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300億拜年短訊尷尬“燒錢遊戲”
( 2012-02-10 )



逢年過節,手機短訊發不停,挑戰傳統的拜年方式。圖為小朋友在銀川火車站候車室內和父母一起用手機拍照,回家過年。

中國2011年春節期間短訊發送量達300億條,遠遠超過2010年的230億條。而在2009年,春節期間的短訊不過才180億條。僅在2011年除夕當天,北京的手機用戶就發送了近10億條短訊,人均發送46條。但內容雷同、屢屢轉發複製的“撞衫”短訊讓不少市民覺得拜年短訊成為一種“騷擾”。

      近年來,隨著手機用戶飆升,短訊拜年逐漸成為一種時髦的新年祝福方式。每年數十億增長的拜年短訊,無疑標誌短訊拜年這一習慣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經濟之聲報道,2009除夕當天,中國移動短訊業務量高達46億條,彩信計費量1.5億條;2010年,僅北京移動的短訊發送就達到6.8億條;而2011年,上海移動短訊發送量超過9億條。中國手機用戶數量在2010年是7億多,而2011年已超過9億,且智能手機的用戶數量大大增加,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賺得盤滿缽滿。


      通訊公司坐收漁翁之利
      另外,300億拜年短訊的巨大工作量分攤到數億參與者身上,短訊拜年用戶一起尷尬地玩了一場價值30億元的遊戲。如此燒錢的過場,其責在誰?雖說通訊公司坐收漁翁之利,但是這場遊戲不是由它精心設計的。雖說大眾是遊戲的參與者,但在按發送鍵的那一刻,誰也不會去想30億的費用。
      分析人士張菁認為,燒錢遊戲談不上禍首在誰,這是整個時代大潮推動的波浪,就像電子郵件逐漸替代過去流行的紙質信件一樣,人與人的交往方式往往被網絡時代催生的的技術產品所取代,浮躁風氣蔓延滲透到人心,以致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
      過年發短訊“燒錢”是有因可循的。僅以瀋陽為例,“看春晚,放鞭炮,發短訊,吃餃子”——已成為瀋陽人春節約定俗成的“四件套”。今年是龍年,很多市民都青睞在短訊裏“龍”上一把,頻率最高的是“龍馬精神”。
      另一方面,內容雷同、屢屢轉發複製的“撞衫”短訊也讓不少市民覺得拜年短訊成為一種“騷擾”。“從除夕夜到大年初一,我的手機就沒停過,居然收到了幾百條拜年短訊,真讓人又愛又怨。”在浙江杭州從事保險銷售工作的張先生訴苦說,本想春節睡個好覺,熱情洋溢的春節祝福卻讓手機成了幾分鐘響一次的鬧鐘。還有市民埋怨:“很多拜年短訊幾乎千篇一律,甚至有人轉發時連發送者的名字都不改。”
      但本身交際圈很廣的市民李先生則表示,他對短訊很認同,短訊拜年不僅聯絡了感情,還騰出更多時間陪家人,省得登門拜年奔勞之苦。

      微博短訊爭雄 心意才是關鍵
      邊發微博邊發短訊拜年,這成為今年春節很多人的春節賀歲新生活。微博拜年異軍突起,但手機短訊也並未“式微”。專家認為,各種拜年方式百花齊放,體現新媒體交融,最重要的是別把拜年當任務了。
      不過短訊遭遇到微博等其他新興方式的強勁挑戰,增速出現了放緩。就江蘇移動用戶來看,目前江蘇移動全省用戶已接近6000萬戶,平均下來相當於每位用戶發送了十多條賀歲短訊,這個數字和往年比也不算多。除夕當天,除了短訊量比平時大增,手機上網流量也達到一個高峰。這說明,可能有很多人是拿手機上網發微博、或上QQ等方式來拜年。
      拜年短訊雖然是一種已被廣泛接受的春節“新民俗”,但容易千篇一律,所以今年新浪微博上一條流行的段子就是:“2012最尷尬的事情,莫過於,有人發:新年快樂!你卻對這個陌生的號碼發呆。但是又不敢問:你是誰……”這迅速引起了眾多網友的共鳴。 
     《揚子晚報》報道,微博、飛信、微信等新方式的興起,更加“低碳”、個性化的拜年方式廣受年輕人青睞,一條微博就可以向多位好友送出祝福。南京市民夏先生,這兩天總是手裏擺弄手機,電腦放桌上,邊發短訊邊看微博,“雙屏”拜年好樂呵!“手機收到有意思的龍年祝福段子,通過短訊方式,很快可以顯示在微博上了”,夏先生介紹“雙屏”經驗。
      技術不斷進步,拜年的意義沒有變。南理工設計藝術與傳媒學院新聞系主任駱冬松的觀點很有趣:普通青年拜年用短訊,文藝青年拜年用微博,微信、飛信更成拜年“小清新”,“賀歲方式多種多樣,體現新媒體的交融。外在形式只是載體,最重要的是拜年的那份心意,體現了中國人重親情的過年情結,如果當成純粹的任務就累啦!”

      龍年祝福短訊選登
      .累了,就歇一歇;困了,就躺一躺;煩了,就玩一玩;悶了,就走一走;樂了,就笑一笑;苦了,就哭一哭;收到短訊了,就開心一下。
      .打工天南地北走,家鄉永在心裏頭。當年讀書不知愁,打工方知難回首。勤奮等到錢掙夠,定領爹媽城裏去。
      .村頭的老樹堤上的草,火紅的對聯震耳的炮,噴香的肉皮鮮嫩的餃,溫情的問候慈祥的笑,雖然外面更熱鬧,回家過年才有真正的年味道!
      .一年又一年,祝福裏,在孩子的新衣服裏。年的祝願在對聯裏,在燈籠裏,在短訊裏,在大紅的福字裏。
      .上善若水,有水世界不會干枯;以愛感恩,有愛人間才會溫馨;品清如玉,有品方顯人生真意;安順祥和,有和中國永世興旺。
      .奶奶摟著孫子笑,爸爸跟兒把嗑嘮,媽媽的年飯忙的不得了,忽聽爆竹連珠叫,春晚的節目又唱又跳,真熱鬧!全家舉杯:妙!妙!
      .龍年吉言,短訊留言;敢於真言,莫理預言;信守誓言,不聽謊言;正派真言,阻止流言;書讀寓言,戳穿謊言;勵志豪言,抵制穢言;詩成四言,請你傳言。
      .春晚不覺曉,拜年要趁早;不忘養育恩,爸媽過年好;手足情更深,兄弟姐妹好;德智體美勞,孩子表現好;家和萬事興,一個都不少。

      祝福失去新鮮感 不如見面道聲好
      在春節互致問候是中國人歷來傳統。隨資訊技術進步,短訊拜年以其簡單、便捷、富有個性逐漸取代了登門拜年、書信拜年和電話拜年,甚至成為部分人春節的首要“任務”。近年來,雖然春節祝福短訊發送量年年遞增,可不難看出人們已對短訊拜年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審美疲勞”。民俗專家提醒,短信祝福難抵見面道聲“過年好”。
      濟南市民沈先生終於有機會整理下這幾天被拜年短訊塞滿的手機了,可整理過程卻讓他感慨頗多。沈先生說,他在外地上大學,雖然全國各地的同學有很多,可經常聯繫的也就那麼幾個,要不是春節拜年,有些同學還真想不起來。“畢業三年只通過拜年短訊聯繫過三次”,《濟南日報》報道,沈先生仔細查看了手機上的短訊,發現拜年短訊竟是他與很多同學聯繫的“唯一”紐帶,“大家工作都忙,又不在同一城市,慢慢地聯繫就少了。”“喚回失落的記憶”,沈先生對拜年短訊的體會可謂獨到。
      陪家人購置新裝的紹興市民錢漁清正趁逛街空隙回覆短訊,在她看來,朋友之間要聯絡感情、同事之間要表示關心,誰的拜年短訊都不能少。“本來想發短訊拜年能偷懶,沒想到現在卻成了多重疲勞,轉發疲勞、眼睛疲勞、審美疲勞。”錢漁清說。
      網友歷數拜年短訊“罪行”,概括四種拜年短訊“尷尬”事:一是不署名;二是短訊內容一大抄;三是短訊內容與發信人性格相差太大;四是短訊太長太複雜,一次看不完。
      社會學家楊建華說,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通常是在春節期間家長帶領小輩出門拜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紅包熱情款待。人與人之間任何的溝通形式都不能代替面對面的交流,短訊祝福在失去新鮮感的同時,已經難以承載過多的感情含量了。見面道聲“過年好”,仍然是最親切的過年祝福。

      自拍視頻拜年 被稱最有誠意
      短訊拜年漸漸成了“雞肋”,正受到來自新興網絡的衝擊,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於微博、QQ、微信拜年。
      曾經非主流的微博拜年今年有取代短訊拜年的趨勢,成為網友們最經濟環保的拜年方式。網友“信游天下”說,“今晚按照慣例又收到N條拜年短訊,但我懶得一條條回復,所以就都不回復了,就在萬能的微博裏祝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類似的微博回復,充斥除夕夜和大年初一的微博屏。
      微信語音拜年也讓人感到親切。微信是一個為智能手機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式。不少市民通過微信發送語音拜年給親朋好友,讓聽到本人聲音的收信人備感親切。
      自拍視頻拜年被不少網友稱為最有誠意的拜年方式。“能看到他的樣子,還有一些搞怪段子,我覺得這是最有誠意的。”張小姐坦言,收到朋友這樣的郵件時,確實很驚喜。

      改革開放三十年 拜年方式漸變遷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老百姓的年過得越來越富足,拜年方式不斷變遷。
      退休教師李玉玲回憶,改革開放初期,春節前幾天她就要開始在廚房裏忙活,炸油角、蛋散、煎堆了。當時的人們送禮是“講心不講金”,而且主要都是送吃的。從大年初一開始,人們便要提自製食品,捎帶上糖果、花生、橘子等,挨家挨戶串門拜年。
      1980年代末開始,電話在中國家庭中逐漸普及。又過了幾年,BP機走入了中國人的生活中,新年祝福便在“嘀嘀”的響聲中傳遍神州大地。手機的出現,使短訊拜年成為近10年來中國人最重要的過年問候方式。
      今年的短訊拜年中,“給力”、“神馬”、“浮雲”以及“讓××飛”都是使用頻率極高的辭彙。

      少一點千篇一律 讓祝福“永葆青春”
      “拜年短訊”竟然成“雞肋”,發送拜年短訊被當成一種“例行公事”的“作業”,缺失了那份發自內心的“原創”祝福,多了一份人云亦云、不分對象的轉發和群發。
      分析認為,讓“拜年短訊”實至名歸,叫好又叫座,並非要甚麼別出心裁、富有個性,最重要的是發自內心,真情實意,多一點“原創”,少一點“千篇一律”。
      那些自編自寫、一對一發送的“拜年短訊”,哪怕只是三言兩語,也比那些“撞衫”的長篇大論要好得多。對那些寫了名字單獨發來的短訊,哪怕再忙再沒時間,也要鄭重其事地回復一條情真意切的“原創”祝福。
      有學者指出,只要人人做到不濫轉、群發、群回,多發原創,“短訊拜年”這種“新民俗”才會遠離形式和作秀,在微博拜年、QQ拜年異軍突起的當下,永葆“青春”,成為春節拜年方式的主流,讓億萬中國人擁有一份無法割捨的回憶和念想。

      年俗“慢半拍” 生活更愜意
      龍年新春氣象新。今年過年,年輕人中流行將年俗“微調”,短訊拜年、年貨採買、房屋清掃等都“慢了半拍”。
      有人選擇在大年初二才發短訊拜年。在一家網站工作的“80後”女孩小胡的說法很有代表性:“我的拜年短訊是自己原創的,花了很多心思。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每個人的手機都被拜年短訊?珖轟炸?玼,恐怕很多人都沒時間一一認真閱讀。我不想自己精心發出的祝福淹沒在短訊的?珖海洋?玼裏,所以等初二再給朋友們發短訊拜年,這樣大家更能靜下心來體會我的心意。我的好多同學、朋友現在都這樣做。”
      讓過年時光“微調”,已經被很多人接受。《今晚報》報道,在紅旗路上的華潤萬家超市,偌大的賣場裏,三三兩兩的顧客正在從容地挑選商品,七八成是年輕人。30多歲的孔先生夫婦推一輛裝得滿滿的購物車,裏面裝食用油、肉類和飲料等。他們說:“市場上貨源充足隨買隨有,不必趕在年前搶購。今天來買年貨,結賬人又少,停車又方便。今後我們每年過年都這麼辦!”
      家住南開區格調春天社區的馬小姐,則在家裏和老公一起做掃除,夫妻倆忙得熱火朝天。馬小姐說:“我倆年前工作太忙了,一天都沒歇,哪有時間做掃除啊。這不,初一、初二和雙方父母吃了團圓飯,今天特意安排一天打掃房間,讓新的一年從潔淨開始。”
      社會學家認為,將年俗調成“慢半拍”,既是現代人緊張忙碌生活導致的必然結果,也反映了年輕人新的生活理念。年俗從人們的生活中來,也應與時俱進。讓“微調”的年俗成為新的流行,生活會變得更愜意。





因為值乘春運不能回家過年的“90後”列車員,在江西南昌用手機拍照發微博,曬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