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精研美食 西人成立粉絲團
( 2011-12-23 )



張誠、劉瑾兩夫妻移民溫市后,成功創業,開辦數理化補習學校。

夫妻創業 風雨同舟
在溫哥華,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公司都是夫妻合開的。夫妻店無疑有他們的優勢,夫妻本來就是利益共同體,如果感情好,合作就會更加融洽。不管是夫唱婦隨還是婦唱夫隨,關鍵是優勢互補,雙劍合璧。
另外的好處是,一是利潤“肥水不流外人田”,二是夫妻倆的就業問題就解決了。在創業中難免遇到風風雨雨,感受到酸甜苦辣,這段風雨同舟的經歷,無疑會成為他們人生中精彩的共同記憶和美好回憶。
圖文:記者董清霞

      在溫哥華的移民中,戎士明算是格外不順的。
      他本來在上海做眼科醫生,後來去歐洲讀了經濟學碩士。他和太太李文來到溫哥華後,找工作非常難,兩個人一開始都在餐館做。李文說,他們是1998年來溫哥華的,當時找個洗碗的工作都不容易。戎士明因為會廣東話,餐館要他了。他們願意要李文是因為她英文不錯,可以接電話。一年後,他們失業了,因為餐館關門了。“我們把餐館做‘倒’了。”戎士明開玩笑說。


      IT、航空業都被他做“倒”
      戎士明也曾經想過做回老本行當眼科醫生。他打聽到做眼科醫生需要通過三個考試,考試對於他不是問題,醫術對於他也不是問題。但需要做18個月住院醫生的條件就很難滿足。為了排隊做住院醫生,有些人需要等8到9年。這期間需要每天讀書否則很難保持專業水準。他覺得這麼等下去,家都會散了。試了半年後,他放棄了。
      為了找到像樣的工作,戎士明先是考了診所助理,全班只有他一個男生,或許因為是男的,找不到工作。看到IT行業很火,他學了電腦,剛畢業就發生了911,IT業大裁員。他還是找不到工作。
      “我把IT也做‘倒’後,學了修飛機,沒想到把航空業也做‘倒’了。”他自嘲說。電腦白學了,他就到BCIT學修飛機,作為成績最好的學生,快畢業時,已經在加航通過了面試和體檢,等著上班了。結果Air Canada和Canadian Line合併。老員工都大量解僱,新員工就不進了。
      在山窮水盡的時候,一位朋友告訴他,在烈治文蘭士登中心Food Court有一家墨西哥餐廳的老闆想賣店。他們去談,這時老闆又不捨得賣店了。一年後,餐館合同到期,老闆不願再續簽,才決定賣店,戎士明夫婦接手。這時候李文已經懷了第一個孩子,夫妻倆正愁怎麼養孩子呢。
      不過,開店使他們找到了方向。


      第一天只做179元生意
      開始時李文專職看店,戎士明那時候找到了在蘭裡修飛機的工作,業余時間才能到店裡幫忙。邊修飛機邊開餐館2個半月後,就全職做餐館了。
      他們新開餐廳的時候,正趕上經濟不景氣,像伊頓這樣的大百貨公司都倒了。“開業第一天,只做了179元生意,連店鋪租金都不夠。前半年都是虧的。”戎士明說。當時隔壁一家店的客人排很長的隊,把他們的店完全遮住了。
      戎士明過去不會做飯,更不要說墨西哥餐了。但既然開了餐館,他就很投入地研究起食物了。食物的做法和品種都被他改了。除了做墨西哥肉卷,他還做墨西哥牛肉、牛腩。出盡百寶,還是沒人來。他們就搞買一送一,半賣半送。給的量大,讓人吃飽,在口味上也慢慢調整。
      戎士明一直在質量上下功夫。用料非常新鮮,蔬菜紅是紅,綠是綠,讓人一看就開胃。肉也是處理過的,100磅的瘦肉,濾過油後,只剩75磅了。“即使是瘦肉,裡面也有這麼多油。”他說,經過處理後,肉裡油的含量也很小,所以吃起來特別清爽。用的調料他也經常調整,以求達到最好的口味。
      李文管店裡的帳目,對外聯絡也是她的事。兩個人意見比較一致,比較少沖突。


      客人把店當“家裡的廚房”
      客戶主要是西人,他們愛聊天。來吃飯一是因為食物好吃,二是因為聊天愉快。夫妻倆忙裡偷閑地跟客戶聊天,慢慢地跟客戶成了朋友。有的客戶每天來吃,消失一段時間再天天來。有70%到80%的客人要吃的東西是一樣的,不用問,就知道他要的是什麼。所以他們可以邊快手快腳地幫客人裝飯,邊跟客人聊幾句。

      性格互補 夫唱婦隨溫巿扎根
      認識張誠、劉瑾夫婦的人,會覺得他們很默契。丈夫是領導和專家型,太太是一位得力助手。劉瑾說:“在工作上,我們配合得特別好,他一眨眼,我就知道他想做什麼。”在工作的時候,她全力配合丈夫。但她笑向記者承認,在家庭生活中,別的夫妻有的爭執,他們同樣也有。


      19歲相識 做事風格不同
      夫妻兩個不是同學,但19歲就認識了,彼此非常瞭解。意見不合的時候,他們會爭論,但不會大吵。做事風格也有差異,張誠追求完美,喜歡考慮清楚再做。劉瑾比較有衝勁,喜歡做了再說。但總的來說,兩個人比較互補。
      張誠來加拿大之前,在大學教書,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負責人。2004年來來溫哥華後,他在UBC做博士後,也做教師。2008年開了一家數理化補習學校,現在學校有了穩定發展的生源,還成為了世界頂尖數學競賽AMC及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數學競賽的考點和輔導中心,因為學生成績優秀,被美國數學競賽協會評為2011年最佳教育機構,並獲得優異表現獎。因為創業成功,張誠最近獲得了卑詩省2011 年度企業家獎(Entrepreneur of the Year)。


      創業從國內開始
      張誠本科讀的是計算機,研究生讀的是電子,博士讀的是數學,博士後研究的是機器人視覺。張誠還在讀博士的時候,就和劉瑾開了電腦培訓學校。張誠負責請老師,大學裡的老師是現成的;劉瑾負責招生,她做事有熱情,細緻周到。
      當時大學裡也有電腦班,但實用性不強。張誠他們開的電腦學校教的是網頁製作、高級編程,很吸引人。不過,在剛開班時,沒人瞭解他們,開學時間到了,只招到了一個學生。當時學校的場地也租了,教師也請了。為了信譽,他們不惜成本,一個學生也開課。學生一個介紹一個,中間來了很多插班生。到後來,學生越來越多,因為影響到張誠工作和讀博士的那間大學的電腦培訓班,在導師的警告下,他們的學校只好關門了。
      然後夫妻倆又開了電腦網絡公司。給政府部門、企業、大醫院做軟件開發。他們做得很超前,在八九年前,做醫院的網絡,就用千兆光纖,而當時國內普遍的網絡速度只有百兆。到現在千兆的網絡都沒有普及。他們的合作,還是張誠做技術,劉瑾做市場。
      張誠請的技術人員都是大學裡的師兄弟,大家也沒有員工或老闆的概念,就是有事一起幹,有錢一起賺。雖然大家兼職做事,很辛苦,有時還需要連夜趕工,但大家幹完活,一起喝啤酒,吃羊肉串,非常開心。


      在溫哥華落下腳來
      劉瑾很滿足於這樣的生活,但張誠卻有到國外鍍金的想法,他覺得這樣對職業前途有幫助。在他讀碩士、博士期間曾有幾次出國機會,但因為不能帶家屬而放棄,因為他看到師兄因為出國感情生變而離婚了。他希望與劉瑾一起出國,最好的方式就是移民。
      移民特別順利,從遞材料到拿到簽證只用了13個月。來到溫哥華不久,張誠就在UBC的實驗室找到了工作,劉瑾卻不適應這裡的生活。他們來時是8月份,租住在地下室,劉瑾在溫哥華走到哪兒都不喜歡。她來溫哥華是因為張誠要來,自己還是喜歡中國。於是她打算自己先回中國。沒想到9月份發現懷孕了,反應很大,沒法回國了。於是她只好老老實實留在溫哥華了。
      現在,他們開了自己的學校,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六歲,一個兩歲,早已把溫哥華當成自己的家了。下轉頁16

      獲商場賞識 邀請開分店
      有些熟客跟他們成了朋友,很樂意帶其他朋友來吃,把店說成是他們家的廚房,來這裡吃飯很受禮遇,覺得有面子。
      還有西人食客成立了他們店的粉絲(Fans)團,開始時有兩個粉絲團,後來合併了,現在有上千人。有一次,粉絲們活動,提前通知他們,同一天有幾百人來他們店裡吃飯,那天他們做到手軟。為感謝粉絲們的支持,他們特別製作了T恤給粉絲做紀念。


      開了第二家分店
      現在,人們在他們開店的Food Court會看到,他們的店前經常有人在排隊。開了10年,Food Court中很多店都換了,從10年前到現在一直開的,只有他們的店和另外兩家大品牌連鎖速食店。
      戎士明說,移民後很迷茫,就一直在找定位和發現自己的定位。如果夫妻兩個互相支持,互相鼓勵,堅持住,不斷調整改進,就可以做下來。
      他們也盡可能地對員工好,互相信任。戎士明說:“如果員工不笑,客人就會不那麼舒服。”
      有一天,Oakridge Mall負責出租店鋪的經理帶員工來他們店裡吃飯,之後邀請戎士明夫婦到Oakridge Mall開分店。當時那個地段正在建天鐵,交通不便;而且他們的小女兒剛剛出生,忙不過來,就沒同意。
      到天鐵開通了,小女兒也長大一些了,經理再次邀請,開分店的時機就成熟了。
      現在,他們在Oakridge Mall開了第二家分店,李文主要在Landsdowne店,戎士明一般在Oakridge Mall店。一切似乎是水到渠成。
      來溫哥華十幾年,經歷了到處碰壁無路可走的窘境,也遇到了機會找上門的運氣。現在兩個女兒都很懂事了,還可以在店裡幫點忙。一家人安居樂業,其樂融融。
      說來夫妻倆在歐洲相遇的經歷,也很有戲劇性。李文告訴記者,他們去比利時留學時,坐的是同一班飛機,這是後來才知道的。他們到學校裡,認識的第一個同學就是彼此。冥冥中似乎有天意在安排他們走到一起、生活和創業。但戎士明不認為運氣是可以撞到的,他說:“老婆是追來的,公司是做起來的。”比起運氣,他更相信努力。

走高端路線 精英數學受歡迎
      在UBC教書時,張誠發現當地學生與中國學生非常不同。這邊的大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強,做出的報告也很漂亮,綜合素質高。張誠開始思考將加拿大教育與中國教育取長補短的問題。
      張誠20歲就大學畢業了,畢業以後就在大學教書,到現在,雖然還不到40歲,做教育的時間已經有18年了。他說,加拿大講究素質教育,讓小學、初中生接觸多樣化的東西。教科書像磚頭那麼厚,裡面有很多例子。課本雖然不難,但讓學生在讀書時,可以瞭解很多科學的東西。他們不注重死讀書,而是致力於綜合能力的提高。加拿大教育重視團隊合作,不鼓勵死讀書。
      “中國的教育也有優勢。”他說,中國的基礎教育抓得好。題海戰術也是一種學習方法,不大量練習不出錯,怎麼可以學到東西?加拿大的學生上到高中,該申請大學了,也沒做過多少題。
      他說,中國的教材統一、規範;加拿大的教材有四五種選擇,有些老師用自己的講義,不用教科書,學生複習起來比較困難。
      中國來的家長,擔心學校功課太少,難度太低,對補習學校有需求。張誠在UBC做研究時,業余時間就開始為學生補習了。想找他補習的學生越來越多,逐步過渡到離開UBC,全職教學生。第二個兒子快出生時,張誠開了自己的補習學校。
      回憶2008年學校剛開時,張誠跟別人合租辦公室。那時他家已經搬離地下室,住到了公寓。張誠每天上課,很晚才回家。劉瑾一個人帶孩子,大兒子亂跑引起鄰居投訴,很煩惱。在大兒子三歲時,劉瑾又懷孕了。那段日子過得比較艱難。學校慢慢走上軌道後,夫妻倆就在溫哥華西41街租了較大的辦公室,家裡的房子也升級為獨立屋了。


      碩博士教課 申請到AMC考點
      老人來到溫哥華幫忙照顧孩子,劉瑾就去學校幫張誠的忙了。張誠抓教學,劉瑾做辦公室工作。他們請了七八個年輕教師,都有碩士以上學位,有些還有博士學位。這些老師都有加拿大教學經驗。學校走的是高端路線,搞精英化教學。幫正常學生提高成績,也培養尖子學生。
      因為是世界頂尖數學競賽考點,學生中有不少是來尋求競賽輔導的。過去,溫哥華的學生要參加AMC數學競賽,需要到西雅圖。張誠申請到考點後,學生們就很方便了。一般學校,要7年級以後才能報名參加AMC數學競賽,在他這裡,4年級就可以報名了。
      張誠非常有孩子緣,幾乎是青少年“殺手”。青春期的孩子,讓家人很頭疼,但到了他這裡,就很好管理了。張誠在初中時,也經歷過逆反期,也曾逃學打架,成績不好,幾乎考不上高中。所以他理解逆反的孩子,也懂得疏導和建議。有了“同理心”,孩子們跟他溝通就沒障礙了。


      從教育孩子引出新業務
      劉瑾說,現在大兒子上學了,每天高高興興去上學,書包了除了學校的課程安排,什麼書也沒有。作業就是做手工和畫畫。後來發現大兒子有數學天賦,就給他加課了。
      張誠的媽媽是數學教授,張誠又是數學博士。或許是天生的遺傳,大兒子在兩三歲時,就能從1數到100了,到4歲,又可以從100倒數回來了。他對自然科學非常感興趣,有問不完的問題,問到大人幾乎崩潰。看到二維圖畫,他可以用陶土做成三維模型。
      大兒子說話比一般孩子晚,他們後來發現他邏輯能力強,是要想清楚了才說。張誠和劉瑾想讓兒子全面發展,帶他去學游泳。沒想到,別的孩子都學會了,就他不會。花了很多精力,都不能讓孩子把游泳學好。
      因為兒子的教育問題,他們接觸到一位教授,發現教授的專利產品解決了他們的疑慮。人的大腦與指紋有很大的關聯,從指紋分析中,就可以瞭解到孩子哪方面的能力強,哪方面的能力弱。不同天賦的孩子,有不同的培養方向,適合的職業也各不相同。比如說,有些人是聽覺型,有些人是視覺型。張誠和劉瑾為大兒子測了潛能,發現兒子是聽覺型。這才明白,為什麼他看東西容易錯漏,聽什麼很容易記住了。於是他們在教兒子東西的時候,有意識地將文字轉換為聲音,對需要閱讀的重點,就用彩色筆把重點專門標出來強化一下。
      現在,他們跟那位教授合作,成為了這項專利在卑詩省的總代理。
      不管是開學校,還是測試學生潛能,他們做的事情都與教育有關。張誠告訴記者,他有一個想法,希望以後自己開辦私立高中,使自己的教育理念有更好的發揮。

天天在一起 感情更上一層樓
      在高貴林的一個很少華人的工業區,一對華人夫婦開的西餐廳是員工們早餐和午餐常去的地方。這家餐廳是張先生張太太開的。他們家在素裡,每星期一到星期五,要在早晨5點起床,驅車到高貴林,6點開門,一直工作到下午4點。


      生意穩定有時間顧家
      餐廳有30個座位,主要是夫妻倆在忙裡忙外,只請了一個Part-Time 幫工,每天來幾個小時。
      夫妻倆的分工大概是這樣:張先生采購,張太太在店裡招呼客人、收錢。因為她英語比丈夫好,所以聯系修理等外聯事務和接電話等需要說英語的都由她負責;搞衛生、做復雜一點的食物由張先生管。張太太主要在店面忙碌,張先生廚房裡做飯、烤火雞、做湯。張太太在招呼客人的間隙還做三明治等簡單食物。每天早餐、中餐時間是店裡最忙的時候,有些客人會提前來電話,然後來取外賣;也有些坐在店裡吃飯,看看報紙。有時客人聚餐,訂很多飯,就需要他們抓緊時間做好。
      來吃早餐的客人什麼族裔的都有,西人、華人、印度人、斯裡蘭卡人,因為處在工業區,西餐廳的營業時間就與一般餐廳不同。只做早餐、中餐,不做晚餐。“他們下班我們也下班,星期六、星期天休息。”張太太說,這樣就有時間照顧家庭和孩子。
      張太太說,掙錢是一方面,不能沒有生活。他們努力使工作和生活達到平衡。現在生意做了兩年,穩定了。業余時間經常去教會,覺得很充實和滿足。

      剛開餐廳壓力大
      他們移民6年了。對加拿大,他們一來就喜歡。有朋友住在素裡,幫他們安排好房子,剛登陸就住進去。一家人坐公車到處轉,第二天去了白石鎮,第三天去了市中心。“到處漂亮、幹凈、安靜。”張太太說。
張先生很快找到Labour工,做裝修幫工。一來就有收入,沒太多經濟上的擔憂。張太太參加培訓班,想找辦公室工作,但語言不夠好。上成人高中補習英文後,她一直在速食店工作。
      張太太在國內做的是人力資源管理,來的時候35歲了。她找到一份速食店工作,做了四年,升為助理經理。張太太上夜班,算賬完才能回家,週末也上班。一年中除了休假一兩個星期,都在工作。夫妻倆能給家庭時間都很少,除了上班就是休息,他們希望多些時間陪孩子。
      年齡大了,他們開始考慮自己做生意。不是想掙很多錢,張太太說,他們對金錢不渴望,希望做點事情,沒白來加拿大。
      於是開了這家餐廳,做三文治、漢堡、意粉、套餐,也做咖啡和甜點。這個店在工業區內,原來由一對歐洲老夫妻經營,老夫婦賣店,交給張先生夫婦。
      他們不是很會做飯的人,在中國時也很少做飯,西餐更不會做了。配料、做菜、做肉、配調料汁都不會,壓力很大,人都瘦很多,作息時間也需要調整,生物鐘亂了。他們努力地做食物質量做好,慢慢地受到客人的稱讚,有了穩定的客戶群。
      張太太說,過去沒跟丈夫一起工作過,剛一起開店,會有一些摩擦。“客人點菜,我急趕緊送出去,他沒做出來,我就催他。我要求高,喜歡挑刺、催。經過一段時間磨合就好多了。”張太太說。現在對客人也很熟悉,誰喜歡吃什麼都知道。店不大,有30個座位。除了夫妻兩個人,再請一個Part time員工就夠了。
      剛開店時,每天關店後兩人去采購,花的時間比較多。現在上班時間不太忙的時候,張先生也可以去採購,張太太能頂。這樣下班不用採購了。做事有計劃,工作時間就壓縮了。大部分東西是供貨商送來的。比如肉和麵包;蔬菜和雞蛋要自己去買。
      剛開店時英語說得還沒這麼好,有點不敢說話。也遇到過無理取鬧的,說漢堡涼了,再要一個。這樣的人雖然有,但是很少。慢慢地,與客人交流越來越順暢了。


      記住每個客人的名字
      很多客人誇他們做的東西好吃、新鮮。他們吃得高興,午餐就不必開車出工業區了。為了記住客戶的名字,張太太就把名字寫下來。現在記住了每個客人叫什麼名字,在哪個公司。跟他們聊天,很有意思。談體育、天氣,也談看的書、下一代教育。
      一位韓國人是工程師、經理,他告訴張太太,他父母剛移民加拿大,開干洗店為生,不抱怨沒好工作好職位,希望兒子在這裡受好的教育,有更好的職業機會。張太太說:“我瞭解到其他族裔的移民,也一樣走過一段艱苦的日子。”
      在國內時,他們夫婦有專業工作,過很安逸的生活。來到加拿大,經過自己的努力,融入到社會中,受到客人的注重,也感到心安。
      張太太說:“我們一家不太看重錢,喜歡過平和的生活。聖經中說,上帝知道我們需要什麼,不要為吃什麼喝什麼擔憂。一家人一起平安快樂,就很知足。父母來探親,也喜歡加拿大。這種簡單生活,在國內是享受不到的。沒人打擾的生活是我想要的,所以過得很高興。”
      夫妻倆現在天天一起,感情更好,移民和開店的選擇是對的,一步步走過來,路越走越順。張太太說,在中國時不瞭解彼此的工作,現在一起開店,一起採購,互相幫助。有共同點目標,話題就越來越多了。年齡大了,這樣過日子挺好。



張誠與劉瑾(上圖)。張誠獲得年度企業家獎時與嘉賓合影。後排站立者右一為劉瑾,右二為張誠(下圖)。

戎士明、李文與兩個女兒(上圖)。戎士明、李文在(下圖)。

張先生夫婦前往美國欣賞鬱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