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飛地現象 在質疑聲中發展
( 2011-10-28 )



溫哥華得天獨厚,但族裔聚居現象引起某種質疑。

儘管來自不同的族裔,有非常不同的背景,但大溫地區絕大多數的居民都是友好的,最起碼也是寬容和能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同族裔的人每天相遇在辦公室、學校、公交車和各種購物商店裡。但是,顯示出一個事實,就是在大溫這個城市的平靜生活中,各個族裔的移民還是越來越多地選擇了和自己的族裔集聚在一起,以尋求更加類似於原居地的舒適感,這些族裔包括了華裔、南亞裔、菲律賓裔和高加索裔等等。

      根據加拿大當局的定義,一個社區如果有某一少數族裔人口比例高於30%,即可稱為這一少數族裔的飛地(enclave,即少數族裔聚居地),而過去30年,全國飛地數量急增逾40倍,由1981年時只有的6個,已增至目前超過260個。
      根據2006年的加拿大人口普查數據資料,溫哥華《太陽報》確定在大溫哥華地區,大約有110個這樣的飛地,這個數據在加拿大的其他大城市中無疑地首屈一指。
大溫有110“飛地”
      數據資料顯示,大溫超過70個的飛地主要是華裔。他們大部分住在溫哥華市和烈治文。另外,有40個飛地的居民主要是南亞裔。還有許多新移民聚居在溫哥華的東南區和北素裡。
      2006年,可見的少數族裔居民只佔大溫居民的42%。由於近幾年大量移民涌入,2011年的人口普查結果,將顯示少數族裔人口和飛地的數量都將進一步增加。
      此外,正如所預計的那樣,如果加拿大統計局開始以統計少數族裔同樣的方式來統計白人居民區,他們會發現,在大溫哥華地區的少數族裔聚居地的數量將再次大幅增加。
      那麼,族裔聚居地的增多怎樣地影響大溫哥華地區的面貌和文化?
      大溫居民多以他們所居住的飛地為傲,與不同族裔背景的人做鄰居也相處愉快。在大溫,體現這個族裔和諧相處的數據,來自數不勝數的不同族裔混合的業務聯繫、朋友交往、企業伙伴關係和異族通婚,而年輕人更成為這些跨文化融合的領頭人。
      但是,《太陽報》調查發現,在“飛地”,部分青少年和年長者對加國生活的明顯感到不適應。
      這個調查系列的結果與2010年NANOS的研究調查(Nanos Research poll)驚人地吻合,就是卑詩省29%的居民贊成增加移民,31%居民希望移民數量保持現有水準,而近40%的居民則希望減少新移民的數量。

      四成居民盼減新移民數量
      這個調查結果,也與著名的哈佛大學社會學家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的調查數據相呼應。羅伯特.普特南對三萬名美國人所作的抽樣調查顯示,生活在少數族裔聚居地的居民大多數傾向於不信任周圍的人。
      卑詩大學(UBC)有關國際關係的系列學術研究表明,無論是個人的成功,還是政府的高效運作以及經濟的高速發展,都以高度互信作為基礎。
據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ctoria)學者吳正(Zheng Wu,譯音)指出,新移民普遍表示,在族裔聚居地居住比較有“被保護感“和“舒適感“。但在同時,吳正也發現一個相反的現象,就是他們也相對缺乏“加拿大歸屬感”。

      飛地居民缺“歸屬感”
      另外,各種各樣的質疑聲則此起彼伏:為何我們的社區房屋價格被越抬越高以至於買不起?為什麼學校裡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什麼我們的購物商店裡出現了那麼多非英文的招牌?甚至是雇主們(不管是白人還是亞裔),為什麼都願意僱用不同族裔的僱員?
      與倫敦,多倫多等國際大都市一樣,大溫哥華正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大規模實驗室,在這裡將進行一個如何將不同族裔背景的人融合在一起,友好合作以促進社區蓬勃發展的宏偉實驗。沒有人知道,大溫地區從現在開始,將向何處發展。
      《太陽報》問道,隨族裔聚居地的不斷擴大,這個城市能否憑自己獨有的智慧、人民和價值觀,促使不同族裔的居民能夠不拘一格地團結合作呢?為了適應人口的不斷變化,生活在大街小巷的大溫哥華地區的居民們,是否會為我們創建一個各族裔融合、共同發展的嶄新模式?
      全世界都將關注給出的答案。

      中國新移民 最愛烈治文
      加拿大沒有一個城市比卑詩省烈治文市更受到亞洲移民的影響,在這個原為農地的小島上,分佈新發展社區、亞洲商場、公寓大廈以及中國食肆。
      烈市20多萬人口中超過60%最富裕的人是移民,是本國主要城市移民比例最高之一,尤其是三號路(No. 3 Rd.)市府以西的地方,可說是北美華裔人口密度最高的社區。
      在烈市這段黃金商業地段有不少高檔華人商場及酒店,例如時代坊、統一廣場、百家店及八百伴中心等。
      根據本國人口普查資料,三號路以東,蘭斯登路(Lansdowne Rd.)至布倫德爾路(Blundell Rd.)一帶的高低建築群所居住的華人人口比例,高達80%。大溫似乎沒有一個社區的華人密集程度,能與這段三號路以東的社群相比。唯一較接近的少數族裔 聚居社群,可能是素裡北的紐頓區(Newton)。
      華人除了在這裏佔五分之四外,另外三號東西兩邊另有兩處的華裔人口也相當密集的,他們佔去了社區人口比例的三分之二。一處在二號路(No. 2 Rd.)與吉爾伯特(Gilbert Rd.)之間,夾固蘭湖路(Granville Ave.)至布倫德爾街段的豪宅區,另一是在花園城路(Garden City Rd.)以西,夾西敏公路(Westminster Hwy.)以南一帶。
      在烈治文市府方圓4公里半徑,華裔人口平均佔了一半。很多來自香港、台灣或中國的移民選擇居住在烈市可能是因為語言的問題,或者家人不諳英語。
      在烈治文,有許多只講中文的餐館、超市、商店、按摩中心、地產店、巨型佛教廟宇、武術學校,以及中國商場和酒店等。每年在河路邊的烈治文夏日夜市更是人頭湧涌,熱鬧非凡,已成為烈市東方文化的象征之一。
      烈市雖然有高比例華裔人口,但也並非唯一的華人聚居地。大溫約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有華裔血統。中國大陸目前已成了本國最大移民來源地,他們大多選擇在大溫地區定居及置業,因而被指是導致區內屋價飆升的原因。
      除了烈治文市外,華人聚居溫市東南部的人口比例也高達40%。另外,固蘭湖街(Granville St.)夾49街(49th Ave.)、本拿比堅盛頓(Kensington St.)及哈裡法斯街(Halifax St.)一帶。甚至在北高貴林,也有幾個華人“飛地”。
      但在烈治文,有最為引人注目的中國文化因子,尤其是商店和餐館的巨型中文商業招牌,多許都較英文招牌更為顯眼。

      其他亞裔和拉丁美洲裔
      日本裔:儘管日本裔在加拿大西海岸的悠久歷史,但在大溫只佔1.2%。1800年代後期,首批日本移民來到卑詩省,成為農民和漁民。由於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加拿大的敵對方,超過 2萬日裔加人被關押拘留。雖然烈治文南的史蒂夫斯頓,以洋溢日本風味而著名,但該區也只有6%的日裔居民。另一個日裔聚居區在溫哥華市中心,其中許多人是前來學英語的日本留學生。在素裡、蘭裡、南三角洲或高貴林港,幾乎沒有日裔居民。
      韓國裔:韓國人在過去20年蜂擁而至溫哥華,其中約一半為學英語的國際學生,之後再申請移民留下。過去10年,就有4萬5千人移居溫哥華。韓國現在是加拿大的第五大移民來源國(僅次於中國,印度,菲律賓和英國)。尤其近年韓裔社區成長迅速,在大溫區有2.1%的韓裔居民。他們最集中的地方是高貴林。在北高貴林部分新的小區,以Johnson St和Pinetree Way為中心的範圍內,超過 14%韓裔居民。在高貴林北路(North Road)商業區一帶可見大量韓語標牌。另外在北素裡菲沙高地區(Fraser Heights),有許多韓裔教會,當地的韓裔約佔12%的居民比例。
      越南裔:越南裔第一次來到溫哥華,是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船民”,為了逃避以美國為首的越南戰爭期間和之後的衝突,他們後來成為難民和移民。越南裔約佔大溫 1.1%的人口,多集中在北素裡和溫東。像菲律賓裔一樣,越南裔也有許多是圍繞天車站居住。此外,在溫東界限街西和東蘭弗尤地區,約12%居民為越南裔,而烈治文橋港路北居民區,也佔約10%。
      伊朗裔:大溫地區約有3萬伊朗裔,約佔大溫人口1.3%,絕大多數是過去三十年來因其祖國長期處於麻煩之中移居而來。在北溫獅門大橋以北的Ambleside和Norgate兩個海濱社區,超過16%的人口是伊朗裔。
      拉丁美洲裔:令人驚訝的是有地利的墨西哥、古巴、哥斯達黎加和南美裔,僅佔大溫人口約1.1%的比例,分散在各個社區。其中有些是20世紀 80年代因戰亂而從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前來尋求庇護的難民。拉丁美洲裔較集中的社區是南本拿比。海洋路(Marine Way)以南約有8%的拉丁美洲裔安家,許多人是農民。在東溫哥華、北素裡和北素裡惠利區間(Whalley)區,也有不少拉丁美洲裔定居。

      15萬印巴裔 聚居素里紐頓區
      除了英國倫敦之外,第二大的海外印巴裔社區在哪裏?答案是卑詩省素裡市紐頓區(Newton)。在這個方圓大約5公里的社區,接近三分之二居民擁有印巴裔血統,但從社區外觀來看,卻一時難以察覺這裏有大量少數族裔聚居,因為區內商店幾乎只有英語招牌,完全不像華裔人口集中的烈治文那樣, 中文招牌隨處可見。
      加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約有60萬印巴裔加拿大人,其中超過15萬聚居在屬中等至中低階層的紐頓區。這裏的印巴裔居民包括主要來自印度北部旁遮普邦的第一代移民,以及他們在加國出生的移民後代。
政治上,紐頓區居民抱持中間偏左的政見。今年5月聯邦大選,該區選出印裔的新民主黨國會議員辛綺麗(Jinny Sims),取代時任的另一位印裔國會議員蘇戴禮和(Sukh Dhaliwal)。
      現年33歲、從旁遮普邦移民來加的辦公室行政人員莎瑪(Archana Sharma)表示,儘管素裡市長期以來有罪案黑點的負面形象,但她覺得紐頓區居民極具守望相助精神,各族裔彼此交流頻密。她說:“我在這個區住了15年,只遇過一次種族歧視事件。”
      根據最新的2009年罪案統計數字,素裡市是加國兇案率第九高的城市,然而,紐頓區和鄰近的三角洲北部地區居民都表示,當地治安良好,非常適合有子女的年輕家庭居住。
      莎瑪以今年6月溫市中心發生“6.15”球迷暴動為例,來說明素裡球迷反應就相對極之克制和理智。她說:“從一個社區如何面對令人沮喪的事情,大致可看出這個社區的本質。”
      不少最近遷入紐頓區的白人居民也表示,區內各族裔相處融洽,彼此之間似有一種維護社區生活品質和安寧的社區默契。剛從房屋租金昂貴的溫市馬普區(Marpole)搬到紐頓區的一對白人姐妹潘曼(Jennifer Penman)和巴傑爾(Kate Badger)指出,他們也曾經在白人佔多數的三角洲南部拉德納(Ladner)住過一段時間,發現當地居民對遷入的新鄰居顯得甚有戒心,但紐頓區就截然 不同,連不會說英語的街坊,也會主動跟乍來報到的她們打招呼。

      歐裔散居大溫各處 更多遷往郊外
      蘇格蘭裔:自稱為蘇格蘭裔的大溫居民約佔總人口的16%。雖然蘇格蘭裔居民很少像華裔和南亞裔一樣群居,但在杜華遜(Tsawwassen)和楓樹嶺,均佔約三分之一的比例。
      愛爾蘭裔:聲稱來自愛爾蘭的全部或部分後裔佔大溫居民的12%。一個新城的居民,聲稱愛爾蘭民族的強烈的比例是來自加拿大東部地區的飢荒襲擊各地的19世紀 40年代,愛爾蘭移民的後裔。
      另外,如把“英國”算一種族,包括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或威爾士,在大溫則佔約 62%。
      瑞典裔:聲稱祖先是瑞典人的大溫人口約有2%。像丹麥裔一樣,瑞典裔居民也喜歡住在南三角洲,特別Tsawwassen,以及素裡全景嶺。另外,蘭里的坎貝爾穀公園地區(Campbell Valley Park)和北高貴林,也有較多瑞典裔居民。
      丹麥裔:大溫約有2萬5千丹麥裔居民。雖然丹麥裔多已融入加國主流,但仍可發現在溫西基斯蘭奴區的第四大道和百老匯,楓樹街(Maple)和特拉法加(Trafalgar)街接壤,有超過4%的丹麥裔社區。
      挪威裔:挪威裔佔大溫人口的2.2%。在北滿地寶、新西敏Connaught區、本拿比南坡及北三角洲河路一帶,約7%居民為挪威裔。
      大溫地區,自稱為斯堪的納維亞裔,包括丹麥、瑞典或挪威的居民約佔4.2%。
      德國裔:德國裔居民在大溫地區是僅少於英裔的白人族群,約有10%自稱是德國裔。最多德國裔聚居的社區是Aldergrove地區,約佔人口比例22%左右。
      法國裔:雖然法裔也是加拿大建國者之一,並曾在19世紀在卑詩省各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你別指望在大溫有使用法語的機會。大溫只有約6.5%法裔居民,多集中在在楓樹嶺和Aldergrove。不過在溫市靠近卑詩大學旁,介於西6街和西16街道,約有14%的居民聲稱自己是法國裔。
      波蘭裔:波蘭裔移民多傾向定居在溫市最富裕的社區Shaughnessy。雖然在溫市僅佔3%的比例但在Shaughnessy區有約7%居民是波蘭裔。在北溫和高貴林也有較多的波蘭裔,溫東和北素裡也有零星分佈。
      烏克蘭裔:約有4%的大溫居民有百分之烏克蘭血統。在蘭利、楓樹嶺和白石鎮的部分地區,烏克蘭裔佔到人口的10%。紮根於溫市的也有不少烏克蘭人。
      荷蘭裔:荷蘭裔在加拿大有悠久的歷史,但他們多愛住在鄉郊的大屋,並喜歡沿橫加公路兩旁居住,特別是在蘭裡地區,荷蘭裔人口比例達12%。荷蘭裔在大溫的比例僅3.5%。
      意大利裔:歷史上,意大利裔在溫市商業街北部經營咖啡館和餐館,其繁華商業被稱為“小意大利”。然而,由於亞洲移民進入和許多意大利裔轉移到郊區,“小意大利”已有些名不符實,僅有7%的意裔居住在附近。約7萬5千佔大溫3.6%人口比例的意裔,現在整個大都市蔓延,但沿喜士定東街和蘭弗裡西,有約12至15%的意裔居民。

      菲律賓裔多沿架空車站定居
      大溫菲律賓裔人口約有8萬多人,是僅次華裔及南亞裔最主要的少數族裔。而匯款回家鄉是這群海外“菲僑”少不了的工作。

      多數菲僑匯款回鄉
      在菲沙街(Fraser St.)夾26街(26th St.)一間從事匯款業務公司的經理鄧曼登(Rafael Dumandan)說:“大多數菲律賓人都匯款回家鄉。”除了匯款外,這間公司還經營包裹郵遞,讓人們把食品及衣物郵寄回國,店鋪也售賣菲國食物和雜 貨,95%顧客為菲裔人士。
      這間店鋪所在的溫市中部社區,是大溫菲裔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他們主要聚居於菲沙街至乃街(Knight St.),愛德華街(King Edward)至33街(33rd Ave.)一帶。
      菲裔人口約佔大溫總人口的4%,但據2006年人口普查資料,上述地區的菲裔人士,佔了區內總人口的19%,是第二大的族裔社群,僅次於華裔。區內還有少數的南亞裔、英裔及越南裔人士。
區內以菲律賓語作招牌的店鋪有洗衣鋪、電腦公司、儲蓄信貸公司、裁縫店及餐館等。
      除了菲沙街外,菲人愛聚居的大溫4處地方,其中3處是沿往新西敏市架空列車沿線車站,包括喬伊斯站(Joyce)、鐵道鎮站(Metrotown)及艾德蒙茲站(Edmonds)。
      素裡吉爾吉福(Guildford)、溫市 東南及烈治文市中心,都有零星菲人聚居點。菲人較少居於西溫、溫市西區、南三角洲及南素裡。
      大溫大部分菲裔人口喜歡居住公共通樞紐,一般相信與他們需要廉宜交通工具往返一些低至中等薪酬工作有關,他們多從事家傭、清潔、長者護理助手、保安、服務文員、廚師及護士等。
      除了是大溫第三大少數族裔外,菲律賓人也是本國280,000個外國臨時外勞大軍的主要來源地。本國公司也樂於聘請該國急於覓得工作的技工、半技術工以至非技術工人。

      杜華遜白人比例最高
      在卑詩渡輪公司碼頭附近的杜華遜(Tsawwassen),可說是大溫多族裔社區中白人比率最高以及最歐洲化的地方。這裏的白人甚至多過西溫、南素裡及白石等地。
      在這個人口有21萬的三角洲半島社區,不少街道都以英國地名命名,這裏有售賣英國人愛吃的炸魚的店鋪,也有一間名叫牛津(The Oxford)的新地鋪建築物,令人覺得仿如置身英國的傳統酒吧區內。
      與大溫很多其他多裔主社區不同的是,這裏學校的學生大多是白人。
      據人口普查資料顯示,56街(56th St.)以東一社區人口有50%聲稱是英國裔,而大溫其他地方自稱是英裔的只有23%。由於人口普查可申報多於一種族裔,另有37%聲稱是蘇格蘭裔,24%表示屬愛爾蘭裔。
      杜華遜的南亞裔居不足1%,但在某些社區,華人比例則高達10%。部分長居這個寧靜及和平社區的華裔居民表示,他們未遭遇任何問題,社區人士非常慷慨及有社區感。
      除了有英國風味外,杜華遜其實也住了不少西歐及東歐人士。當地56街以東居民中,14%聲稱是德國裔、10%表示有法國血統,4%說是挪威裔。
      8年前和太太移居此地的退休公務員經理蒂特雷特(Terrence Tetreault)表示,他們從溫市中心聖保祿醫院(St. Paul's Hospital)附近柏文搬來,目的是避開市中心的喧嘩和罪案,這裏的人很少把門鎖,因為大家都能互信。他說:“我從未聽聞人們遷來是因為這裏大部分人是白人。”
      蒂特雷特表示這個有大屋、小型商場、高爾夫球場及海灘的富裕市郊社區,還居住了伊朗人、華人及日本人,大多數成年居民是專業人士及商人。附近還有一個原住民保留區。

      素里惠利區黑人較多
      原住民:加拿大統計局並未把原住民當作“可見的少數”或族裔群體。他們有自己的類,佔大溫居民約3%的比例,多住在三個原住民保留區:溫哥華西南的Musqueam、北素裡的Barnston島和獅門大橋北的伯拉保留區。在溫市東北部也有不少原住民居民。在溫市中心東端,超過16%的低收入者是原住民。
      黑人:與美國的主要城市,甚至與多倫多相比,溫哥華只有極少黑人,佔大溫居民比例約1%。大溫黑人最集中的地區是素裡惠利區(Whalley),沿喬治國王公路和第108街一帶約佔8%。在新西敏市有些社區也有較多黑人,另外一些黑人則居住在溫市中心。
      混血裔:大溫約有1%的居民自稱是“混血”一裔。實際上可能遠高於這一比例,因為許多居民並不認為自己是“混血”,即使他們有多個血緣。住在高貴林港、東溫哥華和烈治文的居民較樂於承認他們的“混血”血統。



烈治文夜市已成為烈治文標誌性活動。

在紐頓區一次政治集會上,出席者多為印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