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新移民愛素裡 就在一瞬間
( 2012-05-18 )



素里市有快車線經過,到處都有令人賞心悅目的公園。 網上圖片

華裔新移民跨洋過海來到加拿大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安家。家安在哪裡合適,不同追求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安在溫哥華?房價之貴,不是每個新移民都能承受的;住在烈治文?擁擠的交通和高比例的亞裔人口,好似沒有出國一樣;定在本拿比?不城不鄉、高坡低窪的,在陰雨綿綿的冬季,開車的安全令人掛慮。
於是,有這樣一群新移民,他們開車向着素裡跑一圈,發現那裡地廣人稀,高速公路跑起來想去哪裡都方便,公園一個接一個,高爾夫球場比比皆是,購物中心寬敞且停車位多……他們感嘆:這才是加拿大嘛!結果,他們停了下來,留了下來,住到了素裡,並愛上了素裡的生活。
圖文:記者靖蓮英

      1993年始升格為市
      素里(Surrey),面積317.19平方公里。據2006年人口統計資料,素里有人口394,976人,是卑詩省人口第二多的城市。
      素里位於菲沙河南岸,西鄰三角洲,北面隔河與新西敏市、高貴林、高貴林港、匹特草原及班士敦島對望,東臨蘭裡市和蘭裡區,南接美加邊境,並從三方包圍白石市。素里市內共有六個鎮中心,包括費列特活、華里、喬德福、紐頓、克樂佛代爾和南素里。
      素里于1879年成立,所占的土地原是一群說哈爾魁梅林語的原住民棲身之地。來自英格蘭薩里郡(Surrey)的移民H.J. Brewer從新西敏市隔着菲沙河眺望這片土地時,認為與其家鄉極為貌似,於是將之命名為Surrey。當時素里一帶主要是樹林,林中植物包括道格拉斯杉、杉樹、紅崖柏、毒堇、黑莓和小紅莓。早期移民率先定居于克樂佛代爾和南素里,主要以務農、捕魚、捕獲牡蠣、或經營小商店為生。
連接素里和新西敏市的柏圖盧橋于1937年開通,展開了素里發展史的新一頁。二戰後素里陸續發展成溫哥華和本拿比的衛星城鎮,尤以北素里區為甚。
      隨着來自國內外其它地區的移民陸續湧入,素里於1980和1990年代也經歷了前所未見的增長,並於1993年正式升格為市。

      家在素裡 事業也在素裡
      Simon Chen和Vivien Wang是一對志同道合、琴瑟和諧的恩愛夫妻。他們倆移民來到溫哥華十年了,經過幾次選擇和搬遷,最終把家安在了素裡。
      Simon第一次來加拿大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他的姐姐姐夫一家都是留學生移民,工作和生活在首都渥太華,姐姐邀請Simon來旅遊,他在加東遊玩了幾個月,渥太華、蒙特利爾、多倫多都呆過。


      加國之旅興起移民念頭
      對加拿大“驚鴻一瞥”後,回到北京的Simon就和Vivien談起了加拿大的種種神奇和移民的想法。那個時候,移民加拿大的風潮剛剛刮到北京,Vivien也相信丈夫的眼光和判斷,於是他們找移民公司遞交了申請材料,然後是面試,然後拿到移民紙,並於2001年登陸溫哥華。
      剛來加拿大時,Simon找過並做過很多種工作。他回憶說:“我們那個時候登陸時,基本就帶點隨身行李和幾千元錢,一切的生活開銷都需要立即工作賺錢來支付。北京的鐵飯碗和好工作辭掉了,也不敢亂用之前的一點積蓄(經過6比1的兌換,那些積蓄就更不敢動用)。好在我學外貿的,英語不錯,找工作純粹為了賺錢不挑剔的話,倒是沒有多大困難。”
     他剛來時,做過車行洗車的、餐館打雜的、公司打掃衛生的,幾乎是什麼工作都做。幾個月後,在加拿大輪胎店(Canadian Tire)找到了售貨員的工作,一做就是5年,從最基層的Casher,做到店長助理。
     在Simon順利找到工作並逐步穩定後,Vivien則安心在家相夫教子,並時刻關注着本地地產市場的走勢與變化,及時“入場”,使他們家有了現在自住的大房子之外,還擁有了創業所需的物業和生意。


     住溫西孩子ESL班出不來
     來溫哥華後,Simon家租住在溫哥華西區一個公寓裡,這裡是所謂的好學區,好學區的一個明顯標志是學校裡的華裔孩子特別多,說中文的孩子也很多,而Vivien的兒子正好是到了上學的年齡,每天開開心心上學去,快快樂樂回家來,一年多過去了,孩子還在ESL班裡出不來:英語進步太慢了!對此,重視孩子教育,幾乎是為了孩子教育才決定來加拿大的Simon夫妻有些着急了。
     特別是Vivien,天天和朋友談論的就是孩子的教育情況和房地產的事情,經過慎重考慮和反復比較,Vivien看中了高貴林的一個兩居室的三層Townhouse,房子5年新,售價大約16萬,每月的貸款大約需要800多元,只比他們租住的公寓貴一百多。但這畢竟是置業,與租住不同的是,萬一工作有變,付不出貸款就麻煩了。
     看房子、買房子都是Vivien張羅的,但真正拍板的還得是Simon——他得工作掙錢供房貸。出於對自己工作能力的自信,他同意了Vivien的選擇,於2002年底買下了這個Townhouse,從溫哥華搬到了高貴林。“我現在還記得,他在簽署買房契約時,手一直在發抖,只不過我當時看在眼裡,也不敢說出來。” Vivien笑着說。


     高貴林買房 簽房契手發抖
     做外貿工作的背景和嫻熟的英語,使Simon在Canadian Tire的工作表現令人側目。在這種大型連鎖店工作的另一個好處是,有時候可以根據家庭住址的遷移而在公司內部調動工作地點,比搬家後就需要換工作的便利多了。
     Simon不僅英語好,還有很強的與客戶溝通的能力,也知道如何管理和經營一個零售店,他工作一年多後就升職為Supervisor,之後是Manager,再後來是店長助理(Assist. Chef Manager),其間也換過不同的分店,工作狀況不能說不滿意,但唯一有點遺憾的是:恐怕最高也只能做到店長助理(所謂的職場玻璃天花板定律,少數族裔在職場受到的無形制約),想當店長的夢想卻不那麼容易實現。
     Simon在為他的理想奮鬥時,Vivien也在為他們兩口子的夢想努力,可喜的是她的夢想成真了——她懷孕了,而且種種孕相表明是個女兒。他們夫妻倆欣喜之後,又開始犯愁,添了孩子後,還要接國內的老人們過來探親,那這個Townhouse就住不下了。


     家中添丁  要換大房子
     一天,一個到Vivien家幫助清理地毯的同胞知道了她們家的煩惱後,建議她們到素裡去看看,同樣的房價、同樣的學區、卻可以買到比現在的Townhouse幾乎大一倍的房子。Vivien從善如流,一番考察後,立即決定:去素裡!
     這時是2005年的夏初,Vivien懷孕已經好幾個月,已經大腹便便、行動笨拙了。她看好了一個素裡地區距離商業區很近的一個三室的Townhouse,出價23萬,與她居住的高貴林的Townhouse價格差不多。她是個做事爽快,不太計較後果的人。決定換房後,她在一個月之內就把高貴林的Townhouse賣掉了,一個月之後搬家,這時卻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出現了。
     Vivien回憶說:“2005年,房產市場很火熱,大家不知道怎麼回事,好像都有點搶房子的感覺。我自己在高貴林的Townhouse掛牌一個月之內就賣掉了,但我看中的素裡的一個Townhouse也賣掉了,我沒有搶到Offer。”


     房市太瘋狂 搶不到Offer
     不過,她沒有氣餒,當然氣餒也沒有用。她說:“當務之急還是要立即買到一個房子呀,要不然等我生孩子了,房子還沒有買好,就麻煩大了。我父母那時已經來這裡照顧我的生活了,所以我是一門心思撲在房子上,上網查資料,實地看房子,與經紀電話聊,與朋友網上發帖分享經驗,我都成半個專業地產經紀了。”
     為了買房子,她當時是沒日沒夜的忙,因為時間不等人,肚子裡的孩子更不等人。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天晚上都10點多了,她突然在網上看到一個之前看好的房子降價了,降價前的價格她承受不起,降價後正合她意。
Vivien連忙聯絡自己的經紀,讓他與對方的經紀聯繫,一定要在第二天一上班就到那個房子那裡等着,無論如何給她買下來,第二天她真的買到這個房子了,三居室的Townhouse,居住面積是1800多尺,比高貴林的房子將近大一倍,售價25萬。
     事後Vivien才知道,這個房主之所以降價售房,是因為遭遇了和他們類似的情況:想換房子後,新房買了,舊房沒有賣掉;而Vivien家的情況正相反,舊房賣了,新房沒着落,反而碰到降價的,撿到了一點便宜。“總之,還是緣分吧。也許我就是與這個房子有緣,買賣房屋就象談對象一樣,很講緣分的。” Vivien補充說。


     賣家換房 終買到降價鎮屋
     當Vivien住進稱心如意的大房子後,Simon的事業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06年,一個專營室外傢俱的銷售商OutDoor Depot的中資老闆,看中了他的經營能力,聘請他到位於烈治文三號路的OutDoor Depot店裡當經理,初步適應後,就聘他為店長,Simon在這裡如魚得水,很快就幫助該經銷商發展了好幾個分店,營業額也不斷穩步上升,Simon也升職成了大溫區的區域經理。
     Simon當了區域經理後,薪水自然也有了長足的提高。為了讓家裡人住得更舒服些,更為了當真正的“地主”,2007年,Vivien開始在素裡尋找獨立屋,並在當年購得一個理想的房子,三千多尺的房子,50多萬的價格,最令她滿意的是該房子有中式、西式各一的兩個廚房,讓喜愛中國美食的Vivien可以在封閉的中式廚房裡大展身手,讓家人享盡口福而不用擔心油煙會毀壞房子。
     住進獨立屋後,Vivien開始考慮要走出家庭,重出江湖找點事情做了。在中國她學的是管理,從事的也是管理的工作,到溫哥華後由於英語不太好,就在家裡生兒育女、相夫教子,現在小女兒也長大了,可以上學去了,她就在住家附近盤下了一個退休西人經營的釀酒坊,成了釀酒坊的老闆。


     再換獨立屋 買下生意創業
      Vivien的家和事業都定在素裡後,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和愜意。素裡是個新城區,新修的公園到處都是的,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的,想去哪裡都很方便;Shopping Mall也都如雨後春筍,不停地冒出來,最方便的還是大部分的Shopping Mall都有寬闊的停車場,不像有的城市一到週末就為找停車位煩惱,或經常為搶停車位而與人爭執,破壞了週末愉快放鬆的心情。
住在素裡還有一個好處是,由於素裡地域廣,農場也多,許多西人經營的農場經常售賣自家的新鮮蔬菜,所以Vivien家在夏天時都去農場買菜,新鮮又便宜,保健還方便。
      正當他們夫妻倆一個老總、一個老闆幹得正歡的時候,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不期而至。2008年底,Simon工作的OutDoor Depot店Shut Down關閉了,他於是回到釀酒坊,接管了Vivien的工作,本來做釀酒坊也是需要男勞力的,一桶酒通常有23升50磅左右的重量,搬運起來也是需要一些力氣的。


      華裔增長快 各種需求增加
      釀酒坊交給Simon後,Vivien開始尋找新的事業契機。這幾年來,像Vivien家一樣背景的華裔新移民遷往素裡的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5年前居住在素裡的華裔是2萬人口,去年就激增到4萬了。華裔人口增長了,華裔所需要的特別服務也就相應增加,比如移民孩子學中文的需求就在不斷增長。
      另外,由於居住在素裡的華裔新移民以技術移民為多,大多是雙職工家庭,他們的孩子學前學後的照顧和教育需要也在與日俱增。看準這個契機,Vivien在釀酒坊旁邊又貸款買了一個三單位的門面房,開辦了一所集中文教育、興趣愛好班、學前學後接送班為一體的“教育中心”,Vivien是校長,聘任了好幾名教師任職不同的班級。
      雖然是校長,但Vivien一直以家長的思維方式和所需所想來辦學校,她的兒子在剛來加拿大時,由於擔心英語跟不上,放鬆了中文的學習,導致現在即將高中畢業的年齡,無法把中文當成母語來熟練運用,這也可能導致他將來大學畢業後,失去去中國發展的機會;而她的女兒現在7歲,正是學習中文的黃金年齡,在這個年齡段,只要堅持學習,就可以把中文變成真正的母語。許多普通家長要忙於工作,無法在業余時間花更多的精力輔導孩子學中文,而她們的中文學校既負擔起教中文的工作,還間接照顧了年幼的不能獨自在家的孩子,所以深受移民同胞的歡迎。
      在管理學校中,Vivien也虛心請教她屬下的具有幾十年中文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從教材選定,到上課方式和預留作業的多寡,都征求他們的意見,整個學校像個大家庭似的,學生們喜歡,家長們放心,開辦以來,學位一直都供不應求。
      把家和事業都安放在素裡的Simon和Vivien,說起素裡就只有一句話:“想實現自己夢想的新移民,來素裡吧。”

      找個安靜的地方 享受生活
      黃坤(Karan Huang)是個很新的老移民,很新是因為她這次登陸加拿大不足半年,老移民是指她早已蹲滿“移民監”,也唱了國歌和宣過誓了。既“新”又“老”的她,為什麼也選擇居住在素裡呢?


      比較多地 素里最好
      她開門見山地對《加拿大都市報》的記者說:“我選擇住在素裡,是因為我有居住過幾個不同城市的經驗,比較之後,我發現還是素裡最適合我和我的家庭。我移民來加拿大就是想找個安靜的地方,女兒可以好好地讀書,我們可以悠閒的享受生活。”
      她表示,住在溫西吧,房子實在太貴;住在溫東吧,運氣不好的話,會在公寓裡看到令人憎惡的老鼠;住在烈治文吧,我女兒說太多的舊房子了,不喜歡。住在本拿比吧,生活和交通是方便,但卻是太嘈雜了,喜靜的她受不了。所以她們一家選擇了素裡,現在十分享受住在素裡的生活。
      身材高挑、容貌秀麗的黃坤在國內是從事電視行業的,與人交往時很有親和力。
      申請加拿大移民獲批准後,黃坤第一次於2003年登陸魁北克省的蒙特利爾,在那裡讀書,學的是傳媒專業。
      兩年後,她的父親生病了,她便帶着女兒匆匆趕回國內照顧父親,直到父親不幸去世後,她又於2008年再次來加拿大繼續蹲“移民監”,這一次她是在溫哥華登陸的,居住在華裔移民比較多的溫東,而且這一次她也沒有真正想好是否要在加拿大長期生活。'


      蹲滿“移民監” 回流中國
      住滿三年後,她又回流中國了。
      2011年下半年,黃坤想好了要來加拿大永久生活,綜合考慮後,她們家選擇住在素裡,現在還租住在公寓裡,但也計劃着就在素裡買房子安家。
      她的女兒現在就讀小學四年級,班級裡總共30個同學,只有4個中國孩子,所以每天都有時間安排讀ELL(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補習英文,英文也進步很快。
      節假日他們一家會開着車,各個城市轉一轉,熟悉環境,黃坤有時候喜歡到烈治文買些新鮮的中國蔬菜,她的女兒每次坐在車裡就會點評路邊的建築物:“看,看,看,這麼破舊的樓房,這哪裡像加拿大啊?在北京也沒有這麼舊的房子呢。”
      “小孩子說話無心,看到的雖然是表面現象,但也說明瞭小孩子的眼光是直接和單純的。我們成年人雖然不這麼看問題,但是我們是會考慮孩子的感受的,所以我們住到了素裡。”黃坤說。
      也有人覺得素裡的華裔移民少,難交朋友,難有社交活動,以黃坤的經驗,這個狀況已經發生了變化。就她所知,素裡就有一個華裔移民組織的“白石華人聯席會”,下屬的各活動小組有羽毛球隊、太極班、乒乓球班、舞蹈班、街舞班等等,活動非常多,她就在那裡認識和結交了很多朋友。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裡,接受過許多朋友的幫助,也幫助過一些更新的移民朋友。
      初步適應後,黃坤也需要為將來的工作做準備。她目前的計劃是考個地產經紀牌照,通過給自己家買房子積累經驗,爭取將來做個出色的地產經紀。

      人生夢想多 實際最可貴
      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有些人志向遠大,夢想為世界和平出力、為科技創新改變人類的生活而貢獻才華,不一而足;更多的人則是夢想有個穩定的工作,有個舒適的住處,有幾個可愛的孩子,一家人平凡而快樂地工作和生活,也就是俗話所說的:老婆孩子熱炕頭式的幸福生活。
      William家移民來到加拿大也有十幾年了,其間也曾經去過東部多倫多生活,後來也曾經回流到上海待了大半年,折騰來折騰去的,最後選定了素裡,基本就實現了自己夢想中的幸福生活。


      量體裁衣 按能力購房
     
現在,搬遷到素裡的華裔新移民越來越多,他們愛上素裡都有不同的理由,William的理由最簡單和樸實:量體裁衣、按能力購房。
      他對《加拿大都市報》的記者說:“房屋就是一個家的外殼,無論是大房還是小房,適合自己經濟能力的才是好房子。住在房子裡是為了享受生活的,如果一天到晚為房貸的壓力而煩惱,即使住的豪宅也未必幸福;如果一天到晚想着如何參與炒作房產,如何讓房屋增值,那就是房奴,也未必能有踏實、幸福的生活。我們生活的意義和目標不是房子,為了買房子不顧一切的行為,是將生活意義本末倒置、不可取的。”
      促使William發表這通感慨的,是他多年移民生活的經驗。他是2000年移民來加拿大的,登陸後就一直在溫東租房子住,到2004年購買第一套公寓時,他們已經交了差不多3、4萬元的租金了。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早點買房子,就可以減少交房租的損失。
      “畢竟人都需要住房子,最後也都會買房子,晚買不如早買。而且對於買房自住的人來說,任何時候買房子都是合適的,因為你不需要太關注房地產市場的起落,你是買來居住的,越早越合適。”William說。
      William 在溫東買公寓時,剛從中國再回流回來。本來就對加拿大生活不是特別滿意的他們,為了孩子的教育不得不再回流,也是迫不得已。


      先買公寓 孩子大了不夠住
     
買公寓時,他們量入為出,花了不到10萬元買了一個一居室的,這樣既不用找銀行借太多的錢,每月的房貸也與之前租房的租金差不多,沒有增添任何經濟壓力。William在溫哥華上班,他太太在烈治文工作,兩個人上下班都方便,孩子的學校也不錯,上學不遠,學校排名也挺靠前的,但隨着孩子一天天長大,一居室就不夠住了。
      他們夫婦倆商量着要換房,換房的第一個目標是獨立屋,畢竟要安心在溫哥華生活了,那麼這次換房最好一次到位,不要再從兩室公寓、三室Townhouse等一步步騰挪和折騰。大方向定了,具體的操作就簡單了。他們最後在素裡的100街附近買了一棟佔地8000尺、住房面積2500尺的獨立屋,實現了中國人住“別墅”的夢想。
      住在素裡後,William的生活發生了一些變化。住在溫東的小公寓裡,和太太鬧了彆扭也沒法躲避,有時候夫妻倆只是一點點很小的爭執,就演變成針尖對麥芒的“戰爭”;現在住在素裡的大房子裡,有時候太太怒氣沖天找她理論,找來轉去的,不知道他在哪個角落裡,等最後找到他時,太太也忘記自己為啥生氣了。


      家庭“論戰” 大房子好躲避
      住在溫東的公寓時,房間裡發生任何事情都找管理員處理,現在獨立屋裡從水管到陽台,修修補補的的一切雜事,William都可以拿得起放得下,成了不折不扣的Handyman。
      而他也從這些大大小小的雜事中,體會到生活的樂趣,比如夏天給陽台的油漆換個顏色,給自己和家人一個煥然一新的感覺;秋天清掃滿院的落葉,同時感嘆幾聲花開花落的宿命;春天種幾盆花花草草的,每天澆水施肥,期待一個絢麗的花季;冬天在陰雨綿綿的時候,點幾盞桔黃溫暖的燈,喝幾杯小酒,沉醉於平靜踏實的生活……
      在素裡住了快5年了,William的素裡情節越來越重。“有人說,素裡的犯罪率高,年年都有槍殺案和曝屍街頭的事情發生,那些其實都是黑幫分子之間的恩怨情仇,與普通居民沒有多少關係。還有人說,素裡太遠了,交通不便,殊不知素裡的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會開車的男性想去那裡都是半個小時的車程,不喜歡開車的女性呢,乘坐Metro或Canada Line,35分鐘可以到達溫市中心,或本拿比的Metrotown,一個小時內也可達烈治文中心(Richmond Center),還減少了環境污染呢。”
      William繼續數着他喜愛素裡的理由:“你再看看素裡,無論是大學,還是大醫院,都不比溫哥華遜色。而且最重要的是,住在素裡才有生活在加拿大的感覺,而住在烈治文的同胞太多太密集了,去中餐館吃個飯要等候。每次我去烈治文辦事,擁擠的交通都讓我心情很不好。” 
      是的,William的理由大家都能理解。但是,是不是每個人都能用這種質樸的態度對待生活呢?因為從統計數據看,素裡的房價升值慢,素裡的印裔居民多,素裡的中國超市少,素裡的華裔人口密度低……“如果你是個技術移民加工薪族,如果你沒有祖輩的遺產可繼承,如果你沒有父輩的生意可打理,如果你沒有超人的運氣中649,如果你想住獨立屋而不想承受太大的壓力,來素裡是最好的選擇。” William用這幾句概括的語言,道出了他內心對素裡深深的愛。

      人口激增 素里擬建3輕軌
      素裡女市長沃茨(Diane Watts)執政以來,深受素裡市民的擁護和愛戴,她在三月初發表了年度施政報告,強調交通建設將有助應付素裡人口快速增長。她建議,降低金耳橋(Golden Ears Bridge)、新曼港橋(Port Mann Bridge)和新帕圖洛橋(Patullo Bridge)收費至75分至1元,以適應素裡居民人口發展的需求,並在大溫地區建立公平的過橋收費機制。
      主題為《徹底地建設一個城市》(Building a City from the Ground Up)的沃茨的第7周年施政報告指出,去年素裡新建築樓宇總值12億元,而過去7年總值高達70億。此外,在去年創設的新商業達2334個。
      在大溫地區,素裡征收的物業稅和商業稅,分別屬最低和第二低,這都是素裡不斷吸引外來城市人口的地方。沃茨指出,素裡過去5年人口增長18%,高於全國人口增長率的5.9%,預料在2040年時素裡人口將由2011年的468,251人增至75萬人,屆時將有160萬人選擇定居菲沙河以南地區,汽車數量也將增加5成。
      她還表示,素裡納稅人每年為運輸聯網(TransLink)支付1.6億元稅款,但運聯卻未能為人口快速增長的素裡提供良好的交通服務,因此她正推動興建輕鐵(Light Rail Transit,簡稱LRT)計劃,以應付人口增長的交通需求,LRT比架空列車便宜,建成後不僅有助連接素裡各區,也將為沿線社區帶來更多經濟活動,創造上億元收益。
      沃茨透露,運聯已對LRT計劃做初步研究,她將持續推動建立起3條LRT路線:包括市中心(City Centre)至152街(152nd St.)的一段104路(104th Ave.)、市中心至蘭裡的一段菲沙公路(Fraser Hwy.)、市中心至南素裡的一段喬治國王大道(King George Blvd.)。
      此外,沃茨為南菲沙地區居民抱不平,認為對他們獨自承擔3元過橋費,來支付新曼港橋建設太貴,應將收費降到75分至1元。她表示,省府及運聯各有不同收費制度,而現時菲沙地區每座橋收費都很高。她建議,市府、省府及運聯應共商,在大溫地區建立公平的過橋收費機制。



Vivien辦事果敢,對小孩子的中文教育情有鐘鍾。

黃坤一家到美國舊金山旅遊時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