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五年變化大 離婚再婚開車行
( 2012-05-25 )



楊震霆在他的車行裡,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

      五年前,當楊震霆(網名Carboy)還是個新移民時,因不滿當時的加拿大政府容許來自中國的貪官和經濟犯罪分子高山居留,組織了多次的抗議活動,《星島日報》及其他中文媒體都做了報導,《加拿大都市報》為此也專門採訪了楊震霆,他就成為了《都市報》“人物寫真”欄目的第一位受訪者。
      現在,五年過去了,楊震霆從新移民變成了老移民,從打工者變成創業者,並且經歷了離婚、再婚的生活巨變,其中的滋味,光用酸甜苦辣是無法形容的。


      首位“人物寫真”欄目受訪者
      2007年5月,楊震霆第一次接受《加拿大都市報》的採訪時,還在為UPS做快遞服務。出於對汽車的熱愛(從他的網名Carboy可見一斑),他隨後考取了做汽車銷售(Car Dealer)的執照,並於2008年開始為溫哥華的一家豐田汽車銷售商工作。
      雖然做上了自己比較喜愛的工作,但生活卻發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變故。結婚多年、來加拿大後又生了一個兒子的妻子在那一年與他分居了。到底為什麼會分居?現在楊震霆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但是來加拿大後,男人與女人不同程度的適應能力、男人與女人觀念改變的方向性差異、加拿大對女性的更加尊重、他自己之前不太懂得維護婚姻的方法等等,應該都是造成他的第一次婚姻出問題的原因。
      楊震霆說:“雖然我和前妻在2008年分居,之後離婚,是個移民生活的悲劇事件,但我們似乎在離婚後卻能很好地相處,我們共同撫養兩個孩子,有困難時還互相幫助,也都從第一次婚姻中學到了要多體諒對方的付出,要包容對方的缺點,還要多用點心思維護婚姻。”


      婚姻不順感慨多
      因為能夠從生活的不順利中吸取教訓並積極地面對,楊震霆於2011年再婚了。他現在的妻子小肖是通過交友網站認識的,小肖不僅是個80後,還是個美麗、能幹的四川妹子。
      由於小肖也有過短暫的婚史,所以他們兩個在網絡認識後,聊得特別投機和開心,大有相見恨晚之心。
      小肖覺得楊震霆是她心灰意冷時照進她心裡的一縷陽光——溫暖而踏實,楊震霆則把小肖當成是上帝送來的禮物——漂亮純潔可愛的天使。
      他至今依然記得他們第一次認識的時間,第一次表白的日子,第一次見面時的情景,他求婚成功時的激動……一切發生得那麼快,一切真實發生的事情卻像做夢一樣美妙。
      小肖也在她的博客中用文字記錄下了她的欣喜和幸福:“在交友網站註冊有段時日了,就在我有點心灰氣餒的時候,意外認識了我未來的先生。他簡潔真摯的獨白,充滿陽光的笑容,還有成長履歷賦予他的才華都深深吸引我。當然還有他的星座,因為都說天蠍和巨蟹是絕配。先生本人非常內秀,可是一碰在一起,我們總有說不完的話。還記得我們第一次聊QQ,我幾乎丟掉手裏的工作,跟他聊到加拿大時間的凌晨二點卻還是意猶未盡。爾後,我們在某次QQ交談中,他對我說‘如果你現在在加拿大,我會拖你的手到拉斯維加斯結婚去’,我即刻回答‘I do’,此後我們開始正式談婚論嫁,他也確定了回國與我見面的時間。從那一刻起,我飄忽的心也變得無比踏實起來,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心有所屬的安定感。“


      網戀也能談出浪漫深情
      楊震霆還記得他們相識於2011年的10月8日,網上交流兩個多月後,他12月15日去重慶看望小肖,而之前的11月18日他還派自己的嫂子去重慶見未來的弟媳婦,12月23日他們倆在重慶領了結婚證,2012年元旦他帶着新婚妻子到廣州看望父母和女兒,女兒與年輕的繼母竟然也非常投緣,他父母對新媳婦的滿意從臉上沒有消失過的笑容就可以看到,而妻子的愛讓楊震霆的生活充滿朝氣和甜蜜,也有了放不下的牽掛——      因為他們暫時還需要分居兩地——這不是他們夫婦倆的選擇而是加拿大愚蠢的移民政策造成的。
作為新移民,楊震霆很關注聯邦政府的各項政策以及加拿大社會的重大新聞,他覺得新移民初來時雖然有點語言障礙和文化隔閡,但不應該把自己孤立於華裔社區這個“小島”上,而要用積極的心態參與到加拿大的社會中,漸漸地使自己成為真正的加拿大人,這也是當初他組織大家舉行抗議高山等貪官的活動的初衷。
      他還特別關注聯邦的移民政策,每天除了看電子版的中文媒體的新聞外,如果是有重大移民政策調整內容的,他就會買份《星島日報》看看,如果是講述與他經歷類似的移民故事的,他會去購物中心拿份《都市報》來閱讀和分享。


      始終關心聯邦移民政策
      當楊震霆與妻子小肖結婚後,聯邦政府有關限制“假結婚”移民的政策,是他最關注的,他幾乎隔幾天就上政府的移民網站去看看有什麼新聞發布,他很反感目前的保守黨政府一切“向錢看”——頻頻向留不住的投資移民拋去橄欖枝,卻把需要與家人團聚的父母祖父母、配偶子女等排斥在外——前者輪候週期動輒五年八年,後者不管事實真相不時被扣上“假結婚”的帽子;還把體現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與本國急需的技術移民名額一砍再砍,這些短視的行為將使加拿大為世人崇尚的價值觀體系蒙羞,也讓新移民對加拿大的認同感降低。
楊震霆表示:“我曾在去香港度蜜月時,為妻子小肖申請了探親簽證,但遭到拒絕,這個我們能夠理解,因為我們結婚的時間太短。最近我又為小肖申請了團聚移民,一切手續剛剛辦妥,希望這次有好消息並且不需要等候太久。”
      不僅楊震霆的生活與聯邦的移民政策緊緊關聯着,他的工作與事業也是如此,移民政策的影響遠遠大於經濟環境改變造成的影響。
      由於喜愛汽車這一行,他與朋友合作,於2010年初在烈治文3號路上開了一家二手車租車、買賣車行,車行不算大,有40多輛車供出租和售賣。
      兩年多以來,他的二手車買賣業務比較平淡,租車生意反而好一些。為什麼呢?楊震霆回答說:“現在的保守黨政府移民政策只認錢,大量開放門戶給經濟實力強的投資移民,這些投資移民登陸後就租車去看房子,看好房子後就買房,買房後如果長住也會買車,但他們買的是新車,而且是豪華的新車,根本不會看我這些舊車——雖然它們的性價比很好。二手車一般是技術移民買第一輛車時的選擇,但是現在的移民政策不讓技術移民來,車行生意就很難做了。”


      租車生意好過二手車買賣
      為了生活得更好,楊震霆也準備把自己的事業做一些調整,他打算考一個地產經紀牌照,目前已經通過了LPI(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Index )測試,等正式考下地產經紀牌後,他也就可以為新移民提供租車、看房、買房的一條龍服務了。“關注本地社會發生的事情,適當調整我們新移民生活與工作的步伐是很有必要的。畢竟是我們自己選擇了加拿大,畢竟我們從心裡喜歡這裡,那我們就腳踏實地地認真地過好每一天吧。時間是不等人的,五年猶如一瞬間。希望又一個五年後,在《都市報》十週年慶時,我和《都市報》都有新的成績向大家匯報。”楊震霆滿懷信心地展望未來。   圖文:記者靖蓮英

      攜手都市報 五年碩果累累
      在華裔新移民雲集的大溫地區,校外教育、精英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既迎合了華裔移民重視孩子教育的市場需求,也為教育家的移民生涯開創了新天地,這其中的佼佼者就有“常春藤100”(IVY100  EDUCATION)。
      “常春藤100”的創始人、總裁魏健(Jimmy Wei)和任愛軍(Frank Ren),近日在他們的辦公室裡接受了《加拿大都市報》記者的專訪。自《都市報》於2007年5月25日誕生的那天起,Jimmy就在報紙上開闢了第一個教育專欄——“就這樣走進常春藤”,五年來,“常春藤100”與《都市報》攜手發展,共同進步,《都市報》成長為本地免費中文報紙的龍頭老大,“常春藤100”也成為教育行業的翹楚。


      緣起女兒盼讀美國名校
      1993年移民來加拿大的Jimmy,本來所學的專業是環境化學,並在英國的謝菲爾德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獲得理學博士學位,來到溫哥華後從事過不同行業的工作,最終變成教育規劃專家,卻緣起於他自己的女兒當年希望去美國讀大學的願望。
      大約是在2000年,Jimmy的女兒上9年級時,由於學習成績優異,很希望能夠去美國的常春藤名校進一步深造,Jimmy和妻子雖然很支持女兒的想法,卻不知道如何着手申請,就四處向自己的老同學們打聽。這些在英國的、在美國的老同學們與Jimmy是同齡人,都有差不多年齡的孩子在讀中學,也有類似的關注和需求,大家就經常一起關注和討論美國那些名校的招生要求、申請方式、錄取政策等等,有經驗互相分享,有錯誤相互提醒。
      功夫不負有心人,四年後,Jimmy的女兒如願考進了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讓他們家的朋友羨慕不已。
於是,很多鄰居、朋友、朋友的朋友都來向Jimmy取經,而Jimmy回顧女兒走進常春藤的過程,發現有些是歪打正着,還有些是可以改善和做得更好的,於是就有了把女兒的求學經歷寫下來的想法。


      業余時間寫下經驗分享
      Jimmy是個有想法就去做的人,自女兒上大學後,他就不斷地利用業余時間,把申請美國常春藤名校的過程與經驗寫下來,以組織俱樂部的方式與其他家長分享,也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
2005年,他還在本地的一家中文報刊上開始連載他的系列文章,但俱樂部的發展一直是零零散散的,不成規模。
      直到2007年5月,首創以簡體字發行的中文免費報紙《加拿大都市報》在大溫隆重登場,貼緊移民生活的報導,詳盡實用的移民生活資訊,深受大溫的華裔移民喜愛,也讓獨具慧眼的Jimmy找到了自己發展的契機。
      他決定在《都市報》上開闢教育專欄——“就這樣走進常春藤”,每週一篇,期期不落,讀者追隨的隊伍迅速擴大,《都市報》超大的發行量,讓Jimmy的教育文章被越來越多的讀者和家長所認識,一時間他的教育俱樂部人滿為患,供不應求。


      08年正式成立教育咨詢公司
      由於場地和時間的限制,讓Jimmy很傷腦筋,他於是開始考慮着要成立一個專門從事教育咨詢的公司。2008年他上網查詢成立公司的事宜,包括網站的建立、市場的需求與應對、教師的資質考察與人選,合作者的選擇等等,2009年Jimmy與合作者任愛軍一起開辦的“常春藤100”正式成立。
      從成立到現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裡,由於有充分的準備,厚積薄發的“常春藤100”走過了持續發展、不斷擴大的歷程。
      創始之初,“常春藤100”的業務分為申報美國名校的規劃和走進美國名校的課程補習和考試應對,用Jimmy的話說,就是規劃與上課這“兩個輪子”載動着“常春藤100”滾滾向前。


      以美國SAT考試為主打品牌
      他們給學生的規劃通常需要三到四年,最遲也要兩年;而他們的課程則是以美國的SAT考試為主打品牌,輔以ESL的跳級班、省考高分應試班、雅思託福應考班等等,他們學校的老師起碼都有碩士學位。
      現在,他們已經有了大大小小的教室共11間,老師和行政人員的辦公室10間,兩個可容納數十人的會議室,全職與兼職的教師有20名,學生的人數每週都有變化,但是總數一直在300名左右徘徊,每年的9月份是學生最多的時候,新年之後會少一點。
      三年來,在“常春藤100”咨詢和上課後獲得美國名校錄取通知書的有近200名學生——登記在冊的就有2010年39名,2011年56名,2012年62名。這一串串亮眼的數據,直接顯示了“常春藤100”開辦以來所結下的累累碩果。
      來“常春藤100”參加咨詢規劃或上課的學生基本上都是華裔,且以新移民居多,尤其是住在溫西和烈治文的華裔家庭,為了方便學生與家長,他們於2011年在溫東增開了第一家分校。
      他們還在中國的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整套6冊專為海內外中學生服務的報考美國名校的輔導教材,包括SAT語法攻略、SAT數學寶典、SAT寫作及例文欣賞等。此套書甫一面市,就受到廣大學子的熱捧。


      出版報考美國名校輔導教材
      讓Jimmy和Frank覺得非常自豪的是他們學校現在已經成為了美國大學聯考招生咨詢委員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llege Admission Counseling)的團體成員(Group Member),這也是對他們學校幾年來不斷努力的肯定和認可。
      現任“常春藤100”CEO的Frank告訴《都市報》記者,他們學校的成功來源於辦學宗旨與社會需求合拍,也來源於他們的辦學理念與美國常春藤名校的理念驚人地一致。
      Frank說:“我本人是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長大的,但是來加拿大十幾年的生活,以及這幾年對美國常春藤名校的研究,發現美國這些名校不重分數重社會參與的精英教育理念非常好,他們讓成長中的中學生以及走進他們校園的年輕一代,不僅有為社會服務的強烈意願,還有為社會服務的卓越能力。這個為社會服務的意願和能力也是我們‘常春藤100’所極力追求和倡導的。”
      所以他們非常重視為學生分享為社會服務的經驗,並為他們提供確實的管道和方式,比如為他們聯絡去老人院照顧那些需要照顧的長者,還組織他們為非洲的失學兒童提供幫助,號召大家用零用錢“領養”世界各地,特別是非洲的失學兒童,讓他們瞭解這個社會有很多人需要他們的幫助,而能夠更好地幫助別人的方式就是自己接受好的教育,有足夠的能力幫助他人和服務社會。
      說起將來的規劃與打算,Jimmy強調也沒有很固定的目標和計劃,就是不斷地適應本地教育市場的需求,讓“常春藤100”的服務更貼心更細緻些。
      “如果要說有什麼終極目標,那麼培養更多的華裔移民後代成為社會的精英,成為有能力為社會做貢獻的新一代就是我們的目標。近期的小的擴展計劃則是在高貴林開另一個分校園,更方便我們的學生。”Jimmy總結說。
      圖文:記者靖蓮英

      熱愛都市報 集頁成冊收藏
      1995年移民來到加拿大的黃瑞榮,是個集郵愛好者,是本地加拿大中華郵幣學會的榮譽會長。黃瑞榮主要集藏中國郵票,包括兩岸三地的,並特別注重收集世界第一套郵票和實寄封以及自己感興趣的專題——比如辛亥革命、生肖系列等等。但是自從黃瑞榮五年前發現了《加拿大都市報》後,他的收藏分類裡又增多了一個項目——剪報並裝訂成冊。


      是《星島日報》忠實讀者
      來自廣東的黃瑞榮其實是《星島日報》的忠實讀者,除了在《星島日報》上看新聞之外,他多年來一直很喜愛《星島日報》上面一個很不起眼的小欄目——《今古奇觀》。多年前,這個今古奇觀欄目是在每週三刊登的,所以黃瑞榮一定不會漏過購買週三的《星島日報》,但是這個副刊的欄目不是很固定,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有時候是一個半版的版面,有時候卻有兩個半版,很讓他不知所措。
      直到2007年5月,黃瑞榮從《星島日報》上看到他們將發行一個全彩色簡體字免費的周報《加拿大都市報》時,他還在擔心,會不會這個今古奇觀的欄目隨着報紙的發展和改革撤銷呢?
      當《加拿大都市報》於2007年5月25日正式發行時,黃瑞榮急忙去《星島日報》在唐人街的發行部和辦公室去取得了一份都市報先睹為快。在這份全彩色、簡體字、四十多頁的都市報上,他不僅發現了他期望看到的今古奇觀的改革欄目——《史海鉤沉》,還有許多有關中國社會狀況的版面和內容,他印象深刻的有《人文現場》(後改版為《華夏采風》)、《神州新風》(後改版為《神州觀察》)、《兩岸三地》、《中華要訊》等欄目。
      作為一個老移民,不僅關注本地社會的新聞,其實對中國的有關資訊一直很關心,就如他喜歡收集中國郵票一樣,中國的新聞和社會見聞以及歷史事件的解讀,都是他最關心的。而《都市報》的許多版面都成為了他瞭解中國的窗口和橋樑,他很快轉而成為《都市報》的忠實讀者,並且《都市報》期期都有的《史海鉤沉》欄目成為他每個週末喝茶時的必讀品,有時候讀一遍不過癮,還要在過一段時間後再翻出來看看,所謂溫故知新。


      剪輯《史海鉤沉》成冊
      於是,為了方便自己再次閱讀,也為了方便向自己的好友推薦,黃瑞榮把《都市報》自創刊以來的每一期上的《史海鉤沉》都剪下來,初期是每週一頁,後來是兩頁、三頁,到2011年辛亥革命百週年時,《史海鉤沉》迅速擴大到4頁5頁。黃瑞榮高興極了,這樣他的《史海鉤沉集》冊子迅速變後變豐富,真像一本中國近代史的教科書了,而且與教科書不同的是,《都市報》刊發的《史海鉤沉》,集趣味性和知識性與一體,還有豐富的圖片做輔助報導,讓人讀起來賞心悅目,不忍放手。
      他的一些朋友也知道他有這麼一個史料豐富的冊子,有些更會找他借去一閱,他自然也欣然應允。
      收集和閱讀《史海鉤沉》,成了黃瑞榮日常生活中一件很開心的事情,但也曾經給他帶來過困擾。


      回國探親 理髮師代拿
      那是去年的春節前夕,黃瑞榮準備回中國去過年,而且會在中國到處走走,呆上幾個月,那麼自己一直在收集並剪貼的《史海鉤沉》怎麼辦呢?如果是一期、兩期的,請朋友代為拿取還問題不大,而幾個月的時間,就怕朋友一時忘記或是臨時有事情不方便取,那他的收集就要出現缺失和遺憾了。
      正在他四處物色合適的人選時,他的理髮師知道了他的煩惱,自告奮勇地為黃瑞榮取拿《都市報》和購買《星島日報》,這位理髮師工作的理髮店就在溫哥華唐人街,而理髮店附近有好幾個地點都可以免費拿到《都市報》,於是黃瑞榮放心地回中國去過年和探親訪友。
      等他幾個月之後回到溫哥華時,他的理髮師為他購買和拿到了厚厚的兩大摞《星島日報》和《都市報》。
      有了《都市報》作伴,黃瑞榮的移民生活很充實和快樂,他也在此祝願都市報越辦越紅火,越來越受歡迎,也希望《都市報》今後能夠多增加一些趣味性強的內容,而他自己將一如既往地喜歡《都市報》,支持《都市報》。
      圖文:記者靖蓮英



Jimmy(右)和Frank在“常春藤100”的會議室裡留影,他們對與《加拿大都市報》的合作與互動贊不絕口。左下圖為“常春藤100”近年編輯出版的部分教材,深受大溫學子歡迎。

黃瑞榮在認真閱讀《加拿大都市報》的《史海鉤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