮他的特長,讓他寫股評專欄,這使他有機會分享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獨到的眼光幫助股民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任大偉的經驗之一是只看趨勢,不計成本。如果這檔股票能漲,多少錢買的,也不賣;一個股票沒前途了,不計成本也要賣。比如,股票是10元買的,跌到9元了,發現買錯了,一般人會等待反彈。跌到8元、6元,更捨不得割肉了,最後股票跌到3到4元,賣不賣沒區別了。
   股市是最殘酷的戰場,懷有不切實際幻想,會碰得頭破血流,這時要立即認錯。有人看到股票掙錢就賣了,不敢抱了,結果做飛了。無論怎樣,最後都是建立在對股市的準確判斷上的。股市中要做出正確的判斷不容易,不僅僅是因為理性的分析不容易,關鍵是戰勝不了自己的心理,因為自己內心深處的貪婪與恐懼。所以大多數人,都是掙小錢,賠大錢。
   任大偉對中國經濟運行瞭解深,所以他寫了很多評論中國股市的文章。他說,中國股票是綜合的東西,很多判斷是在股票之外。他不是關心技術的人,方法是從基本面入手,注重宏觀經濟分析。他非常自豪的是,在2007年10月16日中國股市暴跌前,他就在股評上接二連三地告誡股民“收拾收拾趕緊清倉。”
   2007年8月、9月、10月,他每次的股評都在重複一個主題:牛市將徹底結束,大家趕快清倉。他說,這樣做是因為有一種責任感,不讓大家跳火坑。


   把看到的告訴大家
    任大偉覺得自己有責任把看到的告訴大家。他分析說,2007年,是北京奧運會的前一年。外資繼續流入國內,通脹壓不住,導致收緊銀根。機構拉高出貨,市場看似紅火,實則面臨崩塌危險。2008年奧運會,政府不希望出事,如果年底不壓,奧運前會不可抑制地崩塌,局面就難收拾了。當時大家都認為奧運前一定漲,奧運之後跌。既然大家都想奧運會前出貨,其最後的結果就必然是奧運會前誰也走不了,況且大機構出貨需要半年甚至更長時間。綜合分析這些因素,他把牛市結束的時間預測得很准。
    因為任大偉研究的不僅是股票的大勢,而是更廣泛的世界經濟,因此其他的投資也能把握時機。
    2007年的秋天,當時每盎司黃金的價格只有600多美元,他推薦同事、朋友購買,也寫文章談論這個話題。最近,他在自己的《財富世界》雜誌上也重談了這一話題。他說,研究黃金可以追溯到金錢的本質,就像研究物理學人們追溯質量的本質一樣,人們不一定深入地理解自己最習以為常的東西。
    離開報紙後,任大偉繼續為媒體撰寫財經評論,同時也把一些精力放到了研究房地產上。他看到房地產市場的潛力,開始想在溫西買房,實地看房,覺得溫西價格已經被炒得太高了,偶然的機會發現了西溫。他說,西溫環境優美,房價竟然不高,性價比非常好。在西溫房價升溫前,他就成為西溫的居民了。他說,當時溫哥華房地產市場會比國內的股票市場更有確定性,賺錢把握大一些。
    分享自己對經濟大勢的判斷,對投資理財的建議,在任大偉看來是很有意義的事。懷着這樣的理念任大偉創辦了自己的雜誌。他說,現在投資者不愁得不到資訊,但資訊浩如煙海,令人無所適從,真正有幫助的往往淹沒在誤導的海洋裏。靠譜的財經評論,嚴肅的專題研究,可以對資訊過濾,省去了很多在雲山霧罩中尋找的時間。

 



Icy與丈夫Henry。

任大偉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