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一記“板磚”拍下 一堆“磚家”出沒
( 2012-03-02 )



一位文物專家為收藏愛好者鑑定藏品。

所謂文化大師,光環下疑竇重重;所謂養生達人,學說毫無科學依據;所謂權威人士,言論往往自相矛盾……史上原本沒有“磚家”,只是有些所謂的專家捱的“板磚”多了,才有了“磚家”一說。雖然“拍磚”原因各有不同,但深究起來,至少表明一點——以往備受敬重的專家群體,正遭遇魚龍混雜、甚至泥沙俱下的微妙變化,聲望和公信力頻頻遭到質疑。

      據《浙江日報》報道,今年春節,一件被稱為“漢代青黃玉龍鳳紋化妝台(含坐凳)”的物品,在北京“2011年古代玉器專場拍賣會”上拍出2.2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天價。據拍賣公司介紹:這套玉器“讓今人看後歎為觀止,是具有極高的收藏和歷史價值”的文物珍品。不料,玉凳一出,引來網絡和民間集體“捉鬼”,從各種方面論證“玉凳”必假無疑。鑑定專家,因此被推上前台。


      “比偽專家厲害”
      負責此次拍賣的北京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中嘉拍賣公司有四位老專家做顧問,其中一位專家還是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中國寶玉石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收藏家協會顧問、中央電視台《藝術品投資》欄目玉器類專家,“他給它下過結論,說是漢代的。這雖與同行之間有分歧,但我們認為,他對玉器的認識,遠比外面的偽專家厲害。”
      據悉,目前古玩鑑定界很混亂,沒有舵手,古玩的真假,沒人能說了算,每個人都有權發表自己的意見,拍賣方只能保持沉默,沒有必要爭,因為爭來爭去也沒有說理的地方。買大白菜,說5角錢一斤就是5角錢,有公認的標準;古玩沒有這個標準,“收藏就是一種樂趣”。拍賣方負責人強調,拍賣公司只是仲介機構,不保證拍賣品百分之百是真的。


      一假到底也有人力撐
      鐵道部將退票費從20%降到5%,專家卻說這樣做有利於黃牛倒票,反而損害大眾利益;面對地溝油產業鏈,有專家站出來說,根本就不存在地溝油這回事……更有甚者,自稱掌握十多項“鐵證”、質疑曹操墓造假的“閆沛東”,實際上只是一名逃犯,名字是假的,身份是虛的,“鐵證”是空的,令人驚嘆的是:一假到底的“閆沛東”,竟然還有不少“專家”力撐! 
      “閆沛東”的最高頭銜是“聯合國世界新經濟(中國)研究會”秘書長,最低頭銜是“北京龍騰盛世旅遊文化資訊咨詢中心主任”。從他身上可以看到不少“磚家”的影子:先使幾招無人識破的新奇拳法,再東躲西藏打打太極,回答看似有模有樣,肚裏卻沒有真材實料,不知道的以為他是“世外高人”掃地僧,扒開偽裝一看,卻是“空心蘿蔔”伏地魔。
      專家為何變成“磚家”?調查顯示,79.6%的人覺得是因為“部分專家缺乏社會責任感,為利益群體代言”;72.3%的人認為“大量‘偽專家’充斥專家隊伍,素質良莠不齊”;同時,有28.5%的人認為媒體難辭其咎,“媒體爭相報道專家‘雷人雷語’,放大負面印象”。

      地球像人一樣 朝三暮四”
      大地震之後,地震學界專家的觀點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在這個節骨眼上,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的兩個相反結論,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
      2011年3月初,一個名為《才隔三天,同一專家眼裏全球就從無到有進地震活躍期》的帖子,在中國各論壇中熱傳。帖子的主要內容是,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在分別接受人民網和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採訪時,對全球是否進入地震活躍期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兩個論斷。
      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孫士鋐說,從1900年以來全國七級以上地震分布圖來看,地震活動水準提高主要發生在1960年後,但40多年來世界上八級地震明顯減少。“但是要說它現在比以往的百年活動水準高,這個說法還不成立,還要再繼續做工作,現在還不能說進入這個狀態(地震活躍期)。”
      在接受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採訪時,孫士鋐又說:“……應該關注全球地震活動頻發、增強的這種態勢,所以,我個人認為,全球地震活動出現了明顯增強的態勢,也就是說有可能要進入地震活動活躍時代。”
      三天內截然不同的論斷,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一些網友稱,中國的一些專家已經習慣了信口開河而不用負責任,孫士鋐只是運氣不太好,剛剛在25日說完全球沒有進入地震活躍期,27日就發生了智利地震,所以只好改口說全球要進入地震活躍時代,這只是“一個地震引發的悲劇”,而不能因此認為孫專家就比某些官員更不靠譜。
      3月7日,孫士鋐回應了網友的質疑:“兩篇報道中所引述的話,都是我的原話,也是我的本來意思。但我個人認為,我們對任何事物都要有一個客觀的認識過程。這樣的判斷,是根據已經發生了的客觀情況而作出的。海地的7.3級地震屬於全球地質活動的正常態勢,但智利的8.8級地震發生後,一切都改變了。”
      孫士鋐作出回應後,有人表示理解,認為畢竟地震是不好預料的事情,地球在不斷的運轉當中,一切都可能發生變化,因此對專家要寬容,不能吹毛求疵。不過,這個觀點馬上招來其他網友的反駁:“三天時間地球就能從地震不活躍期進入地震活躍期,難道它也跟人一樣朝三暮四?”

      專家“雷人語錄”
      ●所有反房地產復興的想法都是急害國家利益,我給他們的帽子是“反人”。
      ●“那些老上訪專業戶, 至少99%以上精神有問。”
      ●“中國窮人為什麼窮,因為他們都有仇富心理。”

      面對提問 回答“這很正常”
      當人們被“磚家”玩笑時,網友也開始戲謔起“磚家”。一個題為《專家速成教材——看完本帖你就可以成為專家》的帖子在網上熱傳,聲稱只要完美地做到幾個要求,即可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專家。
      帖中列出五個要求,一是不管別人提甚麼千奇百怪的問題,都要回答:“這很正常。”這樣做的好處是,既說明瞭自己見多識廣,又能說明別人少見多怪,從而確立自己的專家地位。
      二是與正常人的見解有區別。專家之所以稱為專家,就是要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
      三是分點論述。分析問題原因的時候,要分出一二三四。就算是一個原因,也要分出一二三四來,這樣做,才能顯示對問題確實有研究,不愧對“專家”的稱號。 
      四是說別人聽不懂的話。要說那些別人聽不懂或者聽完之後就迷糊的話,而且自己懂不懂沒關係。例如“從經濟學的角度講……” 
      最後這一招,“是大家都熟悉的絕招”,那就是與國際接軌。例如,各種新增收費名目種類、上調價格,都是為了與國際“接軌”,要不就是遵循各種“國際慣例”。
      回顧“磚家”一詞最早在網絡興起,大約是在陝西“華南虎”事件之後:在公眾都看得出來那是張年畫的情況下,專家卻僅僅開了個茶話會般的研討會,就敲定野生華南虎生存的結論。而這一國際玩笑正反映出長期以來專家呈現政府附庸化的問題,一些專家因此被諷為“御用專家”。
      部分不缺智慧和知識、但少了良心與修養的“走穴型”專家,也極大地損害了專家群體的公信力。據悉,在邀請方、仲介機構和經濟學家之間,如今已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而頻繁走穴、趕場,早已成為部分經濟學家的“主業”,出場費更是頻頻上漲,近乎天價。一些昏話連篇的經濟學“磚家”,則被譏為資本的“二奶”。
      專家群體被“拍磚”的原因還在於,太缺乏同行之間相互辯論的氛圍。面對愚弄公眾的偽專家,真專家沉默;面對同行意見相左時,專家們更是躲躲閃閃、不言不語。怪現狀就這樣出現了——對一些消息,的確需要一些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權威人士來解惑釋疑;但是,有些專家剛露了個頭,就已被網友拽出來,用“口水”淹之,用“板磚”拍之。

      真的專家“一盤散沙”
      專家,本指具備專業技能,並依賴此類技能為生的職業人士。在人們的通常認知中,“專業技能”須符合科學原理,通常需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及訓練,並有經考試獲得的“認證書”,擁有自我約束行為的職業操守(或道德),以及可量化的專業標準。
      專業人士通常都是一個學會(或協會)的會員,但並非所有學會(或協會)的會員都是專業人士。政府公務人員是否屬專業人士,要看他們是否擁有專業資格,一位純粹的警察並非專業人士,而一位財政局長卻會因其所擁有的財經類專業資格(會計、金融類)而被視為專業人士。
      公認的專業人士包括:教授、工程師、醫生、律師、會計師、法官、地產代理、基金經理、特許財務分析師、銀行家、生物科技專家、建築師、設計師等。嚴格來講,“風水師”就不屬於專業人士,因其“專業標準”無法量化。
      雖然在網絡世界,“專家”一詞幾乎已經成為貶義詞,甚至“磚家”大有取而代之之勢,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社會在不斷進步,而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專家的努力。並非中國這個社會沒有專家,只是他們堅持是非不可混淆,因而過於“死板”,容易“添亂”,而且往往各持己見,在意見不同時絕不退讓,因而整個群體很鬆散。 相比之下,“磚家”在共同的價值觀與利益觀中卻容易形成隱形的聯盟,使得“一盤散沙”的專家“相形見絀”。
      “磚家”包括“偽專家”,並無真才實學,只會信口雌黃,甚至不惜偽造學歷、工作經歷等等;“磚家”還包括許真專家,一些專家本身是某一領域的專家,但需要評論的事項並非其所擅長的研究領域,例如,本來是需要牙科領域的專業意見,卻可能是一個肝膽科領域的專家亂說一通。還有一些專家並非對所評論的事實不懂,但由於受特定主體所支配,就完全不顧客觀事實,僱傭方需要甚麼就說甚麼,例如,有些專家為了獲得經濟利益,成為一些公司的代言人。

      權威成了浮雲 謠言暗自偷笑
      有人問:“為什麼中國足球搞了這麼多年改革,現在連伊拉克都踢不過?”“磚家”說:“這很正常,因為比賽中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有人說:“要把教育經費傾向窮人。”“磚家”說:“窮人是搞不好教育的。”有人問:“中國專家為什麼工資這麼高?”“磚家”說:“與世界專家接軌。”……
      “磚家”們至今都是振振有辭,但人們越來越擔心“磚家”的闢謠,因為“磚家”說不地震立馬就震了,“磚家”說物價不會上漲,物價蹭蹭上漲就跟打了雞血似的……長此以往,一些觀點和所謂闢謠便成為了人們默認的笑話,所謂的權威也就成為了浮雲。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反而給予了謠言滋生的土壤,謠言之後,就是鬧劇,比如日本大地震後,中國的“鹽荒”。
      有這樣一幅對聯,上聯是“日本是大核民族”,下聯是“中國是鹽荒子孫”,橫批“有碘意思”。2011年3月那場食鹽的瘋狂搶購,皆源於貌似很專業的說法——食用碘鹽可以防核輻射,同時,日本核事故把海水弄髒了會導致沒鹽吃。於是這個貌似很靠譜的概念就在人們還不太瞭解核輻射的語境下,被以訛傳訛了。
      健康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尤其食鹽作為生活必需品,所以即便是一部分理智的人,發現食鹽已經空架,也開始變得慌亂起來……

      民眾要的是真相 專家大多講“無害”
      民眾希望專家以詳實的資料告訴他們多少地溝油進入了口中,希望專家告訴他們三鹿毒奶粉對人體到底有沒有害,問題疫苗是否是孩子們致死致殘的原因……民眾希望得到真相,但問題一出來,專家們就迫不及待地出來以專家身份向公眾表明這都是“無害”的。
      湖北武漢工業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全國糧油標準化委員會油料和油脂工作組組長何東平曾表示,“目前中國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有200萬至300萬噸”,這番表述見報後才兩天,何教授就召開新聞發布會,否認自己曾提及“每年有200萬噸到300萬噸地溝油回流餐桌”。
      據悉,教授改口,是因為有50多家媒體在找他,各級各部門領導也打來電話,他說自己“壓力很大”,甚至擔心會影響到自己作為全國糧油標準化委員會油料和油脂工作組組長的正常工作。核心問題在於“200萬至300萬噸”這個數字,何教授說,“這個數字太敏感,不該以我的名義講出來”。



曹操高陵臨時展館旁邊一個小商鋪墻上,貼著《曹操墓真相》的宣傳畫。

中國第28次南極考察隊回收海底地震儀(OBS)。有人戲言,信專家不如信儀器。

“華南虎照”造假者周正龍因詐騙罪和非法持有彈藥罪,獲刑兩年零六個月。專家們則毫髮無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