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社區和諧 新移民有責
( 2012-04-06 )



      中國的移民大潮,改變了加拿大許多大城市的風貌。與中國隔洋相望的溫哥華首當其衝,大量中國資金的涌入,短短數年間便把溫哥華的地產市場炒得猶如北京上海等地一樣熾熱,易手豪宅的買主十之八九都是來自中國。
      同時,在大溫街頭和各居民區出沒的,也越來越多華裔的面孔。不過,中國新移民如何融入社區,則也成為一大社會問題。
“溫哥華基金會”日前做了一個社會調查,了解大溫居民最關注的事項。令人意外的是,雖然有不少人提到諸如無家可歸者、環境等顯性或流行的社會話題,但居民最關注的卻是,他們發現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人們也感到越來越孤單。溫哥華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是因種族、文化、語言、收入和年齡等差異,而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疏遠,鄰里之間也互不關心。
      從中國住公寓的重門深鎖,鄰居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方式,到溫哥華住獨立屋,的確有許多新移民不能適應。除了語言的原因寧願“躲進小樓成一統”之外,他們也很少打理花園或修補房屋,對本社區的活動更少參加,與鄰居基本沒有互動。即使與鄰居有交集,有些還是為了些少利益關係,相互之間斤斤計較,鬧得頗不愉快。
即使仍舊住在公寓里,大多數新移民也仍然是大門一關,“不管春夏與秋冬”。在許多公寓管理委員會中,即使攸關自己的切身利益,新移民也是最不活躍的一群。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來到溫哥華,對此當有更深切的體會。一方面親友遠在大洋彼岸,一方面本地西人大多十分熱心,樂於助人。移民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加拿大,所為何來?不正是向往這種受歡迎被尊重的社會環境嗎?
      研究指出,當同一社區的人們感覺到相互需要,能夠互相信任和有歸屬感的時候,犯罪率會降低,人們會在生病後更快復原,精神更開朗、感情更穩定,孩子在校成績會更好,歧視和以大欺小的情況也會減少。
新移民多是高學歷精英,相信能明白上述道理。大家積極投入社區之中,不僅可體現新移民的精神風貌,也是為了一個更好的溫哥華。
      從十里洋場到新浦東,上海在近現代中國都是一個巨大的存在。在移民大潮下,許多上海人緊跟潮流,不惜拋下身邊的繁榮富貴到海外“更廣闊天地”洋插隊淘金。本期專題便介紹了幾位上海人勇闖溫哥華的故事(相關報道見頁10)。
      今天是復活節。本報《長周末》也將在星期日出版,為讀者獻上有中國新三寶之稱的“茅台阿膠雲南白藥”,介紹它們的前世今生以及在市場屹立不倒的秘密。記得星期日去拿一份!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