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體:

全球佔領運動 源起溫哥華雜誌
( 2011-10-21 )



約5,000個抗議者響應「佔領溫哥華」活動。

      2011年注定不平凡。
      在稱之為“茉莉花運動”的阿拉伯之春後,秋天迎來了全球佔領運動。自從9月17日紐約市民首次“佔領華爾街”,向世界金融霸權發出第一聲怒吼之後一個月,全球各大城市在上周末紛紛響應。溫哥華市民也不例外,約5000人在10月15日參與“佔領溫哥華”(Occupy Vancouver)示威運動,在溫哥華藝術館(Vancouver Art Gallery, VAG)外,抗議企業貪婪、社會不公現象嚴重及政府不作為。
      在當天全球各地的“佔領運動”中,以人數計,溫哥華可能是示威者最多的城市。在“6.15暴動”余悸尚存之時,人們也許會奇怪,為什麼溫哥華人這麼熱衷於上街示威?其中的一個原因,可能是運動的發起者來自於溫哥華。


      Adbusters創辦人是集中營倖存者
      原來,“佔領運動”雖然是以紐約的“佔領華爾街”為中心,卻是由來自溫哥華的雜誌《Adbusters》所發起。創辦於1989年、在北美和歐洲發行量約為12萬份的《Adbusters》,沒有廣告,宣揚反消費主義和環保。該雜誌創辦人之一Kalle Lasn是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後移居澳大利亞,1970年之後長居溫哥華。
      據《Adbusters》透露,“佔領行動”的靈感來自2011年發生的阿拉伯之春,尤其是發生在2011年埃及革命期間的開羅塔利爾廣場周圍的集會與示威運動。
      在10月15日溫哥華的“佔領運動”,下午遊行開始後,市中心估計有5,000個抗議者。他們的訴求非常多。其中一個訴求,就是社會上99%(大多數)的人抗議余下1%(極少數)的企業和“富人”,指資本家全面掠奪社會資源,導致貧富懸殊加劇。
      不過這1%在溫哥華也有“代表”參加抗議活動。麥凱(Gabriel McCay)是一家公司的主管,他帶的示威牌,寫上“我25歲,很幸運的是,我有家、醫療保險,能夠讓自己溫飽,我也有工作可以生活,作為那幸運的1%,我來支持其他的99%。”
      麥凱表示,他參加本次活動,一方面是延續美國那邊的抗議行動,另一方面也認為加國社會經濟系統尚待改進。前來這裏,他說可聽到其他99%的人的聲音,瞭解當前問題在哪裏。
      據“佔領溫哥華”組織者一麥克雷表示,他們不但提出眾多議題,更希望社會因此改變。


      示威者理念 新移民理解
      3年前移民來溫哥華的Amelia Min對《加拿大都市報》記者表示,在此地發生這樣的行動很正常,加拿大的價值觀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提倡人人享有體面、有尊嚴的生活,人人都有表達自己的不滿或者訴求的自由,這也是很多新移民來到加拿大的原因。
      她說:“我很關注媒體對這一新聞事件的報導,但是不會親自去參加行動。這些參與者表達對政府的不滿,對貪婪的金融業者的不滿都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現在的社會資源分配不公、民眾生活水準貧富懸殊日益擴大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實。然而,這項活動的具體訴求及其目的還是很模糊,所以不一定能達成目的,其效果暫時還看不出來。”圖:徐嘉銘、李群

      “占領華爾街”四大特點
      作為一場新興的社會運動,美國媒體認為,“占領華爾街”運動具有以下幾大特點:
      1) 是全球現象的一種表達。瀏覽一下週末報紙,人們可以看到歐洲各國首都和世界上其它城市的大規模抗議,都同紐約市的反貪婪抗議者團結一致。“占領華爾街”許多參與者卻有意將自己看做全世界行動的一部分——從“阿拉伯之春”點燃的怒火穿越地中海,到歐洲反緊縮抗議者。在上述三大區域,社交媒體對於動員和組織滿懷怒氣和失去權利者發揮了關鍵作用。在三大區域,社會活動人士和抗議者都是借用左派、無政府主義抗議者的策略,依靠極少的機構支持或資金。在三大區域,抗議者都是得到本國很多政治陣營的同情卻幾乎沒有中央領導。美國經濟也許沒有面臨希臘和西班牙那種生存壓力,美國抗議者也沒有面臨突尼斯、埃及或敘利亞那種鎮壓異議人士的殘酷。但對於社會正義的呼聲卻跨越幾大洲。


      青年推動符長期趨勢
      2)是由青年推動的。他們包括背負多年債務的大學生、苦苦尋找工作的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和看起來要降低可能性上限的整個一代人。倫敦大學高德史密斯學院 (Goldsmiths College)人類學教授格萊博(David Graeber)幫助建立了“占領華爾街”大會,也是最早提出“我們是99%”口號的人之一。他說,“占領華爾街”的基本隊伍都是年輕人,他們“應當勇於站在前列,改變社會形象。”他們的抗議符合學生和青年反叛的長期趨勢,最近表現突出的是在地中海沿岸國家。
      3)“占領華爾街”難以融入政治主流。許多人都在猜測運動的走向以及對於2012年總統選舉的影響。對於這場運動是否會融入工會、加入華盛頓權益團體、為了自己的目的、或者會否讓民主黨激進化,各種問題都沒有答案。抗議者對於民主共和兩黨都感到難以容忍,他們說整個制度都受制於公司既得利益。就目前來說,它還是一種熱衷于直接民主的社會運動。
      4)“占領華爾街”仍然相信政治和政府。這是另外一條必須劃清的重要界線。許多抗議者的答案並非全盤拆除或徹底消除政治機構,而是要讓華爾街和華盛頓分離。政府勢力大並非問題,只是目前的政府有問題。
      “占領華爾街”和很多理想主義的社會運動一樣,都希望出現真正的政治改革。他們想讓政府完善,而不是逃離政府。

      訴求不明無領袖 烏合之眾能成何事?
      在全球“佔領運動”中,“反對華爾街貪婪”的訴求略顯空洞,而遊行缺乏領袖人物,也令許多人感到難以應對。這場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將會走向何方,是許多人心中的疑問。
      據紐約“佔領華爾街”的主辦者表示,他們是故意採取地方分權的形式,而且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也是以類似的無組織形式展開的。
      一些研究異見運動的學者也表示,雖然無領袖運動存在缺點,但也有巨大的優勢,主要是能夠吸納背景各異的人群。比如這次活動就吸引工會成員和無政府主義者加入,一起抗議大公司的貪婪,但他們對國家的發展方向不一定持相同觀點。
      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政治異見的專家吉特林認為,“佔領”運動比反戰運動或民權運動,都更快速地贏得了廣泛支持。


      刻意維持無領袖狀態
      事實上,從運動開始初期,“佔領華爾街”的核心人物就努力維持隊伍的無領袖狀態。發起“佔領運動”的《Adbusters》的主編,今年7月中旬最早提出此項呼籲,他們分別是69歲的雜誌聯合創辦人拉森(Kalle Lasn)和29歲的編輯懷特(Micah White)。兩人此後雖然未到紐約目睹抗議,但來自形形色色的團體和背景的大批積極分子,今夏開始開會籌劃佔領計劃。
      他們從一開始就決定不推舉領袖,而是任命中央籌劃委員會,甚至委派首席談判員與紐約警方和市府交涉。而曼哈頓下城祖科蒂公園的決定都是在成員大會上集體產生的,參與決策的成員有時多達數千人。
      但包括一些最大規模行動在內的許多實際工作,其實都是由大批自治的工作組完成的,他們完全不在組織的監督下。獨立工作組的好處是行動有效迅速。
      但政治專家稱,這種做法也存在劣勢。紐約市立大學政治科學教授柯林斯奇說,當外界人不知運動由誰負責,誰有權代表抗議者發言時,媒體和公眾就會對抗議主題感到迷惑。
      紐約大學媒體文化和傳播系的助理教授科爾曼則認為,核心領導層終會出現,因為隨時間的推移,一旦緊密協作的工作組的成員相互瞭解,新到者將很難融入已經建立的文化和友誼中去。


      是一場“民主覺醒”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Cornel West說,這場運動的意義不是去談一堆政策建議,而是一場“民主覺醒”。或者如一個參與者所說:他們的要求是大家去思考體制的根本問題,而不是講出癥狀;他們需要的不是一場給出答案的運動,而是提出正確的問題。當然,一場缺乏具體目標的抗議運動最終可能只是一場浪漫的激情,要改變世界的社會運動需要的是一場持久戰,需要草根組織與不停的戰鬥,而不只是令人熱血沸騰的“廣場”。
      不過事實上這場佔領華爾街運動目前已有許多工會和親民主黨的自由派組織加入,他們可能形成更廣大的改革聯盟:抗議青年們點燃憤怒之火,接下來該各個組織性團體接棒去推動改革方案。

      防佔領北京 金融街風聲鶴唳
      全球響應“佔領華爾街”運動,中國大陸也有網民在臉書上號召“佔領北京”活動,大陸當局為避免影響也在15日舉行的中共中央第十七屆六中全會,北京警方特地在有北京華爾街之稱的金融大街上增加警力部署,防範未然。北京各地都沒有實際抗議行動出現。 


      網民在“臉書”上號召
      全球各地響應“佔領華爾街”,北京也有網民在臉書上號召。據《旺報》報道,受到大陸當局封鎖臉書影響,臉書反應冷清,截至15日5時前,只有35個網民點“讚”,13個人討論。至於新浪微博和百度貼吧都已封鎖“佔領北京”關鍵字,在百度貼吧上甚至連“佔領華爾街”都搜尋不到。 
      15日中共六中全會開幕,為避免發生擦槍走火情況,大陸警方14日起就開始驅趕上訪北京的訪民,天安門廣場14日都已淨空,不准人、車停留,同樣被視為可能聚集抗議人群的北京金融大街,15日也出現大量警力部署。


      驅趕訪民 重警把守
      上午起,金融大街和復興門內大街、阜城門內大街的南北兩處交接出入口,都有三兩成群的警察駐守,人群、車輛鮮少,街道相當冷清,直到下午二時過後,車輛才陸續增多。 警方為防意外發生,甚至還在金融街購物中心布置警力,多處具有指標意義的重點地標:證監會、銀監會和保監會都派出警備車和警察在門口駐守,記者要拍照時,甚至還被警察制止。

      香港百人響應“佔領”中環
      香港逾十個團體15日響應美國“佔領華爾街”行動,到交易廣場平台集會,高舉“打倒資本主義”旗幟,有戴面具“V煞”成員爬上交易廣場外的銅牛像,掛上“V煞”面具象征式佔領中環。團體及後遊行至匯豐銀行總行地下繼續靜坐集會,約一百名參與者通宵留守。警方指最高峰時有190人參與。
      雷曼苦主大聯盟、社會主義行動、左翼廿一等十多個團體聚集於中環交易廣場平台集會,高舉“打倒資本主義”旗幟舉行論壇。期間有四、五名戴“V煞”面具的人先後走到位於水池中央的兩個銅牛像,插上旗幟及於銅牛的牛角掛起“V煞”面具,象征已佔領中環,並揚言“佔領直至中環歸還予人民為止”。
      團體至傍晚時分發起遊行,逾一百多人途經干諾道中天橋、怡和大廈及舊天星碼頭停車場旁的行人隧道,至匯豐銀行總行地下繼續集會,有雷曼苦主大聯盟的成員更放置帳篷,打算通宵留守。數十名警員到場戒備,警員作出勸喻期間,在場示威者更激烈喝倒彩。
      參與團體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項目幹事陳詩韻表示,蘋果公司作為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根本沒有盡僱主的基本責任,每部iPhone售逾六百美元,但代工生產公司富士康的員工,只能分到百分之一的利潤,六成利潤都落入蘋果手中。另社會主義行動成員鄧小姐直言,特首“貧富懸殊是必然發生之事”的言論是事實,不過香港屬已發展城市中情況最嚴重的地區,認為政府應向富人征稅及公有化銀行大企業。文:林寶怡 陳正怡

      台300人“避雨” 硬闖101大樓
      台灣一群呼應“佔領華爾街”運動的民眾通過社交網站串聯,15日上午先到台北地標101大樓外搭帳篷,到下午已有近三百人聚集在101大樓外。 
      下午一點零一分,部分抗議人士衝入大樓,然後席地而躺,大樓內不少名牌商店只好暫時拉下鐵門暫停營業。
      到傍晚抗議者和平散去,但預告11月12日發起另一波“佔領凱達格蘭大道”的行動。
      抗議者稱101大樓是富豪和資本主義的象征,他們自稱是“台灣百分之九十九”,即他們不是那百分之一的富人,並高喊“反資本主義霸權”、“要工作權”、“我要加薪不要過勞”等口號。部分人以避雨及借洗手間為名衝進101大樓,引發數波小規模衝突。


      料下月中再行動
      行動籌備成員全國自主勞工聯盟執行長朱維立表示,盼未來反資本主義的佔領運動能持續下去,並預告將於11月12日發動“佔領凱達格蘭大道”行動。
      人民火大行動聯盟發起人賴香伶指,台灣貧窮化問題已存在很久,今天走出來發聲的仍以學生居多,反而是在勞動結構中苦力支撐的朋友,

      法國暢銷小書揭示威潮序幕
      反金融霸權運動席捲全球,其推動力之一是法國一本暢銷小書《你應該生氣》( Indignez-vous)。但反諷的是,法國並未形成抗議怒潮,倒是西班牙青年受此書激勵一馬當先,把反抗怒火傳至紐約以至全世界。
     《你應該生氣》作者為退休外交官埃塞爾(Stephane Hessel),現屆94高齡,是法國抵抗納粹運動成員,也是巴勒斯坦權益的守護者。但令埃塞爾名聲大噪的是其32頁的小冊子《你應該生氣》,此書去年十月正值法國國民示威反對退休制度改革之時出版,初版首印只有8,000冊,但到聖誕前夕已成暢銷書,最終行銷全球350萬冊,由阿根廷以至韓國都有譯本。
      埃塞爾的著作鼓勵年輕人要有信心及能力改變世界,世界正需要大變革,而反抗的動力在於憤怒,因此鼓勵年輕人要找到憤怒的動力來源。西班牙青年五月中旬在馬德里紮營抗議政府緊縮政策和青年高失業率,自稱“憤怒的人”,就脫胎自埃塞爾的書名。到了今年9月20日此書越洋傳到美國。
      “佔領華爾街”運動持續,法國媒體把參與運動的民眾稱為“憤怒的人”,有意歸功於埃塞爾的著作。
      然而,巴黎的憤青雖響應西班牙、希臘等地抗議運動,但似乎火氣不足,再加上警方緊盯社群網站,法國本土的“憤怒運動”反不成氣候。

      響應“佔領運動” 加國反應踴躍
      “佔領運動”在加拿大得到熱烈歡迎,從大西洋省份城市到西岸的溫哥華等城市,各大中城市均聚集了至少數以百計的示威者,到市中心抗議。
      在多倫多,約兩千民眾為佔領美國華爾街的運動傳至加拿大的一些城市而歡呼。他們在多倫多市中心巡行,並佔據了聖詹姆斯公園(St. James Park),而約百名示威者表示會無限期紮營。


      2000人“佔領多倫多”
      “佔領多倫多”(Occupy Toronto)委員會成員切爾西(Taylor Chelsea)在談及這些有諸如原住民權利、巴勒斯坦解放及大麻合法化等不同訴求的示威者時表示,這些人在15日顯示出他們確實關心。大家正開始了解到正要互相依賴,互相學習,要了解一些意見。事實上,現場的一些青少年、成年人、大學生、長者及甚至乎一頭犬隻所展示的口號展示板說明一切。
      這些口號牌的內容,包括了要求阻止企業貪婪的根源;停止忽視年輕人;停止戰爭,為飢餓的人提供食物及讓社會作決定。
      早上10時已有示威者在多倫多國王街(King St.)及卑街(Bay St.)附近的道明銀行廣場(TD Bank Plaza)聚集,而“佔領多倫多”委員會的成員提供擴音器,以便大家表達不滿。一名男子表示,他親眼見太多的人在垃圾中找食物。
      警員封所了由國王街至威靈頓街(Wellington St.)的一段卑街,但沒有採取其他行動,只是留意現場的交通及人潮情況。
      一小時之後,集會的人數增加,而示威群眾展開短暫及和平的巡遊,沿卑街向北行,然後向東轉入阿迪尼街(Adelaide St.),在聖詹姆斯公園聚集。據切爾西表示,選擇在聖詹姆斯公園集會,原因是上址空曠,可以讓示威者互動。


      總理指加國與美國不同
      另一方面,總理哈珀對全國的佔領活動回應到,加國情況與美國的“完全不同”。他指出,加國沒有銀行需要緊急援助。他在卑詩杜森溪(Dawson Creek),為Northern Lights College新設施揭幕時,試圖將保守黨政府描繪為善解民意、與民同舟共濟的領導者。“加國民眾所關注的與政府相同,眾所周知,我們生活在全球化經濟時代,復甦相當脆弱。”“加國情況相對好,因為我們注重就業及成長,以及勞動家庭的需要。”
      然而,參加佔領加拿大活動的大部份人士說,加國的貧富差距擴大速度比美國快。
     “佔領多倫多”一個年輕的女子談及她身兼兩份工作還未能應付生活的處境。這名育有兩個兒童的單親母親說,她用盡了信用卡的信貸額,而利息是28%。她又表示,她亦是半工讀學生,正負擔大額的學費。現年36歲的布賴特(Joe Bright)帶同7歲大的女兒一起參加,從而體會這個“全球現象”。
      到了晚上,該公園變成了一個城市,在東南邊出現了接近50個帳篷。食物站擺了一堆一堆的蔬果,而且也有主餐供應。
      雖然“佔領多倫多”的日後目標及計劃有待確定,一些示威者已打算在晚上起程回家。現年26歲的安省倫敦居民洛弗爾(Jonathan Lovell)表示,他留在多倫多沒有實際作用,所以會在下午6時離去。資料來源:星報、加通社

      各城市抗議 財富分配不公
      哈里法斯
      在加國東岸哈里法斯,示威者擁擠在市區中心一處公園,安營紮寨,揮舞工會旗幟,高舉手繪標語牌,踴躍談論政治。筆直瑟索站立在寒風中的69歲國際開發顧問沃芙蕾(Joy Woolfrey)手持的標語上寫“婦女爭取和平”。她說,民眾之所以被迫走上街頭,是因為財富分配的嚴重不公平。
      滿地可
      滿地可的景象類似,大批示威者聚集在金融區的維多利亞廣場,周圍散落準備長期駐守人士帶來的帳篷及冷藏箱。25歲的辦公室文員卡米爾(Frederic Carmel)表示,他請了一周假期,計劃在廣場露營。
      溫尼辟
      在中部的溫尼辟市,數十人在緬尼吐巴省議會外面抗議,當時,聯邦新民主黨領袖蒂梅爾(Nycole Turmel),正與省長謝林格(Greg Selinger)會晤。
      卡加利
      卡加利的活動有數百人參加,懷抱6個月大兒子的26歲菲臘斯(Adam Phillips)說,“這是孩子的未來世界,不應由佔1%的少數人主宰。”與妻子同樣身兼雙職的33歲麥金利(Chad McKinley)說,他們一家仍然入不敷出。他說;“父輩情況都比現在好。”他舉的標語牌上寫道:“我有工作、按揭,債臺高筑,我是住家男人,並非游手好閑懶漢。”
      溫哥華
      在西岸的溫哥華,示威者佔據了溫哥華藝術館後整個街區的廣場,似乎當地參加活動的人數在全國居首,約5,000人。50歲的范農(Tony Vanon)認為:“這是本人所見到30年來參加者最多的一次示威活動,令人感到興奮。”他補充說,似乎這是一場群龍無首的運動,因為沒有某個人或團體控制該活動。
      資料來源:加通社



幾位示威者,正在VAG牆上的白紙寫上“佔領”字樣。

羅馬示威者焚燒汽車、向警察扔汽油罐。

戴上“V煞”面具的示威者參加“佔領中環”活動。