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薄熙來黯然敗走山城 48小時宮廷大戲全球直播
( 2012-03-23 )



薄熙來是中共元老薄一波之子,如今被摘掉重慶市委書記的烏紗。右圖為薄一波病逝時,薄熙來痛哭。資料圖片

對沉迷於帝王將相電視劇的中國億萬城鄉父老來說,2012年3月14日下午13時45分之後兩天裡發生的一切,完全可以用“宮廷政變”來概括。當今中國最有權勢的25人之一(甚至早有言之鑿鑿的傳聞稱其將在半年後進入前十之列)––薄熙來,在一場由其下屬、前重慶副市長兼公安局長王立軍“叛國”而引發的蝴蝶風暴中,未能全身而退,功虧一簣地倒在了進軍政治高峰的最後臺階上。 

      那天午後,在溫家寶允諾“再回答兩個問題”之前,人們已經為這位總理的兩會記者會謝幕演出而興奮異常。這位被一些反對者譏作“影帝”的老人,為上任9年來的工作不足而公開道歉、請求寬恕,承認類似“房價越調越高”、“政策不出中南海”的嘲諷確有道理,更歎息自己“獨立的人格”不為人們所理解,“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溫終等到王立軍問題
      他也再次提到政治體制改革,這個令中國自由主義知識份子特別熱心的話題,聲稱要進行“党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否則“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生”。在與電視直播同步進行的網路討論中,即使是一些長期以來認定溫家寶的勤勉親民只不過是“做秀”的異議者,也承認他今天的言論尺度超出期待,仿佛“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不過,不論是“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還是許諾最後一年做好5件難事,都還不能讓圍觀的人們盡興。此刻,溫家寶的緩慢語速已經使這場發佈會延長到了前所未有的接近3小時,最後一個獲得提問機會的記者站起身來。在詢問了地方債務的政府難題後,這張來自路透社的白人面孔沒有辜負人們對外媒記者的期待:“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大家很關心的重慶市發生的所謂‘王立軍事件’。王立軍進入美國領事館以後,中央的有關部門已經進行調查。您本人是怎麼看待這個事件的?您覺得這一事件會不會影響中央政府對重慶市政府和市委領導的信任?謝謝。”
      螢幕前攢動的人們一定也會對這位深諳漢語技巧的記者說聲“謝謝”,除了遭遇民間異議者阻擊的刑訴法修正案之外,“重慶”可能是關心中國政治者最想聽到的關鍵字。
      這種焦急的等待甚至令一位線民產生錯覺,當溫家寶承諾認真對待地方債務並特意說明“稍後回答第二個問題”時,電視機前的他誤以為答問就此結束,在微博上對總理“故意不回答”表示憤慨。好在,現場翻譯很快完成了工作,溫家寶抿了抿嘴,開始那段註定會被反復解讀的表態。


      溫重責重慶須反思
      在聲明中央高度重視王立軍事件後,他話鋒一轉,在面向全世界的攝像機前公開責備:“現任重慶市委和市政府必須反思,並認真從王立軍事件中吸取教訓。”
      然後,這位被公認為黨內右派、開明派的中共高官決定“講一段話”:“建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們也走過彎路,有過教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中央作出關於正確處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來,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黨的基本路線,並且做出了改革開放這一決定中國命運和前途的重大抉擇。歷史告訴我們,一切符合人民利益的實踐,都要認真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並且經受住歷史和實踐的考驗。這個道理全國人民懂得。因此,我們對未來抱有信心。”
網路文字直播實錄這時反而顯得跟不上他的語速,溫家寶顯然早有準備。


      互聯網一片沸騰
      與此同時,是中國互聯網上的一片沸騰。那些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治理模式常持異議,並因為王立軍事發而斷定“平西王”前途暗淡的人們,激動不已。依據對中共政治話語模式的判斷經驗,他們認定,溫家寶的這段講話無異于將薄熙來的“唱紅打黑”定義為文革思維,批評其與中國共產黨得以穩定政權的改革開放策略背道而馳。
      “這是十年來最有含金量、最有料的一場發佈會。”––一位媒體主編發出微博感慨,並迅速得到贊同。來自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職位更高的官員的批評,就像一把更加鋒利的尚方寶劍。對這位中共元老薄一波之子“毛左”做法心存不滿的“右派”們,利用在網路空間中的絕對優勢話語權,提前開始狂歡:“重慶市委市府必須反思”成為最大新聞門戶網站們的頭條標題;有心人前往重慶官方管轄的華龍網,發現那條有關王立軍的同步直播實錄連結曾經失效,就此嘲笑此舉無異“掩耳盜鈴”。
      此後發生的事情說明,薄書記的屬下們此時應該已經不會有“掩耳盜鈴”的勇氣了。那條華龍網的連結最終得到恢復,重慶市人大的官方認證微博帳號更是迅速摘錄轉引溫家寶的講話精神:“現任重慶市委和市政府必須反思,並認真從王立軍事件中吸取教訓。”


      政治攤牌 引發各界解讀
      波譎雲詭的政治攤牌氣氛簡直要沖淡溫家寶催人淚下的“請人民忘記我”。正當人們興奮地觀看央視《新聞聯播》,並確認溫家寶這次的“敏感言論”沒有“不出中南海”時,中國最有名聲的記者胡舒立已經通過財新網發表“火線評論”––《溫家寶為何兩提〈決議〉》:“溫總理兩提《決議》,均與‘文革’相關,均強調歷史感和歷史檢驗。在第二個回答中,他強調重慶當局應當吸取王立軍事件教訓之後,再談文革教訓;在第一個回答中,他的擔憂在於不進行政改則‘文革’可能重演。無疑,重提《決議》顯示了對‘文革’復辟的擔憂。”
      新華社公佈的記者會答問電稿並沒有與電視機前人們的記錄有太多出入,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和“文革重來”在內的所有表述都未遺漏,央視一套也在當晚21時重播記者會全程。一些人在網路上傳說着“宣傳禁令”的到來,一些人則鼓勵有良知的媒體人要在這個時候“幫總理一把”。
      報業一夜勞作。因為在多次重大事件中表現突出而受到關注的上海《東方早報》,最終在15日的封面上選取“改革須有人民覺醒和支持”作為頭條大標題––這句話被一些人解讀為溫家寶作為“右派”在黨內感到形單影隻,不得已而求助於民眾。另一些典型標題來自溫家寶那些詩詞警句,廣東《新快報》因為摘錄了“文革可能重新發生”、“重慶必須反思”和“吳英案要實事求是”這三段熱點答問,而獲得同行們的普遍稱道。在這種幾乎所有市場      暢銷報紙都將整個頭版貢獻給溫家寶臨別箴言的環境中,《南方都市報》簡直要因為選了句“一些地方房價遠未回歸合理”而感到愧疚––事實就是,這家中國最著名小報已經有記者就此公開表達對總編輯表現的不滿。


      各地報紙游走極限邊緣
      這種比拼在新聞管制下如何遊走極限邊緣的競賽,主要發生在市場化媒體身上。當然,風暴中心的重慶例外。人們在最能體現官員意志的市委機關報––《重慶日報》上也沒能發現“驚喜”,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又或者《北京日報》、《解放日報》一樣,這份由本地宣傳官員直接管理頭版的媒體正常出版發行,按例刊登溫家寶答問電稿,未刪一字。
      時間來到15日早晨9時17分,那些因為薄熙來前途興奮討論了一夜的線民們,再一次被人民網吸引住了:這個曾經在王立軍事發之初宣佈“將有重要消息發佈”的《人民日報》主辦網站,通過官方微博帳號故技重演。不過,這次預告被民間消息靈通者提前一步透露天機,“今天上午薄已免職。重慶市委大會。張德江兼任市委書記。”擁有近20萬關注者、長期貶斥“西紅市”模式的前記者楊海鵬甚至賭咒,“如此消息不實,甘願以此博關閉‘自裁’。”
      10時整,新華社獲准發稿,一共54字:“日前,中共中央決定:張德江同志兼任重慶市委委員、常委、書記;薄熙來同志不再兼任重慶市委書記、常委、委員職務。”這則短訊迅速直攀各大新聞門戶頭條位置,不到1小時後,稍微詳細一些的表述公佈:“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同志在會上宣佈了中央決定,稱這次調整,是中央從當前形勢和大局出發,經過慎重考慮決定的。”
      棋行至此,人們開始明白溫家寶在20個小時前語重心長的緣故,那決不是見招拆招、個人表態。華龍網再也沒有理由使得這條新聞連結失效;雖然在下午14時後,新浪搜狐騰訊網易鳳凰已同步將標題由“薄熙來不再兼任重慶市委書記”更改為“重慶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職務調整”,並移出要聞區,但更靠近中南海的人民網和新華網卻保住了醒目版位。
      重慶森林則消息森嚴。人們只能從新華社播發的隻言片語中推演局勢,比如“不再兼任”與“免職”之間的距離。有中共歷史愛好者在推測薄熙來是會走上陳希同、陳良宇式的覆轍,還是能像王樂泉、楊白冰般“軟着陸”。


      網絡論壇多幸災樂禍
      終究還是對“平西王虎落平陽”的“幸災樂禍”匯成了互聯網論壇上的嘹亮歌聲,儼然蓋棺論定。新浪新聞的官方微博帳號也已經在傳播“王立軍事件回顧”,熱點話題榜首的用詞是“薄熙來去職”,那些在整個兩會期間不停傳播的畫面、段子更是獲得新生,並且加上了對功虧一簣的無情嘲笑,薄熙來時代的一些“罪人”的喊冤音量也更大了。來自海外媒體的分析得到網路傳播,比如來自咼中校的《亞洲週刊》特稿:“王立軍是個監聽狂,掌握着大量薄熙來錄音,涉及薄熙來及其家人甚至小團體的秘密……形勢對薄熙來越來越不利,十八大升為政治局常委已基本無戲,軟着陸的可能性也在降低。”
      王文“獨立的人格”顯得更加“不為人們所理解”了。這位《環球時報》評論負責人在新華社發出第二條稿件的同一分鐘,宣佈:“刪去幾條微博,但仍堅定保持個人的政治信仰!這是我近期內唯一的聲明:8個月內不再談論朝政!”此前,在溫家寶發佈會斥責重慶市委市府之後,王文表示不解;更早前,在重慶代表團媒體開放日答問後,他更是連發三段微博,批評輿論“妖魔化”“刁問”薄熙來,強調重慶人高滿意率、高支持率“不可抹殺”,並公開呼籲“6個月後的九個位子應該容下他”。
      另一位受到關注的“挺薄”派是林治波,《人民日報》甘肅分社社長。這位宣傳系統局級幹部“在這個時刻,本人公開地說一句心裡話:薄熙來是個好幹部!”林社長或許代表了一批曾經親身感受過山城民生提升的觀察者,他們認為,重慶模式“在本質上是社會主義公平與市場經濟效率的結合,這應該是中國未來三十年的方向”。


      “毛左”們顯失落
      兩位著名的“毛左”––司馬南、司馬平邦,更顯失落。前者除了吟出七言絕句“半壁西南一柱傾, 媚骨奴顏不容雄”外,也歎息“今天的幾篇微博被責令刪除……致意網友,祝賀網敵人”;後者正因為一早發出“薄黃挺住!重慶挺住!中國挺住!”的金光大字而備受調笑,他決定“午間習書,新華社電”。
      淪陷的還有大本營。歡欣鼓舞于“五毛党”失去靠山的人們,開始奔相走告:“烏有之鄉、毛澤東旗幟網、民聲網和紅色中國網全部打不開了!”在過去的4年中,這幾家左派網站成為薄熙來擁護者的主要言論陣地,在15日的下午,它們陸續宣佈“伺服器正處在維護中”。
      “人未走,茶已涼”的感慨還因為人民網和新華網已經刪改薄熙來簡歷和過往活動報導而生––因此,聯繫到另一位“毛左”孔慶東被北大停課的傳聞,有人已然歎息中國民眾那套成王敗寇的鬥爭哲學之根深蒂固,“如果政府可以封殺左派的言論,他們就同樣可以封殺右派的言論。那些歡欣鼓舞的公知本質上跟左派沒啥區別。”一段嵌入中共關鍵人物的曲詞則表明了對密室政治的厭惡:“熙來攘往,薄情怎抵德滿江,莫慌張,胡說溫情,習已為常,強顏歡笑即為相,不過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更有那,江湖尚在,死國耀邦。”
      北大學者陳浩武理解“左派”:“以人治為背景的人事變遷,不能給予太多的浪漫主義解讀。中國左傾思潮的氾濫,既有對文革缺乏清算的歷史原因,也有當前貪腐橫行,社會貧富差別極大,缺乏公平正義的現實原因。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是制度變革。某個人事變動,只能暫時改變力量對比。”而在這天下午一篇曾短暫生存的經濟觀察網評論中,學者孫立平呼籲“冷靜”:“重慶模式的出現,客觀上起到撐大政治空間作用,刺激了有特點的‘地方施政’和政治多元化出現,不應從‘削藩’角度肯定(薄熙來解職)這件事……既不能僅僅因為重慶出事就簡單否定重慶模式,也不能根據重慶重視民生就肯定重慶模式。”
      混合着對胡溫十年施政成果的失望,“既不能”和“也不能”的兩端正盤踞着重慶路線的反對者和支持者。憑借着在重慶以外市場化媒體上的巨大麥克風,追求自由民主的公共知識份子們堅持貶斥“唱紅打黑”是逆歷史潮流而動,民生提升只不過是短期利益;而那些堅信薄熙來一身正氣的人們,則讚揚這位中共元老之子繼承正統,給民眾帶來公平正義、共同富裕。
      18時30分,因改作“紅色衛視”而失去收視率的重慶衛視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全國觀眾,人們等着觀看那場宣佈薄熙來失去根據地的大會。在事後的形容中,有人從男主播的表情中看出了“壓不住的歡樂”,有人從市長黃奇帆的主席臺表情中讀出了“惶恐”。這段口播新聞的解說詞很快得到門戶網站記錄轉載,包括“李源潮表示,這次重慶市委主要領導的調整是鑒於王立軍事件造成的嚴重政治影響”、“張德江指出,重慶的發展必須依靠改革開放”,以及“黃奇帆表示,堅決擁護中央對王立軍事件的處理,擁護中央對重慶市委主要領導的調整。”


      中宣部無處不在
      電視畫面中出現了中宣部副部長蔡名照,這或許可以用來證明中國共產黨對宣傳喉舌的重視。這一晚,重慶衛視也已經“與中央保持一致”。這家在過去兩年中因為“不播廣告”而名動天下的電視臺,甚至在晚間開設了一個認證微博帳號,而商業廣告,也已經有小部分回到了螢幕上。
      蔡副部長親自督陣的重慶報紙,當然更不會出錯。繼承發揚14日當晚的正確抉擇,16日晨間,《重慶日報》原本每天都有的“五個重慶”、“縮差共富”等口號版面不再出現,代之以“民生”之類的版名。晨報、商報、晚報、時報,更是用幾近整個頭版向直轄市民眾通告中共中央決定、幹部大會表態以及新任最高長官的簡歷。
      那些因為“一薄三折”而興奮了兩天的《南方都市報》記者們肯定又要在心中罵娘了,總編輯沒有允許有關重慶的任何一個字出現在16日的封面上,簡短的新華社電稿孤單地懸在第5版。不過,也不用太擔心讀者抱怨,事實上,在這個早晨的廣州街頭,根本沒辦法在任何一張本地時事報刊頭版上找到薄熙來或者張德江,從《南方日報》到深圳《晶報》,廣東省委宣傳部成功地將這條可以被用來與本地大員汪洋前程兩相對比的消息押出頭版。《新快報》作出的努力是,在評論版轉薦來自胡舒立的警告:“一些人滑得很遠,只看到當前問題的症狀,卻找錯了病根,開錯了處方,把板子打到了改革頭上,甚至主張‘退回去’。於是,這些人懷念貧困和饑餓時代,並將一個等級森嚴、社會流動幾乎停滯的社會,浪漫化為一個人間天堂。”
      中共中央機關報給出的標準位置是頭版中下部兩欄題,《北京日報》跟進。這時,《新京報》做得更多。除了以頭版頭條刊出“張德江兼任重慶市委書記”以及“青海副省長何挺接任王立軍職務”的消息外,更有社論《中國,只能向前走》助陣:“當下,中國社會確實面臨不少問題,可是解決這些問題,只能靠建立在民主和法治基礎上的全方位‘改革’,而不能靠運動式的‘文革’。”


      胡錫進“相信黨中央”
      雖然王文還是在子夜時分微博抱怨“輿論操縱者的煽情與民粹”、反問“30多年來,歐美媒體幾乎沒有一次像過去24小時內那樣為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舉動齊聲叫好!這說明了什麼,沒有人想一想嗎?”但他的領導、《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恪守了自己的承諾:“當資訊過少或過多的時候,我相信黨中央。這是理性,也是信仰。”作為當今中國極少數給予“毛左”人士發言管道的正式出版物,這份暢銷報紙今天只是摘錄了部分國外通訊社對重慶人事變動的報導點評。
      即使需要去爭奪市場眼球,總還得顧及媒體安全。一些總編輯選擇頭條,另一些選擇導讀,這種上上下下的琢磨,同樣體現在這個上午的新聞門戶編排中––騰訊網易只能借《重慶衛視一年來首次出現商業廣告》曲線救國,鳳凰網則是唯一一個仍能堅持把“重慶領導調整”留在首頁要聞區的大型門戶,基於新聞衝動和逐利目的,編輯們勇於為一些關鍵表述加粗加黑,並在稿件下方加上諸多歷史專題連結。
      當然,這種管制更不能有效延伸到網路論壇和微博中,類似“政治觀察”和“中南海來信”之類的帖子正與強行刪除者賽跑,仿佛野火燒不盡,至於有關薄熙來的秘聞更是四處流傳,仿佛一夜之間就獲得了通行證。
      現在是2012年3月16日下午14時,距溫家寶公開批評政治局同僚已經48小時,距中共中央確認薄熙來去職重慶已經28小時。這48小時裡發生的棋局變幻,顯然早在那位路透社記者發問前就已排定,但一招招騰車換帥,外人看來依舊步步驚心。雖然薄熙來的名字後面仍有“同志”二字,但即使是死忠粉絲,也得承認形勢極為不利,憑借“唱紅打黑”問鼎十八大政治局常委在一夜之間變得那麼遙不可及。


      撕下最高機密沉重幕布
      有人早已將王立軍事件比作當年林彪出逃,只不過,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被全民全程直播的最高層政治人事變動,雖然那些密室決議的細節還不得而知,雖然這還是一盤未下完的棋,但從“王捕頭夜奔美領館”到“平西王黯然離山城”,拜這三年以來蓬勃發展的自媒體之賜,中國民眾第一次可以通過那麼多“民間通訊社”獲知各類事關最高機密的小道消息或空穴來風,胡耀邦、趙紫陽當年被元老院罷黜自不待言,即使是6年前陳良宇被免職調查,也從未有過這般眾目睽睽、物議洶洶。甚至,完全可以將溫家寶48小時前的切割攤牌理解為民間沸反輿情的壓力所致:改革,的確必須有人民的覺醒和支持。
2012,遮擋中國執政者最高機密的沉重幕布,不再那麼嚴實。

      “王立軍查谷開來 薄熙來反目”
      原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被解職後,網上充斥各種說法。BBC報道,近日來在互聯網上出現的錄音片段顯示,前重慶市公安局長王立軍手下的人在查案時涉及薄熙來的家人,引起薄熙來不滿。路透社報道亦指出,據透露,王立軍的刑事調查涉及薄熙來妻子谷開來。
      BBC報道,網上出現的錄音據稱是重慶市官員會議上傳達中央對王立軍、薄熙來處理的講話內容,講話的男子操當地四川口音。講話說,王立軍在1月28日找薄熙來匯報一宗與薄家人相關的案件,稱相關警員感到壓力過大,已經請辭,希望薄熙來能妥善處理。但薄熙來因此不滿,與市政府商量調整王的分工,事先未知會公安部,並違規調查王的下屬及辦案人員,王感到人身安全受威脅而出走,在美國駐成都領事館提出避難要求,並按美方要求寫了政治避難申請。
      錄音還提到,王立軍在2月8日被帶往北京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翌日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認為這是1949年以來首次有省部級領導私自進入外國領事館滯留,影響惡劣,應由中央處理。錄音說,王立軍對這一事件負直接責任,薄熙來負主要領導責任,要求重慶官員同中央保持一致,不能陽奉陰違或自行其是,要防止個人獨斷專行。
      兩位前任官員也匿名向路透社表示,中央領導層上周末流傳的一份文件首度證實,薄熙來、王立軍兩人間對刑事調查的歧異,導致王立軍2月6日赴成都美國領事館尋求政治庇護。
      路透社報道,一位與中央領導有密切關係的前任官員,引述重慶的消息人士表示:“中央領導表示,薄熙來對王立軍事件負有領導責任。”他說,王立軍的刑事調查涉及薄熙來妻子谷開來,不過他不清楚內情。他表示,在薄、王兩人為此產生對立後,薄熙來將王立軍從公安局長調為重慶市副市長,這使王立軍益加恐懼可能遭薄熙來整肅。
      另一位前任官員說:“這個案子已經調查了一段時間。情況看似王立軍想用案件來確保薄熙來會保護他,但卻使薄熙來反目成仇,王立軍開始擔憂自己可能被陷害。”

      華裔移民:誰是誰非難說清
      由前重慶市副市長王立軍躲進美國領事館事件發酵引起的薄熙來被免職一事,成為近期全球高度關注的話題。
      來自中國大陸的劉先生每天都會在網上瀏覽關於薄熙來的新聞。他說,在中國歷史上,為爭太子位,連親兄弟都互相殘殺,很難說誰是誰非。民眾從報紙和網絡上都很難得知事實真相。按他的觀點看,一山不容二虎。薄熙來如果低調一些,可能會安全一些。網上有薄熙來被雙規的消息,他覺得不管是否現在就雙規了,薄熙來兇多吉少,入監獄的可能性很大。因為王立軍反水,而且擅長竊聽的王立軍應該握有確鑿的證據,對薄熙來不利。
      他認為,在中國搞政治,大起大落很正常。薄熙來父親薄一波也曾經歷過被打倒的命運。即使當時被定為叛徒,薄熙來還是被平反了。薄熙來有可能會以貪汙的罪名長期坐牢,最好的可能也只是得到一份閑職靠邊站。以後是否有機會站起來,就很難說了。
      對薄熙來下臺,來自北京的華裔移民Albert感到高興。他說,薄熙來從小就心狠手辣,在父親薄一波的批鬥會上,踹斷了父親的三根肋骨。他父親薄一波也很薄情,胡耀邦頂着壓力把他平反了,他卻把胡耀邦趕下臺。他認為,薄熙來太鐵腕,無情無義。王立軍為他出生入死,他卻在政治鬥爭中要把王立軍犧牲掉。為“黑老大”辯護的律師也被投入監獄,從“打黑”變成“黑打”。如果他當政,中國會回到過去更重人治,蔑視法規的日子。習近平的個性比薄熙來溫和得多,他當政,人們的日子可能會好過一些。
      來自北京的移民Gary Zhang對《加拿大都市報》的記者談了他對薄熙來事件的看法,他表示他自己和家人已入加籍多年,但對故鄉和中國的關心與掛念永遠都不會停止,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似乎更牽動他的神經,因為加拿大社會太安定和平穩了,與普通百姓相關聯的都是生活小事,而Gary是個“不拘小節”的人,教師罷工、HST風波也都會關注,但是不會很投入,而中國的這次薄熙來事件,讓他很擔心與關注的並不是薄熙來這個人,而是薄所代表的“重慶模式”將何去何從?
      Gary認為“重慶模式”的表現方式是“唱紅打黑”,但其宗旨卻是讓老百姓共同富裕,這個模式有什麼不對呢?Gary說:“薄熙來被免職看似是王立軍事件的後續結果,其實是‘重慶模式’的直接反映。‘重慶模式’在本質上是社會主義公平與市場經濟效率的結合,這應該是中國未來幾十年的方向。試想一個由資本全面控制的國家,99%的民眾僅僅擁有不到10%的財富,嚴重的貧富不均造成的社會不安定局面將很難讓國家穩定發展。孔夫子所說‘不患寡而患不均’很有道理。我希望現在的胡錦濤政府多為老百姓利益着想,讓大多數民眾有好日子過的政府才能長久。” 文:記者董清霞/靖蓮英

      常委之路成幻影 薄或淡出政壇
      薄熙來解職後,他的去處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分析人士認為,薄熙來的仕途可能就此結束,他的命運或能參照“楊白冰模式”,保留名譽職務直到屆齡退休,中央以不掀起黨內惡鬥的方式,使整個事件順利落幕。
      《中國時報》報道,分析人士表示,薄熙來雖去職重慶,但他保留“政治局委員”,可以解讀為,現在免去薄熙來的具體工作,保留黨內政治職務,等待具體工作安排。新華社刊發的中共中央決定中對薄仍以“同志”相稱,說明中央處理薄熙來的後續非常謹慎,不想予人一種黨內高層惡鬥的印象。
      不過,中國國務院溫家寶在兩會記者會上,暗批“重慶模式”(唱紅)隱含文革的影子,這種路線之爭的說法,首次公諸於眾,為歷年所罕見,顯示薄熙來觸犯了黨的路線問題,薄的“政治立場”不夠堅定,可以斷定他的(政治局)常委之路已成幻影。
      為了不讓事態擴大,薄熙來最有可能按“楊白冰模式”淡出政壇。薄熙來和楊白冰的問題,雖性質不同,但他們撼動中央權力平衡的負面影響類似。
      分析人士說,當年不能一棍打死楊白冰,就如今日不能一夕掃除薄熙來,尤其在十八大黨換屆的關卡,穩定壓倒一切,使得薄熙來仍保留“政治局委員”身分,估計中央不會再安排實際工作給薄(如“王樂泉模式”),讓他屆齡退休。
      中共高層世代交替之際,總會上演宮廷鬥爭戲碼。前有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在十五大前落馬、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在十七大前中箭;今秋十八大登場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也已注定出局。
      不同於陳希同和陳良宇因貪污斷送政治前途,北京政情分析人士認為,薄熙來是因“左傾”政治路線錯誤,導致政治生命告終。
      博訊網則引述北京接近決策層的人士說,中共中央將會嚴肅處置薄熙來,使他不會平安着陸。不過也有另一說,指薄將出任政協副主席。但這些說法都無法獲證實。
      有學者認為,薄熙來目前看來似不會入獄被追究法律責任,但也是要看調查結果。這位不願具名的學者說,“薄可告老還鄉頤養天年,已經是最幸運的結果了”。



重慶市委15日保安嚴密,出現大批軍區在門外把守。右上圖為張德江(右)2009年曾到重慶視察救災工作。右下圖為就薄熙來被免職,重慶市委15日召開全市領導官員大會。法新社/本報資料/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