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重新規劃未來 重慶醞釀“減速”
( 2012-05-04 )



▉ 重慶兩江新區高檔住宅樓路邊的交通“掉頭”標誌。

如今的重慶,用“萬眾矚目”形容並不為過。中國官方日前表示,薄熙來事件後,重慶投資環境不會改變,在重慶的投資前景廣闊;另一方面,新任中共重慶市委書記張德江已開始對重慶經濟發展模式展開摸底,預計5月舉行的黨代會上,將會重新規劃重慶未來五年的發展。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政界人士表示:“即將於5月召開的黨代會上,很有可能對過去一些比較急於求成的方面進行調整,比如2015年實現小康這一提法就值得討論。”


      小康目標不斷提早
      據瞭解,現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主政重慶時,於2007年提出2020年實現重慶全面小康的目標,但是此一目標在2008年1月間被提快了一次速度——當時的重慶市長王鴻舉表示,將在2018年使重慶達到小康目標,比汪洋提早了兩年。
      在薄熙來主政重慶之後,重慶市委在2011年又提出了新目標,要在2015年實現小康,包括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到2.51倍左右,基尼係數縮小到0.35左右等,比汪洋的計劃提早了5年。
      2011年,重慶經濟增速達到驚人的16.5%,不僅在中國名列第一,在全球範圍內也獨佔鰲頭。但是,圍繞着重慶模式,存在着眾多爭論,隨着近期發生的領導人更迭事件,爭論更是達到白熱化程度。爭論的要點在於,重慶模式是否能創造可持續的、惠及民生的經濟成長?
      數據顯示,2011年,重慶經濟增速達到21.4%,財政收入增速高達46%,但城鎮居民收入增速為15.5%,支出增速為12.3%,對比之下,四川經濟增速低於重慶1.1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增速低於重慶15個百分點,居民收入增速卻高出重慶0.3個百分點,居民支出增速高出重慶0.8個百分點。有分析人士稱,重慶政府支出與民眾支出增速之比高達374%,也算嘆為觀止。在全社會產
      出這塊蛋糕中,重慶政府切走的部分多了,自然地,居民切走的部分就少了。
      另一方面,政府開支存在大量不合理之處,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開支巨大且流程缺乏監督,浪費巨大,而急需的教育、醫療等民生開支存在很大欠賬。例如,重慶市條件最好的渝北區,在龍頭寺公園投入11億元,相當於渝北區十一五期間全部的教育投入,但是該區應修而未修的城市中小學就高達70多所,醫院擴建工程也遲遲沒有動工。


      反思中穩中求進
      經濟整體超快發展,“一年種了十年樹”,相關問題亦隨之出現,例如,有區縣在追求速度的高壓下,大舉借債,風險加劇。
      目前重慶財政收入對土地與房地產的依賴度超過60%,被稱為土地財政。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文章分析:鑒於重慶處於高速城市化過程中,土地持續升值可以預期,財政對土地的依賴也情有可原,但土地財政增速能否支撐重慶財政支出的超高速增長,則是另一回事。2011年重慶財政支出增速高達44%,赤字額增速高達139%,而2011年重慶平均房屋售價升幅僅為10%,進入2012年之後,該指標更出現下滑。文章說,如果土地出讓金收入無法保持高速增長,重慶的財政緊張狀況將惡化。
      張德江入渝之後,轉而強調,“要理清思路,一項一項地提出符合實際的目標,一步一步地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今年4月11日,黃奇帆在市政府黨組會議上表示:“對政府工作要進行認真反思,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統籌兼顧,協調推進。”反思中穩中求進——正是這段時間重慶經濟工作中一個比較顯着的特征,後效待觀。                                           

      項目已建成 政府拿不出錢
      BT模式加速了重慶重點工程和民生項目的建設進程,但是地方投融資平台以及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也在加大。重慶一建設企業人士表示:“現在已經有個別項目出現了償債問題,項目建成交付使用後,作為業主單位的區縣政府卻拿不出錢來。”
      BT(Build Transfer)是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領域中採用的一種投資建設模式,項目發起人通過與投資者簽訂合同,由投資者負責項目的融資、建設,並在規定時限內將竣工後的項目移交項目發起人,項目發起人根據事先簽訂的回購協議,分期向投資者支付項目總投資及確定的回報。這一投資建設模式在中國大多被地方政府建立的投融資平台所採用,近年來,重慶一些重大項目也是按照BT模式進行,從公開的資料中顯示,重慶正在建設中的兩江大橋、重慶兩江新區萬壽片區50萬平方米公租房項目,均是以BT模式建設。
      據《中國經營報》報道,重慶市發展改革委員會和財政局3月時已經聯合下發《關於開展全市政府投資項目BT融資建設清理工作的緊急通知》,檢討薄熙來主政重慶時期的“冒進”作為。
      重慶當地一位國企人士透露:“BT項目與地方債務密切相關,通過清查BT項目,可以掌握地方融資平台實際的債務情況。”2011年8月,重慶審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0年末,重慶區縣政府債務余額為2159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政府負有直接償還責任的債務1782億元,佔83%;在這些舉債主體中,融資平台公司債務余額1581億元,佔73%。另外重慶審計局還表示,20個區縣債務舉借存在違規貸款、擔保等問題,涉及金額76.1億元。
      據悉,此次清理的重點包括三類:一是已確定BT融資建設單位的在建項目;二是已完工但回購資金尚未支付完畢的項目;三是擬採用BT融資建設模式的新上項目(包括已確定BT融資建設單位,但尚未正式開工建設的項目)。
      但重慶地方政府對於清理BT項目的情況卻諱莫如深。4月12日,直接牽頭的重慶發改委投資處副處長陳學知對媒體表示:“這個事情不好說,你們得去問市政府。”

      全球五百強企業 近半入渝
      重慶市長黃奇帆被稱為重慶CEO,在他看來,作為內陸城市的重慶要趕超沿海地區,必須打造不同的發展路徑。
      過去20年,中國的加工貿易“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物流成本佔比很低,這是東部沿海盡佔區位優勢的原因。而重慶發展加工貿易,便須以新的模式解決物流成本、產業配套等問題,“一頭在外,一頭在內”,即沿襲銷售市場“一頭在外”的同時,將原材料、零部件等生產全部實現本地化,聚集在同一城市和地區,從而大大降低物流成本。
      黃奇帆曾於2008年赴美國惠普公司,說服對方將4000萬台產能的電腦生產基地落戶重慶;此後,他再赴台灣,將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企業富士康引入重慶,廣達、英業達等電子代工巨頭接踵而來,大批零部件企業亦相繼跟進……至2011年,世界500強企業中,超過200家已經落戶重慶。受益於此,2011年,重慶出口增速高達165%,全國第一。不過重慶實施的是高補貼的招商引資模式,大量外企並未向重慶貢獻太多的稅收增長。
      今年前兩月,重慶的工業增速仍很快,其中出口增速達35%。重慶社科院決策咨詢研究中心主任鄧濤指出,重慶的出口快速增長,與其筆記型電腦等高新技術產品有關,沿海很多省份出口的產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更容易受國際市場需求變化的衝擊。
      重慶官方認為,戰略新興產業是解決眼下國際經濟危機的根本出路,借助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實體經濟,比轉嫁經濟危機、拖延經濟危機等方法更為“實惠”和有效。據中新社報道,重慶正在推動形成“1+3+3”的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格局。
      所謂“1”,即當前重慶正在推動的雲端計劃,包括以筆記型電腦、印表機生產等為支撐的電子資訊產業和“雲計算”產業集群;第一個“3”是指在裝備製造業、汽摩產業、重化工三大優勢產業中發展相關新興產業;第二個“3”指的是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 
      按照重慶官方的規劃,到2012年底,重慶戰略新興產業產值將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下同),佔該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25%;到2015年,產值超13000億元,佔比達40%左右,使該產業成為重慶工業的主體和國民經濟的支柱。

      “巴蜀”相爭 瞄準台商
      重慶和成都古稱“巴蜀”,因為有山川隔離,各自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消費習性及產業特性,隨着重慶脫離四川,升格直轄市,兩個城市的競爭也轉趨白熱化。 
      近年台商投資重慶甚多,尤以筆記型電腦、電子業為主,近日有消息傳出,重慶周邊省市有意借薄下台的機會“趁虛而入”,招攬台商轉移陣地,其中,又以成都最積極。據透露,成都在薄熙來被宣布解職的當天,即大動作舉行台商緯創成都製造基地的投產,並高調安排50多家緯創配套廠舉行集體簽約儀式。
      但對於台商可能自重慶撤退的說法,重慶當地台資電子廠業者表示“很難”。業者指出,電子廠講求群聚效應,目前重慶主城區已有140多家台灣電子業者,廠家聚合在一起不僅可降低成本,也可提升製造效率,“不少業者投資規模大,也開始投產了,遷移不但增加成本,也妨礙生產,不是隨便可說走就走”。 
      重慶台商認為,薄熙來事件可能影響的,應非已投產的業者,而是原先有意來重慶的台商,可能會因該政治事件降低投資的積極性,態度轉為觀望。各省市政府或許會利用這陣子加大力度,爭取業者前往考察投資。 
      相距不遠的重慶與成都在經濟發展與招商上存在嚴重的瑜亮情節,特別是近年許多業者前往中西部投資後,兩個城市競爭更加激烈。大陸客赴台灣自由行擴大試點,今年開放10城市,重慶和成都齊入列,並於4月28日啓動。

      34家公司上市 多為國有控股
      在1997年成為直轄市以來的十幾年歷史裏,重慶的經濟發展從來沒有像最近幾年這樣異軍突起、引人注目。在重慶市政府的主導下,一系列經濟建設大手筆給外界印象最深。國際對沖基金經理劉海影認為,如果非得給重慶經濟發展定義一個模式的話,那就是財政軟約束下的以土地、金融杠桿化為特點的政府拉動型經濟。
      眾所周知,重慶經濟模塊的核心動作,即國資體系的整合。2002年,重慶市八個城建融資平台創立,被稱為“八大投”,均由重慶政府擁有、授權經營。重慶國資首先通過重慶渝富資產公司的不良資產處理,被歸類於“八大投”平台旗下。在“十一五”期間,“八大投”充當了該市高速公路、高等級公路、城市建設、水利設施、軌道交通、旅遊投資等各方面的主體。
      換一個角度看,重慶有34家公司在A股上市,國有控股公司有29家,其中,重慶市國資委控股渝開發(000514.SH)。從渝開發主營的開發項目來看,都是最緊密聯繫重慶兩江新區建設的項目。2010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成立13周年,兩江新區正式掛牌成立,成為繼上海浦東和天津濱海之後的第三個國家級新區。當兩江新區的概念在市場熱炒之時,渝開發受益匪淺。

 



▉ 重慶市民在重慶人民廣場跳舞健身。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