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換房就是換生活方式
( 2011-11-04 )



溫哥華小街上的獨立屋。

搬家是生活中的大事,直接影響到人的生活狀態,或許還可以帶來理財方式的變化。將本來住的房子賣掉買新的房子,不管是以小換大,還是以大換小,或是從這個城市搬到那個城市,都或多或少地改變了生活方式。房子在很多溫哥華人看來,不僅是一個居住的地方,代表生活水準和質量,也是一種投資的選擇,表現出個人理財思路的不同。
生活像列車般前行,住過的房子就像是一座座里程碑,見證了人生的艱辛、快樂進取和退隱。

      換房子把錢盤活了
      今年初,Leo家住進了新買的獨立屋。房子是20多年的,有兩層,兩個車位。一家四口住進去,很寬敞。
      來溫哥華7年了,技術移民Leo夫婦先是租房住,生了第二個女兒。三四年後在烈治文市中心附近買了公寓。Leo打了一段時間工後,決定自己當老闆。他買了一輛卡車,開了搬家公司。
      正趕上溫哥華房地產熱,搬家公司業務非常繁忙,也掙到了錢。但是在溫哥華做老闆不像在中國光指揮就行了,而是要親歷親為,自己也得做搬運工,不久後Leo就把卡車賣了,將開搬家公司掙到的錢開了一家餐館。這時小女兒也可以上日托了,大女兒接送妹妹,太太劉女士就到餐館幫忙。在溫哥華開餐館是辛苦的,一星期只能休息一天。但生意越做越穩定,日子也過得很安心。
      大女兒上大學了,小女兒也五六歲了,家裡人多,兩房一廳的公寓顯得有點擠了,他們就有了換房的念頭。
      開始時,他們想買一個城市屋,一步步走,過幾年就換獨立屋。但朋友勸他們,不如一步到位,直接買獨立屋。便宜的獨立屋和一般城市屋之間的差價沒那麼大,而且城市屋還需要交管理費,獨立屋不用。他們就決定買獨立屋。
      決定了就付諸行動。為了將公寓賣出好價錢,他們把舊木地板換成新的,還做了其他一些小的裝修改善,花了1萬元。在佈置房子上他們也花了心思。廳裡的吊燈換成紅色的,茶几下麵放了一塊紅地毯,顏色明快悅目。大女兒還插了花,放在廳裡的進門處。專門買了幾幅畫掛在廳裡、房間裡,房子給人的感覺就不一樣了。為了讓家裡顯得更開闊,他們還把一些傢俱放到了朋友家。
      每天,他們都把房子打掃得窗明幾淨,一塵不染。桌子上除了裝飾品,什麼也不放。收拾房子的“功課”非常辛苦。劉女士告訴《加拿大都市報》記者,每天關了餐館回到家已經快半夜了,再打掃衛生,收拾屋子。家裡有小孩,容易亂,每天出門前,再收拾一遍,確保家裡就像樣板房一樣。他們白天開店走不開,就把鑰匙直接交給經紀,不知道什麼時候有人看房,所以每天都要嚴陣以待。
      就這樣賣了半年,有三個Offer,一個讓他們兩個星期內搬走,他們做不到,就算了;另一個價格談不攏,沒談成。接到第三個Offer時,他們已經很疲勞了,不再戀棧,想盡快把房子賣出去,就接受了對方的講價。這個價格,比他們預想的低了兩萬。對方要求盡快交房,他們還沒買到新房就得搬家了。租了車庫放傢俱,一家人搬到家庭旅館住了兩個月。
      接就是看房買房子了。他們看房子時,正趕上去年年底,瘋搶房子。一位西人長者賣房子,開價不到80萬,被眾多的Offer瘋搶到120萬。那個房子他們也去看了,沒搶到。Leo說,他們那段時間去看房子,一進門,經常看到鞋子放到了一兩米之外。看房子的人,就像逛商場的人一樣多。
      終於搶到了現在的房子。屋主急賣房,因為已經買了房子,快到成交日期了。別人給的Offer比Leo的高,但還是賣給了Leo,因為知道他們是真有誠意,也真有需要買。那時他們一家賣了房子,正住旅館呢。
      不到80萬買的房子。過了兩個月,鄰居同類的房子賣出,售價90多萬。兩個月賺了近20萬,雖然是紙上富貴,他們也很高興。“什麼生意能讓你這麼快掙20萬?即使收入高,要攢下20萬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劉女士說。
      搬家前,他們刷了牆,新換了窗簾。沒做大的裝修。搬入新家,一開始劉女士急收拾,搬東西還扭了腰。後來她就不急了,一些雜物放在車庫,有空才拆箱收拾。過了大半年,還沒徹底收拾完呢。新家雖然比舊家寬敞舒適多了,但過了幾個月,她才適應過來,把新家當自己的家了。
      劉女士說,到了中年,做事要悠點,不能太累。換房子後,因為房子升了值,銀行可以從房子中Refinance一些錢,這樣他們就可以買一個連鎖類型的生意,把餐館賣了。開了幾年餐館,太辛苦了。新的生意工作時間沒那麼長,也不需要事事親歷親為。換了房子,換了生意,以後的日子就輕鬆多了。

      買農場過上田園生活
      劉先生、劉太太的家是烈治文8號路附近的一個農場。丈夫在家種菜,太太開餐館。餐館用的菜是自家種的。劉先生、劉太太很享受現在的生活,淳樸、自然、健康的生活是他們的理想。
      劉太太告訴記者,她來溫哥華十三年了,丈夫比她早兩年多來。她以夫妻團聚的方式來到加拿大後,他們家就進入了“高速發展期”。每兩年,他們就做一件大事。來兩年,在素裡買房;過兩年生了孩子;再過兩年,自己開了餐館;再過兩年,將房子換到烈治文;再過兩年,換了個帶有4.44英畝農場的房子。目前暫時沒有別的打算了,奮鬥多年,他們想放鬆一下了。
      剛來溫哥華時,劉先生做了一段時間裝修,也賣過水果,想過開超市。劉太太來溫哥華團聚後,曾到別人家上門清潔做家務,也曾在餐館洗碗。她在上海是廚師學校畢業的,是專業廚師。但餐館老闆不相信她,讓她做幫廚。後來讓她炒菜了,但還是拿幫廚的錢。幹活辛苦掙錢少,使她下了決心自己開餐館。
      在他們住的素裡沒找到合適的餐館,卻得知烈治文有一家餐館在賣。他們就在烈治文買了餐館,一直做到現在。孩子小,送回國給家人帶了,夫妻倆全力以赴開餐館。
      買餐館需要1萬元,他們沒錢,就跟原老闆說按月還錢。如果還不了利息,原老闆可以把餐館收回。夫妻倆一起開餐館,劉太太在廚房炒菜,劉先生在外面招呼客人,沒請員工。他們一星期工作7天,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家在素裡,來回要1個半小時。有時幹得太晚了就不回家,住在店裡。劉太太說,那段時間,要同時供房子、車和生意,還要交餐館的租金,弦繃得緊緊的。朋友都說他們膽子太大了。為了省錢,他們不出去理髮、不買新衣服,不買新鞋。衣服都是朋友或客人給的。
      因為回家路程遠,他們一般都在凌晨1點才能到家。每年起碼收到兩張罰單,因為急趕路,經常超速駕駛。從房子Refinance出一些錢,把買生意的錢還完後,他們就想到了換房。
      素裡的房子是他們的第一套房,當時夫妻倆只有1萬多元存款,借了1萬元,貸款買了25萬元的房子。
      想換房時,他們手裡沒錢。劉先生跟經紀去烈治文看一個獨立屋,房子大、地大,離他們的餐館也近。他很喜歡,在房子裡走了一圈,就決定買了。房子開價73萬,講價到68.8萬。
      當時他們手裡沒有交首期的錢,但把素裡的房子賣了就有錢了。為防素裡的房子一時賣不掉,劉先生找了幾位朋友幫忙,朋友都答應把自己的信用貸款(Line Of Credit)借給他。這樣,第二套房子的首付款就有了。先找了一家銀行,不批貸款,找到第二家,批了。
      時值冬日,冰天雪地。為了把素裡的房子盡快賣出去,賣出好價錢,劉先生在餐館工作之余整修房子,冒雪在戶外刷油漆。素裡房子順利賣出去了,賣了40多萬,烈治文新房子的首期就解決了。
      在烈治文買的房子,到餐館很方便,住得也舒服,如果留到現在應該升值很大。但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劉先生看了一個有農場的房子,在裡面轉了兩圈,就決定要買了。這個有大農場的房子,在市場上很久沒賣出去,最初開價186萬,後來降到118萬。劉先生講價講到100萬。在烈治文買的第一個房子賣掉交了首期。他們買農場時,正是房地產市場最低潮的時候,等到賣房子的時候,剛剛好市場已啟動了。房子住了兩年,賣時賺了20萬。
      現在的農場房子又升值了,但他們打算安頓下來了。他們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劉先生一個人種整個農場的地,不請人,自己慢慢種,他感覺很享受。農場還有溫室,是玻璃的,冬天也可以種地。他還養雞,雞糞加上豆餅,發酵後用做肥料,不用化肥。劉太太說,房子離河邊不遠,還可以看到山景,很舒服。他們想過的就是這樣的日子。
      生活安定了,房子要供的款也不多。開餐館就輕鬆多了,不像過去那麼拼命工作,而是做多少就多少。劉太太在廚房炒菜,請了兩個員工,很多老顧客都成了朋友,經常過來坐坐,說說話。最捧的是每年能休息幾個星期,回中國探親了。

      換房變成房東
      當初買第一個房子,Catherine關注的是學區,因為兒子在讀高中,現在兒子上大學了,房子也升值了,她就考慮搬家了。

      買第一個房子最關注學區
      買第一個房子時,是2006年。她首先要做的是查學校排名。溫西的好學校最多,但房價太貴。她計劃買20萬至30萬的房子。先在溫西看房,很難找。在Dunbar附近找到了一個公寓,是一房一廳,很小,母子之間還要拉上簾子,當然不行。本拿比的學校排名也不能讓她滿意,就選擇了烈治文的房子。中學排名好,地點方便,孩子上學可以走路去,買菜、去餐館、到社區中心都在步行的範圍。
      當時買房子就像不要錢一樣,很多Offer一起搶。她看上的房子,出比要價高幾千元的價格都搶不到。
      她曾經看過一個高層舊公寓,開價不高。跟她同時看房的還有一家人。她很喜歡房子的結構,也喜歡窗外的景觀。想下Offer,對方經紀說已經有七八個Offer了,把她放在等待的位置上。已經接的那個Offer不成交才輪得上她和其他幾位再搶。結果,業主接的那個Offer成交了,她非常失望。無奈只能繼續看。
      她的經紀很賣力氣,在一個房子因為未成交剛回到市場,在經紀的網上出現時,就帶她第一個去看房了。房子寬敞明亮,Catherine覺得很理想。下Offer時用的是賣主的開價。下好Offer時很忐忑,擔心被拒。讓她高興的是,賣主接了她的Offer。因為賣主接的前一個Offer因為貸款不成功而流產了,Catherine已經預批了貸款,算是一個讓賣主信任的條件。
      按Catherine當時的經濟條件,買的房子相當理想。地頭好,學區好,房子方方正正,每個房間都朝南。陽光從落地窗撒進來,非常溫暖明亮。

      先買後賣出狀況
      大溫這些年房地產市場大漲,很多屋主的房子都升了值。Catherine的公寓政府估價已經比當初買的價格高出很多。兒子上了大學,路程要花近1個小時,換三趟車。如果讓孩子在學校附近租房,花費太高,於是她考慮換房了。
      她看上的新房是一個城市屋,可以讓兒子上學少換一趟車。新的房子幾乎比過去的公寓貴一倍,但她並不需要加錢進去。事實上,如果需要加錢進去,她也沒有錢。像很多新移民家庭一樣,她家雖算不上每月把錢花光的“月光族”,但也比較接近。一有余錢,她就多付銀行供款,所以在打算換房時,手裡沒什麼錢。
      她預先把賬算清楚,如果賣了現在住的公寓,就可以交得了新房子的首付,還有剩余。買第一套房子的時候,因為是新移民,要交30%以上的首付,現在是老移民了,交20%就可以了。而且最近的利率非常低,使供款比5年前容易很多。
      交定金都需要動用Line Of Credit, 就這樣Catherine很大膽地把城市屋簽了解除條件,算是買下了。這是今年3月。幾天後,她就開始賣自己正在住的公寓。
      當時市場雖然不像去年底到今年春節期間那麼瘋狂,但行情還不錯,買房時房源有限,屬於賣方市場。就在她新房簽約期間,發生了日本地震,她只是感到震驚和同情,卻沒有想到會影響到自己賣房。日本地震,烈治文火熱的市場驟然冷下來了。她的公寓也很久都沒賣出去。看的人多,想買的人少。有幾個Offer,價格談不攏,告吹了。
      城市屋成交的時間到,公寓還沒賣掉,交首期的錢沒落。如果不成交,可能會惹官司。Catherine找到貸款經紀幫忙。好在她的經紀非常能幹,也負責任。對她說:“我不能讓你死在這裡。”就幫她將原來的公寓Refinance出一些錢,交了新房子的首期,提高了買城市屋的貸款額度。

      學習房東新功課
      新房子到手了,看起來很滿意。但舊房子沒賣掉,Catherine就需要同時供兩套房子。以她的經濟狀況,是不行的。Catherine就趕緊在網上登廣告,把城市屋出租了。好在房子租得比較順利,這使她松了一口氣。
      在租出房子不久,她的公寓賣掉了,價格雖然不理想,總歸把事情解決了。現在,她正在收拾東西,準備搬家。她說,等搬到新家,還是會出租一到兩間房子,幫補房子的月供。這樣,雖然房子升級了,她交的月供跟住公寓時一樣。沒有給自己增加額外的負擔。
      她說,換房子實際上是理財方式的變化。剛移民到加拿大時,住在一位福建房東的家裡。房東夫婦都是打labour工的,卻建起了全新的獨立屋。樓上主人住,樓下兩套房子出租給兩家房客。主人房也沒空,房東太太的幾個兄妹父母都來住了,兄妹都交房租。他們因為勤勞、肯吃苦,硬是把房子供下來了。房東太太告訴Catherine,過去他們買了一棟很舊的獨立屋,也是靠房客供起來的。然後他們貸款買地建新屋,就有了這個新房子。
      當時Catherine就有了一個概念,不太富裕的新移民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步是先租房,把錢給別人供樓;第二步是買房自住,把房租留給自己;第三步是買大些的房子,請房客為自己供樓。到現在,Catherine算是走到了第三步,而且發現後面還有第四步,專門買投資房請房客供。如果租金超過供款,還可以提供額外的正現金流就更好了。不過,這樣的房子目前在大溫就比較難找了。到房價還沒有升起來了的非中心城市,也許還可以找得到。



Leo新換的房子。

劉先生劉太太因為買了農莊,過上了田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